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肇端易州靖安民(上)

騎兵們踏破淺灘上飄散的碎冰,正月已經過去,華北平原生機復甦,河流也紛紛解凍。燕雲一帶也可謂水網密佈,高俊眼前有拒馬河、淶水、潞河、盧溝,還有大名鼎鼎的易水,所以燕雲的蒙古人不少都認爲高俊不會在河流解凍的季節繼續作戰——他剛剛在河東取得一場大勝,但自身的消耗也很大,一定會休整一番。如此一來,他的進攻計劃就必須推遲到夏季,而衆所周知夏季並不適合用兵,很有可能還會推遲的更晚,裡外裡會爲蒙古人爭取半年的準備時間。

所以當高俊向北行動的時候,蒙古人的準備工作卻多少顯得漫不經心,就算是這些人當中最具憂患意識的也古,也認爲高俊會休整一個月之後再繼續北進。

全軍上下其實對高俊不停歇的繼續第3場戰役是有意見的,在會議中他們回溯了宋太宗的高粱河之戰,北宋軍隊五路殲滅北漢之後,沒有賞賜將士,沒有整頓軍馬,而是想要鼓起餘勇,一路向北試圖奪回煙雲,但最終還是功虧一簣,落得個慘敗的局面。一時精銳在高粱和全軍覆滅,宋太宗更是差點把自己的位置都丟了。

不是沒有人這麼擔心過,王慧就曾指出高俊現在無妻無子,何志也在軍隊中缺乏威望,一旦高俊途徑過猛,稍有不測,哪怕僅僅是失蹤個幾天半月,都有可能引發工具內部的巨大動盪,何志也在徵訂潘正在太原,兩個人萬一各立一中央來個東西的混戰,那就非常有趣了。

高俊也不是沒想過自己戰死的局面,他與何志也討論過,依照三人團的指揮次序,高俊一旦失能必須由何志也接任,潘正要是敢跳,那就是違反了三人團的組織秩序,高俊反覆強調政工工作此時務必要起作用木板等西路軍的主要政工幹部,要拿出敢殺敢做的作風來,潘正敢說一句大不敬的話,木白就要一拍桌子把他吼回去。

但是王慧還是不放心,他向高俊指出潘正在軍中的威望很高,不少師帥都曾是他的老部下,甚至是兒時夥伴,這些人串聯起來未嘗不是一種強大的力量。自5代以來,各政權都是先有軍後有政,哪怕是號稱以文彥武的北宋,也是以節度使身份開國,是一個節度使軍閥轉變而來的政權。光軍雖然很早就進行了軍政分離,並且通過軍隊後勤採購制度削弱了軍隊對地方事務的干預影響,但是在眼下軍事鬥爭極爲激烈的情況下,軍隊依舊是整個根據地存在的第一要素,誰掌握了軍隊誰就掌握了政權,就連高俊自己也沒有,選擇在家種地點科技,而是親自領兵平A。

這話就讓高俊有些躊躇了,他倒是很看重潘正也想把軍隊全交給潘正來指揮,假如自己跟何志也都有所不測,讓潘正接手光軍和根據地政權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如果此人憑藉眼下在軍中的威望篡權奪位,那也是要認真面對的事情,可是放眼軍中確實就像王慧所說的,相當一部分軍官都是潘正的嫡系鐵桿兒時親友就連永昌軍唱歌都唱自己是潘正的戰士。

高俊也彷徨過,就在出發前一天賀萬歲來彙報情況的時候,他還有意無意的突然問了一句:“要是三人團出事怎麼辦?”

事實證明,這個鹽販子比高俊想象的精細多了,一下子就明白了高俊的意思,賀萬歲當即一例證。:“那我就立刻率軍勤王!”

沒頭沒尾的這句話卻給了高俊以極大的鼓舞,是啊,風風雨雨十多年眼看就到臨門一腳了,自己怎麼能夠如此多疑呢?拿宋太宗來比自己那可真是對自己的折辱了,驢車天子,怎比我英雄天王?

高天王認真的分析一下戰場局勢,向朱將指出,宋太宗這次北伐其實對遼朝的威脅很大,甚至勝過了雍西北伐,耶律修哥負傷作戰,遼軍的形勢岌岌可危,如果不是前線指揮失誤,軍隊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宋太宗確實是有可能成不是職工的,究其原因還是宋軍的指揮體制問題更大,而儘快決戰的方略並不算大錯,現如今高俊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立刻發動北伐也是應有之意。

而光軍的指揮體制和作戰素養也遠遠的超過了宋太宗北伐趙光義本人缺乏軍事才能,諸將又不夠幸福,在戰場上爭功豪勝,而高俊對自己一手帶出來的,有絕對的控制能力,西路軍的盤整也是非常擅長揣摩高俊的意圖,並加以配合了,光軍體系完整有序,職能分明,軍隊英勇善戰,訓練有素,從這點上來講也遠遠勝過宋軍。

而且最關鍵的是,高俊還有遼東孫平這一張底牌,就算高俊北伐出師不利,與野股形成了僵持狀態,只要孫庭這六萬遼東精銳能夠入關,那一切問題也能夠迎刃而解。這也是高俊的優勢所在,河北方面11萬河東方面7萬,遼東方面6萬,外加上僧虔北面的近4萬人,光是正規軍就集中了28萬之多,再加上隨同作戰的民兵和貼軍總兵力早已超過40萬。

結合從中都來的情報,高俊推算眼下在煙雲和遼西鎮守的敵軍兵馬不超過30萬人,其中燕京15萬,大同方向8萬,遼西可能只有5萬人左右,而燕京這15萬人當中也以漢軍爲主,納入蒙古軍隊編制的各族兵力不超過5萬人,真正的蒙古人可能才兩萬多。

40萬打30萬,優勢在我!

當然以上這三點也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高俊有拿下煙雲,全劇燕山的決心,而這一決心也存在於所有的光軍將士心中,全軍上下在這個認識上無比統一。身後的王延勳顯然不好糊弄,眼前的敵人有大批援軍即將到來,要麼在一兩個月內拿下燕山山脈,要麼就等死高俊對這點認識無比清晰,因此他也只有一個決心,這決心堅如磐石,至死不休。上下一致的堅定決心,比10萬兵馬的優勢比三大系統的良好運行,比高俊個人積累的那點狗屁微信都重要。

當然駱駝想進帳篷,還得先進去個鼻子,高俊要是想北伐,也得先打開一個缺口,這個缺口早就已經佈置完畢——易州。

第十七章 人口(上)第四章 伏(下)第三章 撼不動的柱石(上)第二十二章 血紅色的曙光(下)第四章 忍耐不是壞事(下)第十七章 徐參軍六裡敗退,完顏珣一下金牌(上)第二十一章 反擊贊州(上)第八章 東真的遺產(下)尾聲第七章 西軍營(上)第六章 散漫與果決(下)第二十章 凱歌雍雍(下)第二十二章 住房(下)第十一章 血稅(上)第二十一章 馬(上)第十三章 再會的同鄉(上)第二十章 衝鋒與後撤(下)第十章 沃州的援軍(下)第十二章 不管淚水多鹹 有一天我會告別從前(下)第二十二章 閒棋冷竈(下)第二十三章 消失的敵人(上)第七章 說不出的想法(上)第十章 抹不去的污點(下)第十四章 喚醒勇虎(下)第十七章 密謀(上)第二十三章 喋血玉津園(上)第二十二章 陳郎中的計策(下)第二十章 縱馬嶺(下)第三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上)第十一章 守衛與潰散(上)第十八章 故(下)第二十四章 熱血灌開山河花(下)第二十四章 行六部(下)第二十一章 聚賢賓(上)第五章 事重重(上)第三章 北鄙備戰急(上)第十四章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下)第十九章 奮戰的軍兵(上)第二十二章 血情(下)第二十章 一些微妙變化(下)第十八章 血嶺(下)第七章 郭延嗣(上)第十九章 匯(上)尾聲第二十一章 破釜沉舟,拼死一搏(上)第二十二章 太平軍南線大戰,盧鼓椎語涉謗譏(上)第十三章 在寬大機動中大量消滅敵人(上)第十七章 從天之義:手把手教你帶節奏(上)第二十二章 痛苦的頭領(下)尾聲第九章 聚義宿遷縣(上)第十三章 黑鴉與花帽(上)第二十四章 秋風烈烈(下)第十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下)第二十三章 天蒼蒼(上)第二章 忽聞疊鼓一聲飛(下)第五章 河橋爭奪戰(上)第十三章 也古(上)尾聲第四章 青萍之末(下)前言第十章 掙扎(下)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十七章 勢不可擋的尖刀(上)第一章 金蓮川(上)第九章 進退兩難的處境(上)第二十二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下)第十九章 生活像等待創作的黏土(上)第九章 金光殊途:敗軍會講大實話(上)第六章 東與西(下)第一章 劉家渡突襲戰(上)第六章 工廠(下)第八章 民主國家兵工廠(下)第八章 戰與和(下)第六章 迷霧隱隱兇徒手(下)第六章 苦鬥岱宗(下)第十一章 嘆聲聲(上)第四章 白刃紛紛(下)第四章 商業(下)第十五章 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上)第十三章 土地工作(上)第二十一章 驚爆真州城(上)第一章 孔元政的決心(上)尾聲第六章 事重重(下)第十章 愛情與瞭解 不一定關聯(下)第十九章 西夏的新生(上)第十七章 愛是無法解釋的死結(上)第二十二章 黑旗漫卷太平在(下)第一卷 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上)第二十一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上)第八章 絕擊天勝(下)第十六章 豬(下)第七章 東真的遺產(上)第二十章 縱馬嶺(下)第二十四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下)第十四章 再會的同鄉(下)第二十四章 諸神的黃昏(下)第十四章 火燒臨安城(下)金朝末期的關河爭奪戰
第十七章 人口(上)第四章 伏(下)第三章 撼不動的柱石(上)第二十二章 血紅色的曙光(下)第四章 忍耐不是壞事(下)第十七章 徐參軍六裡敗退,完顏珣一下金牌(上)第二十一章 反擊贊州(上)第八章 東真的遺產(下)尾聲第七章 西軍營(上)第六章 散漫與果決(下)第二十章 凱歌雍雍(下)第二十二章 住房(下)第十一章 血稅(上)第二十一章 馬(上)第十三章 再會的同鄉(上)第二十章 衝鋒與後撤(下)第十章 沃州的援軍(下)第十二章 不管淚水多鹹 有一天我會告別從前(下)第二十二章 閒棋冷竈(下)第二十三章 消失的敵人(上)第七章 說不出的想法(上)第十章 抹不去的污點(下)第十四章 喚醒勇虎(下)第十七章 密謀(上)第二十三章 喋血玉津園(上)第二十二章 陳郎中的計策(下)第二十章 縱馬嶺(下)第三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上)第十一章 守衛與潰散(上)第十八章 故(下)第二十四章 熱血灌開山河花(下)第二十四章 行六部(下)第二十一章 聚賢賓(上)第五章 事重重(上)第三章 北鄙備戰急(上)第十四章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下)第十九章 奮戰的軍兵(上)第二十二章 血情(下)第二十章 一些微妙變化(下)第十八章 血嶺(下)第七章 郭延嗣(上)第十九章 匯(上)尾聲第二十一章 破釜沉舟,拼死一搏(上)第二十二章 太平軍南線大戰,盧鼓椎語涉謗譏(上)第十三章 在寬大機動中大量消滅敵人(上)第十七章 從天之義:手把手教你帶節奏(上)第二十二章 痛苦的頭領(下)尾聲第九章 聚義宿遷縣(上)第十三章 黑鴉與花帽(上)第二十四章 秋風烈烈(下)第十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下)第二十三章 天蒼蒼(上)第二章 忽聞疊鼓一聲飛(下)第五章 河橋爭奪戰(上)第十三章 也古(上)尾聲第四章 青萍之末(下)前言第十章 掙扎(下)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十七章 勢不可擋的尖刀(上)第一章 金蓮川(上)第九章 進退兩難的處境(上)第二十二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下)第十九章 生活像等待創作的黏土(上)第九章 金光殊途:敗軍會講大實話(上)第六章 東與西(下)第一章 劉家渡突襲戰(上)第六章 工廠(下)第八章 民主國家兵工廠(下)第八章 戰與和(下)第六章 迷霧隱隱兇徒手(下)第六章 苦鬥岱宗(下)第十一章 嘆聲聲(上)第四章 白刃紛紛(下)第四章 商業(下)第十五章 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上)第十三章 土地工作(上)第二十一章 驚爆真州城(上)第一章 孔元政的決心(上)尾聲第六章 事重重(下)第十章 愛情與瞭解 不一定關聯(下)第十九章 西夏的新生(上)第十七章 愛是無法解釋的死結(上)第二十二章 黑旗漫卷太平在(下)第一卷 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上)第二十一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上)第八章 絕擊天勝(下)第十六章 豬(下)第七章 東真的遺產(上)第二十章 縱馬嶺(下)第二十四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下)第十四章 再會的同鄉(下)第二十四章 諸神的黃昏(下)第十四章 火燒臨安城(下)金朝末期的關河爭奪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