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白刃紛紛(下)

所有軍兵一概接受命令,在接下來的時間嚴格審查請假,務必全員進行訓練,尤其是全軍整合式的訓練。

規範化和程式化,由高俊親自主編的軍規一共六章二百一十條已經成文,包括《總章》、《資格》、《戰陣》、《內務》、《職官》、《保密》,涵蓋了軍營的絕大部分內容。首先來學習的是五名軍典,隨後由他們在全軍宣講。

軍戶的授田也在全軍貫徹,每名參加的軍兵,家裡都能分到十畝田,直到軍兵退伍爲止。

高俊一直以來的目標,是建立正軍-民兵-伕役的三級動員體制,現在是實行的時候了。五個管建立之後,戶口清查工作開始進行,所有壯丁都要進行登記,理論上一旦戰事緊急,每名壯丁都是伕役,伕役將採取徵發制和招募制相結合的方式,承擔運輸和勤務工作。

與此同時,每戶都要出一個民兵,民兵實行三番更替的制度,也就是將所有民戶分爲三等份,同一時期只有三分之一的民戶出民兵,稱爲“上番”,剩下三分之二家庭的民兵此時不服役,稱爲“預備”,無男丁者要交“免役錢”。

民兵的數量極爲廣大,每年冬天進行適度訓練,平時則協助進行治安、徵稅任務,還要協助修建工程,高俊用這些人取代金朝的射糧軍。凡是上番民兵,家裡雜稅全免,田稅只交六成。但是高俊只提供上番民兵的軍裝和糧糗,馬匹和武器需要民兵從自己手裡“租”。

在民兵當中憑藉自願原則報名篩選的則是正軍,也就是高俊現在正率領的五百名軍兵。正軍服役期五年,不能連續服役,所有裝備都由高俊免費提供。他們的家庭是軍屬戶,可以分到十畝戶田,學校學費全免,官地優先請射耕種,田稅只交四成,正軍按月發給軍餉,戰死後有撫卹。

正軍退伍後,軍屬戶多分的十畝戶田收回,如果正軍戰死,那麼這些戶田會保留到其所有子女長大成人爲止。

經過統計後,高俊控制區共有伕役三千七百多人,民兵四百人,正軍五百人,除了五百名正軍脫產之外,剩下的人還在勞動當中,民兵被高俊集中起來,準備下一步擴大頗黎器、香皂的生產。

讓高俊不滿意的是,各地的員外太公們手上依然有大量的莊戶,這些人本來也可以成爲高俊的重要力量,但是解放莊戶還要等下去了。

八月十三日,彭義斌部抵達梁山泊一帶,時全部抵達鄆城縣,從東南和西南兩個方向靠近高俊。也就在這一天,高俊第一次拜訪了壽張縣縣令張通古。

張縣令是河東懷州人,三十九歲時才中了承安五年經義榜第二十二名,之後又是輾轉多年才得了這麼一個縣令的位置,本來打算在這個位置上熬到致仕,帶着童僕、騎着毛驢回老家,把自己創作的文集出版,這輩子也就完事了。沒想到上任才一年多,事情一個比一個過分,先是山東各地紅襖軍作亂,現在憑空又出了一個高俊。

這個高俊也是忒不講理,居然擅自做主把數千村民的雜稅全都免掉,還只按照規定數額交納田稅,這點錢夠幹什麼的?所幸壽張縣也有七八萬人口,減免掉五千村民的稅收倒也忍得過,張縣令除了寫了一封彈狀上交東平府之外,倒也沒有親自做什麼過激行動。

沒有想到,上級的回覆還沒到,紅襖軍先到了,彭義斌、時全兩個凶神已經一左一右到了壽張兩側。

這還不算,高俊這個沒禮數的東西也突然造訪了。

“前有紅襖軍,後有高俊,當如何?”張縣令哭喪着臉問主簿。

“紅襖軍尚可,高俊可是要免稅分地的,不若降紅襖。”主簿回答。

當然,投降紅襖軍是不可能投降的,這輩子是不會投降的,抵抗又抵抗不住,最後只能把高俊請進來。“高百戶來此有何貴幹?”

“紅襖賊時全、彭義斌兩軍前來,不知張明府可有對策?”

張通古不安地扭了一下。“天子治下,賊寇當屏息縮首,不敢來犯。”

“放你的五香麻辣屁!”高俊差點罵出來,最後都已經打到眼前了,還能如此自我安慰的人,心理素質也着實不一般。

“明府,如今壽張危在旦夕,倘若縣城有失,州郡來劾,明府何以對之?”

“紅襖賊往往劫掠鄉民,不攻城郭。本官閉城謹守,紅襖賊遊於野外,日久乏食,必然自退。”

高俊徹底無語了,張縣令的對策就是:把城門關緊,任由紅襖軍在城外劫掠,只要不打縣城,老夫就當沒看見,一切萬事大吉。

“倒是不知高百戶要如何應對呀?”張通古想着想着還有點得意,我有縣城可以依託,你高俊可是隻有幾個寨子,與其擔心我,倒不如擔心擔心你自己。

“壽張、陽谷、竹口鎮、押剌百戶本就同氣連枝,可謂脣亡齒寒,應當相結互保,往來救援,如果張明府能提供糧餉,我可以削竹爲矛,率領民兵抵禦紅襖軍。”

“不必!”一想到可以趁機搞死高俊,死幾千個村民似乎也不是什麼大事,張通古一口回絕了高俊的請求。

“明府,壽張縣野外居民數萬,全賴明府片言即可活命,明府你……”

“禦敵之策,本官自有道理,高百戶請回吧,不送!”張通古得意洋洋的一甩袖子,下達了逐客令。

“當初我們選擇的就是人民,今天的結果早就預定好了。”高俊心情還能平復。“志也,當初咱們說好的,我們的力量來源於平民、奴婢、驅口,所以今天這一切再正常不過。”

頓了頓,高俊下了決心:“張通古關閉城門,已經自絕於壽張縣的數萬黎庶,我們決不能錯過這個機會,去壽張,救百姓!”

第十章 血酬(下)第十五章 同甘苦,共生死(上)第十二章 鄭昭先兩覲見聖主(下)第一章 詩人高唱而至(上)第八章 蒙漢分明:蒙古人的觀念(下)第五章 勸?恨?歸(上)第二十四章 趙公旭牽引滔天計(下)第十五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上)第十九章 火漫山東(上)第十章 全面穩中求進(下)第十九章 狼(上)第二章 一片山河好氣象(下)第十五章 高舉正義之劍(上)第八章 戰與和(下)第十九章 馮叔至豪取堅城,鹹得不青田喪命(上)第三章 起落山道(上)第十一章 競速寶勝(上)第二十一章 驚爆真州城(上)第十四章 也古(下)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第十三章 暗中人事忽推遷(上)第十二章 奮進的義軍(下)第十一章 狂風過去孤梟啼(上)第十一章 號角起,鐵騎連(上)第十章 食鹽法令(下)第九章 地裂莒州(上)第十三章 土地工作(上)第四章 春曉曲(下)第十七章 莊園(上)第二十二章 金朝的陰謀(下)第二十一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上)第二十章 縱馬嶺(下)第七章 顧留鎮保衛戰(上)第十六章 控扼膠東(下)第二十章 梁山鏖戰(下)第二十三章 消失的敵人(上)第十七章 深化軍事改革(上)第二十三章 趙公旭牽引滔天計(上)第一章 炮火準備(上)第七章 血戰小清口(上)第十八章 吐蕃的幫助(下)第十六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下)第十九章 理學派再起北伐議(上)尾聲第九章 鬱悶的軍使(上)第十九章 馮叔至豪取堅城,鹹得不青田喪命(上)第十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下)第一章 桃花盡日隨流水(上)第十五章 軍管法令(上)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十一章 宣徽院(上)第九章 暗流如潮涌(上)第十四章 小鷹原(下)第二十一章 覺醒的巨人(上)第二章 意外的故人(下)第六章 犯錯(下)第十二章 狂風過去孤梟啼(下)第十八章 親軍司(下)第一章 尚書省(上)第九章 身當恩遇恆輕敵(上)第七章 間諜(上)第五章 柳暗花明(上)第八章 血鐵(下)第五章 玉碎瓦全(上)第八章 鑄爐(下)第十二章 問道中淮上(下)第十三章 百業興(上)第十六章 諸線牽(下)第十四章 高牆深壘(下)第二十三章 史無前例的對決(上)第十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下)第二十一章 陳郎中的計策(上)第十五章 合(上)第二章 醉中看劍,再動星文(下)第九章 勾腸債務(上)第二十一章 驚爆真州城(上)第九章 四方館(上)第七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上)尾聲第十一章 守衛與潰散(上)第五章 辛勞的家主(上)第十一章 兵貴勝,不貴久(上)第十四章 老將知兵,宿臣善政(下)尾聲尾聲第一章 霧重重(上)第十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下)第十七章 再度交兵,反敗爲勝(上)第十五章 苦?甜?怨(上)第十三章 橫刀立馬英雄膽(上)第十五章 西夏的內亂(上)第八章 兵者,詭道也(下)第八章 前線吃緊,後方緊吃(下)第十七章 暮遲遲(上)第十七章 血嶺(上)第十一章 見(上)第十九章 勢窮力竭(上)第五章 事重重(上)第十八章 勢不可擋的尖刀(下)尾聲
第十章 血酬(下)第十五章 同甘苦,共生死(上)第十二章 鄭昭先兩覲見聖主(下)第一章 詩人高唱而至(上)第八章 蒙漢分明:蒙古人的觀念(下)第五章 勸?恨?歸(上)第二十四章 趙公旭牽引滔天計(下)第十五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上)第十九章 火漫山東(上)第十章 全面穩中求進(下)第十九章 狼(上)第二章 一片山河好氣象(下)第十五章 高舉正義之劍(上)第八章 戰與和(下)第十九章 馮叔至豪取堅城,鹹得不青田喪命(上)第三章 起落山道(上)第十一章 競速寶勝(上)第二十一章 驚爆真州城(上)第十四章 也古(下)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第十三章 暗中人事忽推遷(上)第十二章 奮進的義軍(下)第十一章 狂風過去孤梟啼(上)第十一章 號角起,鐵騎連(上)第十章 食鹽法令(下)第九章 地裂莒州(上)第十三章 土地工作(上)第四章 春曉曲(下)第十七章 莊園(上)第二十二章 金朝的陰謀(下)第二十一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上)第二十章 縱馬嶺(下)第七章 顧留鎮保衛戰(上)第十六章 控扼膠東(下)第二十章 梁山鏖戰(下)第二十三章 消失的敵人(上)第十七章 深化軍事改革(上)第二十三章 趙公旭牽引滔天計(上)第一章 炮火準備(上)第七章 血戰小清口(上)第十八章 吐蕃的幫助(下)第十六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下)第十九章 理學派再起北伐議(上)尾聲第九章 鬱悶的軍使(上)第十九章 馮叔至豪取堅城,鹹得不青田喪命(上)第十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下)第一章 桃花盡日隨流水(上)第十五章 軍管法令(上)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十一章 宣徽院(上)第九章 暗流如潮涌(上)第十四章 小鷹原(下)第二十一章 覺醒的巨人(上)第二章 意外的故人(下)第六章 犯錯(下)第十二章 狂風過去孤梟啼(下)第十八章 親軍司(下)第一章 尚書省(上)第九章 身當恩遇恆輕敵(上)第七章 間諜(上)第五章 柳暗花明(上)第八章 血鐵(下)第五章 玉碎瓦全(上)第八章 鑄爐(下)第十二章 問道中淮上(下)第十三章 百業興(上)第十六章 諸線牽(下)第十四章 高牆深壘(下)第二十三章 史無前例的對決(上)第十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下)第二十一章 陳郎中的計策(上)第十五章 合(上)第二章 醉中看劍,再動星文(下)第九章 勾腸債務(上)第二十一章 驚爆真州城(上)第九章 四方館(上)第七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上)尾聲第十一章 守衛與潰散(上)第五章 辛勞的家主(上)第十一章 兵貴勝,不貴久(上)第十四章 老將知兵,宿臣善政(下)尾聲尾聲第一章 霧重重(上)第十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下)第十七章 再度交兵,反敗爲勝(上)第十五章 苦?甜?怨(上)第十三章 橫刀立馬英雄膽(上)第十五章 西夏的內亂(上)第八章 兵者,詭道也(下)第八章 前線吃緊,後方緊吃(下)第十七章 暮遲遲(上)第十七章 血嶺(上)第十一章 見(上)第十九章 勢窮力竭(上)第五章 事重重(上)第十八章 勢不可擋的尖刀(下)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