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劉家渡突襲戰(上)

北清河兩岸一片繁忙,人們已經在河面上搭建了四座浮橋,但依然不夠,很多人不得不紮起了木頭筏子,載着家當,壓着大河滾滾波濤,向河南而來。時不時的就會出現翻覆,引起兩岸的一片驚呼。

高俊立馬在河岸邊,看着橋上嘈雜的人羣,眉頭緊鎖。

”在下游加上兩座浮橋吧,我看這樣的話,三天之內是不可能讓人全部過橋了。蒲察阿虎趕緊帶人動起來!”高俊對潘正這麼說。

就在四天前,高俊從東平趕往濟南,並且在這裡得到了完顏珣的聖旨,讓高俊有些意外的是,聖旨裡高俊和完顏合達被罵了個狗血淋頭,完顏珣嚴厲申飭他倆不得再私相授受,山東一切軍政要事均由行省管理,高俊新佔領的膠東各州,完顏珣也已經選派好了管理官員,即將赴任。

由行省統一統籌山東戰局,聽上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是侯掣剛剛離開濟南,回開封復任參知政事,新上任的田琢在之前一段時間一直處理淮北情況,而且他與諸將關係不親,未必能比得上自己。

最重要的是,高俊也不想讓權。

因而高俊下定了決心,不管完顏珣如何說,繼續跟完顏合達等人保持聯繫,準備在山東與鐵木真較量較量。

一連四天,得到的消息都不是好消息:張柔果然投降了蒙古,靖安民受到突然襲擊,率軍向西撤往太行一帶,與此同時,河北義軍的另一名首領武仙也不得不投誠,他的部曲被安置在真定。

而高俊此時抵達濟南,下令讓北清河以北的山東居民迅速撤往河南。

北清河雖然寬闊,但是流速緩慢,兩岸土地堅實,處處都可以渡河,實在不是一個防禦的絕佳場所,尤其是高俊現在人馬短缺,不可能面面俱到,蒙古人想要渡河,並不爲難。

所以高俊並不打算死守北清河防線,而是選擇了埋伏,將兵力佈置在河南的幾個要點上,等到蒙古人開始渡河的時候,就擊敵於半渡,打一場伏擊戰,然後迅速繼續向南撤退。

蒙古屠城後,大名府最近兩年終於略微恢復了一些生機,但總人數也不過數千人而已,得知蒙古人再次到來之後,他們在高俊的嚴令下已經渡過大河,正在向泰安一帶轉移,而河北其他州縣的百姓們大多聽說過運河高郎君的威名,也都向山東前進。

這不是什麼好主意,蒙古人的目標也是山東,兩者在路上不斷相遇,每次碰撞都是一場慘烈的屠殺,從河北向山東的每條道路上都有大量的倒斃了的屍體。

王福的人就在路上遭遇了蒙軍阻擊,幾乎喪失殆盡,只剩下兩三百人坐船出海,經過十幾天的漂流之後,也總算是抵達了登州。

相比而言,紇石烈師靖的隊伍稍好一些,一路上不斷繞開蒙軍的覘騎,已經走到了山東西路境內,開始向北清河開進,紇石烈師靖身騎黃驃馬,手持點鋼槍。連續四天人不離鞍,守護着南遷的觀州百姓。

“現在通知百姓們趕緊收割穀子。”高俊讓手下的公使每天注意數一數渡河的人數和衣服狀況,隨機找一些人打聽打聽蒙古人的消息,從情況上來判斷,蒙古人的前鋒越來越逼近了。

“郎君,這還不到八月,穀子收割,還是要稍微晚一點吧,而且今年還沒種麥呢,這讓明年青黃不接的時候怎麼辦?”當地縣令有些愁苦的對高俊說。

“你糊塗了嗎?現在蒙古人要來了,你是要腦袋還是要鬍子?”高俊不容置疑的告訴大家:“立刻收拾家當準備走,蒙古人這次是玩狠的,走晚了誰也活不了!”

高俊的分析一點錯都沒有,蒙古人這次的目的並不是佔領任何一個州縣,而是用血腥手段使山東無力再承擔戰爭,這也是過去幾年間他們一直在做的事情:從三路攻金開始,蒙古人每次入侵都以殺掠爲目標,他們的殘酷手段激起了每一個人的仇恨,然而金朝政府卻沒能好好的組織這股力量。

濟南畢竟是根據地以外的地方,當地百姓對於高俊並不算信任,上好的穀子怎麼能現在說割就割呢?再晚個十天八天,每畝就能多收一斗啊。

“不能讓蒙古人得了便宜,百姓不割,咱們動手,留下一部分,剩下的給各家各戶都拿去,誰要是敢阻攔,就以通蒙論處!”高俊下令,從根據地跟來的貼軍去割穀子去。頓時整個北清河怨聲連天,都在叫罵高郎君不仁不義。

高俊顧不得他們的想法了,他已經安排好軍馬在北清河的兩三處絕好的渡河點開始埋伏,與此同時,完顏合達也率領其人馬抵達河邊,同樣做好了準備。

等到第七天的時候,儘管河北還有部分災民沒有渡過來,但高俊還是拆毀了所有浮橋,率軍隱蔽起來。

這種行爲是痛苦的,高俊親眼可見那些河北災民呆愣愣的看着自己,如果再多給他們半天時間,這些人中絕大部分還會獲得一線生機。

但是,高俊不能任性冒險,使得整個埋伏計劃功虧一簣,太平軍撤走之後,災民們陷入了困頓之中。

有一家六口決定冒險,他們帶着一小袋糧食、一個火折、兩把鐮刀,找到了半個破筏子,並且用一下午的時間修補好它。隨後,這羣人抱着筏子,用腳踏水過河而來,成爲了最後一批過河災民。

又過了一天,蒙古人前鋒抵達河邊,他們選擇的渡口是濟南附近的劉家渡,高俊立刻下令埋伏在其他各處的人馬捲起旗幟隱蔽前進,集中於劉家渡一帶。

這位年方三十的福建軍官,是投靠高俊的宋軍將領當中高俊比較重視的一位青年才俊,和能力最強的許國相比,林一舟的韜略略差一籌,但是性情溫和,爲人謹慎,比在政治上一根筋的許國還是強出來不少。

而這次高俊要使用的武器,正是在前一段時間險些把他釘成廁所串串的劃車弩。

第六章 一日之差 百年之愧(下)第十九章 箭?斧?合(上)第九章 支援前突(上)第十五章 火銃兵(上)第十八章 血雨腥風(下)第七章 翁城守衛(上)第二十四章 魯南根據地的最後一戰(下)第三章 高中(上)第六章 抹不去的信念(下)第一章 欺騙(上)第十九章 鹽糧事發,高畢相競(上)第十七章 民兵(上)第十二章 整軍法令(下)第十五章 諸線牽(上)第一章 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上)第十八章。鼠(下)第十五章 控扼膠東(上)第八章 東真的遺產(下)第十二章 整軍法令(下)第二十三章 秋風烈烈(上)第八章 人心難測(下)第九章 李世昌遊說治軍,蒙古軍掣肘地道(上)第二十章 掙不脫的鎖鏈(下)第一章 交兵黃河岸(上)第十九章 匯(上)第八章 蒙漢分明:蒙古人的觀念(下)董二十一章 廣開言路:治國不靠奴才!(上)尾聲第十章 抹不去的污點(下)第二十一章 死囚牢(上)第十一章 雄州的屠殺(上)第十二章 前營騎兵(下)第十章 食鹽法令(下)第十三章 暗中人事忽推遷(上)第二十二章 騎兵(下)第六章 苦鬥岱宗(下)第十章 牛馬(下)第二十章 霸州的阻滯(下)第十四章 高牆深壘(下)第五章 東與西(上)第十章 李世昌遊說治軍,蒙古軍掣肘地道(下)第二十二章 騎兵(下)第七章 商業法令(上)第十三章 心殷殷(上)第二十二章 陳郎中的計策(下)第二十二章 陳郎中的計策(下)第二十三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上)第四章 遲疑(下)第二十二章 驚爆真州城(下)第六章 玉碎瓦全(下)第十七章 血雨腥風(上)第十四章 橫刀立馬英雄膽(下)第一章 船隊(上)第二章 攻與防(下)第二十三章 天地無路,忠義無法(上)第二十章 上平西(下)第二十章 涇渭難分意難捨(下)第二十章 西夏的新生(下)第十六章 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下)第五章 號角復,烽堠舉(上)第十九章 理學派再起北伐議(上)第二十章 縱馬嶺(下)第七章 艱苦卓絕的守衛(上)第十七章 洺州的回擊(上)第十七章 故(上)第二十章 溏濼磐石馮叔至(下)第十五章 崩潰(上)第三章 轉運司(上)第十三章 喚醒勇虎(上)第六章 不想負責的就無解(下)第一章 金蓮川(上)第七章 陰差陽錯(上)第八章 陰差陽錯(下)第十九章 允厥執中:先賢遺訓垂千古(上)第十六章 豬(下)第十一章 人(上)第八章 兵者,詭道也(下)第四章 金麥(下)尾聲第八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兵(下)第十二章 新?訊?文(下)第十一章 兵貴勝,不貴久(上)第九章 戰爭之路(上)第十九章 雲裡帝城雙鳳闕(上)尾聲第十八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北(下)第十一章 胡山堡(上)第十六章 糧食(下)第十六章 張開手起飛 讓年輕無極限(下)第七章 決戰朔方劉伯林(上)第十三章 黑鴉與花帽(上)第十九章 鹽糧事發,高畢相競(上)第四章 兩縣和(下)第九章 戰鼓鼕鼕(上)第十五章 張開手起飛 讓年輕無極限(上)第十七章 徐參軍六裡敗退,完顏珣一下金牌(上)第五章 一日之差,百年之愧(上)第五章 邢州的合圍第十三章 內侍局(上)第二章 北?南?亂(下)
第六章 一日之差 百年之愧(下)第十九章 箭?斧?合(上)第九章 支援前突(上)第十五章 火銃兵(上)第十八章 血雨腥風(下)第七章 翁城守衛(上)第二十四章 魯南根據地的最後一戰(下)第三章 高中(上)第六章 抹不去的信念(下)第一章 欺騙(上)第十九章 鹽糧事發,高畢相競(上)第十七章 民兵(上)第十二章 整軍法令(下)第十五章 諸線牽(上)第一章 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上)第十八章。鼠(下)第十五章 控扼膠東(上)第八章 東真的遺產(下)第十二章 整軍法令(下)第二十三章 秋風烈烈(上)第八章 人心難測(下)第九章 李世昌遊說治軍,蒙古軍掣肘地道(上)第二十章 掙不脫的鎖鏈(下)第一章 交兵黃河岸(上)第十九章 匯(上)第八章 蒙漢分明:蒙古人的觀念(下)董二十一章 廣開言路:治國不靠奴才!(上)尾聲第十章 抹不去的污點(下)第二十一章 死囚牢(上)第十一章 雄州的屠殺(上)第十二章 前營騎兵(下)第十章 食鹽法令(下)第十三章 暗中人事忽推遷(上)第二十二章 騎兵(下)第六章 苦鬥岱宗(下)第十章 牛馬(下)第二十章 霸州的阻滯(下)第十四章 高牆深壘(下)第五章 東與西(上)第十章 李世昌遊說治軍,蒙古軍掣肘地道(下)第二十二章 騎兵(下)第七章 商業法令(上)第十三章 心殷殷(上)第二十二章 陳郎中的計策(下)第二十二章 陳郎中的計策(下)第二十三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上)第四章 遲疑(下)第二十二章 驚爆真州城(下)第六章 玉碎瓦全(下)第十七章 血雨腥風(上)第十四章 橫刀立馬英雄膽(下)第一章 船隊(上)第二章 攻與防(下)第二十三章 天地無路,忠義無法(上)第二十章 上平西(下)第二十章 涇渭難分意難捨(下)第二十章 西夏的新生(下)第十六章 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下)第五章 號角復,烽堠舉(上)第十九章 理學派再起北伐議(上)第二十章 縱馬嶺(下)第七章 艱苦卓絕的守衛(上)第十七章 洺州的回擊(上)第十七章 故(上)第二十章 溏濼磐石馮叔至(下)第十五章 崩潰(上)第三章 轉運司(上)第十三章 喚醒勇虎(上)第六章 不想負責的就無解(下)第一章 金蓮川(上)第七章 陰差陽錯(上)第八章 陰差陽錯(下)第十九章 允厥執中:先賢遺訓垂千古(上)第十六章 豬(下)第十一章 人(上)第八章 兵者,詭道也(下)第四章 金麥(下)尾聲第八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兵(下)第十二章 新?訊?文(下)第十一章 兵貴勝,不貴久(上)第九章 戰爭之路(上)第十九章 雲裡帝城雙鳳闕(上)尾聲第十八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北(下)第十一章 胡山堡(上)第十六章 糧食(下)第十六章 張開手起飛 讓年輕無極限(下)第七章 決戰朔方劉伯林(上)第十三章 黑鴉與花帽(上)第十九章 鹽糧事發,高畢相競(上)第四章 兩縣和(下)第九章 戰鼓鼕鼕(上)第十五章 張開手起飛 讓年輕無極限(上)第十七章 徐參軍六裡敗退,完顏珣一下金牌(上)第五章 一日之差,百年之愧(上)第五章 邢州的合圍第十三章 內侍局(上)第二章 北?南?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