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勸?恨?歸(上)

在魯南蘇北交界的沂山餘脈那裡,彭義斌的六萬大軍分成四路縱隊,從紇石烈志的控制區進入到高俊的控制區。

在此之前,紇石烈志試圖襲擊他們,但是兵力太少無法奏效,可是高俊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人,所有的將士都捏了一把冷汗。好在魯南是大部分紅襖軍的家鄉,就算是死在這裡,好歹也是回家了。

相比於過去一年所遭受的屈辱,如今能夠死在家鄉,似乎也不是什麼太糟糕的事情。

在貞祐年間的戰爭結束後不久,南宋又犯起了老毛病,對於目前獨掌淮東的彭義斌分外猜忌。宋廷轉而任命劉琸爲淮東制置使,宋鈞擔任總領使,兩個人聯起手來對彭義斌的人馬加以限制。

先是宋鈞聲稱彭義斌侵吞民田,經過幾輪篩查之後,把彭義斌的屯田縮減到只有四千多畝。隨後,劉琸又對彭義斌的人馬進行篩選,並且將部分原本並不屬於彭義斌的軍馬重新調出,各立山頭,一下子大大削弱了彭義斌的實力。

對於這些舉動,彭義斌心知肚明,也感到十分焦急,趁着臨安清算史彌遠的罪責,給岳飛平反,再次將秦檜打成奸臣的時機,連續三次上疏陳述淮北局勢。

彭義斌認爲如果想要北伐,就應該將軍隊集中在兩淮、京湖、四川三個戰場,最好各自都能佈置一支強有力的軍隊。

彭義斌也不再是當年那個普通的農民領袖了,這段時間,他看了不少國朝史書,甚至高俊寫的那幾本也在閱讀之列。所以這次他不再憑一腔熱血,而是仔細分析了南宋軍力的構成。指出國朝將兵馬分爲十路是防禦型的分兵,如果要做北伐的準備,最好只集中到四、五路。

彭義斌說的完全沒有錯,但這使得朝廷上下對他更加猜忌,在他們看來,彭義斌這是要攬權了。

因此,兩個月後,朝廷又給了劉琸一萬人的兵力,使其能夠與彭義斌相抗衡。隨後,劉琸開始頻繁拉攏其他忠義軍將領,使之與彭義斌離心離德,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同屬南路紅襖軍的夏全。

八月初,趁着彭義斌離開楚州,巡視西面各地的時候,劉琸指使夏全趁機突襲楚州,消滅彭義斌的軍馬,但是留守的張林、聶敢等人拼死相抗,夏全無法進入,一氣之下殺了還在城外的忠義軍家屬三千多人。

夏全這一舉動只會大大的激怒彭義斌,眼看着楚州無法攻下,與夏全一道進攻楚州的其他忠義軍將領又起了別的心思。範成進決定反正,再次與彭義斌聯手,因而在當夜突襲了夏全的軍營,一戰而殺夏全。

而此時,駐紮在漣水的王義深得知了楚州軍變的消息,大爲吃驚,立刻率軍趕來,準備擇機加入一方。看到夏全已經被殺,於是和範成進聯手,一起消滅了夏全剩餘的均碼,並收編了殘兵。

事已至此,兩個人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反而殺向南面,劉琸大吃一驚,隻身逃離,朝廷剛剛給他補充的一萬軍馬也落到了範成進和王義深的手中。

眼下這麼多兵馬在手,兩人卻又起了別樣心思,當彭義斌得知楚州發生兵變,率領親信趕回來的時候,他們卻率軍攔截彭義斌,要求與其簽訂三方盟約,大家各掌握一軍,共同排斥朝廷的干預。

彭義斌堅持要與朝廷溝通,因而主張派出使者向朝廷申明利害,

範成進發覺彭義斌在內心中依舊尊重朝廷,就算與他簽訂三方協定,恐怕日後朝廷爲難自己的時候,彭義斌也幫不上大忙,因而決定搶先下手,率軍偷襲彭義斌。但是彭義斌經略淮南也有一段時間了,深得軍民愛戴,範成進的部下都不願意隨主帥行動,士卒半途潰散,無可奈何之下,範成進率領數百親信,偷偷渡淮,投奔蒙古綱去了。

然而這僅僅是個開始,範成進兵敗之後,王義深最終還是選擇和彭義斌進行盟誓,兩個人各掌握淮東一部,共同尊奉朝廷。但是如果朝廷再無故刁難一方,另一方則有義務支援。

忠義軍程福曾經與夏全一道進攻楚州,雖然隨後又跟隨範成進反正,但是曾在楚州城外燒殺,生怕引起彭義斌等人的不滿。聽聞彭、王簽訂協定之後大驚,偷偷派人與已經逃到揚州的劉琸聯繫,得到其保證之後,率軍突襲漣水縣,殺了王義深的家人,並據此地接受朝廷淮東安撫使的稱號,阻擊王義深。

彭義斌聞訊之後,遵守了協定,將官軍阻擋在高郵長達六天,苦勸朝廷,千萬不要聽從小人挑撥。事實上,宋軍本身就不願意出力,願意看到王義深和程福自相殘殺。趁着這個機會,王義深攻破漣水,寸磔程福。

事已至此,劉琸聲稱楚州兵變,彭義斌不能約束,停止了對江北輸送糧草,封鎖江面。王義深勃然大怒,率軍南下,擊潰了淮東各路宋軍,兵鋒直指揚州。

但王義深畢竟是驟然成了紅襖軍重要首領,根基不穩,諸將對其多有不服,以至於毫無進展。而此時,還留在楚州一帶的閻通、彭杔、邢德三人偷偷商量,認爲宋廷不發錢糧乃是王義深謀叛所致,因而一同襲擊王義深軍後方,殺留守王顯忠、楊德廣,王義深軍馬大潰,本人逃往淮北投金。

然而,三人自以爲有功,對待朝廷前來招撫的使者有些不恭敬,看到這三人驕橫難制,朝廷決定將已經調走的紅襖軍老將季先放回來。

果不其然,季先剛剛回來,三個人之間就屢生間隙。得知季先有意偏袒邢德之後,彭杔連夜率軍突襲,將季先和邢德一併殺死。

葛平等人商議了一下,認爲此次的首惡還是閻通等三人,現在另外兩人已死,只剩下一個閻通。商量已定,幾人趁夜發難,直接殺掉了閻通,取其首級送往彭義斌那裡。

彭義斌因而會盟諸位忠義軍首領,爲其排解矛盾,各部發誓不再互相討伐,持續了二十餘日的楚州之變才終於結束。

看着楚州城外的滿目瘡痍,彭義斌不由得痛哭失聲。在不到一個月的楚州之亂當中,夏全、程福、王顯忠、楊德廣、季先、邢德、彭杔、閻通等人先後被殺,範成進、王義深投靠金人,忠義軍死者數以萬計,在淮南原有的屯田全部毀壞,很多囤糧的倉庫也被焚燒殆盡,實力一蹶不振。

第十一章 號角起,鐵騎連(上)第十章 掙扎(下)第三章 白刃紛紛(上)第二十三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上)第十八章 勢不可擋的尖刀(下)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十九章 節鎮(上)尾聲第二章 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下)第二十一章 反擊贊州(上)第十九章 國子監(上)尾聲第二十章 西夏的新生(下)第十五章 崩潰(上)全書大結局(迫真)第十二章 共赴勝利(下)第三章 不知何處吹蘆管(上)第二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下)第十三章 讓我們自以爲有共識(上)第四章 忍耐不是壞事(下)第十九章 武器(上)第二章 山重水複(下)第一章 風雲斷,日月昏(上)第六章 驚心嬀川道(下)第十七章 徐參軍六裡敗退,完顏珣一下金牌(上)第十章 鎬如雲,鍬如雨(下)尾聲第十二章 麥田伏擊戰(下)第十七章 理不清的變亂(上)第九章 支援前突(上)第五章 貓(上)第二章 混戰泰西(下)第二章 令人疑惑的情報(下)第二章 尚書省(下)第十二章 整軍法令(下)第四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下)第十三章 誓?隱?網(上)第十八章 星轉鬥,駕回龍(下)第十八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下)第十六章 亂紛紛(下)第十九章 凱歌雍雍(上)第十八章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下)第十一章 辟舉(上)第二十一章 那知一叱立破散(上)第十五章 諸線牽(上)第九章 掙扎(上)第七章 絕擊天勝(上)第二章 北?南?亂(下)第二十三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上)第十一章 奮進的義軍(上)第四章 商業(下)第十三章 大練兵高俊衛山東,短言語潘正說西夏(上)第二章 紅襖起(下)第一章 彭義斌元氏就義,高太尉開州點兵(上)第二十三章 趙公旭牽引滔天計(上)尾聲第二十一章 陳郎中的計策(上)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十一章 麥田伏擊戰(上)第二十一章 文資與武職(上)第六章 涇渭自分(下)第二十章 警備騎兵(下)第十三章 高牆深壘(上)尾聲第二十三章 大軍直下河北(上)第六章 溫迪罕僧虔(下)第二章 劉家渡突襲戰(下)第七章 血染邊關路(上)第七章 留客住(上)第四章 鎮州的酷暑(下)第六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下)第十一章 掙不脫的束縛(上)第二十章 以人民的名義(下)第二十二章 覺醒的巨人(下)第八章 警巡院(下)第十八章 復仇的女子(下)第十二章 下臺階二將盟河北,上期貨高俊探江南(下)第三章 淚河在,血海涌(上)第十二章 新?訊?文(下)第七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上)第二十三章 消失的敵人(上)第四章 衆將士灑淚別親,大本營圖畫中原(下)第二十四章 王克儉(下)第十七章 時全出現(上)第十六章 黑暗時刻(下)第十六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下)第十章 簾卷西山硝煙盛(下)第二十一章 覺醒的巨人(上)第十七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上)第三章 獨騎能當百萬兵(上)第十九章 國子監(上)第三章 判?決?待(上)尾聲第八章 憧憬的災民(下)尾聲第六章 貨物(下)第十六章 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下)第八章 撤退與堅持(下)第十二章 致力公心:潘正的態度(下)第四章 路茫茫(下)
第十一章 號角起,鐵騎連(上)第十章 掙扎(下)第三章 白刃紛紛(上)第二十三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上)第十八章 勢不可擋的尖刀(下)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十九章 節鎮(上)尾聲第二章 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下)第二十一章 反擊贊州(上)第十九章 國子監(上)尾聲第二十章 西夏的新生(下)第十五章 崩潰(上)全書大結局(迫真)第十二章 共赴勝利(下)第三章 不知何處吹蘆管(上)第二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下)第十三章 讓我們自以爲有共識(上)第四章 忍耐不是壞事(下)第十九章 武器(上)第二章 山重水複(下)第一章 風雲斷,日月昏(上)第六章 驚心嬀川道(下)第十七章 徐參軍六裡敗退,完顏珣一下金牌(上)第十章 鎬如雲,鍬如雨(下)尾聲第十二章 麥田伏擊戰(下)第十七章 理不清的變亂(上)第九章 支援前突(上)第五章 貓(上)第二章 混戰泰西(下)第二章 令人疑惑的情報(下)第二章 尚書省(下)第十二章 整軍法令(下)第四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下)第十三章 誓?隱?網(上)第十八章 星轉鬥,駕回龍(下)第十八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下)第十六章 亂紛紛(下)第十九章 凱歌雍雍(上)第十八章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下)第十一章 辟舉(上)第二十一章 那知一叱立破散(上)第十五章 諸線牽(上)第九章 掙扎(上)第七章 絕擊天勝(上)第二章 北?南?亂(下)第二十三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上)第十一章 奮進的義軍(上)第四章 商業(下)第十三章 大練兵高俊衛山東,短言語潘正說西夏(上)第二章 紅襖起(下)第一章 彭義斌元氏就義,高太尉開州點兵(上)第二十三章 趙公旭牽引滔天計(上)尾聲第二十一章 陳郎中的計策(上)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十一章 麥田伏擊戰(上)第二十一章 文資與武職(上)第六章 涇渭自分(下)第二十章 警備騎兵(下)第十三章 高牆深壘(上)尾聲第二十三章 大軍直下河北(上)第六章 溫迪罕僧虔(下)第二章 劉家渡突襲戰(下)第七章 血染邊關路(上)第七章 留客住(上)第四章 鎮州的酷暑(下)第六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下)第十一章 掙不脫的束縛(上)第二十章 以人民的名義(下)第二十二章 覺醒的巨人(下)第八章 警巡院(下)第十八章 復仇的女子(下)第十二章 下臺階二將盟河北,上期貨高俊探江南(下)第三章 淚河在,血海涌(上)第十二章 新?訊?文(下)第七章 關於暫時放棄沂州和保衛根據地的兩個文件(上)第二十三章 消失的敵人(上)第四章 衆將士灑淚別親,大本營圖畫中原(下)第二十四章 王克儉(下)第十七章 時全出現(上)第十六章 黑暗時刻(下)第十六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下)第十章 簾卷西山硝煙盛(下)第二十一章 覺醒的巨人(上)第十七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上)第三章 獨騎能當百萬兵(上)第十九章 國子監(上)第三章 判?決?待(上)尾聲第八章 憧憬的災民(下)尾聲第六章 貨物(下)第十六章 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下)第八章 撤退與堅持(下)第十二章 致力公心:潘正的態度(下)第四章 路茫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