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節 變化(上)

當天晚上,明軍各路將領再次匯聚在李來亨的帥營中,討論下一步的作戰計劃。

李來亨的大營設在剛剛奪取的浮屠關。明軍控制了長江,與清軍分享嘉陵江,並且在江的另一邊留下了王光興的部隊,現在這裡就是重慶清軍突圍的唯一方向。在這場會議上,劉體純纔有機會當面向袁宗第解釋他爲何要配合黨守素奪下此地,徹底切斷清軍主力的逃生路線。

不過袁宗第並沒有生氣,今天他趕到戰場後看到劉體純的進展,他也對如何攻打重慶改變了看法:如果能快速殲滅李國英,那麼無疑對明軍更有利,可以收編俘虜並趁着餘勇殺向保寧。

除了夔東軍的整體利益外,這個目標如果達成,對袁宗第也有個人的好處。在李自成時代,袁宗第曾經有過很高的地位,那時他奉命鎮守襄陽,攻擊武昌,掌握獨當一面、總攬一個戰略方向的攻守全權。而佔據重慶、保寧後,袁宗第差不多又會是一個戰略方向上的負責人。李來亨負責江陵,肯定不會來和自己爭,劉體純要協助李來亨,多半也不會來和老哥哥搶,只要夔東軍奪取這兩地,那袁宗第覺得自己的機會很大。

“既然李國英已經不堪一擊,那確實沒有必要在這裡和他浪費時間。”袁宗第表示他也贊同劉體純的速戰速決計劃。來開會的路上,他把自己的那點小算盤撥打了好幾遍。袁宗第自認爲和鄧名的關係不錯,又是夔東軍的重量級人物,由自己負責毗鄰成都的夔東軍新佔領區應該能夠被雙方接受。不過這麼一大片土地,袁宗第一個人肯定照顧不過來也不能獨吞。黨守素、馬騰雲他們現在的地盤還都是三峽周邊的山區,戰後也會要求遷入巴中地區,至少袁宗第的萬縣得讓出來——袁宗第需要他們的協助,就像郝搖旗需要賀珍、李來亨需要劉體純一樣,他打算好好發展一下和這些將領之間的關係。

看到劉體純和黨守素的進展後,李來亨也有些動心。重慶和他的地盤有一段距離,這次他出兵完全是爲了幫助劉體純他們;也是因爲太多人對他說鄧名對夔東軍有猜忌的跡象,所以李來亨要來幫助同門夥伴發展一下勢力,爲此李來亨不但帶來了一萬兵,還自己掏腰包送來不少糧草。

但歸根結底這裡還是成都的大門口,無論是李來亨還是袁宗第都不清楚鄧名對重慶的態度,他們雖然都懷着戒備心理,但也不願意和鄧名搞壞關係,所以這次就趁着鄧名不在來打重慶——聽說鄧名已經到了建昌,雖然一時半刻回不來,但時間不宜拖得太久。重慶由夔東軍獨立拿下,夔東軍就有權決定如何處置;李來亨擔心萬一鄧名趕回來參戰,戰後又提出要控制重慶怎麼辦?

袁宗第、劉體純和黨守素一個個都雄心勃勃,賀珍盼着早點分東西,李來亨不願意夜長夢多,也想早點返回江陵去照顧自己的領地。所以衆人迅速達成了一致意見,那就是明天全體參戰,全面進攻整個重慶西線,讓李國英的所有的弱點都被暴露出來。

“王光興就讓他繼續在朝天門對岸防守吧,以免李國英狗急跳牆,用木排渡過嘉陵江逃竄。”

王光興和夔東軍的舊怨比較多,而且這些年來也沒有很好地彌補關係。看過東安郡王的密信后王光興加入委員會,大家面子上客客氣氣,但私下裡依舊互相提防。既然如此,那還是讓他老老實實地負責另外一條路,阻止李國英渡江逃竄吧。

雖然贊成攻城,但袁宗第還是提醒大家要謹慎地保留一支軍隊在手邊,他舉的例子就是劉文秀被李國英偷襲的那一仗:“重慶城中說到底也有一萬多戰兵,兔子急了還咬人呢,我們要小心,說不定李國英又孤注一擲地出城來偷襲。”

“放心吧,老哥哥。”劉體純表示在場的都是多年打仗的老手,不會不提防這一點:“萬一李國英真出來拼命,無論他打誰,都要拼死拖住,堅持等到其他人來支援。”

上次劉文秀失敗的一個的原因就是將領們各自逃生。當時西營內部已經有了矛盾,西營和川軍也互不信任,先逃跑的人過橋後竟然還砍斷了浮橋,導致來不及過河的大批友軍淹死在江裡。

“明白。”

“放心。”

“這個還不曉得麼?”

夔東衆將紛紛答道,他們都是共患難多年的同伴,這點信任還是有的。

李來亨還補充了一句:“這次打下了重慶,首先把各家的兵力補滿,然後再論功分俘虜,怎麼樣?”

大家都高聲喊好。李來亨擔心有的人心疼部隊遭受損失,提出這個建議就是要保證出力者不吃虧。又討論了一會兒細節,夔東衆將就各自回營去安排明日的攻勢。

第二天清晨,劉體純、黨守素、李來亨、賀珍和袁宗第從南到北一字排開,幾乎同時發起了向重慶的進攻。

在部署了一些必要兵力監視其餘的城牆後,李國英派出了五千披甲和一萬無甲兵防禦西線,依舊把原先的預備隊保留在手中,等待合適的投入時機。

從城頭望去,西面到處都是赤色的旗幟,重慶城前人頭滾滾,都是明軍的士兵。戰兵在城外的陣地上和城牆前做牽制攻擊的時候,明軍的輔兵就不斷地拆除重慶周圍的障礙物,把大量的土方搬運上山來填滿壕溝。

“胡全才、郎廷佐這兩個傢伙到底送了多少東西給鄧名啊?”李國英看得連連搖頭。上次忠縣之戰時,袁宗第所部的裝備已經讓李國英極爲驚訝,想不到鄧名在武裝川西軍的同時還能分給萬縣那麼多盔甲;忠縣之戰後,李國英判斷因爲鄧名需要萬縣協助川西,所以袁宗第的裝備才能那麼齊整。

但昨天劉體純的部隊拉出來後,重慶清軍就注意到夷陵軍的裝備也很好,清軍的弓箭能夠大量殺傷黨守素的人馬,但對劉體純的部隊殺傷效果就很差。今天李來亨參戰後,李國英注意到江陵軍的器械好像有些眼熟,很像他與鄧名在綦江對壘時川西的裝備,不光是鎧甲制式相近,就連射上城上來的弩箭好像都是一家制造的。

“總督大人,胡將軍請求增援。”一個傳令兵匆匆跑來報告道。胡文科負責防禦的地段是賀珍在主攻。

看到明軍的部署後,李國英判斷賀珍是明軍比較差的一路:袁宗第的裝備不錯,劉體純的裝備不錯,李來亨是統帥,但是明軍總得有些短板吧?李國英猜測賀珍的裝備水平應該和黨守素差不多——眼前也就是黨守素的裝備情況還符合李國英的認知水平。

李國英交給胡文科的部隊並不多,李國英並不認爲賀珍能給重慶造成太大的威脅,但交戰沒有多久,胡文科就感覺不對勁了。賀珍的士兵有好多種式樣的盔甲,但質量卻中規中矩,絕對不是夔東軍以前那種鏽得穿洞的鐵甲;同樣,賀珍的羽箭也不少,個個有貨真價實的鐵頭,並不是胡文科印象中那種簡陋的竹箭。雖然竹箭的種類各式各樣,看上去像是好幾支綠營部隊的產物,但都屬於合格品。

賀珍的推進速度相當迅速,胡文科想依靠遠程武器大量殺傷明軍的計劃從一開始就沒有絲毫成功的機會。不過胡文科反應速度也很快,他一看到明軍快速推進,就馬上派人向李國英求援——等明軍越過壕溝,攻擊城牆後,那就會開始一場消耗戰,一旦人力跟不上,很可能就會被明軍突破。

聽到胡文科的求援後,川陝總督的臉色變得非常難看:“夔東賊的裝備居然比西營還好?胡全才、郎廷佐都是死有餘辜啊。”

李國英意識到他出現了嚴重的判斷失誤,大大低估了夔東軍的戰鬥力,他轉頭對孫思克說道:“讓一半漢八旗備戰吧。”

昨天孫思克曾經主動請戰,但現在他聽到這句話卻不禁楞了一下。昨天明軍退兵後,李國英還信心十足地告訴他,十天半個月內明軍沒可能對重慶構成重大威脅,這段期間漢八旗完全可以養精蓄銳,等到明軍疲憊後再作爲生力軍發起反擊,把已經精疲力竭的夔東軍統統趕下江去。

“遵命。”孫思克驚訝地呆住了幾秒,但他隨後反應過來,命令袁佳文弼帶着一半數量的漢八旗向城邊進發,隨時準備登城參戰。同時立刻派了兩個牛錄到胡文科防守的地方去。

……

“劉將軍說重慶的城牆沒法挖,不過咱得自己試試。”賀珍對部隊的進展很滿意,他估計自己正面的清軍也就是一千多人的樣子,而且也不會都是甲士。這點兵力想阻擋幾千賀珍部下的推進是根本不可能的。

賀珍把手下將士分成三批,打算輪番攻擊城牆進行牽制,同時在自己控制的這段戰線上多刨幾個洞,如果能炸開一處城牆,那他賀珍就拿下了第一個衝進重慶的大功了:“劉將軍肯定又是老毛病犯了,又要試試他的各種怪念頭。我們不管他,我們炸開城牆衝進重慶,府庫裡的東西都是咱家的。”

第19節 帝國第27節 得兼第31節 佯攻(上)第8節 震怒(上)第6節 事變(上)第59節 魔鬼(上)第44節 遊騎(下)第13節 勇氣(下)第26節 佈防第12節 調整(上)第39節 都府第45節 突破(上)第45節 鍊金(下)第11節 實驗第12節 圍困(上)第25節 矇蔽第58節 斷後(下)第24節 內憂(下)第45節 顏面第35節 進軍第4節 平衡第34節 經濟第45節 顏面第30節 劍閣第14節 應對第36節 方向(下)第28節 盟軍(下)第44節 遊騎(下)第33節 唐王第35節 請客(上)第45節 南下第16節 甕中第57節 信件第44節 靖難(下)第51節 求戰(上)第35節 請客(下)第47節 矛盾第53節 擒賊第12節 專家第58節 狙擊第28節 戰報第45節 突破(下)第50節 債券(下)第29節 統一(下)第14節 肉票第1節 失憶第45節 隊友(下)第7節 交易第41節 失控(上)第20節 困獸第34節 攻勢第40節 擁立第4節 一致(下)第59節 助剿第29節 解圍(下)第17節 堅壁第50節 追擊(中)第59節 安撫第10節 追逐第52節 縱火第53節 衝鋒第54節 霸氣(下)第51節 夢想(下)第12節 徵稅第6節 疑惑第35節 請客(上)第16節 示威第2節 目標(上)第38節 迎敵第16節 家學第30節 大敵(下)第60節 人心(下)第32節 才能(上)第6節 勇士第15節 戰象(上)第54節 官銜第40節 登陸第34節 詐降第23節 代理(下)第19節 忠心(上)第36節 方向(下)第39節 大捷第1節 失憶第19節 忠心(下)第59節 細作第39節 都府第25節 壓力(下)第16節 示威第19節 帝國第45節 南下第32節 才能(上)第35節 面談第37節 報告(上)第54節 議和(下)第62節 蠢動(上)第17節 隱姓第30節 三投第22節 退讓(上)第51節 求戰(下)第8節 信用
第19節 帝國第27節 得兼第31節 佯攻(上)第8節 震怒(上)第6節 事變(上)第59節 魔鬼(上)第44節 遊騎(下)第13節 勇氣(下)第26節 佈防第12節 調整(上)第39節 都府第45節 突破(上)第45節 鍊金(下)第11節 實驗第12節 圍困(上)第25節 矇蔽第58節 斷後(下)第24節 內憂(下)第45節 顏面第35節 進軍第4節 平衡第34節 經濟第45節 顏面第30節 劍閣第14節 應對第36節 方向(下)第28節 盟軍(下)第44節 遊騎(下)第33節 唐王第35節 請客(上)第45節 南下第16節 甕中第57節 信件第44節 靖難(下)第51節 求戰(上)第35節 請客(下)第47節 矛盾第53節 擒賊第12節 專家第58節 狙擊第28節 戰報第45節 突破(下)第50節 債券(下)第29節 統一(下)第14節 肉票第1節 失憶第45節 隊友(下)第7節 交易第41節 失控(上)第20節 困獸第34節 攻勢第40節 擁立第4節 一致(下)第59節 助剿第29節 解圍(下)第17節 堅壁第50節 追擊(中)第59節 安撫第10節 追逐第52節 縱火第53節 衝鋒第54節 霸氣(下)第51節 夢想(下)第12節 徵稅第6節 疑惑第35節 請客(上)第16節 示威第2節 目標(上)第38節 迎敵第16節 家學第30節 大敵(下)第60節 人心(下)第32節 才能(上)第6節 勇士第15節 戰象(上)第54節 官銜第40節 登陸第34節 詐降第23節 代理(下)第19節 忠心(上)第36節 方向(下)第39節 大捷第1節 失憶第19節 忠心(下)第59節 細作第39節 都府第25節 壓力(下)第16節 示威第19節 帝國第45節 南下第32節 才能(上)第35節 面談第37節 報告(上)第54節 議和(下)第62節 蠢動(上)第17節 隱姓第30節 三投第22節 退讓(上)第51節 求戰(下)第8節 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