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鄒乃濟(下)

看到興濟縣城,高俊不由得眼前一亮。

興濟縣歷史不長,直到北宋的時候才由鎮升格爲縣城,故而規模不大,但是興濟縣卻有運河沿岸最大的糧倉,這糧倉居然有形制完備的城郭,還有運河支道和船臺,儼然是一座“軍糧城”。

和高大堅固的糧倉相比,興濟縣城反倒像是個附屬品,高俊在這裡和範有田見了面,城內一片蕭條,家家關門閉戶。街上都是逃難的百姓,路邊散發陣陣惡臭。

範有田能力一般,對於縣城內的情況說的含糊不清,幸虧縣令鄒乃濟還在,高俊連忙去縣公廨拜訪這位縣令。

鄒乃濟縣令是諸科舉人出身,花了二十八年才幹到縣令,如今已經五十七歲了,本來以爲終於可以享點清福,沒想到偏偏遇上了黑韃南侵,一下子從絲竹管絃推進了刀槍劍戟,更可恨的是不知哪來的軍兵還佔領了縣令管勾的漕倉,運走了大部分糧食。

現如今城郭內的民戶跑了個七七八八,大小官吏走得一個不剩,只剩下縣令大人一個人留在公堂上,高俊前來公廨的時候,鄒乃濟正踮着腳在房樑上掛布條,準備蒙古人一進城的時候,就“忠烈千秋”。

“鄒明府,鄒明府何至於此啊。”高俊趕緊讓人把鄒乃濟救了下來,後者還以爲是蒙軍入城,還在喊什麼:“死於王事”之類的。

“鄒明府,我打算在興濟打一場仗,拖住蒙軍幾天。”等到鄒乃濟情緒穩定一些了,高俊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

所有人都吃了一驚,高俊開始了自己的解釋:眼下運河兩岸的居民都在南遷,但是黑韃也率軍南下追了上來,如果讓他們追上居民,還不知道要屠戮多少生靈。而如果咱們能夠在興濟抵擋幾天,拖住黑韃的大部隊,將會有很多人因此全活。

“可是咱們抵擋幾天之後怎麼辦?難道還能突圍出城嗎?”李銘甕聲甕氣。

高俊看了李銘一眼:“別忘了,興濟糧倉有水門和運河支道。”

“我明白了,咱們在興濟抵擋幾天之後,就可以趁夜從糧倉城內上船,打開水門駛進運河,黑韃無水軍,定然追趕不得。”路哲興奮的說。

高俊點點頭:“我正是看中了興濟糧倉城壁高聳,而且有水道水門,隨時可以讓咱們脫身。”

“但是黑韃真的會拼命攻城嗎?他們既然願意從清州南下,就說明黑韃並不看重攻破城池,如果他們也是以少量軍隊圍困我們,大軍接着南下怎麼辦?”潘正提了個問題。

高俊敲了一下地圖:“別忘了,漕倉裡面還有幾萬石糧食呢。”

“黑韃的軟肋在於給養,他們南下的首選目標肯定也是糧食,所以興濟縣雖然小,他們也必然使力來攻。”

“咱們只有四五百人,能抵擋得住黑韃嗎?”

高俊站了起來:“所以說,諸將聽令!”

軍官們全都站了起來。

“潘正,立刻率軍整繕城壁和防禦器械!”

“得令!”

“範有田,監押糧倉,稍後何先生帶領船隊回來,你負責糧食裝船。”

“得令!”

“李銘,即刻籤軍,城中青壯一律籤爲民兵,全部帶到興濟漕倉內,家屬也送到糧倉內,下一趟船就走。”

“得令!”

“張大春,即刻括石灰、木材、油脂、鍋釜等守城器具備用!”

“得令!”

“路哲,探知城門啓閉機關,搜檢箭樓、城堞,畫出佈防圖來!”

“得令!”

籤軍的命令很有效,李銘親自帶人籤軍,把興濟縣城內的居民全部驅趕到糧倉內,此時情況緊急,也來不及多解釋,居民們哭哭啼啼,抱着一點家產躲進了糧倉。

不過半天時間,高俊就徵集了一千四百多名壯丁,把能用的武器都下發之後,高俊對於堅守興濟縣四天更加有了信心。

就在當天黃昏,何志也的船隊搖搖晃晃的開進了興濟縣。如果高俊這個時候反悔的話,還可以讓他的軍兵上船,現在西北風正猛烈,他完全可以帶着自己所有的軍兵回到大名府。

兩個人在糧倉公廨見了面,彼此一時無言。

“把籤軍壯丁的家屬全都送到景州去,之後再繼續南下,一定要保證安全。”高俊鄭重地囑咐。

“不運一些糧食嗎?趙汝凡那裡壓力特別大,原本每天還能拿到一升粟米,現在肯幫忙的壯丁只能領九合粟米,其他人只發四合五抄。”

高俊虛弱無力的搖了搖頭:“你的船裝不了太多,如果裝完人之後有餘力的話,那就裝一些糧食,但優先要把人送出去。”

何志也點點頭,兩個人起身告別。“回去告訴趙汝凡,準備訓練民兵,過段時間就用得上了。”

蒙軍的移動速度非常快,何志也前腳剛剛到達碼頭,蒙軍的覘騎後腳就抵達城外,靠城外遊蕩的數百名騎兵,城頭上一片驚叫之聲。

“諸軍警備!”潘正大呼,承局們敲起了木柝,急促的敲擊聲督促軍兵和民夫做好準備。

籤軍壯丁的家屬已經開始上船,範有田帶着軍兵急切的呼喊着,讓婦孺老人趕緊登船。

李銘的軍兵已經撤出了興濟縣縣城,臨走還不忘放一把火,趁着敵軍的覘騎還沒有到城下,李銘率軍迅速撤回糧城。

“等會兒,鄒縣令怎麼不見了?”一名文書疑問道,高俊這才發現,從中午開始就沒見到鄒乃濟。

剛剛進城的李銘一拍大腿:“沒錯,我看到他回縣公廨去了,你們等着,我去把他叫回來。”說罷,討來一匹快馬,就吆喝着開門放他出去。

看着靠的越來越近的敵軍覘騎,高俊一咬牙:“放李軍使出去!”

“一塊兒去!”僧虔也解開一匹戰馬,城門一開,兩個人飛馬奔出。

此時的興濟縣城內濃煙滾滾,赤紅色的火焰正在蔓延,兩個人衝進洞開的城門,沿着通衢街直奔縣公廨。

鄒乃濟已經沐浴更衣完畢,穿上官服,桌子前面放着一沓厚厚的書稿,閉眼高唱《赤壁賦》。

“大江東去,浪淘盡……”

馬蹄聲噠噠作響,兩個騎手蛟龍般躍進公廨,一眼就看見鄒乃濟在正堂之上。

“鄒明府,黑韃來了,快走!”李銘急忙叫到,但是鄒乃濟充耳不聞,依舊在高歌: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李銘焦躁不已,直接下馬,把鄒乃濟橫腰抱了起來,就往馬背上一丟。

“我的書稿,那是我幾十年的法律心血……”鄒乃濟也沒辦法淡定了,急忙叫了起來。

書稿挺多,僧虔趕緊下馬收拾齊整,雖然是軍旅出身,都聽說過敬惜字紙的道理,僧虔不敢造次,小心翼翼的全部藏在懷裡。

“快走!”李銘大喝一聲,兩人一扯繮繩,從公堂裡面奔馳而出,上了通衢街,迎面就撞上四五個契丹騎兵。

兩人心中一寒,各自掏出兵器,正待向前,只聽“噗通”一聲,大火燒塌了兩邊幾座房子,滿街飛灰焰火,馬匹登時一驚,兩人趕緊撥馬反向逃走。

“黑韃是在北門入城的嗎?”

“那幾個人明明是南門來的!”

“那就是他們包圍縣城了。”

“怎麼辦?”

“隨便,去東門吧!”

兩個人拐過幾條街,又看見兩個契丹騎手,那兩個人顯然想不到城內居然還有兩個敵軍,一時間手足無措,只是剎那間,李銘的馬刀就削下一顆人頭,另一個人被僧虔的鐵鏈擊中鼻樑,嚎叫着從馬上倒了下來。

李銘感覺十分痛快,忍不住大喝一聲,兩個人快馬加鞭,衝到了東門,門口的契丹騎兵們回馬不及,兩個人已經奪門而出!

糧城上,高俊等人本來已經面如死灰,契丹人已經包圍了興濟縣城,但是李銘二人卻沒能出來,人羣裡已經有低低的嘆氣聲。

“快關城門。”潘正提醒高俊。

“再等等。”高俊偏過頭,看着遠處的不遠的縣城。

就在這時,兩匹快馬風馳電掣,狂風般從東門衝出,卷出無數的灰燼與塵土,閃電一樣靠近了糧城!

第十四章 再會的同鄉(下)第二十章 俘虜法令(下)第十一章 鬥百草(上)第十二章 堅持(下)第二十章 上平西(下)第六章 東與西(下)第十六章 糧食(下)第三章 高中(上)第十五章 一堆蒼煙收不起(上)第十五章 刀與銃(上)第二十二章 攻?防?學(下)第八章 商業法令(下)第二十章 衝鋒與後撤(下)第二十四章 虛景實情(下)第七章 留客住(上)第十七章 新顏換(上)第七章 故?新?追(上)第十五章 崩潰(上)尾聲第十八章 僧虔溯往事(下)第十三章 火燒臨安城(上)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十九章 血策(上)第十八章 烽火揚州路(下)第二章 肇端易州靖安民(下)第一章 船隊(上)第八章 無論你肯或不肯 我都選擇等(下)第十章 飛針走線(下)第七章 血染邊關路(上)第二章 彭義斌元氏就義,高太尉開州點兵(下)第五章 溫迪罕僧虔(上)第四章 大青山(下)第二十一章 戰(上)金朝的國朝文派第十五章 輕銳檢山林(上)第三章 鎮州的酷暑(上)第十六章 輕銳檢山林(下)第十章 簾卷西山硝煙盛(下)第十八章 故(下)第十五章 孤懸敵後,危機四伏(上)第二十三章 魯南根據地的最後一戰(上)第五章 事重重(上)第二十二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下)第五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上)第十三章 霹靂現,狂飆落(上)第十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下)第十章 劫(下)第四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對我的若即若離(下)第十六章 易僉虔造買北私鹽(下)第一章 武學(上)第八章 郭延嗣(下)第二十章 警備騎兵(下)第八章 故?新?追(下)第四章 高中(下)第十七章 浪淘沙(上)第二十章 反對(下)第三章 身後身前事莫猜(上)第二十一章 夜深深(上)第十一章 共赴勝利(上)第十章 勾腸債務(下)第十七章 吐蕃的幫助(上)第六章 辛勞的家主(下)第五章 河橋爭奪戰(上)第二十章 波濤誓,山石銘(下)第十二章 剋日平雲潘彥真(下)第二十四章 秋風烈烈(下)第十八章 教育法令(下)第二章 殷有禎(下)尾聲第一章 數數鈔票永遠都比標籤少(上)第二十三章 千萬人的復仇(上)第八章 警巡院(下)第十二章 鬥百草(下)第一章 北?南?亂第四章 狗(下)第四章 商業(下)第八章 東真的遺產(下)第二十二章 錯轂短兵(下)第一章 博州的大炮(上)第二十四章 魯南根據地的最後一戰(下)第二十一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上)第十三章 彙集四方猛銳(上)第二十一章 馬(上)第二十二章 金朝的陰謀(下)尾聲第二十二章 喋血雞鳴山(下)第二十三章 諸神的黃昏(上)第九章 四方館(上)第五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上)第十七章 期待着一個幸運 和一個衝擊(上)第十二章 致力公心:潘正的態度(下)第十八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北(下)第四章 賈濟川提調忠義軍(下)第十五章 控扼膠東(上)第五章 白銀(上)尾聲第七章 木柝傳,金鼓振(上)第二十二章 糧倉劫營戰(下)第二十章 人情冷暖共高低(下)第二十章 反對單純防禦,實施積極防禦(下)
第十四章 再會的同鄉(下)第二十章 俘虜法令(下)第十一章 鬥百草(上)第十二章 堅持(下)第二十章 上平西(下)第六章 東與西(下)第十六章 糧食(下)第三章 高中(上)第十五章 一堆蒼煙收不起(上)第十五章 刀與銃(上)第二十二章 攻?防?學(下)第八章 商業法令(下)第二十章 衝鋒與後撤(下)第二十四章 虛景實情(下)第七章 留客住(上)第十七章 新顏換(上)第七章 故?新?追(上)第十五章 崩潰(上)尾聲第十八章 僧虔溯往事(下)第十三章 火燒臨安城(上)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十九章 血策(上)第十八章 烽火揚州路(下)第二章 肇端易州靖安民(下)第一章 船隊(上)第八章 無論你肯或不肯 我都選擇等(下)第十章 飛針走線(下)第七章 血染邊關路(上)第二章 彭義斌元氏就義,高太尉開州點兵(下)第五章 溫迪罕僧虔(上)第四章 大青山(下)第二十一章 戰(上)金朝的國朝文派第十五章 輕銳檢山林(上)第三章 鎮州的酷暑(上)第十六章 輕銳檢山林(下)第十章 簾卷西山硝煙盛(下)第十八章 故(下)第十五章 孤懸敵後,危機四伏(上)第二十三章 魯南根據地的最後一戰(上)第五章 事重重(上)第二十二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下)第五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上)第十三章 霹靂現,狂飆落(上)第十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下)第十章 劫(下)第四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對我的若即若離(下)第十六章 易僉虔造買北私鹽(下)第一章 武學(上)第八章 郭延嗣(下)第二十章 警備騎兵(下)第八章 故?新?追(下)第四章 高中(下)第十七章 浪淘沙(上)第二十章 反對(下)第三章 身後身前事莫猜(上)第二十一章 夜深深(上)第十一章 共赴勝利(上)第十章 勾腸債務(下)第十七章 吐蕃的幫助(上)第六章 辛勞的家主(下)第五章 河橋爭奪戰(上)第二十章 波濤誓,山石銘(下)第十二章 剋日平雲潘彥真(下)第二十四章 秋風烈烈(下)第十八章 教育法令(下)第二章 殷有禎(下)尾聲第一章 數數鈔票永遠都比標籤少(上)第二十三章 千萬人的復仇(上)第八章 警巡院(下)第十二章 鬥百草(下)第一章 北?南?亂第四章 狗(下)第四章 商業(下)第八章 東真的遺產(下)第二十二章 錯轂短兵(下)第一章 博州的大炮(上)第二十四章 魯南根據地的最後一戰(下)第二十一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上)第十三章 彙集四方猛銳(上)第二十一章 馬(上)第二十二章 金朝的陰謀(下)尾聲第二十二章 喋血雞鳴山(下)第二十三章 諸神的黃昏(上)第九章 四方館(上)第五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上)第十七章 期待着一個幸運 和一個衝擊(上)第十二章 致力公心:潘正的態度(下)第十八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北(下)第四章 賈濟川提調忠義軍(下)第十五章 控扼膠東(上)第五章 白銀(上)尾聲第七章 木柝傳,金鼓振(上)第二十二章 糧倉劫營戰(下)第二十章 人情冷暖共高低(下)第二十章 反對單純防禦,實施積極防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