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元19年的春節到了。
大周發生了很多變化,首先,軍隊已經於坤元16年末整合了,按照都督府的計劃,徵邊軍、羽林軍、勳衛軍悉數取消編號,統一合併爲龍武軍,原來計劃稱呼爲英武軍,可是,皇上執意稱其爲龍武軍,言下之意不用多說了。龍武軍共有將士40萬人,分爲中軍、前軍、後軍,中軍15萬人,駐紮在山南省德慶縣、林口縣、懷臺縣,前軍15萬人,駐紮在湖廣省宜召縣、廷恩縣、施建縣,後軍10萬人,駐紮在京畿平同縣、槐林縣,皇上爲龍武軍大帥,姬紹睿爲龍武軍副帥,龍武軍中軍統領爲輔國大將軍廖坤波,副統領爲懷化大將軍譚振,前軍統領爲輔國大將軍姬羋貴,副統領爲懷化大將軍姬羋顒,後軍統領輔國大將軍劉定坤,副統領爲懷化大將軍劉世海
。15省的府兵全部取消,其中,能征善戰之士,大都進入了龍武軍,剩餘的,部分進入了省、州、郡、縣的巡捕房,部分回家。
其次,朝廷中的大臣進行了大範圍的調整,魏鑫自盡之後,司馬雲也辭去了左丞相職務,皇上沒有挽留,準了他的辭呈,皇上於坤元16年8月頒發聖旨,何旭凱出任左丞相,徐義鬆出任右丞相,韓益廷出任左都御史,周世平出任吏部尚書,周元凱出任戶部尚書,禮親王病故,姬紹果出任兵部尚書,朱寶正出任禮部尚書,姬羋頊出任刑部尚書,匡思銘出任工部尚書,劉禮雲出任大理寺卿。最令人吃驚的調整,是穆仁舟出任輝州府尹,其次,是周宗平出任輝州府丞,宋開宏出任韶康州知府。
最大的變化,是大周的國力和稅賦,沒有了世家的鉗制,姬羋悅放心大膽致力於國計民生,他採用了周世平的建議,重商重農,利用財力,改善各省水利設施,同時,開恩科取士,重點看進士的實際才能,從坤元16年開始,賦稅呈直線上升的趨勢,戶部的統計數字爲:坤元16年賦稅1200萬兩白銀,坤元17年1800萬兩白銀,坤元18年2200萬兩白銀,而且,賦稅的大頭是商貿以及鹽鐵賦稅,農業的賦稅逐年降低,姬羋悅還逐年減輕農民的賦稅,鼓勵農戶多種地,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大周的國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大遼、大夏。
因爲正確的治國策略,大周戶數人口的數量猛增,坤元18年統計,至12月31日,大周15省戶數2900萬,人口1.2億,已經超過了大遼、大夏兩國的總人口數。
周世平身邊的人也在發生變化,譚振不用說了,已經是龍武軍中軍副統領,柳牧鈞是山南省巡撫,正3品朝廷大員,周延平在軍中紮根,如今是正5品定遠將軍,駐守在槐林縣,鄧大彤亦留在軍中,正5品定遠將軍,駐守德慶縣,蔣鬆華如今是吏部郎中,正5品朝廷官員,宋國章是輝州通判,正6品官員,蔣義宏、杜聰雲是吏部主事,正6品官員,周青書、周祥瑞、周富貴都派到縣裡去擔任知縣了。
上谷郡周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早超過了周元坤在世時的風光,如今,周家有2個朝廷2品官員,1個4品官員,1個5品官員,2個六品官員,3個7品官員,朝中軍中都有,而且,這些人每年都要回上谷郡周家莊祭祖,每到年關,那種氣勢,讓周圍的人很是羨慕。柳夫人最終沒有搬到京城,留在了周家莊,這裡有着她太多的記憶。
周家的其餘子弟,大都是朝廷吏員,有的在京城,有的在浙西省,凡30歲以下的,家主周元凱要求,一律要參加朝廷科舉,周元凱嚴格要求家族子弟,不準仗勢欺人、不準胡作非爲,否則將執行家法。
周世平嚴格記住了魏鑫的話,他非常謹慎,身爲吏部尚書,隨時在皇上的身邊,他也爲親近的人謀取官職,不過,每次他都是坦誠、明白稟報皇上和左右丞相,周世平的一句明言曾經令皇上非常開心:只要是忠於皇上,適當的私利是可以謀取的,皇上需要的是忠心、精明、有感情的臣子,不需要不懂感情的笨蛋和蠢貨。
大周的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發展,不過,左右丞相不得不提出一個敏感的話題:冊立太子。皇上已經登基19載,前些年,世家把持朝政,巴不得皇上不冊立太子,清理了大周國內的世家後,皇上致力於朝廷和民生事宜,如今,眼看着大周慢慢富強起來,朝中大臣都明白,皇上可能要做大事情了,征戰中原,統一中原。這個時候,所有人都想起來,皇上應該冊立太子了。
何旭凱和徐義鬆非常惱火,冊立太子是大周最大的事情,這不是皇室的家事,是關乎大周千秋萬載的問題,朝廷中的大臣都是非常關注的,可是,皇上好像還沒有冊立太子的打算
。眼看着皇上的兒子慢慢長大,後宮之中,因爲沒有冊立太子,隱隱有些火藥味了,皇后娘娘仁慈,且沒有兒子,所以在後宮中很是謙遜,於是,那些有兒子的嬪妃,便開始蠢蠢欲動了,眼睛都盯着太子的寶座。
皇上能力很強,有了12個兒子,個個生龍活虎,最大的姬仁皝已經14歲了,最小的姬仁憲才6個月大。而且,這幾年,皇上心情好,一連封了5個親王,皇上所有的兄弟,幾乎都被冊封爲親王了,雖然都沒有在朝中任職,但冊封速度令滿朝文武大臣吃驚。
憂患遠不及此,皇上見大周開始逐步富強,漸漸開始追求享樂,宮中的宦官趁機討好皇上,在皇宮中取得一定的權力,何旭凱和徐義鬆不好過多幹預,只能是旁敲側擊,明言宦官不準干政,這才令宦官勢力有所抑制。
後宮嬪妃中,最爲出色和精明的,是貴妃李婉。李婉的地位僅次於皇后,在後宮中很有話語權,爲皇上生育了兩子一女,李婉出身很好,聰明睿智,其手腕遠遠勝過皇后,近幾年來,李婉的族人大爲討好,許多人被封官,雖然高官不多,但人數多,力量不容小覷。
皇上自坤元16年開始,陸續封了5位妃子,都是國色天香之貌,致使後宮的爭鬥更加激烈,這些爭鬥,直接影響到了朝廷中的大臣,誰都不知道哪位嬪妃的兒子今後是皇上,所以,對於後宮裡的事情,假裝不知道,對於嬪妃通過他人提出的要求,能夠辦到的,盡最大努力去辦,實在辦不了的,也是低聲下氣解釋。
周世平特別反感婦人干政,歷史上婦人干政無不是**荒透頂,周世平更加不願意宦官把持朝政,那樣大周必定走上**滅亡之路。但這些事情,牽涉到皇上的家事,周世平是不會多嘴的,一切都取決於皇上,皇上如果被宦官、後宮嬪妃迷惑,致使這些人出來干預朝政,周世平也不會含糊,拼命也要勸阻皇上,周世平相信皇上還是清醒的,至於享樂問題,有錢了,誰不愛享樂啊,何況是皇上,如今,內廷的開支每年已經漲到500萬兩白銀,父親周元凱是叫苦不迭,須知,坤元17年以前,內廷每年開支只有200萬兩,漲到500萬兩,皇上猶覺緊張,周世平勸父親,不怕銀子開銷大,錢本來就是用的,這大周國都是皇上的,皇上要用錢,天經地義。周世平的意思周元凱明白,儘量少干預皇上的家事。
周世平不是逃避,既然進入這個圈子,就要適應,就要拼搏,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好事多磨,過程曲折,甚至充滿血腥,唐朝李世民多麼偉大,名震古今,晚年不也栽倒在立儲之事上面了嗎。周世平牢記魏鑫的話語,不會放鬆自己,他全力輔佐皇上,不過多培植個人勢力,無情最是帝王家,處於權力的頂峰,所有人都是無所不用其極,稍有不慎,粉身碎骨不過是瞬間的事情。得意不能忘形,周世平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周家如今是後宮拉攏的重點對象,特別是李婉,非常關注周世平的動靜,周世平在皇上心目中的份量,她是非常清楚的,可以說,周世平對皇上的影響力超過滿朝任何一個大臣,甚至親王都比不上週世平。偏偏周世平在對待皇上家事時,非常低調,彷彿掌握了皇上的心思,周世平從不開口評論皇上的家事,從不談及後宮中的事情,有時候,皇上偶爾問及,周世平也是環顧左右而言他。但是,有些事情是無法迴避的,周世平已經到了吏部尚書的位置上,想躲是躲不開的。
坤元19年的春節剛過,周世平便被皇上注意到了。
坤元19年2月21日,養心殿。
“世平,朕好久沒有和你聊天了,今日,我們君臣好好說說話。”
“臣遵旨
。”
“世平啊,如今我大周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將士士氣高昂,府庫銀兩充裕,你以爲,是否可以征戰中原了。”
“皇上,臣以爲時機已經成熟了,皇上可以着手統一中原的事業了。”
“很好,世平,你是最瞭解朕的心思的,依你看,首先應該從哪裡下手啊。”
“皇上,臣以爲應該首先征戰大夏。”
“世平,朕有些不明白,根據暗影提供的情報來看,大遼如今是羸弱不堪,已經被世家徹底掏空了,而且,世家之間相互傾軋,致使國力更加疲敝,民不聊生,反觀大夏,那餘海魁頗有能力,已經基本控制了世家,幾年來,國力得到加強,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恐怕傾大周之力,勉強能夠滅了大夏,如此,大遼豈不是討好嗎。”
“皇上,正因爲如此,臣覺得應該先滅了大夏,只要是征戰,總要耗費錢糧,就是征伐大遼,我大周依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到時候,大夏穩步發展,國力漸漸加強,就不好對付了,皇上,臣以爲,只要滅了大夏,大遼是不會有什麼威脅的。”
“世平,你說的有些道理,不知你是如何考慮的。”
“皇上,臣只是有些初步的想法,我大周不必要單獨面對大夏,可以想辦法和大遼聯合滅了大夏,那樣,今後的事情就容易多了。”
“好,很好,朕也是這麼想的,你找到睿皇叔、果皇叔,儘快商量出具體的計劃,朕準備今年便發動對大夏的進攻。”
“臣遵旨,臣一定儘快請示睿親王、果親王。”
“世平啊,何旭凱和徐義鬆提出了冊立太子的事情,你怎麼看。”
“皇上,這件事情,臣還沒有想過。”
“世平,不要糊弄朕了,你是什麼人,朕難道不知曉嗎,冊立太子乃是我大周舉足輕重之大事情,歷朝歷代,教訓頗多,朕是知曉的,想必你亦是飽讀史書,想着不要摻和到皇家的是非中去,世平,你錯了,朕依靠你、看重你,不僅僅是要你獨獨忠心於朕,你還要替朕考慮大周的將來,冊立太子,關乎大周之將來,朕不得不慎重,你的眼光,朕是相信的,今日在這養心殿裡,你說出心中的想法來,不要有顧慮,大膽說。”
周世平暗暗叫苦,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一直躲着這件事情,可是,事到臨頭,還是躲不過去。
“皇上,您還記得魏鑫魏大人嗎?”
“朕當然記得,世平,你提到魏鑫是爲何啊?”
“皇上,魏大人去世前,曾到臣的府上拜訪,和臣說了一番話,其中有很多是他親身的感受,魏大人說到了權臣,何爲權臣,魏大人認爲,權臣是治世之良臣、亂世之梟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掌天下權柄,上受皇上之寵信,下受百官之擁戴,可定一國之興衰,可調動天下之力量,可隨意處決人之生死,醉臥美人膝,醒掌殺人權,權臣最大的亦是最重要的職責,便是無條件忠心於皇上。魏大人曾經是這麼想的,可惜,他沒有能夠堅持這麼做。臣以爲魏大人說得很有道理,臣曾經向皇上坦言,人都是有私心的,人都是不容易滿足的,正因爲如此,纔有無數人爲了榮華富貴而奮鬥,皇上給予臣子榮華富貴,臣子便要爲皇上分憂解難,不能夠時時刻刻想到皇上的恩德,卻爲了自身之利益考慮,這不是做臣子的本分,這樣的臣子,遲早是要出問題的。”
發表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