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節 干涉(上)

南京,兩江總督衙門。

“這是山東祖總督寄給本官的信,”蔣國柱把一封信遞給剛剛抵達南京的五省布政使周培公:“他向本官求援,他指名道姓要你帶病去山東支援他。”

周培公認真地讀了一遍信,擡起頭來對蔣國柱說道:“下官明白了,這便收拾行李去揚州,見過鄧提督一面,就率領兩江援軍進入山東。”

周培公帶兵進入山東只是一個幌子,直到現在,祖澤溥仍然聲稱鄧名在膠東留下了一支精銳的部隊,所以需要戰績卓著的周培公參與剿滅。就算周培公帶去的嫡系軍隊不多,至少可以用豐富的對鄧作戰經驗給山東綠營以指導。

“很顯然,膠東哪裡是要招安?”在光明正大的理由之外,祖澤溥還有一封密信,明確表示他意圖招安鄧名煽動起來的扶清滅明軍,從而一舉斬斷鄧名伸向山東的手:“你對此事有把握嗎?”

“既然已經和鄧提督有默契了,這件事應該沒有什麼大礙,就是看鄧提督的開價了吧?”周培公不假思索地說道。

天下人會認爲周培公武功蓋世,擊潰了鄧名留在山東的部隊,勸降了膽寒的本地武裝,這也肯定會成爲清廷對外宣傳的統一說法;而在清廷內部,會知道這其實是一場妥協,爲了全力對付鄧名這個最大的威脅,山東總督不得不對於七妥協;只有最核心的參與者,蔣國柱、周培公和祖澤溥才知道這是鄧名的意願,而他們是在完成鄧名的指示。

“崇明賊是怎麼說的?鄧名打仗就是化妝成官兵,然後趁着官兵吃飯、睡覺的時候去偷襲官兵。”蔣國柱哈哈笑了一聲:“現在鄧提督的兵法又更進了一步,變成了自稱官兵,然後去消滅官兵,再逼着我們承認他纔是正牌的官兵。哼,事情怎麼會那麼簡單?”

發出這聲冷哼後,蔣國柱冷冷地說道:“可是,我估計鄧提督會授意你勸降失敗。”

“爲何?”周培公大吃一驚:“招安不是鄧提督的意思嗎?”

“這是鄧提督想讓祖澤溥認爲的意思。”蔣國柱搖了搖頭:“山東的戰事繼續下去纔是對鄧提督最有利的事。如果鄧提督把招安的事都做好了,甚至當着膠東那幫笨蛋縉紳的面和祖澤溥達成了協議的話,一旦談判破裂,那些膠東的笨蛋們肯定認爲是祖澤溥出爾反爾,一定要致他們於死地,哼哼,那他們還不得和祖澤溥拼到底了?”

周培公感到脊樑上頓時發涼,他仔細一想,發現蔣國柱說得很有道理,山東亂下去纔是對鄧名最好的局面。不過再往深處一想,頓時額頭上開始滲出汗珠來。蔣國柱既然當面點破,那就說明蔣國柱也有另外的算盤,不然這番談話就沒必要了。

“在下不知道大人的意思是什麼?”周培公老老實實地請示道。

蔣國柱是周培公陰謀取代的人之一,由於背後有鄧名的支持,這兩年來周培公還隱隱地玩弄東南督撫於股掌之上,所以私下裡對蔣國柱也有點輕視。但受這一驚,他立刻意識到對方的城府還遠在自己這個初出茅廬的青年官員之上。

蔣國柱沒有立刻回答,而是盯着周培公陷入了沉思,一直把周培公看得心裡發毛,然後他才緩緩地說道:“周老弟,你幫過我很大的忙,我不會忘記了你的忠誠。”

“大人言重了。”周培公趕緊一通表忠心,直到對面的人微微點了點頭,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相信了他。

“如果鄧提督突襲了武昌,你會站在哪一邊?”蔣國柱下定決心,認真地問道。

周培公楞了一下,片刻後恍然大悟,一陣更大的恐懼襲來,讓他感到心臟都收縮了,他在這個時候也作出了決定:“下官唯大人馬首是瞻。”

蔣國柱的臉色放鬆了一些,長嘆一聲:“我有個嫡出的女兒,十歲了,許給令郎可好?”

“下官……”周培公也不推辭:“多謝大人栽培。”

“老親翁。”蔣國柱換了稱呼,拉着周培公的手說道:“此次山東之行,老親翁見機行事吧。”

……

揚州。

周培公和鄧名兩人坐在帳篷裡,私下討論山東之行的策略。

“蔣國柱說鞏尚書老謀深算,肯定會建議提督攪黃了膠東議和之事,”周培公聽了鄧名的真實意見後,感到相當的驚訝:“怎麼?鞏尚書沒有這個想法嗎?”

“鞏尚書確實有這個意思,不過蔣國柱應該認爲這是我的計謀吧?”鄧名反問道。

鞏焴認爲膠東一定要大打特打,除了牽制清廷外,還要讓天下人都看明白,就是接受了招安也是死路一條;而反過來若是膠東義軍真的被清廷寬恕了,那縉紳們今後就會對清廷心存幻想。

“是,蔣國柱也認爲提督肯定要讓我去山東搞破壞。”周培公老老實實地答道。

“而蔣國柱的意思是?”

“讓我務必要促成招安。”周培公在蔣國柱提到鄧名突襲武昌時,就意識到蔣國柱正在考慮公開插旗支持鄧名一事。

若是鄧名琢磨要攻擊張長庚了,那就意味着鄧名已經打算和清廷攤牌,割據南北和清廷進行戰略決戰。如果這種情況發生,那蔣國柱就決心造反,把寶壓在鄧名身上,去博取他的藩王前程。

若是鄧名無心攻擊張長庚,那蔣國柱自然不會跳出來承擔清廷的主要攻擊,就要繼續隱忍下去,積蓄實力,等待更好的機會反正到鄧名那邊去。

所以蔣國柱希望周培公主動建議鄧名和他聯手偷襲張長庚、壓制張朝,以此試探鄧名是否有發起決戰的意思。

但周培公卻毫無此意,他根本不打算試探鄧名,反倒一口咬定蔣國柱命令他促成膠東招安。

“原來如此,蔣國柱居然還想陰我一手。”鄧名冷笑了一聲。他琢磨了一會兒,也想通了蔣國柱的用意,只要促成了膠東議和,那清廷的主要注意力就還集中在鄧名身上,這樣江南的壓力就會比較輕。

“張長庚也給下官來信,讓下官一定要設法解決山東的亂局。”周培公毫不猶豫地又把張長庚也出賣了。現在張長庚覺得鄧名對他的威脅已經不在清廷之下了,更通過剿鄧總理衙門知道了淮陽一戰的實情,所以張長庚就希望清廷能夠以最小的損失、最快地解決山東問題。張長庚可沒有蔣國柱那麼大的野心,沒有一門心思要割據湖廣,所以盼望着清廷能夠從山東騰出手來,和鄧名拼個兩敗俱傷。

鄧名又點了點頭:“果然是各懷鬼胎,多謝周老兄告知。”

“提督不會因此去找張總督的麻煩吧?”周培公小心翼翼的問道,隨着這個問題出口,他的心也吊了起來。

“當然不會,我當然要遵守和武昌的協議,周老兄儘管放心。”鄧名以爲周培公是擔心他恩主的安危,就保證道:“我和張總督之間的所有協議,都依舊有效。”

“多謝提督。”周培公站起來對鄧名深深一揖。

“此次山東之行,就有勞周布政使了。”鄧名要周培公一定要促成膠東的招安問題。

“包在我身上。”周培公和蔣國柱轉着一樣的念頭,也希望在鄧名席捲長江的時候,公開造反站在鄧名這邊。不過眼下卻不是山東大亂的好時機,因爲蔣國柱有兩江部隊這個籌碼,而周培公的剿鄧總隊纔剛剛開始籌建。周培公希望能夠拖延一段時間,至少在他做好準備之前不要讓蔣國柱搶到了先機,所以無論如何,周培公都要讓膠東安定下來——哪怕是爲此出賣蔣國柱。如果鄧名要求他攪黃了議和,他也要暗中破壞。

現在鄧名要求他去招安,對周培公來說當然是最好不過,而且鄧名還不會攻打張長庚,這樣對蔣國柱也有了交代。

“看起來鄧名認爲決戰的時機尚未成熟。”周培公在心裡作出了判斷,接着他說起了蔣國柱正在籌劃的文字獄。

這件事和周培公沒有什麼關係,不過他知道興起大獄會給蔣國柱帶來一筆驚人的收入,蔣國柱打算用一半左右的收入討好鄧名,還打算用剩下的錢培養忠於他的軍隊,而周培公的剿鄧總隊到時候也可以受益。

“我不會支持蔣國柱做這件事的。”鄧名淡淡地說道。

“什麼?”周培公差點以爲自己聽錯了,在他看來這件事對鄧名利大於弊,不但實實在在地進一大筆銀子,還順便收羅了不少讀書人。這些人不但能夠擴充川西的人才儲備,而且還會在鄧名反攻江南的時候提供幫助,更不用說他們的人際網。唯一可能的弊端就是縉紳會覺得鄧名也參與瓜分了他們的財產,不過比起操刀的清廷,這點怨恨就算不上什麼了。

“因爲這是不對的。”鄧名隨口答道。

“是啊,他們都是讀書人。”周培公感覺自己好像明白了,雖然爭奪天下不該從對錯來考慮戰略,但剛聽說會有很多讀書人倒黴的時候,他也有一種兔死狐悲之感。

“不,我不是這個意思,”鄧名糾正道:“無論是身無分文的山東農民,還是家財萬貫的江南縉紳,奪取他們的一切,害得他們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都是不對的。”

周培公楞住了,片刻後才又問道:“提督打算阻止這件事麼?難道鞏尚書他們也認爲這是不對的嗎?”

“鞏尚書、虎帥他們纔不會考慮對不對,他們同情那些農民,但不會同情縉紳。”

“提督打算如何阻止此事?”周培公覺得如果鄧名想用武力威脅蔣國柱和趙國祚,那多半能夠達成目的,不過對鄧名沒有什麼好處。現在周培公的前程和鄧名息息相關,他忍不住想爲鄧名參謀一下——雖然鄧名用對錯來指導自己的行爲不可思議,不過周培公還是要儘可能幫助他縮小損失。

第44節 失蹤第54節 險境第42節 升級(上)第26節 生意(上)第31節 側擊第46節 戰備(下)第13節 試探(上)第59節 議款(上)第27節 飲血第10節 爆破第22節 殿下第11節 攔截第56節 宣戰(上)第19節 跋扈(上)第20節 困獸第60節 戰俘第4節 平衡第8節 升級(下)第19節 感慨(上)第10節 鎖喉(下)第26節 生意(上)第42節 升級(上)第60節 爭奪(下)第19節 軍功第38節 隔江第42節 送行第8節 矛盾第2節 目標(下)第54節 投機(上)第43節 輕取第38節 買賣(下)第39節 王佐(下)第58節 遺孤第42節 反擊第38節 奔波第15節 相識(下)第54節 險境第52節 登陸(上)第37節 立碑第49節 副手(下)第60節 爭奪(下)第12節 調整(上)第42節 升級(上)第19節 忠心(上)第42節 艱苦(下)第22節 謊言第19節 感慨(下)第5節 協作(上)第13節 困獸第6節 事變(上)第14節 亂戰(下)第23節 江防第50節 誤判(下)第40節 泥潭(下)第9節 穴攻第10節 默契第3節 裁軍第8節 戰備(上)第15節 出降(上)第49節 擴張(下)第26節 兄弟(下)第48節 提案第52節 壯士第46節 證券(上)第50節 金磚第36節 備戰第19節 防區第10節 鎖喉(下)第45節 合作第50節 追擊(上)第44節 失蹤第31節 呆仗(下)第30節 威壓(上)第2節 抵x制第47節 證據(中)第11節 兩全(下)第12節 圍困(上)第34節 經濟第54節 議和(下)第31節 佯攻(下)第8節 戰備(上)第52節 登陸(下)第41節 遭遇(上)第52節 私心第18節 詔書(上)第6節 疑惑第36節 分攤(下)第46節 接觸第18節 登陸(上)第51節 詐敗第43節 挫折第52節 往事(下)第6節 魯王第53節 兌換第4節 一致(上)第39節 都府第23節 代理(上)第24節 整訓(下)地十七節 虛招下第32節 吐哺
第44節 失蹤第54節 險境第42節 升級(上)第26節 生意(上)第31節 側擊第46節 戰備(下)第13節 試探(上)第59節 議款(上)第27節 飲血第10節 爆破第22節 殿下第11節 攔截第56節 宣戰(上)第19節 跋扈(上)第20節 困獸第60節 戰俘第4節 平衡第8節 升級(下)第19節 感慨(上)第10節 鎖喉(下)第26節 生意(上)第42節 升級(上)第60節 爭奪(下)第19節 軍功第38節 隔江第42節 送行第8節 矛盾第2節 目標(下)第54節 投機(上)第43節 輕取第38節 買賣(下)第39節 王佐(下)第58節 遺孤第42節 反擊第38節 奔波第15節 相識(下)第54節 險境第52節 登陸(上)第37節 立碑第49節 副手(下)第60節 爭奪(下)第12節 調整(上)第42節 升級(上)第19節 忠心(上)第42節 艱苦(下)第22節 謊言第19節 感慨(下)第5節 協作(上)第13節 困獸第6節 事變(上)第14節 亂戰(下)第23節 江防第50節 誤判(下)第40節 泥潭(下)第9節 穴攻第10節 默契第3節 裁軍第8節 戰備(上)第15節 出降(上)第49節 擴張(下)第26節 兄弟(下)第48節 提案第52節 壯士第46節 證券(上)第50節 金磚第36節 備戰第19節 防區第10節 鎖喉(下)第45節 合作第50節 追擊(上)第44節 失蹤第31節 呆仗(下)第30節 威壓(上)第2節 抵x制第47節 證據(中)第11節 兩全(下)第12節 圍困(上)第34節 經濟第54節 議和(下)第31節 佯攻(下)第8節 戰備(上)第52節 登陸(下)第41節 遭遇(上)第52節 私心第18節 詔書(上)第6節 疑惑第36節 分攤(下)第46節 接觸第18節 登陸(上)第51節 詐敗第43節 挫折第52節 往事(下)第6節 魯王第53節 兌換第4節 一致(上)第39節 都府第23節 代理(上)第24節 整訓(下)地十七節 虛招下第32節 吐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