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元好問的任務(下)

分管俘虜的工作,由高俊何志也二人統籌安排,具體負責人是已經調任文政曹副主任的賴隆。他已經向高俊提交了一份條陳,建議培訓一下蒙古騎兵,作爲南下進攻金朝的一支突擊部隊。

不過,把百姓們深惡痛絕的黑韃重新武裝作爲高俊麾下的軍馬,實在是太容易引起爭議,儘管已經用了三模合,但高俊對於大規模使用蒙古俘虜依舊抱有謹慎態度,暫時還未批准這一計劃。

但是,何志也已經着手準備另一項計劃,而這計劃的超前程度更是讓人措手不及:編制最新的蒙古文字方案。

蒙古本無文字,成吉思汗消滅太陽汗之後,見到乃蠻人的印章印信,對這制度讚不絕口,由此蒙古人也開始使用印章。緊接着,隨着高昌歸附,大量有知識文化的回鶻人進入蒙古汗廷,進一步推動了蒙古文化發展,鐵木真也下令以回鶻字母爲基礎編制蒙古文字,這種回鶻式蒙古文是目前歷史最悠久,使用最穩定的蒙古書寫體系,影響力遠遠超過八思巴蒙古文、西里爾蒙古人和聖體蒙古文。

但是在高俊這裡,讓蒙古人去學回鶻人的字母顯然是不夠親近的,必須爲蒙古制定新的文字政策。

如果直接廢除蒙古文,顯然會造成巨大的行政困難和情緒反彈,而且也不利於蒙古人接受中原文化,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文化隔絕。高俊也曾想把蒙古人全部內遷漢地,像是滿語消亡那樣逐步的瓦解蒙古語社區,但是,這項工程不僅僅是花費巨大,而且有可能造成新的隱患。偌大的草原不可能一直是無人區,走了匈奴來了鮮卑,萬一出一個更強勁的對手那就糟了。

所以高俊對蒙古語言文字的方案是,不否認蒙古語的日常使用,但是要制定一個借鑑漢語漢字的書寫體系。問題在於,學習漢文的書寫體系也有困難,在幾種模仿漢字創造出來的文字當中,契丹文稍微還有些可用之處,党項文簡直是爲了拉動墨水內需而出現的,而同樣以漢字筆畫爲基礎的女真文幾乎一無可用,在金朝統治北方百年的情況下,女真文從來沒有被單獨使用過。西南各民族的文字則過於模糊,很難討論其實用性。

在這種情況下,學習女真大小字那種繁複的書寫體系顯然並不適用,就算是憑藉政治權威勉強用個百十來年,終究還是會煙消雲散。高俊倒是想到了另外兩個同樣有濃厚的漢字元素,但是卻也極具生命力、至今興盛不衰的書寫體系:朝鮮文和日文。

這也是高俊對新蒙古文體系的基本方案:在保持蒙古語的基本語法不變的情況下,在書寫體系上安插大量漢字,尤其是名詞和動詞這一類實詞,然後以變形的回鶻字母作爲詞根詞尾,以及各類助詞。以類似日文裡音讀、訓讀的體系,使得每一個詩詞既有原本的蒙古讀音,又有漢語讀音,逐步潛移默化的使蒙古草原接受漢語文化。

這樣的改造也是很有基礎的,事實上,元朝建立之後,蒙古人也開始飛快的將漢語裡面各類專有名詞往蒙古語裡面搬,時至今日,蒙古語各類方言裡面都有大量和漢語相近的名詞。

對於蒙古的上層人士,要讓他們會講漢語,寫漢字,甚至能吟詩作賦,通曉經史,對於中層人士,則讓他們掌握這樣的蒙古文,便於日常行政辦公,對於底層的蒙古人民,他們本來就不識字,無論是漢文體系還是回鶻文體系的,所以,只要能夠保持他們語言溝通暢快就足矣。在這樣的體系嚮導下,人們會逐漸的推崇漢語,並以此作爲有文化的象徵。

高俊覺得自己的想法簡直是太天才了,他不但想這麼安排蒙古語,以後還將用這種方式來改造其他民族的文字書寫體系,以漢文化的強大輸出能力做後盾,逐步把這些文明都拉入統一的漢字文化圈裡面。

創立一個民族文字的艱鉅工作,交給庸才是絕對無法勝任的,而眼下高俊的夾袋裡面何人可稱爲一代文宗呢?當然是元好問。

何志也把這項任務交給元好問的時候,後者驚異的瞪大了眼睛,萬沒想到自己要承擔這樣的任務,但是一想到這也是開宗立派的大事,而且也深刻的清楚,如果蒙古文字裡面能夠夾雜漢語因素,對於遠播教化將是多麼有益的事情。

所以他立刻把自己禮政府主席的職責分給別人一部分,而親自帶頭搞了一個小組,研究制定新蒙古文字的方案。他不辭勞苦的探訪了數百名被俘的蒙古士兵,尋找蒙古巫師薩滿和聶斯脫裡教派的牧師,還收集了大量的回鶻式蒙古文的文稿,仔細研究其中的曲筆深意,着手敲定初步的文字改造方案。

這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元好問也曾經向何志也抱怨過,由於缺少對蒙古文化有深刻了解的人,文字翻譯工作一直不順利,士兵們只懂日常口語,薩滿們無法準確表達他們的意思,他迫切的需要這方面的人才。

何志也把這項意見轉達給了高俊,而後者哈哈一笑:“不着急,幾個月後我就派移剌楚才和塔塔統阿兩個人去協助你,到時候你順便把回鶻文也一併敲定個新方案。”

可能元好問都不會想到,從此以後他雖然一直擔任着禮政府主席,但是卻長期有名無實,主要精力在秘書監上,成爲新王朝文化教育戰線的帶頭人,全國筆桿子系統的頭一位。

賴隆也不會想到,再過上幾個月,高俊又將重新改組軍隊的指揮機構,成立專門的元帥府指揮全國軍隊,而自己與軍隊脫鉤。原本的六曹也將改造爲元帥府六案,與尚書省六政府相對,並持國家文武二柄。眼下是自己最後一段能直接向高俊彙報工作的時間了。

現如今,根據地六政府已經下轄二十四司,建立了非常完善的行政機構,何志也又在此基礎上,把原本的文教署、軍器署等單位併爲六署:都水署、軍器署、太常署(原文教署)、司農署、鴻臚署、睦親署(烈屬撫卹),以後將司法院、流泉院的若干單位划進去,將會成爲新王朝的五寺九監。

高俊也仿此例,在六案下面設立十六室,管理軍隊各方面的工作,至此軍制完備。

第五章 行路難(上)第十八章 星轉鬥,駕回龍(下)第四章 北鄙備戰急(下)第七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上)尾聲第二十章 以人民的名義(下)第二十三章 生活對正義沒有憐憫!(上)第十七章 鼠(上)第七章 朝朝馬策與刀環(上)第二十四章 物資(下)第二十章 元好問的任務(下)第二十一章 文資與武職(上)第十三章 妥協(上)第十九章 俘虜法令(上)第二章 劉家渡突襲戰(下)第十八章 段鍾(下)第五章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上)第二十四章 匡國軍堅守冀中,高太尉以步克騎(上)第二十章 波濤誓,山石銘(下)尾聲第十三章 誓?隱?網(上)第二章 炮手就位(下)第十一章 前營騎兵(上)第二十二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下)第六章 來之不易的勝利(下)第三章 忍耐不是壞事(上)第七章 願(上)第八章 鑄爐(下)第二十四章 告別所有舊的想法 別害怕 不像話(下)第八章 戰與和(下)第九章 月朗朗(上)第十五章 張開手起飛 讓年輕無極限(上)第十八章 復仇的女子(下)第十四章 東風惡(下)第十三章 李鎮撫攪亂盱眙縣(上)第十七章 莊園(上)第十三章 黑鴉與花帽(上)第十一章 胡山堡(上)第十六章 刀與銃(下)第五章 驚心嬀川道(上)第十八章 浪淘沙(下)第十一章 寨使大起舞(上)第十七章 理不清的變亂(上)第十九章 反對單純防禦,實施積極防禦(上)第二十一章 鄒乃濟(上)第五章 自杞的挽馬(上)第十六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下)第二十章 匯(下)第二十二章 金朝的陰謀(下)第九章 全面穩中求進(上)第八章 牛(下)尾聲尾聲第二十章 火漫山東(下)第二十四章 諸神的黃昏(下)第十一章 堅持(上)第六章 自杞的挽馬(下)第八章 風蕭蕭(下)第十三章 成敗瞬間判若雲泥(上)第一章 武學(上)第十三章 工兵(上)第十六章 崩潰(下)第十六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下)第二章 東真的覆滅(下)第四章 淚河在,血海涌(下)第十五章 霸州的起義(上)第十四章 魚(下)第十七章 再度交兵,反敗爲勝(上)第二章 炮手就位(下)第十四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下)第十九章 耍雜技袁鏡變隊形,出奇跡太平夜踹營(上)第二十四章 吏員(下)尾聲尾聲第八章 陰差陽錯(下)第九章 華東莊(上)第九章 戰鼓鼕鼕(上)第二十二章 鄒乃濟(下)第二十二章 龍吟虎嘯一時發(下)第十三章 黑鴉與花帽(上)第八章 願(下)第二章 羊(下)第六章 決(下)第一章 聯虜平寇:完顏珣的選擇(上)第七章 商業法令(上)第五章 東與西(上)第四章 賈濟川提調忠義軍(下)第五章 決(上)第六章 一日之差 百年之愧(下)第六章 步兵進攻(,卡)第八章 鑄爐(下)尾聲第十四章 大練兵高俊衛山東,短言語潘正說西夏(下)第十五章 震驚的知府(上)第十章 地裂莒州(下)第十九章 李銘(上)第十六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下)第二十三章 萬物萌(上)第六章 走在情感與理智之間(下)第二十三章 虛景實情(上)
第五章 行路難(上)第十八章 星轉鬥,駕回龍(下)第四章 北鄙備戰急(下)第七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上)尾聲第二十章 以人民的名義(下)第二十三章 生活對正義沒有憐憫!(上)第十七章 鼠(上)第七章 朝朝馬策與刀環(上)第二十四章 物資(下)第二十章 元好問的任務(下)第二十一章 文資與武職(上)第十三章 妥協(上)第十九章 俘虜法令(上)第二章 劉家渡突襲戰(下)第十八章 段鍾(下)第五章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上)第二十四章 匡國軍堅守冀中,高太尉以步克騎(上)第二十章 波濤誓,山石銘(下)尾聲第十三章 誓?隱?網(上)第二章 炮手就位(下)第十一章 前營騎兵(上)第二十二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下)第六章 來之不易的勝利(下)第三章 忍耐不是壞事(上)第七章 願(上)第八章 鑄爐(下)第二十四章 告別所有舊的想法 別害怕 不像話(下)第八章 戰與和(下)第九章 月朗朗(上)第十五章 張開手起飛 讓年輕無極限(上)第十八章 復仇的女子(下)第十四章 東風惡(下)第十三章 李鎮撫攪亂盱眙縣(上)第十七章 莊園(上)第十三章 黑鴉與花帽(上)第十一章 胡山堡(上)第十六章 刀與銃(下)第五章 驚心嬀川道(上)第十八章 浪淘沙(下)第十一章 寨使大起舞(上)第十七章 理不清的變亂(上)第十九章 反對單純防禦,實施積極防禦(上)第二十一章 鄒乃濟(上)第五章 自杞的挽馬(上)第十六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下)第二十章 匯(下)第二十二章 金朝的陰謀(下)第九章 全面穩中求進(上)第八章 牛(下)尾聲尾聲第二十章 火漫山東(下)第二十四章 諸神的黃昏(下)第十一章 堅持(上)第六章 自杞的挽馬(下)第八章 風蕭蕭(下)第十三章 成敗瞬間判若雲泥(上)第一章 武學(上)第十三章 工兵(上)第十六章 崩潰(下)第十六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下)第二章 東真的覆滅(下)第四章 淚河在,血海涌(下)第十五章 霸州的起義(上)第十四章 魚(下)第十七章 再度交兵,反敗爲勝(上)第二章 炮手就位(下)第十四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下)第十九章 耍雜技袁鏡變隊形,出奇跡太平夜踹營(上)第二十四章 吏員(下)尾聲尾聲第八章 陰差陽錯(下)第九章 華東莊(上)第九章 戰鼓鼕鼕(上)第二十二章 鄒乃濟(下)第二十二章 龍吟虎嘯一時發(下)第十三章 黑鴉與花帽(上)第八章 願(下)第二章 羊(下)第六章 決(下)第一章 聯虜平寇:完顏珣的選擇(上)第七章 商業法令(上)第五章 東與西(上)第四章 賈濟川提調忠義軍(下)第五章 決(上)第六章 一日之差 百年之愧(下)第六章 步兵進攻(,卡)第八章 鑄爐(下)尾聲第十四章 大練兵高俊衛山東,短言語潘正說西夏(下)第十五章 震驚的知府(上)第十章 地裂莒州(下)第十九章 李銘(上)第十六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下)第二十三章 萬物萌(上)第六章 走在情感與理智之間(下)第二十三章 虛景實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