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節 保衛(上)

李嗣業離開了之後,鞏焴仔細地看着鄧名:“提防吳三桂是沒有錯的,這傢伙一肚子陰謀詭計,不過你確定要把湖南給晉王嗎?”

“是的。”鄧名認真地點點頭。

“張長庚手裡的湖廣,雖然和在你手中不一樣,但也相當於你與他分享,嗯,差不多三成歸你,七成歸張長庚吧。”鞏焴計算了一下鄧名能從湖廣得到的利益,他不太清楚商業的利潤到底該怎麼算,只能大概地估計一下。

“差不多,不過還有一些歸了北京虜廷,”鄧名指出,張長庚目前還在北京和成都之間騎牆,給北京的漕運也是從來不會短少的。

“這是因爲他不敢徹底倒向你,也摸不清你到底肯給他什麼好處。不過若是你再重創韃子幾次,張長庚說不定就倒向你了。”鞏焴指出,如果李定國得到了湖南,那鄧名總不能去敲詐勒索晉王,再把湖北給了夔東,那整個湖廣的收益大概都不歸四川所有。

“不錯,但晉王是我們自己的人,而張長庚不是。”鄧名承認鞏焴說得很對,到時候不但四川不能分享湖廣的稅收,而且在商業上恐怕也不能獲得那麼多利益了。

“到底什麼樣的人算你的自己人?”

“鞏尚書這還不清楚麼?凡是曾經和滿清打仗的就是自己人。”到了這個時代這麼久,鄧名也見識到了不少漢族內部的愚昧習俗了,但儘管如此,也要比滿清的包衣制度文明得多;而大明雖然對待底層百姓也很殘酷,但至少對待讀書人還算尊重,而滿清是視所有漢人爲奴才。

漢文明的旁邊就是蒙古大草原這個全球最大的蠻族生產基地。從五華亂華開始,每一次蠻族入侵就是一次文明大倒退。到明初的時候,大明繼承的野蠻風俗也不必蒙古少多少了:“就像鞏尚書、或是夔東衆將一樣,西營的官兵們也奮起抵抗野蠻人,而張長庚他們是和蠻族一夥兒的,吳三桂更不必提。所以,如果我對待張長庚比對待晉王要好的話,那是不對的。”

“好吧,不知道幾年之後你還能不能這麼想。”鞏焴顯得對鄧名不是很有信心,不過他也希望闖營的人都能有一個善終,所以自然不能勸鄧名去和李定國耍心眼:“那麼驅逐韃虜之後呢?你有沒有想過那個時候該怎麼辦?”

“我比晉王、張尚書、虎帥他們要年輕十幾、二十歲,他們吃過的苦要比我吃過的苦多得多,也遠遠沒有我身體好。”鄧名笑道:“等到驅逐了韃虜,我會和他們說一句‘是不是應該考慮讓我們的國家統一了。’,如果他們同意,那很好,如果他們不置可否,我也不會再問第二遍。反正我等得起,他們不願意學賀道寧就不學,他們的兒子——就比如這位晉世子,他的能力、人望可比晉王差遠了吧?”

想起李嗣業的城府、爲人處世的經驗,鞏焴微微點頭:“確實遠遠沒法和晉王相比。”

“羣雄逐鹿是因爲羣雄都覺得自己有機會罷了,只要四川有絕對的優勢,但又不主動挑起內訌,內戰是打不起來的。”鄧名覺得其實想開了,也就是這麼點事罷了,沒有必要非逼那些英雄人物低頭。他們不想屈居人下,那就讓他們威風一輩子。反正鄧名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至少也得花一代人的時間來推廣自己的國家觀念。再說地盤小一點也不會耽誤鄧名去做更重要的事,他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天命擴張的年代,也是各個文明瓜分世界的時代,是帝國主義大行其道的時候,而風起雲涌的殖民地獨立鬥爭還要很久以後才能出現呢。

而且只要完成海外擴張,有錢、有土地,鄧名覺得國內的矛盾也更容易解決,大夥兒誰也吃不了虧,自然能和和氣氣地說話。不過這個就沒有必要和鞏焴解釋了,別說這個老夫子,就是鄧名的手下,此時也未必能普遍接受先攘外後安內的思路:“驅逐韃虜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至少也得再有十年,四川書院才能教育出足夠多的學生。”

至於對張長庚的處置,鞏焴並沒有什麼異議,對方一直是滿清的高官,既然鄧名的實力足夠強,不需要張長庚反正也能和清廷對抗,那完全可以不接受對方投降。

……

金聖嘆等人乘船沿着長江一路上行,九月來到了嶽州城前,這是清軍與夔東軍控制區的分界線,經過這裡後就進入明軍的管轄範圍。

之前離開九江進入湖廣地界後,金聖嘆和他的朋友們就看到不少留着短髮的商人,他們知道這些都是四川人,而留短髮據說是爲了向保國公的髮型看齊——鄧名一直覺得短髮挺好,容易洗還不容易生蝨子,而四川人則普遍認爲這是爲了便於剃頭,化妝去偷襲清軍,包括崇明的同盟軍也都是這麼認爲的。

見到湖廣的衙役對短髮視若無睹後,金聖嘆等人也都開始蓄髮,通過嶽州的時候他們的族人也都是一頭短髮了。在江陵靠岸後,逃出清軍控制區的流亡者徹底放心下來,就打算在江陵這裡休息一段時間,養足精神後再繼續前進,爭取在十二月前抵達敘州。

在江陵呆了沒有兩天,就又有一羣江南人抵達。這幫人的打扮和吳縣的流亡者完全不同,他們一個個都是緊身短襟,不少人的腰上還彆着佩劍。一打聽原來這是一船浙江人,都是前靖難軍的子弟。接受招安後,莊允城他們立刻就讓子弟出發去成都念軍校——對這些湖州和嘉興的縉紳來說,這些子弟既是他們未來保衛宗族的希望,也是給宗族保留的火種,萬一清軍從北方調來大軍,撕毀招安協約,殺進了他們的家鄉,那他們這批子弟也不至於跟着玉石俱焚;甚至還能起到類似人質的作用,讓鄧名相信他們是身在曹心在漢,而不是真心實意地接受招安,這樣將來如果有什麼需要,他們也還能和四川方面開口。

而成都方面也很重視這批士官留學生,首先他們都是自費生,每個人都繳納了一筆學費,因此軍校當然要提供優良的服務作爲回報。更重要的是,鄧名打算對這些年輕留學生施加影響,他們是浙北縉紳階層的新生代,將來鄧名遲早有一天要開出四川,嘗試統治長江中下游地區,到時候鄧名可不打算學習滿清,在東南殺一個人頭滾滾來確立權威。所以鄧名需要一批理解他思路的浙江人,這樣起碼能夠進行溝通而不至於發生嚴重的誤會;如果這些年輕人能夠認同鄧名的理念那當然更好。

因此在這些浙江年輕士人西進的時候,鄧名就派出了軍人全程陪同,向他們介紹明軍多年來的征戰,還給每個士人都提供了緊身戰鬥服和短劍。這些導遊更向留學生們保證,等他們到了四川后,軍校會發給他們軍裝,讓他們接受和四川常備軍士官一模一樣的軍事訓練。

除了這些以外,軍官還給他們這些年輕的浙江人散發宣傳帝國主義的小冊子,開始嘗試轉變他們的思維模式。

金聖嘆的兒子歲數也不大,很快就和幾個前一批下船的士官留學生混熟了,聽他們給自己複述小冊子上的思考題:“漢人一直在向南洋移民,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南洋那裡物產豐富,有些地區甚至可以做到一年三熟。漢人勤勞簡樸,可是幾百年來卻一直沒有在這麼富饒的土地上壯大起來,爲什麼?”

“爲什麼?”金公子聽後也覺得有些奇怪,反問道。

“因爲漢人經過幾代人的辛勤勞作,開闢了大片土地,而當地的土人看到以後眼紅,就進攻漢人,殺光了男人,搶走女人、孩子和所有的財物。所以幾百年來漢人不斷移居過去,但人數卻增長得十分緩慢。”一個湖州人義憤填膺地叫道:“我以前還不知道,看了這本書才知道,紅夷到了南洋後就不斷唆使土人來殺漢人,搶走漢人的土地,然後再把土人變成奴隸來給紅夷耕作。上百年來一直如此,只有延平郡王在幾年前狠狠地打了紅夷一頓,才讓他們有所收斂,救出來了不少漢人。”

這本小冊子上介紹西方殖民者時提到,他們中的大多數,在自己的國家裡也和漢人移民一樣是社會的底層,很多人是在母國難以謀生的沒有土地的農民。不過等他們在南洋登陸後,用不了幾年就迅速致富,成爲當地的統治者。他們奴役土人,而漢人卻是被土人劫掠的對象。

“爲什麼?爲什麼都是去開拓荒地的,我們漢人和紅夷的遭遇完全不一樣呢?”又有一個湖州士人忍不住大叫起來。

“爲什麼?”金聖嘆的兒子聽得有些糊塗了。雖然不知道移民規模有這麼大,不過海外移民生活艱苦倒是不讓人感到太奇怪,畢竟是出門在外,人生地不熟;如果沒有荷蘭人做比較,那大概很多士人都會認爲是理所應當,不會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

“因爲我們的農民是帶着鋤頭和鐮刀出海的,他們只帶了農具。而紅夷除了農具以外,還帶着槍!”現在湖州人對步槍有了很深刻的印象,這些年輕人因爲親眼看到了浙江總督衙門的欺軟怕硬,所以對川軍的小冊子上的道理也深爲贊同:“我們的農民不但沒有帶槍,而且還心虛,覺得自己是客人,是去主人家裡做客,討一口飯吃,就逆來順受;而其實這些荒地都是老天爺的,誰開墾了就是誰的。”一個浙江士人揮舞着川軍發給他的小冊子叫道:“這書上說的好,凡是那些自己不幹活,專門殺人、搶劫的土人其實和豺狼一樣,他們只要敢在漢人的籬笆外打轉,我們怎麼對付狼,就應該怎麼樣對付他們。”

第47節 證據(下)第54節 險境第32節 奉節第57節 夜戰(下)第20節 廷議第60節 戰俘第7節 仲裁(下)第10節 負責(上)第57節 信件第52節 決心第34節 攻勢第22節 風起(下)第66節 加入(下)第41節 遭遇(下)第32節 爭奪(上)第40節 困境第45節 隊友(上)第34節 晉王(上)第16節 攀談(下)第25節 矇蔽第47節 矛盾第62節 蠢動(下)第18節 登陸(上)第30節 變化(上)第16節 攀談(上)第25節 棄軍第44節 失蹤第4節 國民(上)第14節 強攻(上)第57節 夜戰(下)第28節 城前(下)第58節 狙擊第24節 川西第57節 夜戰(下)第38節 牽制(下)第10節 負責(下)第57節 信件第55節 報紙(上)第51節 晚宴第33節 試探第43節 挫折第27節 憧憬第13節 天明(上)第35節 表態第27節 派系(下)第15節 朋友第54節 權變(下)第16節 家學第15節 軍心第41節 難民第31節 呆仗(上)第30節 變化(下)第4節 平衡第15節 戰象(下)第58節 處罰第31節 佯攻(上)第53節 齊射(上)第6節 密議(上)第60節 戰俘第45節 南下第24節 整訓(上)第28節 戰報第25節 印象第44節 夾擊(下)第52節 壯士第13節 天明(下)第20節 僞詔(上)第43節 挫折第16節 龍騎(上)第43節 風向(上)第25節 壓力(上)第12節 圍困(下)第32節 扶持第21節 煙霧(上)第63節 黃雀(上)第59節 黃雀(上)第33節 固執第14節 初捷第35節 面談第11節 劫營(上)第24節 內憂(上)第45節 鍊金(上)第17節 堅壁第34節 糊塗(上)第19節 防區第60節 人心(上)第54節 投機(上)第47節 自救第46節 證券(上)第51節 緊俏第12節 調整(上)第39節 良機第24節 整訓(上)第43節 輕取第19節 帝國第53節 擒賊第20節 困獸第5節 放棄(下)第14節 亂戰(下)
第47節 證據(下)第54節 險境第32節 奉節第57節 夜戰(下)第20節 廷議第60節 戰俘第7節 仲裁(下)第10節 負責(上)第57節 信件第52節 決心第34節 攻勢第22節 風起(下)第66節 加入(下)第41節 遭遇(下)第32節 爭奪(上)第40節 困境第45節 隊友(上)第34節 晉王(上)第16節 攀談(下)第25節 矇蔽第47節 矛盾第62節 蠢動(下)第18節 登陸(上)第30節 變化(上)第16節 攀談(上)第25節 棄軍第44節 失蹤第4節 國民(上)第14節 強攻(上)第57節 夜戰(下)第28節 城前(下)第58節 狙擊第24節 川西第57節 夜戰(下)第38節 牽制(下)第10節 負責(下)第57節 信件第55節 報紙(上)第51節 晚宴第33節 試探第43節 挫折第27節 憧憬第13節 天明(上)第35節 表態第27節 派系(下)第15節 朋友第54節 權變(下)第16節 家學第15節 軍心第41節 難民第31節 呆仗(上)第30節 變化(下)第4節 平衡第15節 戰象(下)第58節 處罰第31節 佯攻(上)第53節 齊射(上)第6節 密議(上)第60節 戰俘第45節 南下第24節 整訓(上)第28節 戰報第25節 印象第44節 夾擊(下)第52節 壯士第13節 天明(下)第20節 僞詔(上)第43節 挫折第16節 龍騎(上)第43節 風向(上)第25節 壓力(上)第12節 圍困(下)第32節 扶持第21節 煙霧(上)第63節 黃雀(上)第59節 黃雀(上)第33節 固執第14節 初捷第35節 面談第11節 劫營(上)第24節 內憂(上)第45節 鍊金(上)第17節 堅壁第34節 糊塗(上)第19節 防區第60節 人心(上)第54節 投機(上)第47節 自救第46節 證券(上)第51節 緊俏第12節 調整(上)第39節 良機第24節 整訓(上)第43節 輕取第19節 帝國第53節 擒賊第20節 困獸第5節 放棄(下)第14節 亂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