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節 忠臣(上)

返回雲南後,沐天波就闖進了晉王府,要李定國速發援兵去救皇上。

根據沐天波的觀察,現在雲南的情況不錯,他還記得當初孫可望治滇的時候,雲南的老百姓個個面黃肌瘦,目光裡也滿是畏懼和狐疑,要是被沐天波這樣的大人物注視一會兒,就會害怕地低下頭,匆匆地走開。

那時沐天波見到他祖祖輩輩居住的雲南,老百姓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也是非常地痛心。不過沐天波知道雲南需要承擔沉重的戰爭開支,而爲了保衛大明皇帝,爲了擋住清軍進犯並反攻中原,這些似乎都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也正因爲此,不得不放棄雲南時,沐天波胸中痛得錐心刺骨。他曾經在戰時不止一次地暗暗發誓,要在戰後懇求皇上好好地補償雲南的子民。但這個誓言無法兌現了,這麼多年雲南百姓承受的苦難,好像也變得毫無意義。

不過這次回昆明的路上,沐天波看到行人一個個面色紅潤,看上去吃得不錯,而衣服也不再是破破爛爛的,還沒有到新年,但很多人已經穿上了新衣服;進入昆明城後,沐天波詢問晉王府該怎麼走的時候,被詢問的百姓也會熱情地給他指路,最後還有個厚道的昆明人把沐天波一直帶到了晉王府的門前。

站在大門口的衛兵表情平靜,沒有表現出對沐天波或是對那個領路者的敵意和戒備。直到這個時候,沐天波才猶猶豫豫地報出了自己的真實姓名,並從懷裡掏出黔國公的印信來——之所以一路上沐天波不肯說,是因爲知道大兵的脾氣都非常不好,有可能會稀裡糊塗地倒黴。本來沐天波還準備了一份聖旨,打算化妝成使者,見到李定國後再相認的,但看到那個臉上掛着和氣笑容的王府守衛軍官時,沐天波放棄了一開始的打算。

軍官大驚失色,作爲一個雲南人,見到世世代代都深受愛戴的黔國公後,這個軍官不敢怠慢沐天波久等,就親自陪同他入內去見李定國——反正李定國肯定會認識正牌的黔國公,只要不讓來人靠近晉王身邊,就不會有什麼機會行刺。

沐天波跟着軍官走進大廳後,看到了一幅他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的場景。那個時刻甲冑在身,總是眉頭緊鎖,從來見不到笑容,就是偶然聽到好消息也難掩憂色的晉王李定國,現在穿着一身寬鬆的綢緞衣裳,兩道濃眉舒展得很開,一副心情愉快的安詳模樣;沐天波還記得,晉王因爲案牘勞形,臉頰十分削瘦,而現在卻已經顯得圓潤多了;最讓沐天波震驚的是,這個他一眼就認出是李定國的人,正在給一盆花卉小心地澆水。

沐天波驚奇地呆住了,不知說什麼纔好。那個帶他進來的軍官已經向李定國做了報告,站在李定國身邊的另一個人聞言猛地回過頭來,比李定國更加迅速地失聲大叫起來:“黔國公!”

見來人確實是黔國公無誤,值班的軍官放下心來,又向沐天波恭敬地行了一禮,匆匆退出大廳返回他的崗位去了。

沐天波盯着第一個認出自己的人看了幾眼,也認出了對方,此人不是李定國的左膀右臂、西營中驍勇善戰的騎將白文選又是何人?其實白文選的眉目沒有太大的改變,但神情同樣和以前完全不同了,變化甚至比李定國還要大——沐天波記得很清楚,鞏昌王的眉毛總是倒豎着,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也總是射出鷹一般的目光來,讓人一看就心生懼意。

但今天白文選也和李定國一樣穿着寬鬆的袍子,那雙注視過來的眼睛,目光也柔和了不少。而鞏昌王的那雙眉毛,讓沐天波竟然聯想到了近幾年開始流行的那種時鐘——白文選的眉毛看上去就好像是時鐘上八點二十時的兩根指針。

“哎呀呀,真是黔國公啊。”又有一個人喊了起來,差不多在李定國轉過身來的時候,他從椅子上起身向沐天波奔過來。這個人已經顯出了一些富態——在沐天波看來,李定國和白文選的神態顯得過於放鬆了,但他們的身體依然勻稱矯健,穿着袍子也難掩武人的身姿。而第三個人不但臉孔圓圓的,就連肚子的凸起好像也可以看到。

定睛一看,沐天波發現這也是一個老熟人——正是和白文選齊名的西營好漢,李定國兩厥名王的時候追隨左右,被大家認爲是秦王孫可望屬下的第二號人物,坐鎮貴州多年的慶陽王馮雙禮。

馮雙禮退休後,一個人在建昌呆着也有些無聊,每天能做的事就是回憶往昔。而且手裡沒有兵權後,不用再整日擔心李定國和白文選來攻打自己,對這兩個人的戒備之意一去,馮雙禮再想起他們的時候就只剩下往日的戰友之情了。幾年前馮雙禮來昆明拜訪晉王和鞏昌王,本來想住幾天就走,但歸期一拖再拖,最後乾脆就不走了,還把建昌的家人也都搬來了昆明。

雖然李定國雄心仍在,但據馮雙禮觀察,這幾年恐怕也是李定國過得最開心的幾年。靠着緬甸的賠償金,以及珠寶生意的進口關稅,雲南的收入遠超孫可望時期的數倍。晉王終於可以給雲南百姓大範圍地減稅,對過去多年的兵、匪騷擾做出一些補償;看到百姓能夠穿上新衣,吃肉的日子也不斷增多,晉王的心裡好像有一塊疙瘩悄悄地解開了。

晉王雖然也在組織北伐,而且也在積極拉攏吳三桂,但很多西營的年輕人都跑去參加了帝國軍隊。以前爲了照顧這些子弟,李定國費盡了心思,他那麼看重永曆皇帝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能拼上自己的這條命,換來朝廷對西營舊部的另眼相看。而現在那些去了帝國軍隊的西營子弟都受到鄧名的照顧,趙天霸也成爲鄧名的首席大將了——鄧名宣佈,如果他出了任何意外,趙天霸就暫時看守帝國軍隊,直到六個月後院會選出最合適的接班人爲止;其他的西營子弟也都不錯,比如康熙六年,狄三喜跟着鄧名去北京立了功,被授予帝國上校銜。班師後這個傢伙還找機會跑來一趟昆明,給馮雙禮展示他的亮閃閃的肩章和勳章。和他一起得到晉升和勳章的人,不光有西營秦系、蜀系的,也有晉系去四川的,聽說這些人在帝國軍隊中也挺融洽。

李定國十歲就進入張獻忠的童子營作戰,到十八歲的時候已經帶兵打仗,後面是更艱苦的南征北戰;雖然後來成爲了親王,但日子依舊不舒坦,不但和清兵作戰,還要和義兄孫可望勾心鬥角;需要擔憂皇上對自己的觀感,更需要安撫部下、考慮他們的前途和未來,籌集糧草、生產武器、募集兵員……從十幾歲開始,李定國就常常在夜間猛然驚醒,莫名地緊張和心慌,讓他無法再度入眠;這個毛病到了中年後變得更加頻繁了,沒有什麼事情是順心的,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憂慮……倒是最近幾年,軍餉不愁了,也不用擔心吳三桂打過來,晉王處理公務之餘,還能養兩盆花,好像已經有很久沒有出現過夢魘了——每天早上醒來,都感到精力充沛,心裡也有一股說不出的踏實。

剛纔李定國給花澆水的時候,正在跟馮雙禮和白文選打趣,他們互相揭發小時候淘氣、惹禍的老底,讓幾個貼身的年輕衛士都聽得忍俊不禁。

……

康熙四年後,鄧名就從來沒有隱瞞過他對雲南的規劃,多次在公開場合說過他希望有一天能實現川滇統一,但他不打算用武力解決這個問題;而對於李定國和白文選等人,鄧名也公開表示過,如果不是他們把抗清的火炬堅持到永曆十二年,那麼鄧名也沒有機會接過火炬。但英雄不該是受苦一輩子的同義詞,鄧名覺得老一輩的人已經做得足夠多了,新一代的人也得盡到他們的責任,讓英雄們有機會過兩天輕鬆的日子——趁他們還活着。

據沐天波觀察,雲南方面的人似乎相當信任鄧名和平解決的諾言。而就沐天波來說,他也不認爲勞苦了一輩子的李定國,就該繼續整日煩憂——雖然沐天波堅信鄧名使用的是軟刀子。

晉王府的人聽沐天波口口聲聲要他們去勤王的時候,都露出了尷尬之色。誰都知道,現在雲南的好日子和永曆呆在緬甸是分不開的,除了李定國之外,雲南上下恐怕就沒有一個人還想把永曆搬回來;就是願意皇上回來的晉王,對永曆的感情中,恐怕也是愧疚的成份高於忠誠了。

晉王和鞏昌王還好,像賀九義和馬寶這種對大明毫無感情可言的西營將領,聽到沐天波的要求後甚至露出了不耐煩的表情。他們讓下一代滲透四川,計劃進行得很成功,依靠雲南西營的人脈和財富,他們的子侄都有很強的競爭能力。有幾個人在軍校的成績名列前茅,最先去的一批有不少成爲了帝國的軍官。現在賀九義、馬寶等人經常討論的話題,已經不是如何用西營晉系這個山頭和帝國抗衡,而是如何擊敗帝國內部的浙系、川系和闖系,讓西營成爲帝國內部最大的山頭。既然西營已經滲透進了帝國內部,後代的安全和地位都有了保證,這些西營將領就不覺得永曆對他們還有任何益處,皇上最好繼續呆在緬甸別回來煩人,永遠地呆下去纔好。

在平西王府說起這些見聞的時候,沐天波的心情也很複雜。

第1節 秘旨第31節 胥吏第13節 天明(上)第41節 失控(上)第10節 決議(下)第3節 壓力(下)第19節 軍功第50節 誤判(上)第64節 平息(上)第30節 賽跑第48節 融洽(下)第1節 轉運第18節 登陸(上)第21節 受降第3節 上風第23節 代理(下)第43節 鷹派第34節 糊塗(上)第46節 合營第15節 攻防第27節 得兼第48節 專利(上)第17節 衝擊(下)第15節 朋友第34節 糊塗(下)第39節 衝突(上)第47節 證據(中)第21節 風起(上)第55節 壓力(上)第19節 忠心(上)第51節 求戰(下)第50節 債券(下)第16節 家學第40節 擁立第54節 議和(下)第47節 矛盾第34節 詐降第56節 宣戰(上)第45節 合作第32節 吐哺第8節 升級(上)第16節 攀談(上)第34節 晉王(下)第31節 呆仗(上)第23節 波瀾(下)第10節 決議(下)第16節 龍騎(下)第10節 決議(上)第41節 遭遇(上)第30節 成長(上)第15節 戰象(上)第38節 隔江第59節 助剿第27節 得兼第52節 縱火第4節 棟樑第13節 困獸第21節 追兵第35節 捆綁第6節 戰俘第11節 攻勢(下)第5節 重整(上)第17節 政策(下)第41節 阻擊第20節 困獸第13節 困獸第2節 抵x制第36節 宿命(上)第21節 煙霧(下)第55節 報紙(上)第20節 僞詔(下)第50節 誤判(下)第53節 烈焰第8節 震怒(下)第12節 強渡(下)第54節 險境第25節 印象第45節 突破(上)第54節 險境第50節 債券(上)第52節 往事(下)第27節 圍攻(下)第47節 證據(上)第18節 詔書(下)第28節 盟軍(下)第34節 動搖第24節 整訓(下)第47節 獎勵第28節 城前(下)第43節 續戰(下)第62節 蠢動(上)第59節 安撫第7節 出口第29節 計謀第9節 授權(上)第25節 駭浪(下)第1節 誤會(下)第43節 風向(上)第19節 防區
第1節 秘旨第31節 胥吏第13節 天明(上)第41節 失控(上)第10節 決議(下)第3節 壓力(下)第19節 軍功第50節 誤判(上)第64節 平息(上)第30節 賽跑第48節 融洽(下)第1節 轉運第18節 登陸(上)第21節 受降第3節 上風第23節 代理(下)第43節 鷹派第34節 糊塗(上)第46節 合營第15節 攻防第27節 得兼第48節 專利(上)第17節 衝擊(下)第15節 朋友第34節 糊塗(下)第39節 衝突(上)第47節 證據(中)第21節 風起(上)第55節 壓力(上)第19節 忠心(上)第51節 求戰(下)第50節 債券(下)第16節 家學第40節 擁立第54節 議和(下)第47節 矛盾第34節 詐降第56節 宣戰(上)第45節 合作第32節 吐哺第8節 升級(上)第16節 攀談(上)第34節 晉王(下)第31節 呆仗(上)第23節 波瀾(下)第10節 決議(下)第16節 龍騎(下)第10節 決議(上)第41節 遭遇(上)第30節 成長(上)第15節 戰象(上)第38節 隔江第59節 助剿第27節 得兼第52節 縱火第4節 棟樑第13節 困獸第21節 追兵第35節 捆綁第6節 戰俘第11節 攻勢(下)第5節 重整(上)第17節 政策(下)第41節 阻擊第20節 困獸第13節 困獸第2節 抵x制第36節 宿命(上)第21節 煙霧(下)第55節 報紙(上)第20節 僞詔(下)第50節 誤判(下)第53節 烈焰第8節 震怒(下)第12節 強渡(下)第54節 險境第25節 印象第45節 突破(上)第54節 險境第50節 債券(上)第52節 往事(下)第27節 圍攻(下)第47節 證據(上)第18節 詔書(下)第28節 盟軍(下)第34節 動搖第24節 整訓(下)第47節 獎勵第28節 城前(下)第43節 續戰(下)第62節 蠢動(上)第59節 安撫第7節 出口第29節 計謀第9節 授權(上)第25節 駭浪(下)第1節 誤會(下)第43節 風向(上)第19節 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