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回心轉意

某與盛杏30年交情,雖大計頗有分歧,但做事、辦頗多,仍願爲其說句公道話:杏所作所爲,雖亦有不法行徑,但與功勞想比,總是小節;與某些人不務正業,專以撈錢、燒錢爲能事,更不啻於天壤之別,請欽差大人務必明察,將來發落時,也請酌情參考一二。

”鄭觀應答道,“此次開平、開商戰一事,某是支持開的,但杏所言並無大錯,無非觸怒當道、引起輿論喧譁而已,是禍從口出。”

“你真以爲此次查辦是因爲兩開商戰引起?”岑春煊神秘一笑。

“那是何故?”

“皇上要辦盛宣懷已經不是一日兩日,之所以隱忍不發,無非時機不對。”岑春對外界謠傳不屑一顧,“不然,那琴軒自己屁股都不乾淨,皇上會聽他的醜話?”

“啊!”

“鄭公,我且問你:盛宣懷經營漢陽鐵廠多年,四處安插私人,是否屬實?”

“然。”

“商借滬寧路之款,每裡虛報銀3000兩,五五豐潤,是否屬實?”

“然。”

“藉口招商局商辦名義,謀其個人二成乾股,歲歲坐享分紅,旱澇保收,是否屬實?”

“是有此議,但尚未得行。”

“挪用招商局、電報局款項創辦中國通商銀行,以至於兩局經營困難,不得不商借洋款以資週轉,是否屬實?”

鄭觀應咬咬牙道:“然!”

“隱瞞輪、電兩局利潤,截留報效款項用於辦學。陽爲重視教育。陰則炫耀個人,企圖挾洋以自重,是否屬實?”

鄭觀應猶豫半天。最後纔回答:“確有此種意思,不過……”

“聽說盛杏家產上千萬,公以爲,不貪污、不受賄能聚斂如此衆多之財產乎?”

“不能。”鄭觀應垂頭喪氣,“不過……”

“以上種種各條,只要有一條屬實。便可構成參劾理由,何況盛宣懷各條均沾?上千萬家產,縱有經營所得,也是以強凌弱、巧取豪奪所致,算不得真本事。”岑春吞下第一個生煎包後說道,“但實話告訴鄭公一點,即便有這些,還不全是查辦盛杏之理由。”

鄭觀應低頭不語。他不明白,盛宣懷除了這些,究竟還有什麼大罪?

“公以爲,張南皮在湖北靡費之銀兩與盛宣懷貪污、挪用所比。究竟何者爲巨?”

“恐怕還是香帥不逞多讓吧?”

“正是,但爲何皇上不辦張南皮。只盯盛杏呢?難道真以爲張香濤經年老臣、太后欽點的探花而辦不得麼?”

鄭觀應默不作聲,只是聽下去。

“非也。皇上臨行前,告訴我兩個理由:第一,香帥靡費甚多,但自奉甚儉,不似盛杏要撈錢自肥;第二,香帥雖鼓吹官辦,虧損累累,但其主張卻是力主自主經營,讓國人自爭利權,盛宣懷鼓吹商辦,卻動輒合辦、合資,恨不得一有挫折就將產業拱手讓與他人,喪國人利權……皇上由此說,張南皮雖走了彎路,但他心思是好的,爲人也可圈可點,這是大節中地小錯,是探索中地必要學費,非交不可;盛杏雖然看上去精明能幹,也辦成了不少事,但樣樣都摻雜着私心,要麼爲名,要麼爲利,凡利國利民但與個人利益相沖突者,要麼不辦,要麼反對。同樣是辦銀行,樑士等人能辦交通銀行把京漢鐵路利權收回來,偏盛宣懷辦銀行是方便洋人賺我利權。孰輕孰重,孰高孰低,一目瞭然。”

這幾句卻是擊中了盛宣懷的要害,他秉承李鴻章衣鉢,將“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的買辦哲學發揮得淋漓盡致,表面上看風光無限,實際上卻仰人鼻息、外強中乾。鄭觀應與盛宣懷地分歧,便正在此處。

“皇上還說,10餘年來,盛宣懷的辦事作用越來越小,.搖、腐朽日益增長,以前鼓吹‘辦大事、做大官’,扯什麼做大官是爲了辦大事。現在早顛倒過來,變成了爲了做大官而‘辦大事’,張南皮老而彌堅,愈發求新,盛杏老而似賊,愈發求舊,誰進誰退,誰

,難道還要我說麼?”

鄭觀應苦苦思索,很想爲盛宣懷找出一些理由來辯駁,但思來想去,覺得岑春煊每一句話都不是冤枉,更不是挾私報復,而是句句在理。他在思想上早已接受與承認,但在感情上卻無法認同,焦躁、煩惱一股腦兒涌上來,便連美味可口的白條都無心品嚐,忍不住站到窗前想吹吹涼風。一站之下,非但沒有緩解,反而愈發難受。

“鄭公,本來此次南巡第一站我是先來上海的,但臨時改了主意,先去湖北,去漢陽鐵廠看了看……雖然鐵廠問題頗多,踉踉蹌蹌,但路子對頭,好比一個青壯年身染疾病,只要略加調養,對症下藥,當是活力煥發;反觀招商局,面上問題雖較鐵廠爲少,但船隻破爛、資金困窘、各方明爭暗鬥,積弊條條都是要害,好比一個上了年紀的老者,面上依舊光鮮,但實已身患重病,倘不治療,恐有傾覆之險。電報局、通商銀行等處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不加以悉心救治,將來恐怕都有重蹈覆轍地危險。”

“可惜我已經老了,維持局面、做個裱糊匠已屬不易,哪裡來那麼大魄力收拾爛攤子呢?”

“裱糊匠”一語卻是李鴻章名言,他認爲中國局勢已難以挽回,譬如一間要倒的破屋子,他只不過外表裱糊罷了,何來替換樑柱、再造深基的能耐呢?

“李中堂所言雖有道理,但時移勢易,當日之言未必現在同樣如此。”岑春受恩於慈禧頗重,是故在外面隻字不提她的過錯,只勸說道,“聖君在上,有一番再造乾坤的決心,我們做臣子的豈能不爲君王分憂?”

“年逾花甲,有心無力。”

“這卻是言不由衷。姜太公八十仍輔佐文王掃滅暴商、一統天下,先生不過六十餘歲,正是夕陽普照,廣有晚霞之時,何吝於將一番餘暉灑落天下?皇上與某皆以爲,招商局要興,非鄭公不可。公剛纔說‘無公未必無盛,無盛必然無公!’,某卻認爲‘無公必無盛,無盛卻未必無公!’”

鄭觀應站起身子,在窗前苦苦思索,一邊自己的理想,一邊是自己的感情,究竟爲了感情違背理想,還是爲了理想而放棄感情,讓他頗有些爲難。日頭正漸漸偏西,從窗戶裡吹來之風也更大,帶動着他兩鬢花白地頭髮,彷彿在述說一個難以抉擇的哈姆雷特命題。

“遠觀滔滔江水,無不順流而下以順形勢,豈有逆流而上以背天理哉?再觀江上輪船,清一色火輪行船,若40年,必定是一憧,公浸淫航運日久,我亦信對此深有感觸。難不成因爲愛戀風帆之舊傳統,珍惜往日之閒暇時光而置最新式火輪於不顧?公與杏有舊,我亦深知,然人生自古誰無死,盛杏無非早走一步罷了,公若將招商局事業發揚光大,他日黃泉相見,如其仍以公爲友,亦可含笑九泉;如其不以公爲友,何必爲其長吁短嘆?”

“不能法外施恩?”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盛杏有何罪過,當由國法繩之,你我豈足道哉?今日對其法外施恩,明日公整頓招商局,若有不肖之徒呼喊法外施恩,公當如何?”

“唉……總是……”鄭觀應已經無可奈何地接受了這一現實,神情卻是一言難盡的悲哀與惆悵。

“此次坐輪船而來,聽說招商局已準備商辦。”

“確有此意,不過盛杏出事,局面便耽擱起來,各方頗多觀望之意,目前競爭正炙,如此拖沓時日,恐怕……”

“如此好事爲何耽擱?縱不能盛宣懷一倒,連帶着正見也要受牽連?”

щшш▲тт kān▲¢O

鄭觀應苦笑:“招商局內素來分成兩派,一派堅主商辦,一派堅主官辦,盛杏是主商辦的,由他壓制着官辦派,這幫人才翻騰不起波瀾來,若他倒,恐官辦派復起,不要說商辦計劃,便是某總辦職位恐怕都岌岌可危。”

“原來如此。”岑春大笑,“毋庸多慮,授公錦囊妙計一個。”

第78章 借力打力過渡內閣時期帝國主要中央機構及人員第70章 臺前幕後第12章 脣槍舌劍第24章 走出陰影第30章 聖意難懂第89章 最後攤牌第25章 橫生枝節第32章 官制改革第77章 暗雲飛舞第6章 折戟炮戰第17章 蓋棺論定第22章 方寸大亂第88章 各有所謀第63章 釜底抽薪第58章 回心轉意第59章 憲法草案第32章 新的方案第18章 防禦殲敵第6章 折戟炮戰第23章 商討對策第15章 兵事興革第69章 蓋棺論定第70章 飯館說書第74章 暗度陳倉第35章 作繭自縛第20章 出人意料第56章 弄巧成拙第43章 日新月異第88章 控制局面第50章 廢兩改元第1章 全面推進第4章 暗度陳倉第23章 深明大義第50章 衆矢之的第12章 千鈞一髮第38章 刺客來臨第46章 幕後操縱第37章 爭吵不休第53章 帝國國會第11章 血戰武昌第24章 走出陰影第71章 利益交換第66章 羣策羣力第3章 鐵廠之辯第81章 漸次推行第48章 始於海關第22章 勢在必然第94章 趁勢改革第55章 左右爲難第72章 校場展示第46章 幕後操縱第70章 飯館說書第100章 新的起點第29章 高深莫測第1章 辯論之光第41章 章程既定第23章 商討對策第2章 浴雷重生第11章 雷霆萬鈞第32章 不速之客第68章 規劃編成第96章 皇位繼承第46章 晉封爵位第92章 鬥爭哲學第47章 過於輕敵第86章 猝然發動第15章 惴惴不安第73章 革新兵器第4章 陰謀詭計第10章 進攻方向第16章 緊鑼密鼓第32章 新的方案第93章 步步緊逼第23章 內外有別第19節 棋高一着第35章 作繭自縛第6章 暗潮將起第47章 華美篇章第15章 兵事興革第69章 軍工事業第34章 生離死別第23章 深明大義第20章 恩威並施第47章 華美篇章第9章 短兵相接第18章 敲山震虎第89章 最後攤牌第7章 多事之秋第20章 咬牙堅持第56章 弄巧成拙第87章 表面功夫第22章 方寸大亂第89章 最後攤牌第2章 試點湖北第12章 脣槍舌劍第1章 獨闢蹊徑第32章 官制改革第49章 本位之辯
第78章 借力打力過渡內閣時期帝國主要中央機構及人員第70章 臺前幕後第12章 脣槍舌劍第24章 走出陰影第30章 聖意難懂第89章 最後攤牌第25章 橫生枝節第32章 官制改革第77章 暗雲飛舞第6章 折戟炮戰第17章 蓋棺論定第22章 方寸大亂第88章 各有所謀第63章 釜底抽薪第58章 回心轉意第59章 憲法草案第32章 新的方案第18章 防禦殲敵第6章 折戟炮戰第23章 商討對策第15章 兵事興革第69章 蓋棺論定第70章 飯館說書第74章 暗度陳倉第35章 作繭自縛第20章 出人意料第56章 弄巧成拙第43章 日新月異第88章 控制局面第50章 廢兩改元第1章 全面推進第4章 暗度陳倉第23章 深明大義第50章 衆矢之的第12章 千鈞一髮第38章 刺客來臨第46章 幕後操縱第37章 爭吵不休第53章 帝國國會第11章 血戰武昌第24章 走出陰影第71章 利益交換第66章 羣策羣力第3章 鐵廠之辯第81章 漸次推行第48章 始於海關第22章 勢在必然第94章 趁勢改革第55章 左右爲難第72章 校場展示第46章 幕後操縱第70章 飯館說書第100章 新的起點第29章 高深莫測第1章 辯論之光第41章 章程既定第23章 商討對策第2章 浴雷重生第11章 雷霆萬鈞第32章 不速之客第68章 規劃編成第96章 皇位繼承第46章 晉封爵位第92章 鬥爭哲學第47章 過於輕敵第86章 猝然發動第15章 惴惴不安第73章 革新兵器第4章 陰謀詭計第10章 進攻方向第16章 緊鑼密鼓第32章 新的方案第93章 步步緊逼第23章 內外有別第19節 棋高一着第35章 作繭自縛第6章 暗潮將起第47章 華美篇章第15章 兵事興革第69章 軍工事業第34章 生離死別第23章 深明大義第20章 恩威並施第47章 華美篇章第9章 短兵相接第18章 敲山震虎第89章 最後攤牌第7章 多事之秋第20章 咬牙堅持第56章 弄巧成拙第87章 表面功夫第22章 方寸大亂第89章 最後攤牌第2章 試點湖北第12章 脣槍舌劍第1章 獨闢蹊徑第32章 官制改革第49章 本位之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