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歂(zhuān)、冶廑(qín)死後,寧俞向衛成公出主意,把元咺(xuān)、公子瑕的死,全都推在周歂、冶廑二人身上,派使臣帶重禮去晉國感謝晉文公赦免之恩。
晉文公也不願再搭理他了,懶得管衛國這些破事,聽完使臣彙報,面無表情地擺擺手,讓其退下,這就算算了。
過了兩年,各國相安無事,這一天,晉文公上朝,對羣臣說:“鄭國上次沒有禮貌,還沒有教訓他,現在又背叛晉國結好楚國,不能不問罪討伐?”
晉文公說沒禮貌的事是上次文公匯聚諸侯,鄭國不辭而別,沒打招呼就提起離開了。
這個鄭國,地理位置位於中原與南方楚國的交界處,按距離說離楚國更近,當然,楚國的實力比鄭國強大多了,楚國搞個軍事演習,鄭國就緊張。上次晉文公匯聚諸侯,召開盟會,鄭國作爲中原諸侯不得不參加,否則得罪了晉國,在晉國強盛以前,鄭國一直是依附於楚國的,參加了聚會,又爲了不得罪楚國,鄭文公沒等晉文公宣佈結束,就早早地撤回本國,當時叔詹看到晉國的強大,勸阻鄭文公專一依附晉國,沒被採納。
由於距離楚國太近,如果楚國進兵冒犯,沒等晉國救援,鄭國便一塌糊塗了。所以鄭國經常不斷地與楚國接觸。
這樣,晉文公不答應了,既然堂堂中原諸侯國,在我大盟主的領導下,不經我同意,私通蠻夷之國,明明是不把我放在眼裡,必須給你點顏色看看。
說到用兵,其他大臣可以不說話,掌管軍士的先軫當然要答話了,只見先軫說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鄭國無禮,應該懲罰,臣請出兵伐鄭。”
文公說:“秦穆公曾經與我有約,如果我國出征他願結伴共同用兵。”
先軫說:“鄭國是中國咽喉,齊桓公稱霸中原的時候,就十分重視鄭國這片地方,依我晉國的實力,攻打鄭國綽綽有餘,如果與秦國共同討伐,取勝以後秦國必爭好處,不如獨自用兵爲好。”
文公微微一笑,搖搖頭說:“鄭國鄰近晉國,與秦國距離太遠,得勝後,秦國不過得到一些戰利品而已,我們纔是實際受益者。”
於是,派使者告訴秦國,約定於九月上旬,共同伐鄭。
一轉眼到了九月,晉、秦兩國共同起兵,攻入鄭國境內。
鄭國毫無還手之力,收縮兵力,一退再退,退回都城。
晉、秦兩國長驅直入,開赴到鄭國都城之下。
晉國駐紮在都城西北,秦國駐紮在都城東邊。只是隔絕城內外的交通,暫未攻城。
鄭文公慌得手足無措,大夫叔詹進言說:“秦、晉合兵,士氣正盛,不可與他們強爭;晉近而秦遠,秦國是助攻,應該派一位舌辯之士,說服秦國退兵,秦軍若退,晉軍氣勢就變孤單了,我們再見機行事。”
鄭文公急忙點頭稱讚:“好、好、好;但是,誰可以去遊說秦國呢?”
wωω ●ttKan ●c○
叔詹回答說:“燭武可以,此人口若懸河,舌可動搖山嶽,因年老不被重用,如果主公爲他加官進爵,讓他前去勸說,不怕秦穆公聽不進去。”
鄭文公正急得團團轉,好不容易有人出主意,無論如何也要試試,那裡還吝惜烏紗帽,趕快命人去請。
燭武應詔入朝,大家一看,確實是年齡不小了,鬚眉皆白,羅鍋腰,傴僂這身子,蹣跚挪步,看樣子沒準那一步邁不對付就要摔倒。
嚴肅地朝堂,突然來這麼一位,左右兩邊的大臣忍不住想笑,心裡想:大敵當前,迫在眉睫的時刻,請出來這樣一位人物,不是開鄭國的玩笑嗎!
鄭文公看到燭武也直皺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