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 安西英雄紀念碑

龜茲古城舊址,無數的人羣來來往往在這片亙古未變的天地間來來回回持續了整整兩個多月,一座巨大無比的廣場逐漸成型,平整的地面上一塊又一塊的新式建築建材水泥板從遠處被人拉馬馱運了過來然後一塊塊拼接成型,規模宏大,廣漠無比。而旁邊還有一堆堆其他的建材被不斷的從城外運過來填補。廣場的西北角正是如今的龜茲城,從城牆開始不斷延綿起伏的新式建築在建設廣場的時候就被逐步的建造出來,赫然是一座座新式的高樓大廈。龜茲城樓上一面明黃色團龍圖案的黃旗在高高飄揚,彰顯着一個新生帝國的強勢和威嚴。天啓四年的八月底,龜茲城在緊張的建設高潮之餘迎來了一羣特別的客人,這一天幾乎所有的人都被告知暫時放下手頭所有的工作,在剛剛完工的廣場上列隊而立,盯着八月份西北已經逐漸失去炎熱的風沙佇立不動。不光是龜茲城本地的百姓,還有之前就從四面八方趕過來的其他百姓、商人、貴族和來自東方的官員此時都靜靜等待。甚至那些從大唐西征開始就一直征戰在這片廣袤土地上的鐵血戰士此時都沉默而立排列着整整齊齊的隊伍,每個人都換上了咱新的軍服,挎着讓所有人都感到害怕戰慄的新式武器在等待。而在這一片烏泱泱的人羣最前沿,是靜靜佇立的兩個中年人,一文一武穿着新式的軍裝官服帶領着所有人在等待。

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過去,整個廣場雖然人如潮水但是沒有一個人敢說話也沒有一個人走動,所有人都在沉默面對東方傲然挺立,幾乎所有人的面容都是一臉的沉靜肅穆。而在這片死寂一般的寂靜之中,漸漸的傳來了輕微的震動聲,夾雜在風沙之中漸漸傳來,遙遠的東方天際間漸漸的出現了一條流動的線條從地平線上出現朝着龜茲而來。而迎頭而立的兩人在這一刻猛然間擡起頭來看着那由遠而近的線條深深的吸了口氣,臉上終於浮現出一絲笑意。這兩人就是此刻大唐帝國西北軍政最高領導人西征軍統帥萬毅和帝國副首相拓跋思諫。兩人在見到遠處的人流逐漸清晰可見之後相互對視一眼都看出了對方眼神之中那股由衷的喜悅和放鬆。西北在時隔百年之後甚至時隔千年之後第一次迎來了中央王朝的統治者,如今的大唐皇帝陛下親自駕臨西北,來龜茲了。

“臣萬毅、拓跋思諫攜大唐西北全體軍民恭迎大唐皇帝陛下駕臨安西,天佑大唐,漢軍威武。”等到近前當一面同樣是明黃色團龍黃旗從來者的隊伍之中飄出的時候,萬毅和拓跋思諫帶頭跪倒在地,聲音驚天動地,剎那間廣場之上無數的百姓和天策軍官兵在這一刻跟隨自己的主帥主官雙膝跪地,縱聲高呼,“天佑大唐,漢軍威武”猶如亙古傳來的一道雷霆之音在龜茲古城上空騰空而起,發出龍吟一般的吶喊,讓這一片天地都因此鼓盪震動不已。無數的身影跪倒在地的同時彷彿壓塌了萬古長空,無數的聲音彷彿跨越時空而來,讓來者的隊伍生生的停在了衆人眼前。

“天佑大唐,漢軍威武。”爲首之人正是李玄清,大唐的皇帝陛下。此時的李玄清帶着巧兮飛身從胯下玉獅子身上衝天而起,清朗的聲音在這一刻滾滾而來呼應着此地萬人的吶喊,“大唐的諸位將士、各位安西的父老鄉親,李玄清來遲讓諸位辛苦。”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簡簡單單一句話卻讓此時廣場之上所有人都潸然淚下,無數鐵血戰士眼中熱淚滾滾,果然,這位帶領着自己從四戰之地崛起橫掃乾坤的領袖來看自己了,那道從空中緩緩落下的白衣身影讓所有戰士這一年多以來鏖戰邊荒百戰不悔的疲倦在這一刻煙消雲散,戰士百戰沙場得到了自己的領袖的迴應,得到了帝國的肯定得到了皇帝陛下的肯定,對於他們這羣帝國的守護者來說沒有什麼表揚比得上皇帝陛下的肯定了。一句簡簡單單的辛苦讓在場的幾萬名西征軍戰士齊齊高呼萬歲,甚至連帶着站在最前方的萬毅都是眼神溼潤,鏖戰西北一年多,幾乎沒有任何停息的時候,他帶領的這羣將士真正做到了收復國土,百戰不悔,馬革裹屍。無數的將士爲了帝國一統壯烈犧牲在這片黃沙大漠之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時至今日,西征軍前線的將士依然在無怨無悔的爲了安西爲了帝國征戰不休,這是軍人的悲哀,但是更是他們的無上榮耀,無數的漢家子弟千百年來從這裡路過前往更加遙遠的西方邊陲開疆拓土,書寫中央王朝的傳奇,將自己和帝國的烙印永遠的留在這這片土地上。

李玄清和巧兮落地之後走上前來親自扶起萬毅和拓跋思諫,重重的握着兩人的手隨即帶着幾人快速往後走去,邊走邊扶起身邊跪着的將士和百姓官員,溫和的話語讓所有人心頭都剎那間涌上了一股難以言明的感慨,更有甚者,很多人都激動不已,那些來自中原各地的戰士見到了自己的皇帝,還跟皇帝握了手,這讓這些戰士再次呼喊萬歲,無數的聲音在廣場之上匯成了萬歲的海洋。伴隨着李玄清走到廣場中央,那裡豎立着一塊巨大的方尖碑,高十餘丈,底座爲方形,單面長達三丈有餘,佇立在有五層臺階豎立起來的一個基臺之上。方尖碑底部四面刻畫着四幅鏤刻的浮雕,一筆一劃鐵鉤銀劃筆法蒼勁有力。李玄清和巧兮走到方尖碑旁邊,轉過身來看着四周助力人羣軍隊心頭充滿了萬丈的豪情和莫名的感慨。

“各位大唐帝國的父老鄉親們、天策軍英勇的將士們。我是李玄清,今天我將在這裡和大家一同見證,千年以前我們大漢的英雄先烈張騫從長安出發來西北,帶回去遙遠的安西各地的消息,讓中原第一次真正瞭解西北,瞭解這裡的風土人情和大漠風沙。”李玄清單足一躍身形騰空而起站在了方尖碑的頂端,白衣勝雪聲音猶如九天神雷滾滾而來,“從那時起,我漢軍從此踏上了經略西北,守護安西的征程,千年以來無數的將士將熱血和青春留在了這一片大漠之中,鑿空拓荒,篳路藍縷,前赴後繼。漢軍出塞,震動環宇,有定遠侯平定三十六國的豪情,也有陳湯示明萬里,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霸氣,前輩先烈,英雄熱血代代傳承。西北百姓從此和我中原之地休慼相關榮辱與共,相互聯成一體。其後更有盛唐時代,安西軍縱橫西北,封疆萬里,創造了一個古往今來從未有過的安西大都護府,讓整個西北,整個安西從此都納入到我大唐的版圖之中,安西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的象徵,更是我漢唐雄風的映照,英雄風流不盡數,刀馬所至皆漢土。這裡早就是我大唐的疆土,是當年安西軍孤軍堅守絕域古城,滿城白髮誓不投降的悲壯,更是我大唐不屈不撓的將士爲國守邊,生死不移的見證。這一片蒼茫大漠就是我等西征將士永恆的豐碑,也是你們可以傳承千古的不滅戰魂。”李玄清的聲音雷鳴般響徹在所有人的耳邊,無數的將士齊刷刷的跪倒在地,在呼應自己統帥對於千百年來無數漢軍出塞做出的功績的肯定,也是呼應大唐的皇帝陛下對於自己這一代人收復西北的肯定。

“我英雄的將士們,西北心向大唐的百姓們,我李玄清今天以大唐皇帝之尊敬告天地玄黃,大唐收復西北是承天命順人心,是繼漢武唐宗一來西北最盛大的大事,後世煌煌青史必爲爾等樹碑立傳,傳承萬古,這是我們這一個時代所有人的永耀,更是身處其中爲了帝國輝煌再現,收復安西功德圓滿的萬世功名。我很高興今天能夠和大家一起見證。”李玄清從方尖碑上緩緩飄落,聲音滔滔不絕,“後世子孫因爲你們的努力可以不用再歷史重演,可以不用擔心當年龜茲故事有一天再現。因爲有你們由歷史上無數的漢軍英靈前赴後繼一往無前從這裡將我漢家文明帶往四極八荒,傳承薪火代代不絕。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在這裡召喚千年以來我漢家英靈不滅的戰魂迴歸,召喚前赴後繼傳承文明發展西北的大漢子民的精神再現,讓所有後世子孫永遠記得,我們的先輩爲了安西爲了這片塞外廣袤的土地拋頭顱灑熱血奉獻犧牲將自己的一切都留在了這片熱土之上,讓他們的精神和意志永遠傳承在給帝國後輩子孫,沿着先輩的腳步,出塞了。”李玄清激昂的聲音中原本覆蓋在方尖碑上巨大的綢布被一把撤了下來,方尖碑主體呈現三角錐形,正對着東方的碑體之上一行蒼勁有力的大字讓所有人都熱血沸騰,“安西戰魂永垂不朽。”伴隨着無數百姓和戰士的呼喊之聲,李玄清帶頭跪倒在地,恭敬叩首。安西戰魂代表着一輩輩漢軍、唐軍經略西北守衛疆土的意志,也是天策軍從成軍開始就一直恪守和繼承的不滅傳承,雖然百年前就在此地,在龜茲安西軍最後的力量被吐蕃圍攻,沉淪西北,但是在李玄清等一個又一個始終牢記安西軍歷史的先行之人發揚之下,帝國上下對於當年的安西舊事始終是難以忘懷,如今這塊方尖碑向東的方向上這幾個大字讓所有的天策軍將士都淚如雨下,長流的淚水之中是對於先輩那種無怨無悔,誓死保衛疆土的感慨和不平,當年的大唐沒有能力支援他們導致大唐的象徵在這裡湮滅,如今隨着李玄清等人的到來,這不滅的戰魂和百年前先輩的遺憾終將得到洗雪。

李玄清站起身來走到方尖碑的第二面,朝向北方的一面,震懾人心的聲音再次在廣場迴盪:犯我大唐者,雖遠必誅。如果說安西戰魂永垂不朽是繼承先輩不滅的戰魂,那麼這句話就是此刻廣場所有將士和百姓的心情寫照,如今大唐的鼎盛在西北走到如今的這一步是無數的戰士用生命和熱血換來的,大唐從東面迤邐而來靠着將士們一往無前的勇氣和戰績將這失落百年的故土收入版圖之中,失而復得的疆土和大唐如今鼎盛的國勢和軍勢讓這句話伴隨着李玄清的聲音宣告在世人耳中的時候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迴應,無數的軍民齊聲歡呼,鐵血將士打造出來的鼎盛國勢讓大唐的尊嚴在西北重新豎立,那些站在帝國敵對面的所有人都會被這股洪流掃蕩進入歷史的塵埃之中。這是曾經歷史上陳湯對於那些膽敢對抗大漢的異族發出的怒吼,但是在如今確實浴火重生的大唐帝國在西北發出了最強勢的宣言,帝國的新生和尊嚴需要鐵血來洗禮和澆築,這是一道永恆的豐碑,將永遠豎立在大唐所有人的心頭,伴隨着帝國軍容的鼎盛和天策軍一次又一次的輝煌戰績必然將永遠震懾住所有人,帝國的尊嚴從來都是需要一場又一場生死戰鬥來從戰場之上贏得。

“傳承之火,綿綿不絕。”這一次最後一面碑體之上的字跡所有人跟隨李玄清一起吶喊出聲。這一次相對於之前鐵血鑄就的國魂和戰魂呈現,文明傳承的誓言被鐫刻在方尖碑上得到了所有百姓的認同,百年重歸的大唐中央王朝在鐵血之後依然一如千年以來那樣給西北高原百姓帶來最新的文明之火,帶來生活的希望和富足,這一次拓跋思諫看着自己身前無數自發歡呼起來的各族百姓,臉上浮現出一股輕鬆的寫意,果然這個帝國在鐵血重生之後還是一如既往的展示着自己博大的胸懷和先進的文明,開始接納來自四面八方的其他部族,給予他們共同生活和發展的契機,帶動西北和中原共同發展。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這一次所有的百姓開始下跪山呼萬歲,帝國皇帝親自宣告等於是這個中央王朝開始重新接納他們成爲帝國的一員,成爲這個無上帝國的一部分。這讓之前被肅殺和鐵血震懾住的所有人都開始重新歡呼,看着方尖碑下面那道白色的身影縱聲高呼。

萬毅右手一揮,廣場外面早已經待命的百餘門大炮開始發出怒吼,騰空而起的炮火讓這場祭奠大典徹底進入高潮,那塊被命名爲安西英雄紀念碑從此以後永遠的豎立在了西北,豎立在了龜茲成爲整個西北安西的中心,其後千百年不論歲月流逝,潮起潮落,龜茲的這座紀念碑都吸引着帝國各地的百姓前來瞻仰。而此時李玄清帶着巧兮在人羣之中再次感受着自重生以來這個帝國精神騰飛的時刻。

第一百零四章 關中發展(五)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唐觀戰團第一百章 關中發展(一)第四十九章 一戰歸心第五百七十二章 種子和希望第一百六十二章 幷州事了第三百零三章 長金線開工第五百零一章 歡迎你們回家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漠黃沙浪滔滔第一百四十五章 釜底抽薪(下)第六百一十七章 大唐的動作第八十二章 夏州易幟(下)第二百三十六章 登基開元(下)第四十八章 河套大戰(下)第二章 賀蘭山遇險第六百一十章 保衛運河第二百八十五章 牂牁消亡(中)第三百七十一章 諸教隱沒(中)第二百四十六章 青岡坡伏擊戰第四百四十五章 瀚海難幹(五)第六百二十九章 功敗垂成第一百九十一章 荊南大戰第十七章 靈州軍營(中)第三百七十七章 再戰回鶻第四百零三章 護密慘案第五百七十九章 東航探險第五百九十二章 慫恿大食開鑿運河第二百二十六章 洛陽攻堅戰第四百五十章 再起戰端第九十二章 城郊之戰(二)第二十二章 突擊強化(四)第一百三十七章 幽並亂局第一百二十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三)第四百零八章 特種作戰第五百五十三章 帝國主義殖民時代第四十七章第四百三十八章 來自絲路的饋贈第二百三十章 是非成敗第一百三十七章 幽並亂局第四百四十五章 瀚海難幹(五)第四百零六章 請君入甕(中)第五百二十七章 場面壓制第七十二章 平地驚雷第五百三十九章 內部發展第六百一十二章 埃及大戰(上)第三百一十六章 草原狼煙第一百零八章 洞房花燭第二百七十二章 攻心戰術第一百四十三章 釜底抽薪(上)第一百二十九章 原州大捷第五百二十六章 大食朝貢第二十章 突擊強化(二)第三百六十八章 收拾民心(中)第三十八章 篝火舞會第九十六章 城郊之戰(六)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二百一十七章 上京之戰(二)第三百七十七章 再戰回鶻第四百一十八章 海軍東征(中)第三百三十七章 東西商路第五百五十二章 黠戛斯建國(下)第三百四十九章 河西一統第五百六十五章 硬碰硬第二十九章 長安之戰(中)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秦的戰前會議第五百一十三章 收復薩法爾第七十三章 一年賭約第八十七章 關中劇變第五百一十九章 馬穆魯克的無奈第二百三十四章 登基開元(上)第三百三十二章 雷霆雨露第二百六十章 白山黑水第六百三十一章 六國並立第七十九章 烏樑素海遭遇戰第四百七十章 俱毗羅之戰(下)第二百八十章 兵臨廣州第六百一十一章 一場屠殺第三百四十四章 涼州城外的火車第十七章 靈州軍營(中)第四十五章 西受降城第四十九章 一戰歸心第六百二十章 拜占庭之戰第五百七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一百四十七章 河中大戰(二)第六十二章 同室操戈(上)第三百七十八章 棋差一招第二百九十四章 史上第一支火槍隊第三百九十四章 于闐國滅(一)第四百五十章 再起戰端第一百一十五章 整編授銜(上)第六百一十四章 埃及大戰(下)第五百六十章 行進中的機械化第三百二十一章 北部建省第三百八十三章 合二爲一第五百三十八章 拆分藏區第三百三十三章 安西舊部第三百八十一章 反唐聯盟(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整編授銜(上)第二百七十四章 劉士政的寶藏第四百七十一章 最後的回鶻人
第一百零四章 關中發展(五)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唐觀戰團第一百章 關中發展(一)第四十九章 一戰歸心第五百七十二章 種子和希望第一百六十二章 幷州事了第三百零三章 長金線開工第五百零一章 歡迎你們回家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漠黃沙浪滔滔第一百四十五章 釜底抽薪(下)第六百一十七章 大唐的動作第八十二章 夏州易幟(下)第二百三十六章 登基開元(下)第四十八章 河套大戰(下)第二章 賀蘭山遇險第六百一十章 保衛運河第二百八十五章 牂牁消亡(中)第三百七十一章 諸教隱沒(中)第二百四十六章 青岡坡伏擊戰第四百四十五章 瀚海難幹(五)第六百二十九章 功敗垂成第一百九十一章 荊南大戰第十七章 靈州軍營(中)第三百七十七章 再戰回鶻第四百零三章 護密慘案第五百七十九章 東航探險第五百九十二章 慫恿大食開鑿運河第二百二十六章 洛陽攻堅戰第四百五十章 再起戰端第九十二章 城郊之戰(二)第二十二章 突擊強化(四)第一百三十七章 幽並亂局第一百二十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三)第四百零八章 特種作戰第五百五十三章 帝國主義殖民時代第四十七章第四百三十八章 來自絲路的饋贈第二百三十章 是非成敗第一百三十七章 幽並亂局第四百四十五章 瀚海難幹(五)第四百零六章 請君入甕(中)第五百二十七章 場面壓制第七十二章 平地驚雷第五百三十九章 內部發展第六百一十二章 埃及大戰(上)第三百一十六章 草原狼煙第一百零八章 洞房花燭第二百七十二章 攻心戰術第一百四十三章 釜底抽薪(上)第一百二十九章 原州大捷第五百二十六章 大食朝貢第二十章 突擊強化(二)第三百六十八章 收拾民心(中)第三十八章 篝火舞會第九十六章 城郊之戰(六)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二百一十七章 上京之戰(二)第三百七十七章 再戰回鶻第四百一十八章 海軍東征(中)第三百三十七章 東西商路第五百五十二章 黠戛斯建國(下)第三百四十九章 河西一統第五百六十五章 硬碰硬第二十九章 長安之戰(中)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秦的戰前會議第五百一十三章 收復薩法爾第七十三章 一年賭約第八十七章 關中劇變第五百一十九章 馬穆魯克的無奈第二百三十四章 登基開元(上)第三百三十二章 雷霆雨露第二百六十章 白山黑水第六百三十一章 六國並立第七十九章 烏樑素海遭遇戰第四百七十章 俱毗羅之戰(下)第二百八十章 兵臨廣州第六百一十一章 一場屠殺第三百四十四章 涼州城外的火車第十七章 靈州軍營(中)第四十五章 西受降城第四十九章 一戰歸心第六百二十章 拜占庭之戰第五百七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一百四十七章 河中大戰(二)第六十二章 同室操戈(上)第三百七十八章 棋差一招第二百九十四章 史上第一支火槍隊第三百九十四章 于闐國滅(一)第四百五十章 再起戰端第一百一十五章 整編授銜(上)第六百一十四章 埃及大戰(下)第五百六十章 行進中的機械化第三百二十一章 北部建省第三百八十三章 合二爲一第五百三十八章 拆分藏區第三百三十三章 安西舊部第三百八十一章 反唐聯盟(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整編授銜(上)第二百七十四章 劉士政的寶藏第四百七十一章 最後的回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