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節 風氣(下)

金聖嘆是哭廟案的主角,這位才子因爲名頭響亮,所以鄧名打算給他特別優惠,給他一筆秘密貸款幫助他購買軍火抵抗——貸款是鄧名爲金聖嘆擔保的,而保持秘密性是鄧名爲了不給自己造成太大的負擔。不過金聖嘆卻謝絕了鄧名的好意,當安樂思返回吳縣時,金聖嘆明確表示他不會訴諸武力。

“步槍的威力非常可觀,足以保護金先生和你們的朋友。”安樂思等軍火商給鄧名的報告裡,就稱金聖嘆爲哭廟案衆多當事人中最勇敢的,也是衆人的領袖,所以只要金聖嘆願意振臂一戶,吳縣周圍的縉紳一定會羣起響應。

“這並非我所願。”金聖嘆搖頭道:“我不能讓本地父老因爲我的一念之私而遭遇兵災,我也不願意爲了自己活命就打死衙役,何況安老闆不是向我保證過,保國公會設法救我們出去四川嗎?”

“保國公確實這樣保證過,但事情不一定能夠辦妥啊。”安樂思更希望金聖嘆能夠領到吳縣縉紳和蔣國柱打起來,這對他的軍火生意會有益處,而且根據安樂思現在的理解,鄧名似乎也希望和東南督撫作對的人越多越好。

“那也是我一人性命不保罷了,要是我爲了自己活命就去殺傷無辜,我又算什麼呢?”金聖嘆在這個問題上非常堅決,明確表示他絕不會參與任何抵抗官府的運動,更不會去領導它。

“如果金先生不肯做這件事,那也許您的朋友也會被誣陷入獄,最後死在獄中或是被處死,我可不敢保證保國公一定能夠把你們都救出去。”安樂思進行了最後一次嘗試,他也聽過說金聖嘆對清廷對清廷始終心存幻想,當初順治曾稱讚過金聖嘆的才學,聽說此事後金聖嘆還因爲被滿清皇帝賞識而生出感激之情。

“那也不會比引起戰火死的人更多吧?”金聖嘆反問道:“不過其他人要和官府對打,我也不會攔着他們。”

安樂思輕輕嘆了口氣,雖然他認爲在有了浙江莊允城的前例後,只要吳縣縉紳表現得足夠團結就能讓兩江總督衙門謹慎從事,但這同樣是他的猜測,並不能給百分之百的保證。而且金聖嘆信佛,和很多僧侶論經說法,對戰爭和暴力有一種嚴重的排斥心理。

“既然如此,我當然也不能強求金先生,不過你們不反抗的話,我敢斷定哭廟案必定被翻案,你們都會被抄家流放。你們趕快把行走不便的幼兒託付給親朋照顧把,然後收拾細軟上路去四川,省得被鎖拿下獄,遭受酷刑後再走。”安樂思說着就掏出了另外一封信,這是朱之瑜託人送到江南的,如果金聖嘆他們決心抵抗的話,朱之瑜交代過就不用把這封信拿出來了:“舜水先生打算在敘州開辦一座書院,保國公和敘州官府已經答應全額提供書院所需的費用,這是舜水先生給您的信,他希望您肯去敘州做書院的教授,最好立刻動身。”

而且只要金聖嘆肯老老實實地離開江南,蔣國柱都願意提供一些方便,最好金聖嘆能把其他起到領導作用的朋友也都帶走,這樣吳縣的縉紳、士人就是一片散沙了,蔣國柱就可以放心大膽地羅織罪名——反正金聖嘆也沒有多少錢,放他一個人沒什麼大不了的;再說這樣還給了四川一個面子,金聖嘆是蔣國柱翻案後勢必要捉拿的禍首,要是他倔脾氣上來了說什麼也不走,而四川還一定要保他的話,搞不好江南和四川又會發生衝突。

“我沒有教過書。”金聖嘆有些不知所措。

“舜水先生知道,他說沒有人天生就會教書,就像他以前也沒有辦過書院一樣,他想請金先生到敘州教授文學詩詞。待遇不足以讓金先生大富大貴,但肯定足夠一家老小衣食無憂了,如果您肯入川的話,敘州書院會支付您一家路上的所有開銷。”

……

到七月底的時候,莊允城和杭州已經基本完成招安談判,除了允許湖州和嘉興兩府暫時控制在靖難軍手中以外,還有一些人被當做替罪羊推出來讓靖難軍安心。

明史案是吳之榮揭發的,多年來一再向縣、府、省上告——吳之榮曾在湖州任職,明史案也是發在他的任上,政治嗅覺靈敏的吳之榮感覺如果不首告撇清自己的關係,那將來就會跟着一起倒黴——在鄧名的前世吳之榮的猜測很準確,湖州府只有他作爲首告沒有倒黴還分到了莊家的家產。在這次的招安條件中,吳之榮因爲無事生非的罪名被剝奪一切官身、問絞——北京的意思本來是奪官了事,將來或許還可能起復,但杭州方面覺得此事都是因爲吳之榮而起,而且此人身爲朝廷官員居然沒有正確判斷出莊允城造反的危害,直接造成了杭州全面誤判形勢,不把他絞死了趙國祚實在難以嚥下這口惡氣。

除了吳之榮還有査繼佐,如果沒有査繼佐一早檢舉莊氏明史狂悖忤逆,吳之榮根本不會注意到此事,也不會爲了撇清自己向杭州舉報。不過査繼佐並不是滿清的官員,對於莊允城的造反並沒有直接責任,趙國祚琢磨了一下,就大關給査繼佐定一個流放的罪。根據事先和四川的協議,浙江的流放犯都可以銷售給四川,所以趙國祚就詢問張韜要不要這批犯人。

“現在大明天子南狩,根據四川先行的法律,這大概是蓄意謀殺。”張韜評價道,他已經把四川的法典送給了趙國祚一套,所有罪名都可以通過意願和行動來確定:“査先生的智力如果能意識到他的舉報可能會害死數百上千人的話,那他的舉報行爲在四川就是蓄意謀殺。當然,帝國不會管發生在江南的事,不過莊先生、朱先生等人都和帝國關係良好,如果我們收留査先生在四川教書的話,可能會讓莊先生他們誤會。”

說完張韜擺手表示放棄:“査先生的家人我們都願意接去四川,併爲此向趙總督付錢,但査先生本人還是去寧古塔吧,我們不好連他都管。”

由於嘉興府不在杭州的控制中,所以嘉興府沿海地區也無法嚮明軍移交,討論完查繼佐的事情後,張韜就提此此事:“浙北的禁海區被莊先生他們自己用了,所以我們希望能趙總督能夠補償,於行長提出把寧波府的鎮海縣全部化爲禁海區。”

“整個鎮海嗎?”趙國祚沒有馬上拒絕,而是反問道:“那本官能得到什麼好處?”

“趙總督希望獲得什麼?”

“本官需要一個保證,如果李率泰和耿繼茂來打浙江的話,明軍不會袖手旁觀。“趙國祚顯然盤算過這個問題很久了,飛快地答道。

“如果福建綠營和耿繼茂的藩兵進軍浙江的話,那多半趙總督已經被宣佈爲叛賊了吧?”張韜痛快地答道:“沒問題,只要趙總督和清廷或是打着清廷旗號的軍隊交戰,我們就會堅決站在趙總督一邊;如果趙總督在作戰目的是獨立或是接受招安,我會聯繫軍火商出售步槍和大炮給趙總督;只要這些武器真的被用來和清軍交戰,我們就會繼續出售更多的武器給趙總督。”

在張韜和趙國祚談判的同時,莊允城和他的靖難軍同行也在商議下一步的行動。

“幾百年來,我們江南士人就是全力供子弟讀書,學習詩詞。”莊允城對着大羣從明史案死裡逃生的同伴說道:“只要有子弟考得功名,家族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就不會被官府欺負,不會被栽贓陷害。”

正是因爲這些好處,所以在士人心目中,讀書是唯一的正經事,只有把書讀好纔是有出息、有家族責任感的孩子,家族的安全和延續也完全寄託在這些子弟身上。就算不能考取功名,只要在士林中有良好的名聲,官府多半也會給面子,真要遇到事也不會找不到門路。

“不過現在不是這樣了,既是有功名在身,即使在士林享有盛譽,朝廷也是想打就打,想殺就殺,這次要不是我們奮起反抗,僅靠科舉得來的功名是保不住我們的。”莊允城雖然年紀不小了,但頭腦很清醒,知道這次若是束手就擒絕對要全族覆滅:“這次保住我們族人、產業的是什麼?是步槍!是大炮!”

差點因爲家產豐厚而招來滅頂之災的朱佑明深有同感,他從來就沒有參加過明史案,但大禍來臨時無論是明哲保身、萬貫家財還是縉紳身份都幫不了他,現在朱佑明也在莊允城身邊附和道:“正是如此,亂世還遠遠沒有過去,而三百年來的規矩恐怕也不復存在了,逢此大變之時,如果不知變通就會成爲宗族的罪人。”

莊允城把兒子莊廷鉞叫了出來,展示給朋友們看:“小兒這就要去四川,老夫交了一筆銀子讓他去保國公的軍校學步科。”

“犬子也要去四川,他學的是炮科。”朱佑明跟着大聲說道,他和莊允城一樣給四川交了一筆銀子,讓兒子朱念紹成爲了四川軍事學院的另外一個士官留學生:“還有願意同行的嗎?”

“算我一個,我好幾個兒子都成年了。”

“還有我的兒子和侄子,他們也得爲宗族出力。”

“還有什麼科,馬科也得有人學吧?犬子從小就喜歡騎馬!”

莊允城和朱佑明的號召,得到了湖州、嘉興縉紳地主的熱情響應。

第44節 條約(下)第60節 約法第11節 攔截第60節 人心(上)第46節 證券(上)第23節 援助第65節 援助(上)第50節 誤判(上)第4節 一致(下)第28節 人心第11節 優待第35節 進軍第17節 隱姓第8節 矛盾第15節 相識(上)第53節 齊射(上)第7節 北上第37節 干涉(上)第17節 虛招(上)第66節 加入(上)第52節 私心第22節 風起(下)第57節 輕取第52節 決心第57節 輕取第1節 代售第41節 獻計第28節 算計(下)第43節 徵兵第54節 議和(下)第23節 波瀾(下)第60節 戰俘第12節 混亂第6節 密議(上)第57節 疲兵第4節 國民(下)第40節 泥潭(上)第24節 掠奪第14節 算賬第20節 康熙(上)第31節 戰備第35節 鞏固(下)第46節 掃蕩第45節 處置第18節 鏈條第21節 根基第40節 印象(上)第22節 搶攻(下)第8節 升級(下)第24節 洞悉第29節 統一(下)第33節 搜索第42節 升級(上)第5節 協作(下)第15節 朋友第24節 內憂(下)第48節 融洽(下)第68節 混亂(上)第30節 三投第22節 謊言第53節 齊射(上)第26節 反覆第60節 算盤(下)第20節 合夥第6節 勇士第59節 撤軍第40節 入寇(上)第49節 坦承第43節 挫折第59節 議款(下)第40節 印象(上)第35節 鞏固(上)第20節 康熙(下)第14節 強攻(上)第54節 權變(下)第3節 信號(下)第46節 戰備(下)第11節 優待第10節 鎖喉(下)第30節 三投第27節 圍攻(中)第35節 進軍第18節 詔書(上)第3節 信號(上)第37節 等待(上)第34節 經濟第32節 奉節第60節 管轄第56節 蠱惑第46節 掃蕩第65節 援助(下)第46節 計劃第56節 待遇(上)第40節 入寇(下)第11節 優待第14節 亂戰(上)第29節 解圍(上)第7節 變臉(下)第9節 送神(上)第66節 加入(上)
第44節 條約(下)第60節 約法第11節 攔截第60節 人心(上)第46節 證券(上)第23節 援助第65節 援助(上)第50節 誤判(上)第4節 一致(下)第28節 人心第11節 優待第35節 進軍第17節 隱姓第8節 矛盾第15節 相識(上)第53節 齊射(上)第7節 北上第37節 干涉(上)第17節 虛招(上)第66節 加入(上)第52節 私心第22節 風起(下)第57節 輕取第52節 決心第57節 輕取第1節 代售第41節 獻計第28節 算計(下)第43節 徵兵第54節 議和(下)第23節 波瀾(下)第60節 戰俘第12節 混亂第6節 密議(上)第57節 疲兵第4節 國民(下)第40節 泥潭(上)第24節 掠奪第14節 算賬第20節 康熙(上)第31節 戰備第35節 鞏固(下)第46節 掃蕩第45節 處置第18節 鏈條第21節 根基第40節 印象(上)第22節 搶攻(下)第8節 升級(下)第24節 洞悉第29節 統一(下)第33節 搜索第42節 升級(上)第5節 協作(下)第15節 朋友第24節 內憂(下)第48節 融洽(下)第68節 混亂(上)第30節 三投第22節 謊言第53節 齊射(上)第26節 反覆第60節 算盤(下)第20節 合夥第6節 勇士第59節 撤軍第40節 入寇(上)第49節 坦承第43節 挫折第59節 議款(下)第40節 印象(上)第35節 鞏固(上)第20節 康熙(下)第14節 強攻(上)第54節 權變(下)第3節 信號(下)第46節 戰備(下)第11節 優待第10節 鎖喉(下)第30節 三投第27節 圍攻(中)第35節 進軍第18節 詔書(上)第3節 信號(上)第37節 等待(上)第34節 經濟第32節 奉節第60節 管轄第56節 蠱惑第46節 掃蕩第65節 援助(下)第46節 計劃第56節 待遇(上)第40節 入寇(下)第11節 優待第14節 亂戰(上)第29節 解圍(上)第7節 變臉(下)第9節 送神(上)第66節 加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