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蓋棺論定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

楊士琦死後的第二天,輿情的重點已經不在“真相”上了,換而言之,真相已經與輿情無干,他們更迫切希望瞭解後續與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態發展,在那些暗自鬆了口氣的人羣當中,既有一般性的解脫,也有像類似於袁克定、奕匡等的真解脫。

袁大少爺大病了一場,恐懼與流言幾乎將他折磨致死,短短几天,原本肥壯的身軀居然整整瘦了一圈,差點把一條性命也送掉。在別人眼中,他這個農工商部右丞是距離侍郎最近的位置,可在他心中,他卻知道,這個位置距離他實在是太遠太遠。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升官他是不指望了,能平平安安地渡過已經是祖宗積德——袁世凱在哪裡積過德了?

藉着楊士琦之死的掩護,岑春煊負責查辦的李德順一案便愈加順當。本來直隸、山東紳商對李已恨之入骨,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早就有人留意跟蹤,證據堆積如山,而李平日藉着楊士驤的名頭驕橫不法,字典上根本就沒有“收斂”二字,現在楊士驤倒臺,楊士琦斃命,靠山既倒,便是李手下的大小官僚也無意爲他開脫,不等岑春煊至,早就將他所犯有的大小罪證蒐羅完畢。新任總辦大臣孫寶琦雖然與慶王、那桐交情不淺,亦不齒李的爲人,便連一句好話都不願意講——端的是牆倒衆人推。

岑春煊“官屠”的名頭太響,此番起復再用,直入軍機,早有人作順口溜:“前有曾剃頭,今有岑剃頭!”曾剃頭者,曾國藩也,殺長毛如亂麻。而岑春煊最擅長的是剃官之頭,是故人還未出京城,各種消息、罪證、指控源源不絕而來,依張南皮的說法,“李德順便是砍上十次頭也夠了。”

但李德順的頭砍不砍只是小事,岑春煊的心思壓根就沒放在心上,他的注意力全在於此有關的其他衆人之上——打李德順不是本事,本來就是將死之人,痛打落水狗既不是他的作風,也不是他的派頭。他私下裡對張南皮說:“此次奉旨出京,不打他一兩個大員震懾羣小,不要說皇上那裡我交代不過去,便是俺老岑‘官屠’的名頭都保不住了!”

張南皮眯着眼睛聽了半天,突然把眼睛一瞪:“這是什麼話,你要打誰?”

“香帥,你就不要擔心,反正不打你!”岑春煊嘻嘻哈哈和他半開着玩笑,半是心裡在琢磨——張南皮是支持還是反對呢?

“還是得小心,兩年前的虧還沒有吃夠?”張南皮忽地睜大雙眼,“你要打誰,我心裡有數——該打!我也絕無異議,只是……”

“香帥,有你這句話便夠了,我已經有足夠把握,到時候鬧騰起來,不要你出言,你只裝聾作啞即可。”

張之洞心裡一動,忽地一驚,沒有再說下去。

17天后,岑春煊風塵僕僕返回京城復奏:“臣先查李德順口供,其曰舞弊說得三成歸己,三成歸呂海寰,四成歸楊士驤,經審查財政收支,確有此事,所不同者,李、呂二人將所得私自收授,而楊士驤卻用於填補直督任上虧空;另南關土地收買一案,系李德順私自購買,事前並未告知呂、楊二人,亦未有利潤分成之倡議,已交付銀兩亦全由李假借他人名義出資,唯李虛報地價爲650兩一畝時呂、楊知情,但各自收受李2萬兩銀子後作罷;另所控李交媾不肖洋人,虛報官職、浮事授銀均系事實,其手下大小官員共17人共同指證,李亦供認不諱,每多設一洋人官職,李便從中扣取三至四成之好處,曰‘介紹費’……舉凡指控李19樣罪名,除2處道聽途說,3處略有失真,3處嫌誇大外,其餘均完全屬實,臣寫得詳細條陳在此,李德順所錄口供、他人旁證、李貪贓所得並各項證據亦另具成冊,已謄寫一份移交有司。”

“法部是何意見?”

“法部已對本案一概人證、物證、罪證進行查證,李均供認不諱,鐵證如山。依《大清律令》,李德順應判斬立決,褫奪一切財產;呂海寰包庇下屬,知情不報、收受賄賂,應判刑7年以上,褫奪一切財產;至於楊士驤……”戴鴻慈停住了,沒往下說,這潭水太深,還牽涉到楊士琦,他不便說下去。

“楊士驤先不說。”皇帝擺擺手,“李、呂二人罪有應得,唯禍不及家人,褫奪一切財產後各家留白銀1000兩用於生活,免得衣食無着。”

“皇上聖明。”

“至於楊士驤一案,前由榮慶與熊希齡聯合負責查明,情況如何?”

“稟皇上。臣等已經查明,楊士驤在北洋大臣任上兩年有餘,所涉及非法銀錢出入共500餘萬兩,除少數純屬手續不完備而未及時入賬外,其餘虧空約478萬1249兩6錢,其中擠佔挪用306萬9884兩6錢;個人貪墨38萬兩;結交私人133萬1365兩。”熊希齡將財政審計的結果大體訴說了一遍,引得衆人交頭接耳,載澤擡眼望去,張南皮臉色大變。

“擠佔挪用仍情有可原,畢竟用於公事,況財政體系不甚全備,不可苛求;然個人貪墨及結交私人斷不能容,法部對此有何意見?”這話一出,張南皮卻是鬆了口氣,原來他在湖北任上雖然大肆虧空挪用銀子,但全部用於公事,個人倒是兩袖清風、身無餘財,靡費二字當得,貪墨二字卻毫不沾邊。按皇帝的處理意思顯然安然無恙,不免心裡暗叫一聲僥倖!

“依《大清律令》,楊士驤應判斬立決,褫奪一切財產與官職、封號。”

“楊士驤前幾日已病死。”

什麼,楊士驤也死了?!

“當開棺戮屍!”

“人死爲大,楊士驤多年亦有辛勞,此次褫奪財產即可,不必另行加重。”

“皇上仁厚!”

望着張南皮的臉色逐漸陰轉多雲最後逐漸放晴,皇帝也是會心一笑:各省官僚貪污挪用實在過於普遍,如每一筆不合正規的都要追究,只能是不死不休的死結,現在撇開擠佔挪用,單就貪墨一事下手,既贏得道義制高點,亦讓人無從反駁,實是縮小打擊面之必備利器。

“楊士琦一案臣亦已查明。”趙秉鈞出班奏對,“數年來,楊士琦、楊士驤兄弟狼狽爲奸,貪墨大量錢財;聽聞皇上查賬,楊士琦唯恐罪行暴露,竟以臣收受楊家兄弟饋贈爲由要挾臣想辦法掩飾;臣被逼無奈只好假意獻勾交禁衛軍、放火焚燒西大殿的陰謀……”

趙將大體故事訴說一遍,衆人心驚肉跳地聽下去。

“楊士琦究竟貪墨多少臣仍無法查明,但經盤點:其家有現銀8萬餘兩;分佈於各大銀行存款逾40萬兩;投資各項實業股份逾70萬兩;另有多處田地、房屋等地產;家中古董、珠寶、玉器、字畫等價值逾100餘萬兩……與其俸祿顯然不符。”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楊士琦一案移交法部處理,務必辦成鐵案。”皇帝把頭轉向修律大臣沈家本,“卿等既然修訂新刑律,朕以爲有一條‘鉅額財產來歷不明’罪似可加入,凡官員不能解釋清楚之收入且數額過大者,均可參照此條,定罪量刑比照受賄處理,以免有人存了取巧心理。”

“皇上聖明!”皇帝自鳴得意,100多年的見識換來了這聲並非廉價的“皇上聖明”,聽得舒坦極了。

“臣數年間收受楊家兄弟饋贈約9萬兩,現全部交出,請皇上治罪。”趙秉鈞趴在地上,楊士驤的案子可了,他的事情可還沒了呢。

“卿收受饋贈,不管是何名義,數字如此之大,顯已超出正常交往範疇,難怪爲他人所要挾。”皇帝掃視了衆人一眼,發現衆臣都是大氣都不敢出一聲,顯然心有慼慼,同感耳。“不過你此次出首,功過相抵,再加上辦案得力,朕不願深究,將該項銀錢交付有司後此事便算作罷。”

“臣叩謝天恩!”

“不僅是你,其餘收了楊家兄弟銀子之人可同比參照辦理。”皇帝一字一頓地告誡羣臣,“楊家兄弟送了多少禮、何時送的、怎麼送的,朕已拿到賬簿,歷歷在目。銀錢來往標準暫定每年1000兩,低於此數者系正常人情來往,不必追究;凡高於此數目者,均有受賄嫌疑。朕現在給你們一個機會,一個月內主動交出並坦承者,朕既往不咎;若負隅頑抗,妄圖抵賴者,朕決不姑息。”

聲音擲地有聲,掀開了維新年吏治整治風暴的篇章。

一個月後,《帝國日報》以“大快人心事,揪出貪污幫”爲題報道了以楊家兄弟爲首之貪污集團的查辦過程,一時洛陽紙貴。

所有人都不曾料到,貪污集團幾個字將成爲維新年間的常用詞!

第9章 進退失據第33章 現成題目第23章 人才薈萃第36章 大義凜然第93章 真相大白第57章 御案九件第81章 漸次推行第10章 縱橫捭闔第50章 廢兩改元第37章 狗急跳牆第78章 借力打力第17章 鞠躬盡瘁第25章 煽風點火第37章 心心相印第50章 廢兩改元第91章 禍水旁引第3章 勾心鬥角第86章 猝然發動第16章 離鄉情怯第32章 海闊天空第50章 衆矢之的第2章 浴雷重生第56章 弄巧成拙第30章 語重心長第三十三章第15章 惴惴不安第2章 火上澆油第72章 惡有惡報第10章 縱橫捭闔第85章 軍歌嘹亮第61章 近代要素第32章 海闊天空第1章 獨闢蹊徑第95章 制度改良第37章 狗急跳牆第37章 狗急跳牆第49章 同仇敵愾第70章 飯館說書第1章 獨闢蹊徑第8章 改弦易轍第18章 防禦殲敵第5章 錯綜複雜第26章 徹底解決第45章 不虛此行第46章 置身事外第19章 火從天降第72章 校場展示第62章 另有用意第31章 暴起發難第84章 利器準備第31章 暴起發難第24章 走出陰影第14章 各懷鬼胎第29章 深不可測第8章 滿頭大汗第7章 真才實學第21章 出動新銳第17章 弦外之音第45章 不虛此行第65章 財政預算第68章 彌留之際第7章 身陷雷區第71章 國造機槍第47章 過於輕敵第98章 國內建設第52章 維新重寶第27章 瞞天過海第22章 怒不可遏第39章 分道揚鑣第77章 暗雲飛舞第53章 不可收拾第92章 鬥爭哲學第34章 生離死別第81章 漸次推行第9章 短兵相接第26章 徹底解決第3章 鐵廠之辯第4章 暗度陳倉第91章 強力彈壓第3章 勾心鬥角第5章 膠東風雲第7章 真才實學第28章 深謀遠慮第11章 血戰武昌第78章 步步爲營第15章 惴惴不安第69章 蓋棺論定第38章 動之以情第73章 革新兵器第17章 蓋棺論定第26章 冠冕堂皇第20章 恩威並施第69章 蓋棺論定第7章 真才實學第19章 推心置腹第60章 投機倒把第47章 針鋒相對第33章 各顯神通第96章 各有招法
第9章 進退失據第33章 現成題目第23章 人才薈萃第36章 大義凜然第93章 真相大白第57章 御案九件第81章 漸次推行第10章 縱橫捭闔第50章 廢兩改元第37章 狗急跳牆第78章 借力打力第17章 鞠躬盡瘁第25章 煽風點火第37章 心心相印第50章 廢兩改元第91章 禍水旁引第3章 勾心鬥角第86章 猝然發動第16章 離鄉情怯第32章 海闊天空第50章 衆矢之的第2章 浴雷重生第56章 弄巧成拙第30章 語重心長第三十三章第15章 惴惴不安第2章 火上澆油第72章 惡有惡報第10章 縱橫捭闔第85章 軍歌嘹亮第61章 近代要素第32章 海闊天空第1章 獨闢蹊徑第95章 制度改良第37章 狗急跳牆第37章 狗急跳牆第49章 同仇敵愾第70章 飯館說書第1章 獨闢蹊徑第8章 改弦易轍第18章 防禦殲敵第5章 錯綜複雜第26章 徹底解決第45章 不虛此行第46章 置身事外第19章 火從天降第72章 校場展示第62章 另有用意第31章 暴起發難第84章 利器準備第31章 暴起發難第24章 走出陰影第14章 各懷鬼胎第29章 深不可測第8章 滿頭大汗第7章 真才實學第21章 出動新銳第17章 弦外之音第45章 不虛此行第65章 財政預算第68章 彌留之際第7章 身陷雷區第71章 國造機槍第47章 過於輕敵第98章 國內建設第52章 維新重寶第27章 瞞天過海第22章 怒不可遏第39章 分道揚鑣第77章 暗雲飛舞第53章 不可收拾第92章 鬥爭哲學第34章 生離死別第81章 漸次推行第9章 短兵相接第26章 徹底解決第3章 鐵廠之辯第4章 暗度陳倉第91章 強力彈壓第3章 勾心鬥角第5章 膠東風雲第7章 真才實學第28章 深謀遠慮第11章 血戰武昌第78章 步步爲營第15章 惴惴不安第69章 蓋棺論定第38章 動之以情第73章 革新兵器第17章 蓋棺論定第26章 冠冕堂皇第20章 恩威並施第69章 蓋棺論定第7章 真才實學第19章 推心置腹第60章 投機倒把第47章 針鋒相對第33章 各顯神通第96章 各有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