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 調整(上)

漕運被劫後,林啓龍對朝廷聲稱他要戴罪立功,賴在揚州不肯回淮安,與瓜州附近的明軍對峙了兩個月。這件事傳出去後,山西、山東、河南的地方官都對林啓龍喊打喊殺,認爲必須要嚴懲不貸。不過兩湖、兩江的官府卻都替林啓龍說話,稱願意分攤責任,認爲林啓龍幾次三番在明軍的威脅下保證了漕運暢通,是個很了不起的能臣。

浙江方面也替林啓龍說情,認爲朝廷應該給這些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臣子更多的機會,何況確實如湖廣和兩江所說,林啓龍面對的戰略形勢實在是太險惡了,川陝方面起不到牽制的作用,讓鄧名一次次發起東征。要是不顧林啓龍以前數次拼死掩護漕運安全的功勞,僅僅因爲這一次失誤就嚴懲他,未免太讓功臣寒心了。

被浙江點名批評的四川居然也沒有推卸責任,高明瞻代表奮戰在重慶前線的全體將士替漕運總督求情。高明瞻稱鄧名是大清開國以來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將士們豁出性命和他苦戰,依然敗多勝少。林啓龍手中無兵無將,居然四次中有三次擋住了川軍,搶救出了漕運,如果罷免了林啓龍,誰還敢來幹這個差事呢,更不用說把他處死了!重慶前線的幾萬官兵罕見地發揚風格,表示他們認爲浙江說得對,願意和長江戰線上的同仁們分擔責任。

陝西方面則沉默不語,既沒有和長江沿線一起支持林啓龍,也沒有和其他北方省份一樣破口大罵,最後陝西方面還嘀咕了一聲:林啓龍救回過先帝的遺體,暗示他們更傾向於長江沿線的意見。

北京方面也覺得現在確實不是追究林啓龍的好時機,若是放在幾年前,處置了也就處置了,但這幾年先後有二十萬清軍被川軍消滅,北京的底氣也不那麼足了。而且這次接到警報後,北京和山東都一致同意按兵不動,如果說貽誤戰機的話,北京同樣是有責任的。

而此時山東又爆發了新的爭吵,遏必隆思來想去,覺得去長江邊上追鄧名的意義不大,雖然失去了漕運,但林啓龍稱明軍久攻瓜州不克,士氣已墮。如果明軍連瓜州都拿不下的話,遏必隆覺得鄧名也未必就能拿下江寧。清軍主力去長江上與水師優勢的明軍作戰確實有些風險,還不如經過河南攻擊漢水流域,或是進入陝西再去四川,把鄧名的老巢端掉。

不過傑書卻受夠了李國英對鄧名水面優勢的吹捧,一心要前去江南,痛痛快快地打上一仗。傑書和遏必隆兩人詢問李國英的時候,川陝總督卻不肯支持任何一方的意見:先前是李國英說漕運丟失就意味着江南失控,但現在漕運真丟了,李國英還是鼓不起勇氣,到江邊和鄧名決戰,上次萬縣失利給他的教訓太深刻了;至於遏必隆深入四川直搗成都的計劃,李國英也哼哼哈哈地不想同意,但他又不敢說天下無敵的八旗到了四川也是沒戲,所以就拼命強調輜重的運輸問題。

見山東的清軍不動,不知道他們葫蘆裡賣的什麼藥,鄧名也沒有輕率行動,唯恐自己前腳走清軍後腳南下,一下子讓東南變天。有人建議鄧名用上次對付順治的辦法來對付傑書,那就是先行退兵,若是山東清軍侵入江南,明軍再回師。可上次順治的兵力比較少,而且一出直隸就受到江南的密切關注,還沒等禁旅八旗到達山東,江南官府就已經知道順治的底細了。鄧名全速返回揚州後,順治距離山東南部的邊境還遠着呢;而現在清軍已經在山東境內了,鄧名要是退兵,就會失去以逸待勞的優勢。

“現在湖廣、兩江肯購買我們的債券,就是因爲他們內心裡認爲我們可以與清廷主力一戰了,如果他們選擇做我們的盟友的話,他們可以指望得到我們的保護。”雖然鄧名認爲這有讓東南督撫佔便宜的嫌疑,但最後還是下定決心和清軍進行一場交戰,如果取勝了,那整個南方的形勢很可能就此扭轉過來了。

“不需要大捷,只要小勝一仗就可以,向南方顯示我軍的力量,揭露清廷的軟弱無能,”鄧名對盟友和部下們說道:“只要我們能擋住傑書,迫使他回師就夠了。從此以後,東南就不是清廷所有。”

下定決心後,鄧名就派出大量細作收集清軍的情報,準備和伏擊順治一樣在揚州府周圍選擇一個地點伏擊南征的清軍——如果他們真的趕來江南的話。

最後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北京,見鄧名遲遲不肯離開瓜州,就命令山東部隊南征,不管以後怎麼樣,重新打通運河再說。這次漕運被劫後,北京對周培公的剿鄧能力感到更加不放心了,以前北京認爲東南就像是崇禎年的中國北方,每次遇到敵人主力只能堅守城池,然後尾隨以限制對方的行動。

而北京注意到鄧名一直無力攻克任何一個大型城市,甚至對中小城市都沒有什麼辦法,只有九江是個偶然現象。既然如此,北京認爲鄧名的歷次東征收穫其實有限,畢竟洗劫農村的效率很低,不像城市財富那樣集中。所以北京認爲,李國英聲稱川西明軍從東征中獲得了驚人的繳獲有很嚴重的誇大,多半也是爲了推卸責任——當年清軍能夠一次次滿載而歸,也是依靠清軍有攻破城市的能力。

北京本想若是鄧名像往常一樣退兵了,就讓遏必隆帶一萬精兵到揚州去看看,掌握江南佈防的第一手資料——反正都到了山東和江南的邊境了,去一趟也不會費太多工夫。但鄧名這次和以往不同,長期圍困瓜州而不肯返回四川,北京覺得還是需要趁現在解決問題,在冬天裡配合兩江部隊把鄧名趕回四川,就算損失再慘重,也總比把這個工作拖延到明年春耕時期強。

從七月底開始,清軍的重心就不斷向南方轉移,到八月底的時候,山東清軍的先頭偵查部隊已經抵達鳳陽。

此時雙方都非常的謹慎,滿清的中央部隊和川西明軍即將第一次大規模正面交鋒,傑書雖然口頭上很狂妄,但內心裡對此戰也非常重視,壓上了自己用來震懾騎牆派的名氣。川西明軍這邊也是一樣,儘管川軍成軍以來所向披靡,不過也沒有和十萬規模的滿清中央軍交戰過,隨着清軍逼近的消息不斷傳來,各級軍官也都顯出了一些緊張情緒。

這時淮安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自從發現山東清軍開始南移後,明軍就開始控制運河南段的漕工,最近半個月來沒有從揚州來過一條船,官道上也罕見行人。坐鎮揚州的漕運總督一個勁地給後方報平安。但如果真的平安的話,運河上不應該冷清成這個樣子,有經驗的胥吏都知道明軍正在努力製造情報遮蔽網。既然明軍能夠封鎖得這麼嚴密,那就說明鄧名所圖不小,而且想製造這樣的封鎖也需要動員很多軍隊。

從八月中旬以來,上游的船隻也都消失不見了,這意味着山東清軍也徵集了他們遇到的每一條船。當看到北面的官道上也變得空無一人後,淮安周圍的不安感就更強烈了,那些家境富裕的人紛紛外逃,普通百姓也扶老攜幼地躲避到周圍去。現在是農閒時分,就是沒有能力逃到他鄉的人,也掩埋了自己的農具,藏身到遠離運河、官道的地區去,免得遇到過路的明、清兩軍。

漕運總督衙門此時還有不少屬官,留在這裡的都不是核心人員,最親信的那些人早就被林啓龍召去揚州了。留下的人人雖然對林啓龍的秘密不是很瞭解,但還是模模糊糊地看出來一些不妥之處。康親王和輔政大臣很可能會經過此處,到時候肯定也要認真詢問漕運的事情,不少人現在都在心裡琢磨,到底是把寶壓在林啓龍身上,指望着他保住官位,繼續效忠他保住自己的飯碗呢,還是反戈一擊,把自己知道的那些可疑之處秘密報告給傑書和遏必隆呢?。

當然,這種密告也是很危險的,第一是沒有什麼真憑實據,第二就是清廷經常會爲了安撫地方大員而給密告者定個誣告罪。比如當初廣東巡按上奏,稱尚可喜和耿繼茂在廣東橫行霸道,朝廷覺得還需要藩王效力,就給彙報實情的巡按定了個誣告絞罪——現在留守在漕運總督衙門的官吏都是芝麻小官,如果朝廷覺得還需要借他們的人頭安撫林啓龍的話,那把告密者弄死連眼皮都不會眨一下。

駐紮此地的兩江部隊同樣心情複雜,被夾在清廷中央軍和明軍之間的感覺非常不好,很多人都有朝不保夕的感覺。他們現在都盼望着某一方快點從淮安通過,無論是哪一邊都好,這樣淮安就可以成爲安全的後方,不用像現在這樣整天擔心這裡成爲兩軍交戰的主戰場。

心情不好的河道官兵和兩江軍隊就整天在周圍排查細作,把來不及逃走的富戶都當做明軍的細作抓起來。現在這個節骨眼上,地方官不會替普通百姓打抱不平,他們肯定會無條件地站在軍隊一邊。

第15節 攻防第33節 固執第50節 債券(上)第34節 詐降第38節 奔波第45節 隊友(上)第22節 搶攻(上)第33節 試探第37節 報告(下)第69節 忠臣(上)第10節 默契第49節 敗像第13節 天明(上)第14節 彈盡(上)第18節 詔書(下)第55節 死地第39節 哨探第14節 算賬第39節 衝突(上)第26節 兄弟(下)第28節 人心第52節 反擊第50節 誤判(下)地十七節 虛招下第48節 打賭第39節 大捷第53節 擒賊第20節 萬縣第15節 軍心第18節 拒絕第12節 混亂第60節 烽火第16節 龍騎(上)第13節 試探(下)第22節 尖兵第23節 援助第9節 送神(上)第22節 尖兵第40節 印象(下)第47節 贖買(下)第11節 劫營(上)第49節 敗像第35節 會面(上)第30節 劍閣第17節 虛招(上)第47節 約戰第4節 國民(下)第11節 攻勢(上)第22節 反正第15節 攻防第24節 內憂(上)第40節 登陸第33節 試探第3節 上風第59節 黃雀(下)第26節 兄弟(上)第46節 接觸第37節 軍火第12節 強渡(上)第7節 演變(下)第20節 萬縣第51節 緊俏第4節 棟樑第24節 內憂(下)第44節 條約(上)第37節 刺客第69節 忠臣(下)第1節 轉運第53節 擒賊第13節 勇氣(下)第40節 打賭第31節 血戰(下)第36節 宿命(上)第36節 方向(下)第26節 判斷(下)第15節 軍心第52節 往事(下)第60節 約法第68節 混亂(下)第40節 擁立第14節 亂戰(下)第4節 生變第7節 北上第21節 煙霧(上)第16節 龍騎(上)第24節 掠奪第24節 川西第49節 擴張(下)第42節 升級(上)第17節 堅壁第50節 誤判(下)第11節 劫營(上)第50節 動向(上)第37節 立碑第25節 壓力(上)第6節 親征(下)第9節 海權第33節 問策(上)第10節 決議(上)第60節 約法
第15節 攻防第33節 固執第50節 債券(上)第34節 詐降第38節 奔波第45節 隊友(上)第22節 搶攻(上)第33節 試探第37節 報告(下)第69節 忠臣(上)第10節 默契第49節 敗像第13節 天明(上)第14節 彈盡(上)第18節 詔書(下)第55節 死地第39節 哨探第14節 算賬第39節 衝突(上)第26節 兄弟(下)第28節 人心第52節 反擊第50節 誤判(下)地十七節 虛招下第48節 打賭第39節 大捷第53節 擒賊第20節 萬縣第15節 軍心第18節 拒絕第12節 混亂第60節 烽火第16節 龍騎(上)第13節 試探(下)第22節 尖兵第23節 援助第9節 送神(上)第22節 尖兵第40節 印象(下)第47節 贖買(下)第11節 劫營(上)第49節 敗像第35節 會面(上)第30節 劍閣第17節 虛招(上)第47節 約戰第4節 國民(下)第11節 攻勢(上)第22節 反正第15節 攻防第24節 內憂(上)第40節 登陸第33節 試探第3節 上風第59節 黃雀(下)第26節 兄弟(上)第46節 接觸第37節 軍火第12節 強渡(上)第7節 演變(下)第20節 萬縣第51節 緊俏第4節 棟樑第24節 內憂(下)第44節 條約(上)第37節 刺客第69節 忠臣(下)第1節 轉運第53節 擒賊第13節 勇氣(下)第40節 打賭第31節 血戰(下)第36節 宿命(上)第36節 方向(下)第26節 判斷(下)第15節 軍心第52節 往事(下)第60節 約法第68節 混亂(下)第40節 擁立第14節 亂戰(下)第4節 生變第7節 北上第21節 煙霧(上)第16節 龍騎(上)第24節 掠奪第24節 川西第49節 擴張(下)第42節 升級(上)第17節 堅壁第50節 誤判(下)第11節 劫營(上)第50節 動向(上)第37節 立碑第25節 壓力(上)第6節 親征(下)第9節 海權第33節 問策(上)第10節 決議(上)第60節 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