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李光陣亡的消息傳到高俊這裡已經又是六天之後了,三模和設立的營寨被全部拆除,士兵們喜氣洋洋的度過了幾天和平時光,並且完成了對其他城鎮的佔領,現如今太行山東麓的河北各重鎮都已經向高俊投降,從真定府到彰德府連成一片,從蒙古人的鐵蹄當中被解放出來。

也許是有意無意,直到戰鬥結束快半個月後,大家纔在西面發現了一批整整齊齊碼在地上的碗筷。

一共是65副碗筷,都是同一個都的士兵留下的,他們的出發陣地比較偏僻,所以直到現在才被大家發現。

軍使曲可成在戰鬥中陣亡,65個人只活下來12個,還人人帶傷,是這次戰鬥中損失最大的一個都,他們進攻方向遭遇了蒙古騎兵的集羣突圍,但這羣士兵勇敢的將敵軍壓了回去,才使得整場戰役達成了全殲效果。

看着被放在地上的碗筷,高俊的眼睛卻忽如其來的溼潤了,一夜激戰,光軍又損失了近五百名好兄弟,這是多少家庭的頂樑柱?多少父母的驕傲,多少妻子的支撐,多少子女的臂膀啊。

久久說不出話的高俊,突然對旁邊的人說:“阿蘭喜歡的那個蒙古人叫什麼?讓他回去吧,我同意他們結婚了。花好月圓不容易,就當是阿蘭支持根據地的一點應得的福利吧。”

“妥霍帖已經跟着榮耕哲西進太行山,準備下一步展開了。”

“那好吧,申甫,你在備忘錄上記一下,等咱們也到河東的時候,要提醒我派人去找他回去。”高俊似乎意識到了什麼:“給山東方面傳消息,不要再從淮南運糧了,咱們囤積在淮南的那些糧食全都賤價賣出,還給淮南人民,我們打仗是爲了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我不能再讓淮南人餓肚子。”

殺戮還不能停止,犧牲還不會結束,在決戰的第一場戰役結束之後,高俊已經開始馬不停蹄的策劃第二次大戰,這次的主戰場將放在西面的河東。

現在,光軍佔據了河北,解放了大片土地和大批人口,短期徵兵可以使軍力暴漲三倍,但是,河北平原易攻難守,蒙古鐵蹄一旦緩過勁來發動反擊,高俊還是要狼狽不堪的撤退逃離的。

此時,決戰沒有結束,必須緊接着就發動第二次大戰役,居間合同方向的蒙古軍隊,掌握戰勝的完全主動!

作爲高俊的代表,徐規前去探望了這個功勳卓著的都的傷員,倖存的十二名軍兵當中,職位最高的是一個叫廉昭西的隊正,當得知他們有機會回到山東河南故鄉,擔任地方民兵頭領,享受津貼的時候,卻紛紛表示願意繼續回到戰場,高舉軍旗,跟着高太尉掃平天下。

“戰場上刀劍無眼,你們可要想清楚了。”

“放心吧,我們的認旗是一隻吉祥的鳥啊!”廉昭西以前並不大信這個,但此時他不由自主的就冒出這句曲可成軍使以前經常說的話。

和主力軍隊的歡慶並不一樣,此時,劉方站在一處蘆葦蕩中,凝視着眼前無法相信的場景。

大柏樹村的全體村民都已經被敵人殺死在蘆葦當中,衣服都被剝去,兇殘的敵人直接砍斷手指來奪取戒指,硬生生的把耳環拽掉,屍體已經有些腐爛,所有的人起碼都死了半個月了。

換句話說,當他和小慧還在陰暗的地道里考慮如何傳遞消息時,其實大柏樹村的村民們已然魂飄蘆葦蕩,當他在樹林中糾結是否要拋棄重病的小慧時,根本已經無力迴天,他的選擇從頭到尾一直全都是錯誤,拼盡全力,但什麼都沒拿到。

此時的他突然後悔了,也許當初不應該躲入地道,而是要像那些勇敢可愛的青年一樣衝出去和敵人正面交鋒,躲進地道里,懷着隱秘的期望,最終得到的也只是失望而已。

也許地道可以躲一兩天,但人不能永遠生活在地道里,就像億萬中華大地的萬千生靈,不會永遠屈從於蒙古人的野蠻統治一樣。

劉方此時覺得思路前所未有的清晰,他激動得咳嗽起來,臉色有些脹紅。

不必再回樹林去了,他知道小慧最終的結局,也不必再到處遊走了,逃避贏得不了什麼。他現在知道自己應該回到村子裡,這些天來爲了竊取食物,他多次在不同的觀察地點偷看村莊內蒙古士兵的行動,對他們的生活了如指掌,這些冒着羊肉羶氣的人絕對想不到,在離他們咫尺之遙的地方,自己的舉動是如何被人盡收眼底。

現在正是派上用場的時候,還好蘆葦蕩裡有一把砍斷了的刀,雖然有些鏽蝕,但足以殺人。劉方激動的過去將它撿起來,掂量掂量,回身向村莊大步走去。

他沒有過於激動的想法,也知道自己必然有去無回,但是犧牲者的血在他眼前沸騰着,讓他看不見別的路。突然間,原本的景象消失了,他看見了光軍的旗幟,看見了大隊歡呼雀躍勇敢前進的士兵,看到了高太尉,潘總裁,看見了何先生,孫將軍,這些傑出人物騎着高頭大馬行進在寬闊的街上,向大家招手致意,到處都是鮮花和歡呼聲,大街上相逢十里,軍樂震天。鮮豔的黑紅旗飄揚在華北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他都看見了。

十月十四,部分部下發動反叛,控制嚴實,打開城門,博州獲得解放。這也標誌着戰區內最後一座城市被光軍佔據,整場漳河戰役勝利結束。

漳河戰役期間,高俊等人通過事先周密的佈置安排和提前數年的佈局,首先以各路偏師封堵了敵軍援兵的前進道路,然後集中主力部隊挑逗木華黎出擊,一進一退之間將之殲滅。

整場戰役共計殲敵十五萬七千餘人,其中蒙古軍隊兩萬三千人,其他各族軍隊五萬餘人,地方鎮守兵力無算。以另一種統計口徑,殺敵兩萬八千餘人,俘虜敵軍近六萬人,其餘使之潰散。除此之外,還有起義整編部隊四萬一千餘人。

戰役期間,光軍先後解放了真定、彰德、中山、河間、大名、浚、磁、洺、滑、邢、沃、冀、蠡、安肅、遂、雄、霸、莫、滄、清、觀、博、深、獻、恩、祁、威、保、安三十座府州,數以百計的縣城,僅戶籍在冊的民戶就有350萬人之多,而實際上的人數可能超過800萬。

漳河戰役的勝利有力證明了光軍不僅能率先提出八一宣言,也有實力完成八一宣言。這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勝利奠定了信心,也開啓了決戰的序幕,高俊已經將目光投向西面的崇山峻嶺,新的一場大戰即將在河東拉開帷幕。

第三十九卷完

第九章 金光殊途:敗軍會講大實話(上)第六章 涇渭自分(下)第四章 鮑員外的野望(下)第九章 牛馬(上)第十七章 浪淘沙(上)第二章 蔭下行夏啓牽情網,燈前對夏師彈箜篌(下)第十七章 新顏換(上)第十七章 血嶺(上)第二十一章 鄒乃濟(上)第一章 混戰泰西(上)第四章 礪氣桃源鎮(下)第六章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下)第七章 木柝傳,金鼓振(上)第三章 大青山(上)第二十三章 戰爭與和平(上)第七章 兵者,詭道也(上)第十九章第二十章 警備騎兵(下)第十九章 火漫山東(上)第五章 溫迪罕僧虔(上)第二十一章 踏營寨高俊破敵寇,扮友軍左軍賺城門(上)第二十一章 馬(上)第十四章 李鎮撫攪亂盱眙縣(下)第十三章 狂夫瞿瞿(上)第十六章 豬(下)第十章 尋找道德,但別扔掉法律(下)第三章 北鄙備戰急(上)第十五章 慶新春羣英共歡宴,備戰事諸將再練兵(上)第十一章 紀念柳充國(上)第六章 血銀(下)尾聲第六章 和議成(下)第四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下)第二十三章 虛景實情(上)第五章 散漫與果決(上)第十章 掙扎(下)第八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下)第二十二章 總有一天我的謎底會揭開(下)第十章 愛情與瞭解 不一定關聯(下)第九章 血酬(上)第十五章 同甘苦,共生死(上)第十四章 再會的同鄉(下)第二十四章 解圍梁山(下)第二十章 箭?斧?合(下)第七章 木柝傳,金鼓振(上)第三章 撼不動的柱石(上)第二十章 衝鋒與後撤(下)第十九章 血策(上)第二章 北?南?亂(下)第二十章 掙不脫的鎖鏈(下)第一章 意外的故人(上)第二章 彭義斌元氏就義,高太尉開州點兵(下)第四章 厲兵秣馬(下)第二十三章 物資(上)第十三章 喚醒勇虎(上)第五章 自杞的挽馬(上)第八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下)第四章 高中(下)第十章 進退兩難的處境(下)第三章 兩縣和(上)第九章 身當恩遇恆輕敵(上)第二十章 馮叔至豪取堅城,鹹得不青田喪命(下)第九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第十六章 一堆蒼煙收不起(下)第十九章 匯(上)第十一章 紀念柳充國(上)第十七章 血雨腥風(上)第十三章 高牆深壘(上)第十三章 行軍法令(上)第十三章 妥協(上)第二十一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上)第十六章 西夏的內亂(下)第四章 李驍奇(下)第二十三章 匡國軍堅守冀中,高太尉,以步克騎(上)第二章 意外的故人(下)第七章 邢州的首戰(上)尾聲第五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上)第十章 沃州的援軍(下)第七章 決戰朔方劉伯林(上)第十七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南(上)第十章 李世昌遊說治軍,蒙古軍掣肘地道(下)第二十三章 亭亭山殲滅戰(上)第二十一章 文資與武職(上)第十五章 軍管法令(上)第三章 三州野戰(上)第六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下)第七章 牛(上)尾聲尾聲第十九章 生活像等待創作的黏土(上)第二十四章 秋風烈烈(下)第四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下)第十七章 教育法令(上)第四章 走向爭霸之路(下)第二十一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上)第二十二章 燒不盡的野火(下)第十章 勾腸債務(下)第二十一章 踏營寨高俊破敵寇,扮友軍左軍賺城門(上)第二章 博州的大炮(下)
第九章 金光殊途:敗軍會講大實話(上)第六章 涇渭自分(下)第四章 鮑員外的野望(下)第九章 牛馬(上)第十七章 浪淘沙(上)第二章 蔭下行夏啓牽情網,燈前對夏師彈箜篌(下)第十七章 新顏換(上)第十七章 血嶺(上)第二十一章 鄒乃濟(上)第一章 混戰泰西(上)第四章 礪氣桃源鎮(下)第六章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下)第七章 木柝傳,金鼓振(上)第三章 大青山(上)第二十三章 戰爭與和平(上)第七章 兵者,詭道也(上)第十九章第二十章 警備騎兵(下)第十九章 火漫山東(上)第五章 溫迪罕僧虔(上)第二十一章 踏營寨高俊破敵寇,扮友軍左軍賺城門(上)第二十一章 馬(上)第十四章 李鎮撫攪亂盱眙縣(下)第十三章 狂夫瞿瞿(上)第十六章 豬(下)第十章 尋找道德,但別扔掉法律(下)第三章 北鄙備戰急(上)第十五章 慶新春羣英共歡宴,備戰事諸將再練兵(上)第十一章 紀念柳充國(上)第六章 血銀(下)尾聲第六章 和議成(下)第四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下)第二十三章 虛景實情(上)第五章 散漫與果決(上)第十章 掙扎(下)第八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下)第二十二章 總有一天我的謎底會揭開(下)第十章 愛情與瞭解 不一定關聯(下)第九章 血酬(上)第十五章 同甘苦,共生死(上)第十四章 再會的同鄉(下)第二十四章 解圍梁山(下)第二十章 箭?斧?合(下)第七章 木柝傳,金鼓振(上)第三章 撼不動的柱石(上)第二十章 衝鋒與後撤(下)第十九章 血策(上)第二章 北?南?亂(下)第二十章 掙不脫的鎖鏈(下)第一章 意外的故人(上)第二章 彭義斌元氏就義,高太尉開州點兵(下)第四章 厲兵秣馬(下)第二十三章 物資(上)第十三章 喚醒勇虎(上)第五章 自杞的挽馬(上)第八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下)第四章 高中(下)第十章 進退兩難的處境(下)第三章 兩縣和(上)第九章 身當恩遇恆輕敵(上)第二十章 馮叔至豪取堅城,鹹得不青田喪命(下)第九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第十六章 一堆蒼煙收不起(下)第十九章 匯(上)第十一章 紀念柳充國(上)第十七章 血雨腥風(上)第十三章 高牆深壘(上)第十三章 行軍法令(上)第十三章 妥協(上)第二十一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上)第十六章 西夏的內亂(下)第四章 李驍奇(下)第二十三章 匡國軍堅守冀中,高太尉,以步克騎(上)第二章 意外的故人(下)第七章 邢州的首戰(上)尾聲第五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上)第十章 沃州的援軍(下)第七章 決戰朔方劉伯林(上)第十七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南(上)第十章 李世昌遊說治軍,蒙古軍掣肘地道(下)第二十三章 亭亭山殲滅戰(上)第二十一章 文資與武職(上)第十五章 軍管法令(上)第三章 三州野戰(上)第六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下)第七章 牛(上)尾聲尾聲第十九章 生活像等待創作的黏土(上)第二十四章 秋風烈烈(下)第四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下)第十七章 教育法令(上)第四章 走向爭霸之路(下)第二十一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上)第二十二章 燒不盡的野火(下)第十章 勾腸債務(下)第二十一章 踏營寨高俊破敵寇,扮友軍左軍賺城門(上)第二章 博州的大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