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節 烽火

城南的清軍營地人聲鼎沸,鄧名等人身邊不斷走過清軍的小隊。

有些人看到這隊揚州綠營不停地問這問那,不願意回答他們的詢問;但也有人覺得無所謂,反正郎廷佐說過流水席管夠吃,來幾個搶食的,頂多是讓兩江總督多掏銀子罷了,要心疼也是郎廷佐心疼,就熱心地給揚州兵指出該到哪裡去領東西。

“你們總兵吶?”有一個軍官問鄧名道:“你們也別光顧着找吃食啊,總督大人正在巡視各營,你們既然來了,也讓你們家總兵去給總督大人敬杯酒啊。”

“總督大人出城了?”鄧名又驚又喜,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啊,就在前面的營地裡。”見到揚州兵情緒激動,一副喜從天降的模樣,清軍軍官由不得流露出鄙視的表情。雖然大夥兒碰到官兒都拍馬屁,但也不至於這麼不加掩飾吧,稍微克制一下很難嗎?

最遲不過後天,城外這些客軍就要陸續離去,郎廷佐挑了個大白天出城巡視一圈,想要和治下的兵將們聯絡一下感情。本來幕僚建議兩江總督昨天晚上來做這件事,先安排一營清兵裝睡,讓兩江總督給沉睡中的戰士們掖幾下被角,把他們不小心露出來的胳膊放回被中之類的,同時安排大羣的將領陪同參觀,以顯示總督大人的親近仁慈。

這個主意聽起來不錯,郎廷佐本來也想答應,但有心腹衛士堅決反對,稱晚上有營嘯的可能。大部分人聽了都不以爲然,士兵緊張的時候才容易發生營嘯,現在官兵大捷,士兵都領了賞賜,大家興高采烈的營嘯幹什麼?而且兩江總督深入軍營看望戰士,事先有安排,全程有將領陪同,受到嚴密保護,就是真有營嘯也不怕。

但屬下們也就是心裡想想罷了,誰也不會說出口,畢竟這不是個技術問題,而是態度問題。既然涉及到兩江總督的人身安全,而且沒有人敢打保票,所以大家紛紛表示此行太不保險——人人都要表明自己把郎廷佐的安全視爲重中之重。於是就有人提出可以安排士兵們睡午覺,郎總督白天去給戰士們蓋被,這總沒有問題了吧。

所以,本定於昨晚的與官兵同樂活動改爲今天白天,精選出來的一隊清兵,在被嚴格考察過祖上三代、親朋身分以後,又由兩江總督的衛士反覆地搜身檢查以後,在中午正熱的時候躺到營房的牀上。隨着軍官一聲令下,他們就集體緊閉雙眼,大張着嘴發出鼾聲。不久,營內響起雜亂沉重的腳步聲,一支陌生的手,把士兵唯一能散點熱的胳膊塞回被子裡。

此時周圍紛紛響起各種稱頌聲,不過奉命睡午覺的士兵們依舊不能醒來,他們繼續用力發出雷鳴般的鼾聲,雖然全身汗出如漿,依舊躲在被中一動不動……終於,雜亂的腳步聲再次響起,驚歎、感慨、讚揚伴隨着腳步聲一起離開了這個營帳。戰士們終於得到了新的命令,紛紛從沉睡中醒來,爭先恐後地離開熱呼呼的牀鋪。

“乾的好!”軍官對這些士兵的意志品質很滿意,大聲稱讚道:“每人都有雙份的酒和賞錢。”

深入基層、噓寒問暖的工作結束後,兩江總督就開始慰問赴援南京的衆多地方將官,大家也都是一輪輪酒敬上,紛紛表示以後但凡兩江總督再有號令,便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辭。

在營外,一路尋來的鄧名被清軍擋住,衛兵們趾高氣揚地告訴他們兩江總督正在不遠處接見將領,揚州總兵若是來了可以給通報,然後讓他進去拜見,不過他們這些小兵就算了,總督大人忙得很,沒時間和無名小卒說話。

從警戒線退回來後,鄧名就詢問部隊已經抵達多少。等了一會兒,部下彙報說與車隊的先頭部隊取得了聯繫,估計很快就能抵達,不過步兵可能還在數裡之外。雖然沿途盡力收集車輛和牲口,但也就有一半左右的浙兵能夠乘車,剩下的還是要徒步前進。

根據原本的計劃,騎兵會偵察清軍營地的佈防,等車隊和步兵都抵達後,再一起發起進攻,仍採用今天早上的作戰方案。數千兵馬都混進清軍營地深處是不可能的,那樣肯定會引起敵人盤問,就是現在看到這一百多騎兵不去找地方吃飯,而是在周圍晃悠,也有不少清軍投來奇怪的目光。

“我們原本計劃在黃昏時分發動進攻,那樣部隊就會到齊,而且韃子估計也已經喝得爛醉,可那個時候郎廷佐可能就會回城了。”鄧名和周圍的衛士、軍官們商議道:“你們覺得我們立刻發起進攻怎麼樣?”

“好!正合我意思。”趙天霸最近一直憋着口氣,要立下一件貨真價實的大功:“兩江總督就在眼前,可他卻不肯見客,要是這樣都錯過了,我們豈不是白來一趟。”

其他的人思索了一會兒,也先後表示同意,鄧名笑道:“好,我們這就拜見郎總督吧。”

鄧名讓幾個騎兵去車隊聯繫,帶着乘車來到的士兵趁亂襲殺清軍。空車按原計劃掉頭,去接落在後面的那一半步兵。

“一旦韃子陷入混亂,我們的步兵就能輕易把他們打垮,”目送傳令兵從清軍營地附近離開後,鄧名掏出一塊紅布系在胳膊上,然後抽出長劍,高舉着武器對周圍的騎兵們說道:“現在就看我們的了,看我們到底能製造多大的混亂。”

頓時就是一片鏗鏘之聲,明軍的騎兵繫上紅布作爲身份標識,在光天化日之下掏出兵器。

這一片金屬響動,把周圍更多的目光引了過來,看到一片刀槍的寒光後,遠處那些席地而坐的清兵一時都忘記了大吃大喝,不明所以地望着這隊“揚州綠營”,以及他們身上突然騰起的陣陣殺氣。

“生擒郎廷佐!”

鄧名大叫一聲,用力一夾馬腹,向剛纔攔住他的那排清兵衝去。

“活捉郎廷佐!”

“活捉郎廷佐!”

無數的明軍齊聲大吼,爭先恐後地跟上。

……

正在營中享用將官阿諛的郎廷佐,突然聽到營外傳來喧譁聲,頓時楞了一下。這時其他將領也聽到了外面的嘈雜聲,亂哄哄地聽不清楚到底都在喊些什麼,不過聽起來好像是在廝殺一般。

“這大白天的,也能營嘯?”郎廷佐身邊的不少幕僚不約而同地冒出這個念頭,不過轉瞬間又一起把這個念頭拋諸腦後,腦筋轉得快的猜測定是因爲缺少軍官約束,士兵因爲爭酒食打起來了。

“估計是兒郎們酒喝多了,耍酒瘋了吧。”營地的主官一臉的尷尬,本來一起都挺好的,怎麼突然就出事了呢?要是就此給兩江總督留下壞印象可該怎麼辦?

幸好郎廷佐顯得一點兒不介意,他馬上呵呵笑道:“今日本官就是要與官兵同樂,鬧一些好,更熱鬧嘛。”

頓時周圍又是一大堆諛詞送上,主管官員也和同僚一起陪着笑臉,盛讚總督大人愛兵如子,背地裡他偷偷地給身後的軍官使了個眼色——好不容易兩江總督到營中來巡查,軍官都削尖腦袋擠過來,滿心盼望能被郎廷佐瞅上一眼——見到主將不滿的臉色後,他身後的心腹軍官連忙鑽了出去,打算稍微維持一下軍紀,不讓士兵們鬧得太出格。

外面的動靜還真不小,一連幾聲淒厲的慘叫聲刺入耳膜,本來還是笑容滿面的郎廷佐面孔也僵住了,今天他供給了士兵這麼多酒肉,怎麼還打得這麼兇?都動起傢伙、鬧出人命來了嗎?

不少將領額頭出汗,營地的主官再也呆不下去了,看着臉色變得越來越陰沉的兩江總督,他急匆匆地跳起身,連連告罪:“末將治軍無能,死罪、死罪,末將這就前去彈壓。”

周圍幾個營地的將領也跟着起身,他們不知道是不是有自己的手下參與到鬥毆中,眼看總督大人已經快要發火了,他們還是前去檢查一下外面的情況爲妙。

喊聲越來越近,好像正急速地向這個營帳衝過來。

“活捉郎廷佐!”

終於有一句清晰的喊聲被帳中衆人一起聽到,郎廷佐勃然色變,臉孔頓時冷若冰霜,把手中的酒杯重重地往桌面上一拍:“哼。”

“你們帶的好兵!”兩江總督的幕僚們立刻跳起來大聲呵斥,不知道是哪個蠢貨帶出來的狗膽包天的兵丁,借酒鬧事也就罷了,居然連總督大人的名諱都敢叫。

誰也不想繼續呆在馬上就要噴發的火山旁邊,將官們統統起身,營地的主官跑得最快,一個箭步就竄到帳門口,今天就算把亂兵的人頭都切下來,都不知道總督大人肯不肯恕罪了。

正要撩門而出時,突然從外面衝進來一個人,正是先前出去彈壓的那個心腹軍官,這個軍官來勢兇猛,和主官撞了個滿懷,兩人一起滾倒在地。

“放肆!”來人一點禮節規矩都沒有,郎廷佐忍無可忍,厲聲喝道:“叉下去,打死……”

“大事不好!”闖進來的軍官顧不得看他到底撞了誰,也根本沒有聽到兩江總督的命令,嚎叫着:“兵變啦,亂兵打進來啦。”

這時外面殺聲已近,“活捉郎廷佐”的喊聲一浪高過一浪,聽上去好像正從幾個方向包抄這座大營。

郎廷佐輕蔑地哼了一聲,仍是鎮靜自若,對一個衛士喝道:“出去看看,到底是哪一營的亂兵?”

幾個衛士齊聲應是,大步走出營門,營中的衆將無不噤若寒蟬,都在默默祈禱千萬不要是自己部下捅的簍子。

但亂兵來得好快,未等衛士回報,喊殺就已經清晰可聞,還夾雜着無數馬聲,更傳來了新的喝問聲:

“郎廷佐何在?”

還有勸降聲:

“坐地免死!”

更有震撼力的喊聲接踵而至:

“江南提督鄧名座下,爾等早降!”

“鄧名!”聽到這個名字後,全營的人一下子都呆住了,傳說此人帶着十七個手下,就火燒昆明,誅殺了五省經略洪承疇;前不久在湖廣,更是再次深入清軍大營,刺死了胡全才,然後全身而退。

“啊。”

一個剛纔出門查看的衛兵跑了回來,臉色煞白,語不成調地向郎廷佐慘叫着:“大人快跑,是鄧名啊。”

剛纔還穩如泰山的郎廷佐,此時也已經是面無人色、全身發抖。鄧名這個殺星,屢屢於萬軍之中取朝廷高官首級,怎麼會出現在南京城下?

“保衛大人。”幾個衛士叫喊着,用力去攙郎廷佐,兩江總督現在腿都已經軟了,被扶起來後剛一邁步,腳下一抖差點撲倒在地。

已經殺到營外的鄧名繼續向前,剛纔他一連向幾個跪地求饒的清兵喝問,才找到一個勉強說出話的人。鄧名眼睛盯着目標大營,縱馬而前。這間營帳很高,鄧名彎腰低頭,連人帶馬一起衝進了帳門。

頓時周圍就是一片稀里嘩啦和驚慌的呼喊聲,鄧名在營正中勒定了馬,環顧着周圍的敵人,他們看上去有十幾個人,都是軍官模樣,人人拔劍在手,背靠着營帳邊緣向鄧名怒目而視。

鄧名輕輕舉起手中的長劍,他胯下的坐騎甩着尾巴,和主人一起打量着這些敵軍,鄧名大聲喝道:“誰是郎廷佐?”

“來者何人?”一個躲得遠遠的清軍武將,擺出戒備的姿勢,沉聲反問道。

“我是鄧名。”鄧名冷冷地答道,接着提高音調,再次厲聲喝道:“誰是郎廷佐?”

周圍的清軍軍官都沒有說話,他們看着鄧名的目光從兇狠變成畏懼,接着又染上了乞憐之意。

當,當。

十幾把劍先後落地,還剩下的兩個敵人雖然沒有棄劍,卻也已經是牙齒打戰,格格碰撞之聲響徹整個帳篷,驚恐萬狀地盯着鄧名手中那把還在滴血的馬劍。

跟在鄧名身後的幾個衛士衝進帳篷之後,最後的兩個敵人仍沒有鼓起上前一搏的勇氣,他們也和其他人一樣跪地求饒:“郎賊從帳篷底下爬出去了!饒命啊,提督。”

……

到處都是哭喊聲,昏頭漲腦的郎廷佐在衛士的簇擁下,在混亂的人羣中左衝右突。

“大人,上馬。”一個衛士搶來了一匹戰馬,幾個人一起用力,把兩江總督推了上去。

“我乃周開荒!”左面傳來一聲雷霆般的大吼:“郎廷佐何在?”

“那邊是周……周開荒那廝。”衛士們向吼聲傳來的地方遙望了一眼,馬上擁着郎廷佐背朝着吼聲方向逃去。

剛沒走多遠,從另外一路包抄來的明軍又堵在前方。

“我乃李星漢!”聽到爲首的明將通報姓名後,前面清兵的鬥志頓時也是煙消雲散。武昌的戲曲已經流傳到了這裡,聽說李星漢保護弱女子回家的義舉後,南京的歌女也滿懷敬意地歌唱着他的武勇,人稱趙子龍在世的李星漢比周開荒的名聲恐怕還要響亮。

明將一邊肆意砍殺着潰兵,一邊連連喝問那些求饒的清兵:“郎廷佐何在?”

“大人,這邊。”

總督的衛士還都算是膽大之輩,沒有像普通小兵那樣嚇得腿肚子抽筋,他們旋轉了九十度,繼續奮力前行。

前面的亂兵突然如波浪般分開,眼前赫然又是一隊胳膊上扎着紅巾的明軍騎兵,這隊明軍爲首者舞着一杆鐵槍,槍尖所到之處,清兵如風行草偃,紛紛倒地不起。

“吾乃錦衣衛千戶……”

這個武將的名字郎廷佐他們都沒有聽說過,被逼的走投無路的衛隊人人眼中發光,兇悍地呼喊着衝上前去:“無名之輩!殺了他,保護大人衝出去!”

……

郎廷佐抱着馬頸,頭也不回地亡命急奔,他貼身的衛士都素有勇名,但在剛纔那個明將面前竟然沒有一合之將,被對方盡數刺殺於馬前。這些衛士的犧牲給兩江總督爭取到了時間,郎廷佐瞧準空隙,從亂軍中狂奔而出。

在郎廷佐後面,趙天霸策馬緊緊追趕。他知道面前的逃敵十有八九就是滿清的兩江總督。剛纔撲上來的幾個敵兵都身手不弱,若不是仗着騎馬的優勢,趙天霸知道絕不會輕易取勝。有這樣的精兵捨命保護,再看看對方身上的服飾,趙天霸那裡肯放此人逃走。

“上天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自來投。”趙天霸眼看越追越近,心中暗暗高興。對方沒有朝周開荒、李星漢的方向突圍,可見上天都同情自己,要把這件大功交到他手裡。估計再跑過一兩個帳篷就可以拿到今日的頭功,心中得意的趙天霸朝着身前敵人的後影笑着喝道:“郎廷佐,往哪裡走?”

兩個帳篷的距離一眨眼就跑過,趙天霸長笑一聲,伸臂就向郎廷佐背上抓去。正在此時,突然前面轉出一騎,騎手手忙腳亂拉不住戰馬,與慌不擇路的郎廷佐猛地撞在了一起,兩匹馬同時長鳴,一起翻倒。

這猛然的一撞,讓趙天霸抓了個空,而那個騎士也從馬鞍上飛起,在半空中抱住了郎廷佐,兩人一起翻滾倒地上。

這一摔讓郎廷佐眼前金星直冒,胸口也悶得喘不上氣,閉着眼在地上叫道:“本官是兩江總督,莫要殺我。”

李天元被這一撞震得頭暈眼花,半天才回過勁來。聽到被他壓住的敵人的話語後,先是不能置信,然後欣喜若狂:“我擒住了郎廷佐,我擒住了郎廷佐!”

……

南京南方的幾個城門上,各個守將都看到了鋪天蓋地的潰兵向城門涌來。先期抵達的兩千浙軍發起進攻後,已經大亂的清軍毫無懸念地發生了全線崩潰,人馬自相踐踏。來自各個府縣的綠營互不相識,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明軍在襲擊他們,也不知道周圍到底誰是友軍、誰是敵人,只知道向南京跑,只要能跑進城就安全了。

可這時所有城門都已經關閉,吊橋也盡數收起,跑到甕城前的士兵哀求半天,見城門守軍仍然無動於衷後,他們就紛紛躍入護城河中,企圖游到對岸,但護城河的水是不會放滿的,岸邊比水面要高出一人左右,即使游到對岸,這些士兵也無法爬上岸。

落水的士兵在河中徒勞地掙扎着,用指甲摳着河堤上的泥土,拼命想要上岸,隨着明軍追近,更多的清兵絕望地跳入水中,衆多的士兵在岸邊擠成一團,大部分都被踏入了水下,也有幾個爬到同伴的身上,踩着其他人的腦袋摸到了河沿。

“放箭,放箭!”見狀城門的守將立刻大聲下令,沒人知道城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城門不容有失。

守兵得令後,毫不猶豫地把箭雨潑下,任何企圖靠近城門的人都是對城門的威脅,都要格殺勿論。

除了弓箭還有木石,辛苦從護城河中逃出性命的潰兵在城前扯着脖子呼喊,請求守軍放他們入城,但回答他們的只有更多的弓箭和木石,最後這些幸運兒也盡數倒在甕城四周。

後續的明軍已經趕到,數萬清軍被明軍的騎兵驅趕到一個很小的範圍內,然後被明軍的步兵逼進護城河中。

解除了投降敵人的武裝後,明軍就後退列陣,默默地看着不肯投降的敵人在護城河中掙扎,看着南京向這些敵人頭上不停地擲下死亡。護城河中滿滿的人頭,隨着時間的推移開始變得稀疏,掙扎呼救聲也越來越淒厲、越來越絕望。

“在城門攻擊不到的位置上,扔下去一些繩索,”鄧名本來也一直在旁觀,但隨着戰鬥時的激情漸漸退去,護城河那邊傳來的喊叫聲開始讓他感到心悸:“願意爬上來的,就一起關起來。”

“遵命。”

派出部隊監督俘虜修築營地工事後,鄧名又一次策馬來到浙軍軍前:

只有短短四個時辰而已,蝟集在大勝關和南京之間的三萬韃兵就灰飛煙滅,十倍於明軍的強敵,被浙江的勇士一掃而空。

“勇士們,發出我們的吼聲吧,從此,我們就是韃子心中永遠的噩夢。”鄧名舉劍向空:“大明萬歲!”

“萬歲,萬歲!”

“大明萬歲!”

浙兵齊聲高呼起來,他們對面的南京城,則像是死一般的沉寂。

投降的上萬敵兵被放到幾個營地裡監視起來,鄧名回到營中,衛士把兩江總督帶了過來,押着他的正是得意洋洋的李天元。

李天元的大名傳遍全軍,每個當面見到他的人都會欽佩地稱他一聲英雄,背後談起他的時候也會一挑大拇指,道聲:好漢。就是鄧名的衛士們,也會帶着羨慕稱讚李天元的勇敢——除了鬱悶到極點的趙天霸。

“郎總督,在下鄧名。”鄧名沒有把郎廷佐捆起來,相反還給了他一張椅子坐:“在下想問郎總督一件事,是關於延平藩被俘將士的。”

……

兩日後,南京依舊城門緊閉,城內五百杭州駐防八旗和鎮江一戰倖存的上千旗兵組成了督戰隊,每座城門都駐紮着一百旗兵,監督殘存的漢軍、南京的衙役和緊急動員的壯丁守城。

在城外,鄧名也完成了俘虜甄別工作,釋放了第一批俘虜。這些俘虜當然不會再去護城河裡送死,當天就踏上了返鄉的歸途。

今天凌晨,李來亨打着嶽州副將的旗號趕到南京,在明軍營地的北面紮下水營,與南京形成犄角之勢。

中午,鄧名來到李來亨營中,與他商議下一步的軍事行動。

不等鄧名開口,李來亨就首先恭賀鄧名的大捷。

鄧名謙虛地擺手遜謝:“終非光明正大的對陣,稱不上什麼赫赫武功,現在虎帥到了,倒是可以考慮與韃子堂堂正正的交戰了。”

李來亨點頭稱是,心中卻是不信,他琢磨着:“若是提督想堂堂正正地交戰,又爲何仍要我頂着嶽州副將的名頭呢?”

“不知道蕪湖的韃子水師回來了麼?”鄧名問道:“本來我是想撤退的,但現在不着急走了。”

“回來了,估計今天晚上就能到。”李來亨答道。

郎廷佐被俘後,江寧知府點燃了所有的烽火,派出無數的使者,向四方發出緊急求救。李來亨在得到消息後立刻啓程,他估計蕪湖其他清軍反應雖然沒有自己快,但也會在半天內動身趕回南京。

“嗯,那虎帥不妨把水營佈置得緊湊一些。”鄧名馬上提出建議,讓李來亨幫清軍水師預先準備好營地,但栓船的木樁要密集一些,帳篷也不要分得太散。

“我明白了,蕪湖的韃子急忙趕來,見我已經有現成的停泊地,還有修好營牆的營地,肯定會過來一起住,不冒被劫營的風險。”李來亨點頭道,腹謗了一句:“剛剛你還說要堂堂正正交戰的。”

李來亨試探着問道:“提督是不是打算火燒赤壁?”

“虎帥知我肺腑也。”鄧名哈哈笑道:“除了火燒赤壁,還有火燒連營。”

看到蕪湖各路水師紛紛抵達,南京守軍頓有撥雲見日之感,但當夜,他們就又一次墮入了絕望之中。長江好像都在燃燒,江邊營地的大火更是沖天而起。看着城外燒得通紅的江面,江寧知府感覺自己就好像看到了地府一般。

“投降,還是不降?”知府扶着城垛,怔怔地看着遍野的火光,反覆唸叨了一個晚上,如果不是看到城門上的那些八旗兵,知府不知道自己會做出什麼樣的舉動來。

紅光映滿天空時,南京城內的旗民也是徹夜未眠。鎮江一戰後,大部分滿城居民已經是孤兒寡母了,倖存的男人也都去城上守衛,無暇回家。滿城的婦女們,竭力安撫着因爲天空異色而哭鬧不休的孩子。雖然不知道城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她們也知道這多半是對清廷不利的惡兆。

一夜之間,江西、南京的清軍水師化爲烏有,從江西趕來的綠營,以及南京周圍所剩無幾的精銳蕩然無存,唯一能指望的只有回師途中的管效忠、蔣國柱所率軍隊。這二人在郎廷佐被俘的第二天剛剛被革去官職,奉命帶領本部返回南京,聽候兩江總督發落。

而身份暴露的李來亨也重新張起夔東軍旗,與鄧名合軍一處。

……

又過了兩天,北京。

順治扔下剛到的南京急報,無力地長嘆了一聲:“洪承疇的謀略根本就有問題,原本就不該在肅清海逆,佔領三峽前冒然進攻西南。現在朝廷精銳盡在西南,而湖廣、東南如此空虛,朕若是海逆、闖賊,也肯定是要殺出來的。”

“洪承疇確實昏聵,壞了皇上的大事。”索尼恨恨地說道。這幾個月湖廣和東南大亂,很顯然罪魁禍首就是當初的長沙幕府,洪承疇的規劃漏洞百出,竟然根本沒有注意到來自三峽的威脅。

“如果要平西王放棄貴州,朕得拿什麼補償他?”順治輕聲問道。

“恐怕……恐怕少不了。”鰲拜說完又急忙補充道:“皇上,但現在遠水解不了近渴啊。”

“是,朕明白,不知道管效忠和蔣國柱回到南京沒有?發急報給南京,蔣國柱官復原職,管效忠嘛,先領江寧提督吧,告訴他們,只要保住了南京,朕就既往不咎了。”

“遵旨,皇上。”

“還有樑化鳳,讓他不要急着整頓馬部了,把蘇州的兵馬都立刻帶回南京。”

……

杭州灣,靠近吳淞口的海面上。

鄭成功遙望着海平面,閩軍雖然退出長江後陸續駛向舟山,會在那裡稍作停留然後返回福建,而鄭成功本人一直呆在後隊,不懈地打探着餘新和甘輝的情況,總盼望着有奇蹟發生,這二人能夠逃脫。

同時鄭成功還試圖說服馬逢知和他一起離開,但任憑鄭成功反覆勸說,馬逢知總幻想清廷或許不會追究他的罪責。

六天前,馬逢知終於還是去蘇州了,兩天前,鄭成功得知馬逢知被捕,就再做一次嘗試,希望勸說馬逢知的心腹部下反正,不過他也知道此事希望渺茫。

“是該走了。”鄭成功看着使者的船隻駛回,打探到的消息多次證實甘輝和餘新均被俘,馬逢知的部下羣龍無首、人心惶惶,反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清軍會很快開始清洗吳淞的馬部,留下也沒有任何事情可做了。

“大王,南京烽火!”使者跳上船後,興奮地把幾張邸報交給鄭成功。

“南京怎麼還有烽火?”鄭成功疑惑地打開這些馬部秘密轉交的情報,纔看了幾眼,他的手指就因爲激動而微微顫抖。

……

本章完

第29節 功名第66節 加入(上)第22節 突破(下)第19節 忠心(上)第59節 議款(上)第25節 印象第57節 信件第46節 掃蕩第15節 出降(下)第32節 才能(下)第22節 尖兵第49節 擴張(下)第53節 擒賊第18節 鏈條第34節 攻勢第64節 平息(下)第50節 追擊(下)第17節 隱姓第58節 狙擊第41節 阻擊第46節 掃蕩第41節 失控(上)第11節 攔截第50節 追擊(上)第57節 分贓(下)第35節 會面(上)第63節 黃雀(下)第60節 人心(上)第32節 爭奪(上)第21節 煙霧(上)第7節 交易第55節 俘虜(下)第40節 泥潭(上)第50節 追擊(中)第29節 統一(上)第7節 仲裁(下)第56節 突擊第22節 謊言第1節 誤會(上)第8節 升級(下)第50節 追擊(上)第11節 攔截第41節 失控(下)第50節 挫折第57節 觀感(下)第26節 生意(下)第23節 波瀾(下)第29節 搏鬥(下)第49節 擴張(上)第64節 平息(下)第53節 慘痛(上)第19節 帝國第55節 報紙(上)第11節 攻勢(上)第36節 方向(上)第43節 風向(下)第47節 情報(下)第31節 呆仗(下)第32節 血戰(上)第45節 移民第28節 戰報第31節 名將第2節 軟硬(下)第23節 波瀾(下)第3節 裁軍第21節 根基第20節 康熙(下)第37節 報告(下)第22節 反正第60節 爭奪(下)第6節 勇士第11節 兩全(下)第38節 奔波第7節 演變(下)第19節 忠心(下)第50節 誤判(上)第53節 衝鋒第21節 受降第21節 風起(上)第13節 困獸第20節 僞詔(下)第29節 統一(下)第37節 報告(上)第56節 推銷(下)第9節 授權(下)第19節 感慨(上)第47節 贖買(上)第34節 經濟第29節 統一(下)第45節 突破(下)第34節 晉王(下)第57節 觀感(上)第21節 煙霧(上)第27節 飲血第13節 攻守第3節 君臣第53節 霸氣(上)第50節 誤判(上)第6節 密議(下)第58節 同盟(下)
第29節 功名第66節 加入(上)第22節 突破(下)第19節 忠心(上)第59節 議款(上)第25節 印象第57節 信件第46節 掃蕩第15節 出降(下)第32節 才能(下)第22節 尖兵第49節 擴張(下)第53節 擒賊第18節 鏈條第34節 攻勢第64節 平息(下)第50節 追擊(下)第17節 隱姓第58節 狙擊第41節 阻擊第46節 掃蕩第41節 失控(上)第11節 攔截第50節 追擊(上)第57節 分贓(下)第35節 會面(上)第63節 黃雀(下)第60節 人心(上)第32節 爭奪(上)第21節 煙霧(上)第7節 交易第55節 俘虜(下)第40節 泥潭(上)第50節 追擊(中)第29節 統一(上)第7節 仲裁(下)第56節 突擊第22節 謊言第1節 誤會(上)第8節 升級(下)第50節 追擊(上)第11節 攔截第41節 失控(下)第50節 挫折第57節 觀感(下)第26節 生意(下)第23節 波瀾(下)第29節 搏鬥(下)第49節 擴張(上)第64節 平息(下)第53節 慘痛(上)第19節 帝國第55節 報紙(上)第11節 攻勢(上)第36節 方向(上)第43節 風向(下)第47節 情報(下)第31節 呆仗(下)第32節 血戰(上)第45節 移民第28節 戰報第31節 名將第2節 軟硬(下)第23節 波瀾(下)第3節 裁軍第21節 根基第20節 康熙(下)第37節 報告(下)第22節 反正第60節 爭奪(下)第6節 勇士第11節 兩全(下)第38節 奔波第7節 演變(下)第19節 忠心(下)第50節 誤判(上)第53節 衝鋒第21節 受降第21節 風起(上)第13節 困獸第20節 僞詔(下)第29節 統一(下)第37節 報告(上)第56節 推銷(下)第9節 授權(下)第19節 感慨(上)第47節 贖買(上)第34節 經濟第29節 統一(下)第45節 突破(下)第34節 晉王(下)第57節 觀感(上)第21節 煙霧(上)第27節 飲血第13節 攻守第3節 君臣第53節 霸氣(上)第50節 誤判(上)第6節 密議(下)第58節 同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