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節 方向(下)

江南的明軍退到揚州慶祝新年,正月十五鄧名也通過崇明等地輾轉返回揚州,他和衛隊在海上渡過的新年。進入長江後,蘇州等地的清廷官員一擁而上,賀使多得都快把鄧名的旗艦壓沉了。

見到鄧名後,趙天霸立刻告狀:“鞏夫子不但不許我們追擊潰逃的清軍,還說服了虎帥他們不追擊。”

擊敗傑書並不奇怪,傑書拿到的情報基本就沒有對的,最簡單的比如地圖上表明是引水的護城河,綠營千辛萬苦拖着木筏來了,卻發現河底幹得都裂了;而扛着梯子打算翻越壕溝的時候,卻發現滿滿的都是長江水。至於營牆的高度,明軍屯軍的數量,道路的走向,凡是依靠兩江、漕標細作拿到的情報無不錯誤百出。

反過來,明軍對清軍的佈置瞭如指掌,給傑書送機密軍情的很多使者實際上就是明軍的測繪員,把明軍這邊的軍事部署“報告”給傑書、遏必隆後,轉身就把清軍的軍事部署都帶回來了。整場傑書的試探性進攻,就是指揮劣勢清軍穿過最崎嶇複雜的地形,冒着交叉火力,向嚴陣以待的優勢川軍的重點防禦區上撞。而當明軍發起反擊後,每一記重拳都打在清軍毫無防備的地段上,甚至有不少防線的通道入口,在清軍發起攻勢後就被化妝成清軍的川軍接管了。

不過在清軍開始潰敗後,鞏焴卻堅決阻止明軍的追擊,對周圍的潰兵清剿做得也很馬虎,不然趙天霸估計俘虜人數能輕鬆超過六萬。雖然趙天霸是鄧名任命的統帥,不過他對戰略並沒有太多考慮,而且和夔東軍的關係也不如鞏焴。

“現在我們有一舉吞併兩江、湖廣的能力麼?”鞏焴不慌不忙地對鄧名解釋起來,其實趙天霸本人也基本被鞏焴的戰略構想說服了,他向鄧名告狀只是爲了表示他的能力不僅限於已有的戰果。

這次在兩江的土地上作戰,無論是江北的綠營還是漕運官兵都全力配合明軍,爲了達成這個目的,鞏焴一直向兩江總督衙門和漕運總督衙門叫苦,稱明軍內部派系複雜,北京來的中央軍不可小覷。因爲鞏焴一直暗示明軍很有可能被擊敗,所以蔣國柱和林啓龍都極力協助明軍作戰,情報不用說,兩人都派出敢死隊在戰時給傑書搞破壞,甚至焚燒營房製造混亂。

“如果我們全殲了傑書的大軍,或者把傑書打得完全喘不過這口氣來,那一心想自立的張長庚、蔣國柱就會把我們視爲首要的敵人。現在他們未必沒有這個念頭。而現在並不是在這些地頭蛇的土地上和他們苦戰的時機。再有幾年我們就能取得對他們的壓倒性的優勢,甚至可能直接命令張長庚投降。”鞏焴認爲正確的辦法是見好就收,保留清廷對江南一定的威脅,這樣清廷的督撫們就會繼續依靠川軍:“這次傑書損失並不大,主要是士氣受損。經此一敗,他肯定知道江南的衙門都被我們滲透了,不然他拿到的情報不會錯得這麼離譜。更不會午時剛過,後方就幾十處同時火起,我們的突擊部隊如入無人之境,一直摸到他的帥帳前才被發現——短期內他是不敢再和我們在江南決戰了。”

鄧名也聽懂了鞏焴的設想,傑書這一仗敗得非常不服氣,而且多半懷疑起東南的督撫來,這就意味着若是東南督撫繼續依靠川軍,清廷多半不敢再來莽撞送死,而如果東南督撫驅逐川軍的話,傑書很有可能會再來一趟,他還有實力,也不會再信任兩江的“友軍”,沒有川軍的協助,蔣國柱多半頂不住他。

現在鄧名在山東又攪和了一通,這也給了清廷一個下臺階的機會,可以把軍隊調回北方重整。至於山東的扶清軍到底下場如何,鞏焴、川軍將領和夔東軍的將領不瞭解,也不太關心,鄧名出擊就是爲了吸引清軍的主力,最後也牽制了幾萬清軍後援,迫使清軍主力不認真核實情報就莽撞的進攻,在明軍看來,膠東戰場已經完全達到目的了。

“對我們最有利的,就是讓周培公去暗中搗鬼,讓清廷在膠東的招安失敗,這樣今年清廷就不用幹別的了,深陷在山東的泥潭中,我們還可以提供武器,讓膠東軍和清軍曠日持久地打下去。祖澤溥多半還會被清廷追問罪責,這又是一場官場動盪,對我們來說也有利無害。”鞏焴的看法就是讓膠東繼續攪和下去,只要議和破裂,那清廷絕對不可能在山東存在叛軍的時候讓主力下江南。

這個設想和鄧名的稍有不同,看到那些膠東難民的苦難後,鄧名也不忍讓戰火在膠東長期蔓延下去了。不過鞏焴的看法顯然代表了明軍的主流意見,張煌言和李來亨都支持這個構思。看出鄧名似乎有些不忍心後,張煌言還表示他可以接納部分難民到崇明來。

會議結束,張煌言離開後,鞏焴轉了個圈子,拉着李來亨他們又回來了:“此外還有一件事,蔣國柱和趙國祚打算在他們的省裡興大獄。”

得知淮陽一戰的結果後,南京和杭州就在第一時刻給揚州這裡派來了道賀的使者,他們同時向李來亨、鞏焴暗示了他們幾乎在江南和浙江興起“明史”、“奏銷”兩案。

“湖州明史案牽連極廣,而且還會有許多附屬的小案,北京的意思是要杭州處斬幾十人,流放百人,查抄他們的幾百萬家產。”趙國祚的密使向鞏焴表示,杭州必須要執行這個指示,修復一下與北京的關係,而且還要把一半的抄家所得(賬面上的)送去北京。去年漕運損失了,杭州通過此案可以向北京提供百萬兩的現銀,肯定會讓索尼大喜;而趙國祚打算用來收買鄧名的,則是購買一百五十萬兩白銀的大明國債。

“但比起蔣國柱的奏銷案,這就實在算不了什麼了。幾年前還有一場哭廟案,明明是蔣國柱親自斷的,還藉此給朱國治又添加了一條罪名,但他居然也要翻案。這些案件加起來,大概要免去超過一萬三千人的功名,論死、流放的超過七百人,沒收和追贓超過千萬兩,免除功名以後還能給蔣國柱帶來百萬兩以上的稅收增加。”大興文字獄除了能填滿清廷的庫房,還能震懾漢人知識分子,對此清廷肯定是樂見其成。不過這次蔣國柱只打算給北京象徵性地上繳一百萬兩銀子而已,剩下的他都要自己扣留。

“蔣國柱保證拿出五百萬兩銀子來購買我們的債券,”鞏焴笑道:“而且他還打算一個士人都不殺,把他們連同家人都送給我們,大概他也聽說國公在四川辦書院需要大量讀書人,這些人本來都是有家有產的縉紳,自然捨不得去四川,但現在他們就得在去四川還是去寧古塔爲奴兩條路中選一條了。”

“鞏先生的意思是支持蔣國柱辦案?”鄧名有些吃驚地問道。

“爲什麼不支持?明史和哭廟兩案也就罷了,這奏銷案很多人並不冤枉,這些人確實逃稅了。”鞏焴冷笑一聲,清廷以這些縉紳逃明朝的稅爲罪名來懲罰他們,和大順在北京做得也差不多,只是李自成操之過急,而清廷顯然接受了教訓,要等天下大定後纔開始追贓。

在鄧名的前世,清廷一直等到永曆被趕到緬甸後才策劃文字獄,這個時代因爲鄧名的威脅所以清廷始終在猶豫,如果不是財政難題越來越大或許還隱忍不發。而在鄧名威脅東南的時候,清廷也立刻放棄了追贓的念頭。

“蔣國柱和趙國祚追贓完全是爲了他們自己,不過只要他們一天還是清廷的官,這筆賬就得算到清廷頭上去。”淮陽一戰剛剛結束,清廷已經暫時放緩了追贓的念頭,但鞏焴卻決心加一把火,一定要讓清廷把這件事辦成了:“所以只要蔣國柱肯幹,我們應該全力支持,讓他打着清廷的旗號去幹,這樣將來就省得我們自己來幹了。”

“鞏先生還想追贓?”鄧名楞了一下。

“當然,爲什麼不追?”鞏焴詫異地反問道:“這幫人都是養不熟的白眼狼,大明對他們這麼好都翻來覆去,我們爲什麼不爲大明討回公道?就是韃子不追,將來國公取得江南後老夫也要勸國公追贓。這下更好,韃子對那些支持大明的人都追贓,將來我們再對蔣國柱的人追贓,兩份銀子,哈哈,哈哈。”

但鄧名在這問題上卻出人意料地表示反對,他不同意明軍給蔣國柱撐腰——現在蔣國柱、趙國祚不得到明軍的許可,是不敢大興文字獄的,他們都怕明軍支持縉紳反抗,一下子把他們的基業奪取了。

“難道我們能養這些縉紳麼?用四川同秀才的稅金來保護他們不納稅?”別看鞏焴纔到四川沒多久,卻很善於用鄧名的規矩和大道理來反對他:“讓同秀才流血來保護縉紳,讓他們有機會反覆無常?國公,老夫敢問,要是把這個情況放在院會表決,對於蔣國柱和趙國祚白給的六百五十萬兩白銀和成百上千的教書人,你認爲參議員和帝國議員們會拒絕嗎?”

第49節 風氣(下)第36節 備戰第26節 生意(上)第55節 壓力(上)第48節 融洽(上)第31節 戰備第59節 撤軍第18節 登陸(上)第46節 計劃第38節 整頓(上)第48節 融洽(下)第19節 跋扈(上)第18節 鏈條第43節 靖難(上)第25節 駭浪(下)第22節 搶攻(下)第49節 風氣(上)第7節 演變(下)第19節 感慨(下)第46節 接觸第45節 顏面第12節 專家第14節 算賬第26節 兄弟(上)第8節 戰備(下)第4節 國民(上)第47節 獎勵第36節 分攤(下)第14節 亂戰(上)第57節 夜戰(上)第57節 分贓(上)第50節 動向(上)第31節 血戰(下)第19節 軍功第53節 齊射(上)第39節 哨探第39節 衝突(下)第7節 演變(上)第16節 龍騎(上)第35節 會面(上)第30節 變化(上)第48節 提案第47節 證據(上)第33節 問策(上)第55節 混戰第48節 潛逃第48節 專利(上)第26節 判斷(上)第25節 壓力(下)第35節 鞏固(下)第16節 甕中第22節 反正第53節 慘痛(上)第55節 報紙(上)第59節 撤軍第58節 斷後(下)第46節 戰備(上)第52節 反擊第46節 合營第17節 政策(上)第53節 霸氣(上)第37節 報告(上)第25節 矇蔽第58節 狙擊第49節 擴張(上)第36節 宿命(上)第53節 衝鋒第26節 兄弟(中)第50節 挫折第39節 衝突(上)第8節 戰備(下)第34節 經濟第51節 求戰(下)第47節 約戰第55節 敵意第9節 送神(上)第58節 狙擊第36節 方向(下)第40節 入寇(上)第42節 反擊第26節 判斷(下)第36節 宿命(下)第22節 突破(上)第23節 代理(下)第38節 隔江第41節 獻計第20節 萬縣第54節 權變(上)第23節 波瀾(下)第43節 風向(上)第59節 議款(下)第50節 債券(上)第13節 攻守第20節 僞詔(上)第41節 遭遇(上)第28節 欠條第49節 坦承第18節 詔書(下)第52節 往事(上)第6節 勇士
第49節 風氣(下)第36節 備戰第26節 生意(上)第55節 壓力(上)第48節 融洽(上)第31節 戰備第59節 撤軍第18節 登陸(上)第46節 計劃第38節 整頓(上)第48節 融洽(下)第19節 跋扈(上)第18節 鏈條第43節 靖難(上)第25節 駭浪(下)第22節 搶攻(下)第49節 風氣(上)第7節 演變(下)第19節 感慨(下)第46節 接觸第45節 顏面第12節 專家第14節 算賬第26節 兄弟(上)第8節 戰備(下)第4節 國民(上)第47節 獎勵第36節 分攤(下)第14節 亂戰(上)第57節 夜戰(上)第57節 分贓(上)第50節 動向(上)第31節 血戰(下)第19節 軍功第53節 齊射(上)第39節 哨探第39節 衝突(下)第7節 演變(上)第16節 龍騎(上)第35節 會面(上)第30節 變化(上)第48節 提案第47節 證據(上)第33節 問策(上)第55節 混戰第48節 潛逃第48節 專利(上)第26節 判斷(上)第25節 壓力(下)第35節 鞏固(下)第16節 甕中第22節 反正第53節 慘痛(上)第55節 報紙(上)第59節 撤軍第58節 斷後(下)第46節 戰備(上)第52節 反擊第46節 合營第17節 政策(上)第53節 霸氣(上)第37節 報告(上)第25節 矇蔽第58節 狙擊第49節 擴張(上)第36節 宿命(上)第53節 衝鋒第26節 兄弟(中)第50節 挫折第39節 衝突(上)第8節 戰備(下)第34節 經濟第51節 求戰(下)第47節 約戰第55節 敵意第9節 送神(上)第58節 狙擊第36節 方向(下)第40節 入寇(上)第42節 反擊第26節 判斷(下)第36節 宿命(下)第22節 突破(上)第23節 代理(下)第38節 隔江第41節 獻計第20節 萬縣第54節 權變(上)第23節 波瀾(下)第43節 風向(上)第59節 議款(下)第50節 債券(上)第13節 攻守第20節 僞詔(上)第41節 遭遇(上)第28節 欠條第49節 坦承第18節 詔書(下)第52節 往事(上)第6節 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