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節 反正

剛開始聽說清軍要去攻打成都時,鄧名和他的衛士團都認爲這是天賜良機,讓明軍能夠更輕鬆地取得勝利。現在重慶到成都之間幾乎都是無人區,大軍想就地徵集糧草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若是重慶清軍出發的話,所有的軍糧都需要從出發地搬運。

如果走水路的話,清軍就需要繞比較遠的路,而且是逆流而上,速度會比較慢。在這期間,明軍可以先攻克萬縣,同樣逆流而上直抵重慶城下。一旦明軍水師進入重慶附近的長江江面,清軍前線部隊的補給線和退路就被切斷了,只剩下死路一條;若是清軍選擇走陸路,同樣需要由重慶提供全部的補給,而且還需要提供全部的輔兵——因爲在無人區行軍,不但徵不到糧,也找不到搬運物資的壯丁。

重慶城內的清軍一直是依靠嘉陵江這條水路維持生存,陝西通過嘉陵江能夠運輸多少補給,重慶就可以養多少兵馬。這條補給線的運輸能力雖然不斷提高,但是目前看來依然相當有限。若是清軍把大量資源都用來維持那支攻擊成都的部隊的話,可想而知重慶就剩不下多少兵馬了,明軍可以輕而易舉地首先奪取重慶,然後消滅成爲孤軍的川西清軍。

不過等樸煩敘述完熊蘭打探來的情報後,鄧名發現清軍並不象他認爲的那樣愚蠢。

當着樸煩的面,鄧名把川西的地圖攤開,手指在地圖上沿着嘉陵江的走勢滑動着,最後停在了劍閣附近。

劍閣位於保寧府境內,在府城的北方稍微偏西一點,距離嘉陵江水道不遠。從此處沿着嘉陵江向北,沒多遠就是保寧府北方的重鎮廣元。廣元地處陝西和四川交界,陝西南部的補給中心漢中到廣元有大道相連,無論是兵員還是物資都可以迅速地從漢中運抵廣元;嘉陵江與支流白水在廣元匯合,沿着這兩條水道前去甘肅和陝西中部的交通也都比較方便。

“無論運輸向保寧還是重慶的糧草,清軍都是在廣元裝船,然後順流而下運輸到前方,再空船逆流返回。若是熊千總打探得來的消息沒錯的話,清軍肯定會從廣元出發,沿着嘉陵江直奔劍閣,這麼短的距離清軍朝發夕至。在劍閣棄船改行陸路,走蜀道從劍閣直奔江油,然後到綿竹,突入川西平原。”鄧名思考了一下,從廣元到劍閣的交通實在太方便了,基本不會給清軍造成什麼後勤壓力。問題就在於劍閣到綿竹的這一段路。

鄧名問道:“你們覺得清軍需要多少人來搬運糧草?”

衛士們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

“這段路沿途上也沒有百姓了,如果韃子要保證糧草的話,卑職覺得需要三個輔兵來幫一個戰兵。”

“我覺得兩個比一個就差不多。”

“就算二比一吧,一千五百個戰兵就需要三千個輔兵。都府的劉總兵手下大概有一千戰兵,韃子大概也不會少於此數。”

“一千五戰兵?那韃子也太託大了吧,路上難免會有折損吧,怎麼也要三千人才夠。”

“三千甲兵就要六千到九千輔兵,全軍就是九千到一萬兩千人,這麼多兵力韃子湊得出來嗎?”

鄧名覺得清軍裡漢人居多,所以建議部下用清軍而不是用韃子來稱呼對手,但是大家不太習慣。

鄧名站在邊上聽了一會兒,又問樸煩道:“清軍在萬縣的時候,兵力最多達到多少?”

“大概有五千之數。”樸煩說道,接着又告訴鄧名:“這還沒算熊千總的兩千人。”

“不用算,因爲熊千總是用他自己的屯墾養兵。清兵派了五千兵來,依舊有能力繼續向雲陽推進。”鄧名低聲說道,又問了樸煩一聲:“清軍這五千人到了萬縣之後,萬縣的儲備是越來越少呢,還是逐漸增多?”

“不斷增多。一開始庫房裡沒有什麼糧食,熊千總大都讓撤退的人帶走了,但韃子很快就運來了糧食,儲備了一些後才繼續向雲陽進攻的。”樸煩老老實實地答道。

“我猜也是這樣。”鄧名點點頭。

周圍衛士們的表情已經是一臉的嚴肅,東征西討了大半年,他們都很清楚樸煩的情報說明了什麼。

“從廣元到重慶的距離,大概和重慶到萬縣的距離差不多,運輸方式也基本一樣,都是滿載的船隻順流而下,到目的地後卸貨,然後空船逆流返回。就算重慶到萬縣的水運距離稍微近一些,而且長江航運也比嘉陵江好一些,但清軍經營保寧府多年,控制力和對水路的熟悉程度遠在重慶府之上。我覺得從廣元運輸糧食到重慶的耗損,絕對不會大於從重慶到萬縣的這一段。”鄧名對衛士們說道:“既然清軍能夠在萬縣養五千兵,儲備還不斷增加,那他們在重慶養上一萬士兵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嗯,高明瞻和王明德來萬縣的時候,重慶不可能不留人防守,我們不多猜,就算現在重慶能夠養一萬五千兵吧。”

雖然鄧名估計的數字已經很保守,但這個兵力依舊大大高於去年袁宗第攻打重慶時的清軍兵力,當時重慶城內只有四千多士兵,其中披甲兵不過一千而已。現在清軍總兵力至少是那時的三倍,敢於嘗試進攻奉節,說明重慶擁有的披甲兵人數也很多,估計已經達到了四、五千人之多。

“看起來,這一年川陝總督真是沒有閒着啊,打造了不少船隻吧,而且肯定還會越來越多。如果我們坐視不管的話,明年這個時候,李國英至少能夠在重慶養上三萬兵馬了。”

鄧名的話讓不少衛士臉上都露出喜憂參半的表情。憂的是這次進攻重慶的難度大大提高了,喜的是幸好明軍已經準備開始進攻重慶,不然以後勢必會變得更加困難。趙天霸向鄧名使了個眼色,鄧名明白他的意思後,就讓樸煩先出去到外面等着。

“本來我們打算臘月出發,開到重慶城下就一舉破城,現在看起來這可不容易。”樸煩出去後,趙天霸馬上站出來說話:“而且重慶韃子的水師估計也變強了,我們要小心行軍,免得被韃子伏擊了。”

其他的人也都有類似的憂慮。就算萬縣不足爲慮,從萬縣到重慶的路上明軍都是逆流而上,水文的優勢在清軍的一邊。去年攻打重慶時,王明德手裡並沒有大軍和值得一提的水師,所以明軍非常輕鬆地逼近重慶城下,幾千人就敢乘着船大搖大擺地在重慶附近登陸,在清軍眼皮底下安營紮寨,不太擔心敵人出城逆襲。但現在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明軍要謹慎地行軍,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準備時間,也需要在距離重慶更遠的地方建立一連串的營地和前進基地——大片的無人區意味着明軍的機動同樣深受影響。

“浙軍恐怕還不太熟悉四川的地理,以爲這一仗會很輕鬆。讓他們鍛鍊一下,這可是個好機會。”李星漢苦笑了一聲。

現在鄧名手中的三萬男丁,其中擁有盔甲的不過四分之一而已,雖然有在湖北黃州的一番鍛鍊,但訓練和實戰經驗依舊缺乏。重慶的清軍實力雄厚,明軍沒有壓倒性的優勢,若是不小心,甚至會有戰敗的可能。

“必須要等靖國公抵達後,再一起出發。”周開荒大聲說出了他的看法。

就算加上了奉節的守軍,明軍依舊不敢說穩操勝劵。但如果袁宗第帶一部分兵力趕到奉節與鄧名會師的話,明軍的戰兵至少會有一萬兩千,即使去重慶挑戰五千清軍披甲兵,也不會有什麼大危險。

“就算立刻派人去靖國公那裡,然後靖國公聞訊馬上出發,也要二十天到一個月的時間吧?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我們要先拿下萬縣,然後運輸部隊和輜重,水路並進向重慶進發。越是靠近重慶,就越需要防備清軍的反擊,行軍速度也會變慢很多;這時重慶的敵軍肯定已經得到警報,李國英手中現在有這麼多船,很可能立刻派來一支援軍,那麼重慶一戰就會曠日持久。”鄧名掰着手指頭算着。若是一定要先攻下重慶的話,那無論如何也來不及去增援成都:“清軍不會把重慶的士兵再千辛萬苦地運回保寧,從廣元出發攻打劍閣的肯定是另外一支清軍。這對李國英來說不是什麼大問題,他只要在廣元儲備好輜重,再從甘陝調撥一支綠營過來就行了,他們隨時可能出發。”

“既然高明瞻打聽過,那他很可能會是此戰的主將。”任堂提醒鄧名道。

“說得不錯。李國英是川陝總督,坐鎮保寧有助於他方便地從陝西抽調部隊,他未必肯到處瞎跑;高明瞻是四川巡撫,這件事按說好像應該由他負責。”剛纔樸煩已經報告過,高明瞻是半個月前離開的萬縣,鄧名道:“算算日子,他已經早回到保寧了。他向李國英彙報完事情後,等綠營和物資在廣元集合好了,就該出發了,大概也就是這半個月內的事情了。”

“沒想到韃子居然還有力量兵分兩路,我們必須立刻向都府發出警報。”李星漢叫道。

自從清軍奪取重慶後,成都的主要注意力都放在東面,認爲清軍從重慶方向來犯的可能性比較大。這種警戒本來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要是清軍真的發起進攻的話,成都靠自身的實力幾乎不可能抵抗。但當鄧名從四川行都司返回後,因爲與西營馮雙禮結成了同盟,劉曜覺得成都周圍的形勢獲得了極大的好轉,必要時可以向馮雙禮求救兵。

目前劉曜和楊有才依舊認爲重慶是最危險的方向,都府和嘉定州明軍的注意力現在都集中在重慶府這邊,對北面反倒有些疏忽了。劉曜更認爲,如果重慶清軍要西進的話,他不但可以事先得到警報向馮雙禮求援,奉節方面也不會坐視不理,因此成都還是挺安全的。

“嗯,恐怕要等到江油失守,都府纔會發現清軍南下。等他們知道這支清兵的人數至少上萬後,再求救也來不及了。”鄧名知道,成都最大的問題是實力太薄弱,注意力放在東面就顧不了北面,整個城裡都養不起幾頭驛馬,更不用提建立偵查網或是驛站系統了。

就算成都發出警報,也不敢說建昌的救兵就能夠及時趕到,大雪山那邊的道路可是不好走,再說建昌也未必能夠及時做出反應。

“還是我親自去一趟都府吧。”思來想去,鄧名覺得最好還是自己馬上走一趟。萬一成都遇險,鄧名覺得自己的名氣也能起到安撫人心的作用;若是得知鄧名親自趕去成都,建昌方面大概會意識到情況緊急,或許能及時地派出援軍:“你們都跟着我去吧。”

至於去建昌報信的人選,衛士們誰都不願意去,覺得不但要多跑很長的冤枉路,而且還沒有什麼機會立功。在周開荒的提議下,大家一致推舉趙天霸去當這個使者,理由就是他是西營的人,與馮雙禮、狄三喜他們好說話。

但趙天霸死活不答應,爭辯說他去只會更壞,和馮雙禮他們當場打起來都有可能。見趙天霸反應如此激烈,理由也是冠冕堂皇,鄧名自然不好勉強他去,最後只好從奉節另外找了幾個騎手,讓他們立刻趕去建昌,替成都請求援兵。

不過清軍到底會不會出兵還是個未知數,進攻的時間也完全不確定,說到底這都是建立在熊蘭的情報基礎上,因此鄧名也不好要求馮雙禮緊急動員,只讓他根據情況,派一隊精兵到成都協助鄧名、劉曜和楊有才守城即可。

派出了使者後,鄧名就趕去見文安之,報告了自己新得到的消息,以及自己馬上就要動身去成都的決定。

“這個熊蘭說的話可信麼?”文安之顯然對這個情報持懷疑態度,對熊蘭的人品更是一點信心也沒有:“從廣元出兵,這麼遠的事居然還讓他打探到了?還專門派人躲在附近,等你一回來就報告。”

“末將覺得還是可信的。如果這是李國英的計謀的話,末將覺得他們就不會提到劍閣、江油,而是哄騙我們說重慶的兵力薄弱,清軍已經沿着長江進攻川西去了,這樣誘使我們輕兵冒進攻打重慶。至於熊蘭打探到這件事,其實也不奇怪。高明瞻可能也就是隨口問問,要是萬縣守軍中正好有川西人,他就順手捎走了。他沒有想到熊蘭一心要反正,更全神貫注地盯着他的一言一行。”鄧名解釋完畢後,就替熊蘭向文安之求情道:“熊千總這次雖然又投敵了,可是他確實沒有傷害到我們的人,而且還偵查到敵情,立下這樣的大功勞。以末將之見,就再饒他一次吧。”

“你都答應了,我還能說什麼?”文安之不滿地說道:“下次你要是真心實意地想替人求情,就不要先答應下來,然後再來與老夫講;而是要先與老夫說,等老夫准許了再去答應他。”

“督師指點的是,末將知錯了。”

……

從奉節的好馬之中挑出來六十幾匹,鄧名帶着二十名衛士和樸煩乘上船隻,幾百名士兵也一起登上船隻向上遊進發。上次去川西的時候,鄧名等人一直乘船直達長壽,然後再下船奔赴成都,但這次有萬縣擋着,鄧名要想去長壽就需要先解決萬縣的問題。

雲陽眼下已經重新控制在明軍的手中,留守的清軍哨探見到明軍的先頭偵查部隊後就立刻撤退。抵達雲陽後,鄧名就帶兵下船休息,交給樸煩一匹快馬,讓他立刻返回萬縣報告熊蘭。

“爲何先生不讓熊蘭詐敗,然後混進重慶去?”穆潭問道。在路上他向鄧名提出這個建議,但被鄧名當着樸煩的面否決了。

“重慶的清軍兵馬衆多,他混進去也不一定有用。而且,第一他可能會被識破,第二就算沒有被識破,清軍也可能把他殺了以儆效尤。熊千總沒有幾個手下,又因爲是妾生子,人人都看不起他,我覺得這種可能性很大。”鄧名答道。

“是有些危險,但這也由不得他啊,他罪過那麼大,讓他將功贖罪,他敢不答應麼?”穆潭有些奇怪地說道:“試試看總沒有什麼壞處。”

“對我們來說是壞處不大,但對熊蘭的壞處就很大了。他之所以再次投降我們,就是因爲他知道我會給他留一條活路。”鄧名搖搖頭:“若是他覺得活命的機會不大,說不定就一狠心,跟着虜廷幹到底了。”

在樸煩到達的當夜,熊蘭突然發難,把王明德留在萬縣的一千多清軍士兵一網打盡。這些留守的清軍士兵對熊蘭的過往也有所耳聞,知道他在投降清軍以前,把不肯投降的明軍都放走了,還當衆宣佈他篤信什麼“人各有志”的格言——這更證明了熊蘭是個草包,連殺人的膽子都沒有。和這些清軍相處時,熊蘭親口承認了這些事,不但自稱心腸軟,還說自己信佛,不願殺生。

得知雲陽失守後,王明德的手下覺得熊蘭這個草包未必有膽子第三次投降鄧名,卻沒有想到熊蘭翻臉不認人,動手的速度如此迅速。而且下手穩準狠,根本沒給清軍任何反抗的機會。

“熊賊,你不是說人各有志麼?”幾個王明德的軍官被五花大綁地押去地牢,路上絕望地高喊着。

熊蘭的師爺秦修採站在旁邊,聽到呼喊聲後不由得冷笑一聲。在他的記憶裡,這般手段纔是熊千總的本色。只要熊蘭不殺鄧名的人,將來鄧名也不會殺熊蘭;但如果是跟高明瞻和王明德打交道,放了這些軍官又有什麼意義?

“把韃子統統都關起來,不許給他們飯吃。”秦修採威風凜凜地傳達熊蘭的命令:“可是不要殺他們,等鄧先生來了再處置。”

第59節 助剿第4節 一致(下)第7節 仲裁(上)第20節 相逢第4節 平衡第30節 大敵(下)第50節 追擊(中)第33節 問策(上)第6節 疑惑第22節 反正第50節 動向(下)第43節 挫折第15節 軍心第18節 拒絕第11節 劫營(上)第16節 衝擊(上)第5節 隔閡第56節 宣戰(下)第38節 整訓(下)第26節 生意(下)第20節 相逢第57節 疲兵第17節 隱姓第12節 軍旗第51節 夢想(中)第8節 戰備(下)第69節 忠臣(上)第41節 爭奪(上)第31節 呆仗(下)第14節 算賬第24節 掠奪第23節 代理(上)第47節 獎勵第38節 買賣(下)第27節 得兼第6節 魯王第51節 晚宴第8節 震怒(下)第13節 勇氣(上)第32節 吐哺第48節 專利(下)第59節 魔鬼(上)第51節 求戰(下)第45節 顏面第55節 死地第34節 晉王(下)第14節 彈盡(下)第47節 約戰第2節 賞罰第60節 爭奪(上)第26節 判斷(上)第6節 事變(上)第6節 疑惑第6節 勇士第14節 亂戰(下)第47節 證據(中)第11節 攔截第3節 說服第2節 默契第51節 保衛(下)第44節 靖難(下)第52節 壯士第57節 夜戰(下)第1節 精明(上)第25節 投奔(中)第21節 煙霧(下)第41節 失控(上)第58節 斷後(上)第40節 擁立第12節 專家第50節 金磚第49節 副手(下)第26節 生意(上)第36節 方向(下)第15節 朋友第8節 信用第4節 暗示第27節 得兼第7節 仲裁(下)第26節 判斷(下)第4節 一致(上)第1節 失憶第45節 隊友(上)第48節 打賭第17節 政策(下)第36節 宿命(下)第36節 分攤(上)第36節 宿命(下)第22節 尖兵第20節 僞詔(下)第28節 戰報第18節 拒絕第33節 孤注(上)第24節 怒潮(下)第58節 接觸(下)第28節 算計(下)第31節 裁軍(下)第4節 生變第32節 才能(上)
第59節 助剿第4節 一致(下)第7節 仲裁(上)第20節 相逢第4節 平衡第30節 大敵(下)第50節 追擊(中)第33節 問策(上)第6節 疑惑第22節 反正第50節 動向(下)第43節 挫折第15節 軍心第18節 拒絕第11節 劫營(上)第16節 衝擊(上)第5節 隔閡第56節 宣戰(下)第38節 整訓(下)第26節 生意(下)第20節 相逢第57節 疲兵第17節 隱姓第12節 軍旗第51節 夢想(中)第8節 戰備(下)第69節 忠臣(上)第41節 爭奪(上)第31節 呆仗(下)第14節 算賬第24節 掠奪第23節 代理(上)第47節 獎勵第38節 買賣(下)第27節 得兼第6節 魯王第51節 晚宴第8節 震怒(下)第13節 勇氣(上)第32節 吐哺第48節 專利(下)第59節 魔鬼(上)第51節 求戰(下)第45節 顏面第55節 死地第34節 晉王(下)第14節 彈盡(下)第47節 約戰第2節 賞罰第60節 爭奪(上)第26節 判斷(上)第6節 事變(上)第6節 疑惑第6節 勇士第14節 亂戰(下)第47節 證據(中)第11節 攔截第3節 說服第2節 默契第51節 保衛(下)第44節 靖難(下)第52節 壯士第57節 夜戰(下)第1節 精明(上)第25節 投奔(中)第21節 煙霧(下)第41節 失控(上)第58節 斷後(上)第40節 擁立第12節 專家第50節 金磚第49節 副手(下)第26節 生意(上)第36節 方向(下)第15節 朋友第8節 信用第4節 暗示第27節 得兼第7節 仲裁(下)第26節 判斷(下)第4節 一致(上)第1節 失憶第45節 隊友(上)第48節 打賭第17節 政策(下)第36節 宿命(下)第36節 分攤(上)第36節 宿命(下)第22節 尖兵第20節 僞詔(下)第28節 戰報第18節 拒絕第33節 孤注(上)第24節 怒潮(下)第58節 接觸(下)第28節 算計(下)第31節 裁軍(下)第4節 生變第32節 才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