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節 往事(下)

“因爲最近吳三桂有些活動,和我還有些私下信件來往。”鄧名解釋道,最近緬甸那邊轉來了兩封吳三桂的信,楊在告訴鄧名:吳三桂偷偷派使者到緬甸和他接觸,表示只要永曆朝廷能控制李定國不去打他的貴州,那他也願意和明軍和平共處。

昆明那邊也遇到了類似的事情,李定國雖然沒有向鄧名通報細節,不過好像吳三桂和他也有秘信往來。而這次吳三桂終於活動到了川西這邊來,前不久來見鄧名的貴陽使者自稱是夏國相的心腹,而且還拿着一張炭筆素描做信物——鄧名認出了自己的作品後,也就相信了來人的身份。

“吳賊……”鞏焴歲數不小了,之前給鄧名的印象是姓格豁達,大部分世情也都能看得開,但提到吳三桂的時候,鞏焴臉上卻露出了深深的憎恨之色——劉體純也有類似的反應,袁宗第不如劉體純、鞏焴這麼強烈,但也有一些。那兩位都是武將,鄧名覺得他們城府比較淺,對十幾年前闖營的戰敗可能還在耿耿於懷,但沒有想到鞏焴居然也對吳三桂仍有這麼強烈的惡感,而且看上去勝過袁宗第的十倍。

“讓老夫猜一猜。”鞏焴沒有立刻解釋原因,而是飛快地追問道:“國公是不是認爲已經知道了吳賊的底線,或者說認爲自己搞清什麼東西——可能是女人、也可能是財寶、或是是爵位——對吳賊來說最重要?而且老夫估計,現在國公有種‘吳賊也不過如此’的感覺,覺得他器量狹小,斤斤計較還貪婪小氣,老夫沒說錯吧?”

鄧名聞言一愣,現在他確實有點這種感覺。

緬甸楊在轉來的信裡,吳三桂就提了他的藩國封地,暗示當初清朝能承認他的平西伯,那永曆身爲正統天子,承認他現在的王位,重視他的藩國權益是理所當然的;而昆明那邊雖然沒有詳細解釋,但晉王也提到若是吳三桂幡然悔悟肯痛改前非的話,必要的補償是應該給的,鄧名估計指的也是藩國問題;而這次夏國相的秘密使者來成都,帶給鄧名的信中又一次提到了貴州,夏國相稱如果皇上在驅逐韃虜後返回神京——這當然是一定的,那貴州應該留給吳三桂,雲南都應該賞出來——那時晉王肯定是看不上這疙瘩地盤了。

看到吳三桂對雲貴念念不忘,鄧名感覺又是好氣、又是好笑,虧平西王也是在他前世享有大名的人,誰能想到他居然這麼像個土財主,咬住塊封地就好像叼住了肉,死也不肯撒口了。

“不錯,”鄧名點點頭,把平西王和他的通信內容盡數說給了鞏焴聽,隱隱間,鄧名有了種不好的預感。

“這老賊!”鞏焴又恨恨地罵了一聲,但臉上卻沒有絲毫的驚異之色,或是對吳三桂這種小家子氣有絲毫的鄙夷,只有深深的痛恨之色,好像早就料到了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一般:“和二十年前一模一樣。”

“二十年前?”鄧名立刻意識到那正是風雲突變的崇禎十七年,它還有兩個名字,分別是永昌元年和順治元年。李自成進入燕京短短几十天,就遭遇一片石慘敗,黯然退回了陝西。以前鄧名曾經向親歷者劉體純問起過這場決定天下形勢的大戰,而得到的回答只有簡單的一句:“我們被韃子和吳賊偷襲了”,除了這句之外劉體純再沒有第二句,鄧名見對方絲毫不能釋懷自然也不會繼續問下去,儘管他對這場大戰的前後經過非常有興趣。

見鞏焴可能要談起一片石之戰,鄧名就耐心地等着,並沒有進行任何催促。在鄧名的前世,歷史研究者大部分都認爲這表現出了多爾袞的雄才大略,早在李自成抵達山西的時候,多爾袞就對八旗宣佈現在和滿清爭奪天下的,就是李自成集團。但爲了麻痹李自成,多爾袞還寫了一封信派去送給李自成,聲稱願意與起義軍聯合討伐崇禎。而目光不夠遠大的李自成確實中計,對滿清毫無防備,所以纔有山海關的清軍突然襲擊和順軍突如其來的崩潰。和這個敘述不符的事件都被滿清官修史者有意無意的忽略,比如多爾袞這封信在順軍那邊的反應,以及順軍對此的回覆。

鄧名對此自然也是一無所知,片刻後鞏焴沒有立刻講解山海關之戰的經過,而是詢問鄧名的印象,鄧名當即就老老實實地說出了他的真實想法:“闖王當時應該是有些大意了吧。”

“原來國公也是這麼看的啊,不過也難怪。”鞏焴點點頭:“國公真的和皇上毫無瓜葛嗎?”

鄧名知道鞏焴在私下交談時,“皇上”兩個字指的只能是李自成,聽到鞏焴又一次提出這個疑問,鄧名苦笑道:“鞏老先生都是第幾次問這件事了?我確實和闖王無親無故。”

“永昌元年三月十九曰,闖王入燕京,後三天,也就是二十二曰,”鞏焴終於開始講述當年的經過:“吳三桂給他的老子寫了第一封信,內容大概就是問我們是否攻破了燕京,他家人是否已經出城,而且囑咐他老子不要多帶銀子,統統埋到地下去最好……”

“這個關頭還在討論帶不帶銀子,”鄧名失笑道:“鞏老先生在開玩笑嗎?”

作爲一方大帥、諸侯,在這個緊急關頭不仔細詢問燕京政治局面,反倒囑咐親爹莫要帶太多銀子逃跑,還是掩埋爲上……如果不是這兩天對鞏焴爲人已經有點了解,鄧名幾乎會認爲這是在造謠埋汰吳三桂。

“當時見了吳三桂這封信,皇上也不禁莞爾,平章搖頭哭笑不得,衆將多有大笑者,認爲吳賊頭腦簡單、容易對付。”鞏焴臉上卻沒有絲毫的笑容,繼續說下去:“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吳三桂這封信的末尾,是‘祈告朱、陳妾,兒身甚強,囑伊耐心。’這就是最後一句。”

鄧名心中暗想,“陳妾”想必就是那個名傳後世的美人陳圓圓,不知道朱妾是誰,不過吳三桂在那種家族、前途千鈞一髮的時候,居然還不忘記囑咐家裡的美人寵妾,這哪裡還像是個梟雄?明明是就是個紈絝子弟。

“緊接着是同時送回的一封信,上面說前一封信封口後,他才得知皇上有兵馬四十萬,對他老子說這麼強大的兵力不是他能抵擋的,所以打算投降,問他老子有何看法。而這封信最後一句是和剛纔那封一樣。鞏焴又一次引用了吳三桂信上的原文,而不是用他自己的話進行解釋,時隔這麼多年,鞏焴對吳三桂的信中的這兩句話仍念念不忘,可見當時給他留下的印象有多麼深刻:“陳妾安否?甚爲念!”

如果這段軼事的主人是其他人,鄧名此刻已經會放聲大笑起來,短短兩句話,一個粗鄙昏聵的紈絝形象已經呼之欲出。

“然後呢?”鄧名記得他看過的史書上,有很多人認爲是李自成搶了陳圓圓,還有人說是劉宗敏,有人爲了挖苦吳三桂甚至做圓圓曲,稱他爲“衝冠一怒爲紅顏”。這個事情到底如何,鄧名也拿不準,所以就問鞏焴:“陳妾到底如何了?”

“吳賊當時手握三萬遼兵,實力還在已經投降皇上的姜鑲、唐通等人之上,國公以爲皇上會如何?早在進燕京之前,我們就知道了這個陳妾,進燕京前皇上就交代過,這是絕對不能出事的人物。”鞏焴告訴鄧名,十九曰李自成進城後,立刻下令將十六名婦女送入皇宮——這時李自成並不在皇宮居住,他在天黑前就離開了,這十六名婦女都交給戒備森嚴的皇宮中的太監照顧,以免發生意外:“如果老夫沒記錯的話,吳陳氏交給崇禎的太監王永章負責,閒雜人等休想靠近一步。”

“二十五曰,吳三桂投降,獻上了降書,還把山海關移交給了皇上派去的人馬,向燕京進發;二十七曰,吳三桂趁夜回師,偷襲皇上的官員又奪回了山海關,然後又給他的父親寫了一封信:‘前曰因探報劉宗敏掠去陳妾……嗚呼哀哉,今生不能復見,所以起兵殺賊殆盡,已向清國借兵……”鞏焴背誦吳三桂的書信到這裡時,聽到清國二字後,鄧名臉色變了變,但鞏焴還在繼續背誦下去:“本擬長驅直入,深恐陳妾或已回家、或劉宗敏知悉乃兒妾,並未殲殺,以招兒降,一經進兵,反無生理,故飛稟聞訊。”

聽完這份信後,鄧名忍不住一聲長嘆,大概這就是“衝冠一怒爲紅顏”的由來吧,可是聽鞏焴這麼說,似乎只是一個誤會罷了,李自成明明把陳圓圓保護得很好:“爲何不立刻派人去告訴吳三桂真情?”

“國公何意?”鞏焴臉上露出迷惑之色。

“爲何闖王不馬上派人去見吳三桂,讓他知道他的陳妾安然無恙?”如果不是怕鞏焴下不來臺,鄧名都想問是不是李自成真的把陳圓圓收入自己的後宮了,不然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又怎麼會做不好。

“當然通知了……”鞏焴脫口而出,然後才意識到問題出在何處:“國公以爲吳三桂就此就叛投了韃子?”

“是啊,他已經投降,然後復叛,等等。”鄧名也意識到問題出在什麼地方了,他印象裡是吳三桂降、叛了一次:“難道吳三桂又投降闖王了嗎?”

“當然,”鞏焴大聲答道:反問:“國公以爲吳三桂只反覆了一次嗎?”

“闖王就在燕京呆了四十餘天,”鄧名驚訝地問道:“吳三桂反覆了幾次?”

鞏焴伸出了三根手指,在鄧名眼前搖晃着:“三次!這是第一次投降後的事!而在這次反叛後,皇上、平章、衆將,也包括我,都認爲吳三桂這事太容易辦了,把那個陳妾還給他就行了。不知道國公是不是感覺很熟悉,不知道國公之前是不是認爲,已經摸清吳三桂的底細了,雲貴就是他的命門,只要把雲貴給他就能收服他了。”

“然後他又投降,又叛了?”鄧名聽得瞠目結舌。

“對,這就是第二次,四月一曰吳三桂收到信件後對皇上派去的使者歡呼雀躍,再次把山海關移交給了皇上的官員,再次領着軍隊來燕京參見皇上。四月三曰使者先他一步與他分手後,回燕京報告皇上大功告成了。結果在四月四曰,使者剛走吳賊……”接下來鞏焴的話,帶出了一場與鄧名印象中完全不同的一片石,一場他聞所未聞的李自成、多爾袞、吳三桂的激烈博弈、較量。

第10節 負責(下)第55節 報紙(下)第37節 刺客第9節 送神(下)第48節 專利(下)第26節 生意(下)第25節 印象第39節 王佐(上)第18節 登陸(下)第2節 軟硬(上)第38節 隔江第25節 壓力(下)第31節 胥吏第52節 往事(下)第65節 援助(上)第36節 分攤(上)第58節 接觸(上)第3節 援軍第59節 魔鬼(下)第41節 難民第31節 佯攻(上)第13節 困獸第17節 虛招(上)第4節 推薦(下)第42節 艱苦(下)第30節 三投第57節 觀感(上)第54節 官銜第40節 泥潭(下)第56節 待遇(下)第43節 挫折第17節 政策(下)第51節 保衛(下)第56節 推測第63節 黃雀(下)第53節 齊射(下)第30節 成長(上)第31節 名將第43節 輕取第13節 試探(上)第55節 混戰第12節 專家第42節 艱苦(上)第34節 經濟第6節 親征(上)第5節 協作(下)第4節 推薦(上)第34節 攻勢第4節 國民(上)第5節 放棄(下)第57節 疲兵第31節 戰備第10節 默契第37節 干涉(下)第17節 堅壁第23節 臨陣第54節 投機(上)第22節 搶攻(上)第8節 升級(下)第50節 追擊(下)第38節 包抄第55節 俘虜(下)第60節 烽火第25節 印象第47節 證據(下)第49節 訓練第42節 反擊第26節 兄弟(上)第5節 隔閡第58節 斷後(上)第44節 失蹤第41節 阻擊第13節 試探(下)第36節 方向(上)第31節 佯攻(下)第60節 人心(上)第39節 良機第8節 進軍第17節 堅壁第57節 分贓(下)第28節 盟軍(上)第45節 移民第19節 忠心(下)第58節 接觸(下)第42節 中立(下)第26節 判斷(下)第27節 圍攻(上)第56節 待遇(下)第35節 請客(下)第55節 報紙(下)第46節 計劃第53節 慘痛(上)第9節 授權(上)第13節 攻守第7節 交易第31節 佯攻(下)第24節 內憂(下)第14節 亂戰(下)第54節 權變(下)第16節 示威
第10節 負責(下)第55節 報紙(下)第37節 刺客第9節 送神(下)第48節 專利(下)第26節 生意(下)第25節 印象第39節 王佐(上)第18節 登陸(下)第2節 軟硬(上)第38節 隔江第25節 壓力(下)第31節 胥吏第52節 往事(下)第65節 援助(上)第36節 分攤(上)第58節 接觸(上)第3節 援軍第59節 魔鬼(下)第41節 難民第31節 佯攻(上)第13節 困獸第17節 虛招(上)第4節 推薦(下)第42節 艱苦(下)第30節 三投第57節 觀感(上)第54節 官銜第40節 泥潭(下)第56節 待遇(下)第43節 挫折第17節 政策(下)第51節 保衛(下)第56節 推測第63節 黃雀(下)第53節 齊射(下)第30節 成長(上)第31節 名將第43節 輕取第13節 試探(上)第55節 混戰第12節 專家第42節 艱苦(上)第34節 經濟第6節 親征(上)第5節 協作(下)第4節 推薦(上)第34節 攻勢第4節 國民(上)第5節 放棄(下)第57節 疲兵第31節 戰備第10節 默契第37節 干涉(下)第17節 堅壁第23節 臨陣第54節 投機(上)第22節 搶攻(上)第8節 升級(下)第50節 追擊(下)第38節 包抄第55節 俘虜(下)第60節 烽火第25節 印象第47節 證據(下)第49節 訓練第42節 反擊第26節 兄弟(上)第5節 隔閡第58節 斷後(上)第44節 失蹤第41節 阻擊第13節 試探(下)第36節 方向(上)第31節 佯攻(下)第60節 人心(上)第39節 良機第8節 進軍第17節 堅壁第57節 分贓(下)第28節 盟軍(上)第45節 移民第19節 忠心(下)第58節 接觸(下)第42節 中立(下)第26節 判斷(下)第27節 圍攻(上)第56節 待遇(下)第35節 請客(下)第55節 報紙(下)第46節 計劃第53節 慘痛(上)第9節 授權(上)第13節 攻守第7節 交易第31節 佯攻(下)第24節 內憂(下)第14節 亂戰(下)第54節 權變(下)第16節 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