第二百八十三章 進軍西南

天啓二年十一月底,薛萬里率軍挺進惠州,將劉昌魯殘餘勢力的最後一個據點拿下,正式宣告嶺南最大的割據勢力就此灰飛煙滅,其本人和大小軍官文臣二百多人被天策軍押送回長安等待律法院審判。天策軍的勢力由此也正式將整個東南納入自己的版圖。而中路的陳宇在匯合了柴嘉之後承擔起了消滅粵北大小割據藩鎮的任務,十幾萬大軍攻勢如潮,在強悍的戰力面前,幾乎沿途的所有大小勢力望風而降,沒有一家能夠獨力抗衡統一之勢。在薛洋率軍挺進牂牁駐地之後,李天一的騎兵軍團和錢寧的大隊人馬開始從永州南下往西南的道州和桂州而去,開始配合薛洋兵團順時針包抄牂牁勢力,截斷牂牁和粵北的大小勢力的聯繫,切斷牂牁的補給線。在隨後李天一更是率領騎兵軍團從桂州出發北上匯合薛洋主力人馬於融州以北山區,協助其打通山區通道。

牂牁,這個西南最大的少數部族割據勢力由此也被天策軍正式提上日程,準備在年前消滅其有生力量。不過西南作戰後勤纔是關鍵,在龐大的戰俘勞動力供應之下,楊虎帶領的建築公司第三大隊開始在崇山峻嶺之中開鑿道路,以敘州爲起點修建一條縱貫大西南的戰略直道。

由於地形複雜,前線大軍行進困難,一方面還要應付牂牁無孔不入的小規模襲擊,西南戰役打起來比起薛萬里和陳宇兩人的東線和中線可是說是異常艱苦,即使後勤部已經爲薛洋兵團幾乎全員配備了山地自行車,依舊無法大規模提升其速度。對於薛洋、徐英和李陽這樣的以快速反應出名的統兵將領這是有史以來打得最憋屈的一場戰役。甚至一度楊虎的後勤部修路的速度都比行軍速度快,好在李天一的騎兵趕到之後這種情況纔有所好轉,但是即使是這樣也只能將牂牁的騷擾兵力驅逐出去,遠離大部隊和後勤部的修路大隊而已,無法真正形成大戰。

這樣一來和指揮部制定的年前殲滅對方主力兵馬的戰略目標就差距甚遠,薛洋在苦思良久之後決定分兵,大部隊以李天一爲主帥,統兵繼續朝着牂牁的核心地區麻州而去,一路上穩紮穩打,不求大功只求逼迫對方跟隨自己的步伐集中兵馬,另一路集中了第三營、山地營和第十五營三支主力戰隊脫離大部隊啓程往北,繞過滇北山區阻撓,準備順着金沙江逆流而上,攻擊牂牁北方重鎮思州,然後南下。

薛洋兵團的攻擊行動展開的時候陳宇這邊卻和西南剩下的一個大勢力龐巨昭、葉廣略接火。這兩人因爲地盤相鄰,所以聯合出兵和陳宇在義州以西地區對峙試圖攔截天策軍西向行動。雙方二十多萬大軍在義州以西的山丘地帶準備廝殺。

而東線的薛萬里此時卻接到了廣州指揮部的命令,率兵南下掃蕩雷州半島地區,伺機配合海軍攻佔崖州島,其實此時的崖州島上面漢人很少,基本上都是南方的土著部族,但是架不住崖州島的位置太過於險要。這裡是海軍進擊針海軍最好的前進基地,從崖州島西北面的儋州出發幾乎靜海軍海岸線的所有區域都處於海軍的打擊範圍之內,而且崖州還是廣州前往南洋最好的海軍護航基地。在海軍處的規劃當中崖州島未來將作爲南洋艦隊的母港之一,其軍事地位甚至還在廣州汕頭之上。此時的大唐帝國海軍在李玄清的薰陶之下,戰略思維全部是進攻性的,本土安全以及不是海軍考慮的出發點了。所以崖州作爲大陸前出南洋最遠的陸地島嶼將起到最合適的作用。

所以在薛萬里率軍前往高州的時候,海軍也開始籌劃在雷州半島的西面建立一個前進港口,作爲補給基地,開始打擊靜海軍水師。不過這一切都要取決於薛萬里的行動有多快了。而此時廣州那邊爲了修建港口準備的工人、器材和原材料基本上都已經備齊,後勤船隊在廣州穩定之後其他物資的運輸也逐步讓位給了軍需。民間物資通過陸上通道基本上已經滿足民生需求,剩下的依靠南方商人自己的商隊就可以了。大規模的運輸船隊滿載着石炭、武器等軍需物資在汕頭和廣州卸貨等待軍方的行動。

此時雷州半島上的大小勢力原本是依附在劉昌魯的羽翼之下,劉昌魯被剿滅之後少部分開始向天策軍投誠,地盤被順利接收,但是其餘部分則紛紛被龐巨昭和葉廣略接收。只是時間太倉促,這兩人雖然接收了地盤,但是基本上沒有餘力來經營,甚至就連軍隊城防都無法重新派兵過來就被陳宇抵到了家門口,所以薛萬里大軍抵達之後攻勢猛烈,很快就拿下了高州,正式挺進半島區域,將剩下的雷州和羅州等地和大陸之間的陸上聯繫徹底切斷。海軍南洋艦隊負責人羅大海也適時率軍從廣州出發通過瓊州海峽進入北部灣海域。這裡本來是靜海軍的勢力範圍,但是上次靜海軍水師主力被颱風摧毀,新的水師部隊全部集中在交州南部的愛州和演州區域整訓,所以偌大的北部灣基本看不到靜海軍的水師蹤跡,周邊的其他小勢力也很少有人花錢組建昂貴的水師部隊,所以在通過瓊州海峽之後南洋艦隊幾乎就撒歡了一般繞着北部灣轉了大半圈,最後在找到了廉州作爲合適的地方。海軍選定好地方之後見到陸上部隊還沒有打過來,索性自己單幹,讓後勤船隊大隊人馬全部登陸,堂而皇之的就在廉州城防軍的眼皮子底下大興土木開挖港口碼頭。

原本廉州的城防軍還打算出城驅趕,但是被就近停靠的海軍軍艦的火炮轟了一通,這種前所未有的武器嚇壞了他們,再也不敢出城迎戰,甚至就連南城門都緊閉。放下心來的工人開始加大力度施工,對於廉州灣內部的航道也開始組織爆破組對暗礁進行爆破,用蠻力摧枯拉朽一般炸掉了十幾個暗礁,終於疏通了這段曲折向內延伸的航道。

航道疏通之後就一切都好辦了,岸上碼頭棧橋等等對於有過修造汕頭和廣州港經驗的這支最新命名爲建築公司第十大隊的施工隊來說輕車熟路,廉州港幾乎是一天一個樣。

海軍自己單幹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羅州前線,薛萬里收到這個消息之後感覺到臉上無光,開始放棄前期勸降的舉動,不管不顧下達了攻城的命令,在充足的炸藥包和爆破筒的支援下,羅州只堅持半天時間就被天策軍爆破手炸開,薛萬里指揮大軍一擁而入,半天時間清剿乾淨城內的頑抗勢力,宣告羅州易手。羅州拿下之後薛萬里分兵兩路一路繼續南下掃蕩半島的雷州區域,將最後一股敵人包圍在雷州城內。自己親率主力兵馬繼續往西抵達廉州。天策軍主力兵馬的到來讓施工隊放下了最後的心思。而薛萬里在抵達廉州城下之後迅速包圍廉州,直接派人入城要求對方立即無條件投降,否則天策軍入城之後嚴懲不貸。這種近乎直白的方式沒想到的是激起了城內苗人的反抗情緒,預想中的望風而降沒有出現,反倒是城內防禦有條不紊的進行,而且此地少數部族衆多,短時間內城內的兵力驟然翻了兩倍。等到薛萬里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之後事態已經變得不可控制,在無奈之餘只能先選擇打破城防再想其他的辦法。所以薛萬里讓天策軍開始攻城。城樓上卻萬箭齊發阻攔天策軍靠近,猝不及防之下一連三四個爆破組全軍覆沒在這種沾染着毒液的箭矢之下。

盛怒之下的薛萬里讓隨行的炮兵營炮轟廉州城,炸藥包在廉州城樓上掀起腥風血雨之後這些人才意識到城外的天策軍這種神秘武器的殺傷力,但是此時爲時已晚,痛恨陰謀詭計的薛萬里根本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在拋射炸藥包的同時命令爆破組再次上前,直接將廉州城的城門炸飛,一片爆炸之後天策軍衝入城內展開近戰廝殺,爲了防止苗人的毒箭暗算,薛萬里將弓箭手配合近戰部隊組成一支支小隊進入城內。即使是這樣依然有很多天策軍士兵倒在了前進的道路上,這場攻城戰的傷亡最後統計出來的結果居然比前面幾次戰役的總和還要多。受到刺激的薛萬里再也按耐不住自己的殺性,將所有俘虜的苗人驅趕到北城外坑殺,並且要求手下各作戰單位,凡是苗人不願意放棄武器的直接殺,用血淋淋的人頭震懾周邊的所有少數部族。

這樣一來在隨後的清剿殘餘勢力和後續挺進欽州的時候天策軍遇到的阻力再次加大。而吃一塹長一智的薛萬里則不管不顧直接用炸藥包開路,凡是少數部族喊話不投降的,也不用近戰,直接炸藥包弩箭招呼,用火藥武器徹底消滅對手。由此在從廉州到欽州和之後的戰役中,薛萬里領銜的東路大軍造成的殺戮最大,沿途幾乎所有的少數部族全部一掃而空,大量青壯年被炸死,剩餘的也被當作戰俘押送北方。這樣暴力的手段帶來的後果就是周邊的少數部族紛紛逃往山區避禍,剩餘的也在天策軍眼皮子底下戰戰兢兢,不敢有絲毫動作,生怕惹到了這個殺神。

薛萬里的這個辦法雖然殘暴,但是對付這些擅長下蠱和用毒的少數部族來說卻意外的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在天啓二年的最後一個月當中整個東線幾乎每天都持續在隆隆的爆炸當中,使順手的天策軍將士幾乎是只要遇到抵抗就直接招呼炸藥包伺候,幾乎是將欽州以北的所有山區全部炸了一個遍。

薛萬里在南邊用暴力手段清剿少數部族,而陳宇在義州和龐巨昭對峙之後葉廣略也緊急從後方潯州趕到前線,兩人合力親自指揮部隊和陳宇展開野戰。此次戰役當中葉廣略再次使用戰象衝擊天策軍防線,但是在炮兵營集火之後,遮天蔽地的爆炸徹底摧毀了他好不容易集中起來的一百多頭戰象。趁此機會陳宇率軍發起全線攻擊,十幾萬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強勢擊垮了兩人的聯軍,逼迫龐巨昭和葉廣略縮回潯州城內據城而守。

消息傳回廣州指揮部之後楊天成和王厚純兩人撫掌大笑,對於陳宇活學活用之前破劉昌魯的做法很高興,就連一旁的楊秋聽到陳宇的做法之後都哈哈大笑,這個昔日的勇將沒想到還挺有智慧的。不過緊接着薛萬里發過來的戰報卻讓三人臉上有了一絲陰霾,這種血腥的鎮壓雖然能夠起到一時之效,但是對於戰後治理卻埋下了巨大的隱患。那些少數部族將來必然會和帝國有了很深的隔閡。

這一點楊秋更有發言權,但是此時卻不能說什麼,軍方這樣做雖然是一時之憤,但是更深層次的考量卻是在以武力壓制少數部族的實力,爲將來的民族融合做好準備。這個融合有主動融合自然也有這種被動的依靠屠刀來融合的。所以楊秋在思索半晌之後心頭也漸漸有了主意,道:“事已至此後悔也無用,不過這樣一來至少讓這些少數部族元氣大傷,只要咱們能夠在戰後快速讓地方穩定,百姓富足其實還是可以化解的,只是時間稍微長了點,無法做到像四川等地那樣可以讓這些蠻人自己主動融入主流社會。”

楊秋的話讓楊天成點點頭,廉州將來作爲海軍的軍港,也會駐紮部分主力部隊以備不時之需,所以依靠武力還是能夠做到一段時間的穩定的,剩下的就靠內閣的水磨工夫了。

“厚純,將這件事寫成專門的專項彙總發往長安總參和皇上吧。”楊天成朝着楊秋道:“楊大人不妨也將自己的見解早點彙總發給首相,估計年後的帝國會議這件事還是會拿出來專項討論的。民族融合在咱們基本上統一了本土之後一定會形成一個規程制度的,這樣在以後面對西北和藏北高原上面大大小小的部族纔會有一個參考。”

兩人相視一眼紛紛點頭。三天以後一份軍政聯合專項彙報被緊急送往長安,這也成了天啓三年帝國會議上一項重大事項,影響着帝國以後的重大決策。

第五百七十八章 新一代帝國公民第六十三章 同室操戈(中)第一百三十二章 收復河西(三)第四百八十九章 以逸待勞第一百六十二章 幷州事了第二十六章 聯軍大營第四百二十章 技術代差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島諜影第六百零七章 泰西大戰第四百七十二章 安西英雄紀念碑第六百二十六章 最後的爭奪(上)第五百八十九章 一觸即散第五百九十二章 慫恿大食開鑿運河第二十八章 長安之戰(上)第五百八十二章 錢莊改革第三百九十八章 于闐滅國(五)第二百一十七章 上京之戰(二)第五百七十四章 接任大典第二百一十七章 上京之戰(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收復河西(四)第四百五十章 再起戰端第五百六十七章 權力交接第六百章 工業擴張第二百三十四章 登基開元(上)第二百九十三章 承前啓後(下)第四百八十九章 以逸待勞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三百六十五章 功敗垂成第一百七十章 南守北攻(中)第二百三十七章 中原發展規劃第四百五十八章 奉命叛變第十六章 靈州軍營(上)第五百九十三章 波斯造船廠第三百一十八章 羣狼戰術第五百三十六章 以戰止和第四百一十四章 沙洲攻防戰第四百五十一章 護密會戰(上)第四百三十一章 援軍齊至第四百八十章 一戰驚天下第七十八章 河套陰雲第二百四十章 行業准入資質第五百二十章 持節巴格達第六百三十章 大秦分裂第一百七十五章 契丹之殤第三百八十九章 佛國之殤(下)第六百三十章 大秦分裂第二百八十一章 光復廣州第四百一十三章 合圍曹仁貴第五百九十三章 波斯造船廠第五百九十五章 運河條約第五百三十四章 掃蕩鹹海第四百二十五章 高昌攻略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兵作戰第五百八十八章 虎口奪食(下)第三百一十五章 整合國力(下)第一百五十章 趁亂打劫第四百八十六章 碎葉之殤第四百八十九章 以逸待勞第四百二十九章 坎兒井和井渠第一百九十四章 銀輪部隊第一百四十四章 釜底抽薪(中)第一百一十三章 亂世清流(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釜底抽薪(中)第五百二十五章 鐵路修到疏勒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唐觀戰團第四百四十五章 瀚海難幹(五)第三百五十八章 清水河之戰(一)第五十章 打出來的帶路黨第三百五十四章 歸義軍叛變第五百零四章 碎葉大戰第六十章 浮生偷得半日閒第一百九十四章 銀輪部隊第四百四十八章 西北大難題第九十章 名將悲歌第三十九章 塵埃落定第二百零八章 首發之戰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唐觀戰團第一百三十八章 一號計劃第三百九十七章 于闐國滅(四)第五十八章 跨州救援(上)第三十八章 篝火舞會第五百七十四章 接任大典第三百七十七章 再戰回鶻第四百九十八章 工業擴張(下)第二百八十章 兵臨廣州第五百四十五章 西北缺錢第一百四十四章 釜底抽薪(中)第一章 一夢千古第二百五十章 千年家族第四十章 取代天德第六百零一章 十萬勞工開運河(上)第六百二十一章 攻佔王宮第三百六十七章 收拾民心(上)第六百三十一章 六國並立第三章 南天門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河中大戰(二)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出鳳凰城(中)第三百三十章 火燒虎丘關第五百七十章 天啓十一年第五百九十一章 再論泰西局勢
第五百七十八章 新一代帝國公民第六十三章 同室操戈(中)第一百三十二章 收復河西(三)第四百八十九章 以逸待勞第一百六十二章 幷州事了第二十六章 聯軍大營第四百二十章 技術代差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島諜影第六百零七章 泰西大戰第四百七十二章 安西英雄紀念碑第六百二十六章 最後的爭奪(上)第五百八十九章 一觸即散第五百九十二章 慫恿大食開鑿運河第二十八章 長安之戰(上)第五百八十二章 錢莊改革第三百九十八章 于闐滅國(五)第二百一十七章 上京之戰(二)第五百七十四章 接任大典第二百一十七章 上京之戰(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收復河西(四)第四百五十章 再起戰端第五百六十七章 權力交接第六百章 工業擴張第二百三十四章 登基開元(上)第二百九十三章 承前啓後(下)第四百八十九章 以逸待勞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三百六十五章 功敗垂成第一百七十章 南守北攻(中)第二百三十七章 中原發展規劃第四百五十八章 奉命叛變第十六章 靈州軍營(上)第五百九十三章 波斯造船廠第三百一十八章 羣狼戰術第五百三十六章 以戰止和第四百一十四章 沙洲攻防戰第四百五十一章 護密會戰(上)第四百三十一章 援軍齊至第四百八十章 一戰驚天下第七十八章 河套陰雲第二百四十章 行業准入資質第五百二十章 持節巴格達第六百三十章 大秦分裂第一百七十五章 契丹之殤第三百八十九章 佛國之殤(下)第六百三十章 大秦分裂第二百八十一章 光復廣州第四百一十三章 合圍曹仁貴第五百九十三章 波斯造船廠第五百九十五章 運河條約第五百三十四章 掃蕩鹹海第四百二十五章 高昌攻略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兵作戰第五百八十八章 虎口奪食(下)第三百一十五章 整合國力(下)第一百五十章 趁亂打劫第四百八十六章 碎葉之殤第四百八十九章 以逸待勞第四百二十九章 坎兒井和井渠第一百九十四章 銀輪部隊第一百四十四章 釜底抽薪(中)第一百一十三章 亂世清流(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釜底抽薪(中)第五百二十五章 鐵路修到疏勒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唐觀戰團第四百四十五章 瀚海難幹(五)第三百五十八章 清水河之戰(一)第五十章 打出來的帶路黨第三百五十四章 歸義軍叛變第五百零四章 碎葉大戰第六十章 浮生偷得半日閒第一百九十四章 銀輪部隊第四百四十八章 西北大難題第九十章 名將悲歌第三十九章 塵埃落定第二百零八章 首發之戰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唐觀戰團第一百三十八章 一號計劃第三百九十七章 于闐國滅(四)第五十八章 跨州救援(上)第三十八章 篝火舞會第五百七十四章 接任大典第三百七十七章 再戰回鶻第四百九十八章 工業擴張(下)第二百八十章 兵臨廣州第五百四十五章 西北缺錢第一百四十四章 釜底抽薪(中)第一章 一夢千古第二百五十章 千年家族第四十章 取代天德第六百零一章 十萬勞工開運河(上)第六百二十一章 攻佔王宮第三百六十七章 收拾民心(上)第六百三十一章 六國並立第三章 南天門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河中大戰(二)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出鳳凰城(中)第三百三十章 火燒虎丘關第五百七十章 天啓十一年第五百九十一章 再論泰西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