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節 受降

守衛在城牆缺口的幾個明軍全身上下都被鐵甲包裹保護着,漢陽總兵知道刀槍對他們的威脅很有限。但是無論穿着多少層的盔甲,巨木的撞擊都不是人體能夠承受的。就算盔甲依舊沒有壞,裡面的人也會被撞擊得骨骼粉碎、內臟爆裂。

本來總兵想用幾根房樑一起撞,讓對面明軍的鐵甲兵無處可逃。這些鐵甲兵肯定是明軍中的精銳,如果撞死幾個,清軍會大受鼓舞,挽回受挫的士氣;反過來,城牆上明軍的信心和鬥志也會遭到重大打擊。

可惜城裡的明軍已經殺到背後,沒有時間進行更多的準備,漢陽總兵下令集中親兵營裡的二十個勇士,擡着這根房樑去衝撞。漢陽總兵指望能夠打開一條通道,擴大兩軍的交戰範圍。清軍勇士只要能夠闖進敵陣,就有機會形成亂戰,後面的親兵營大隊也就能跟着一起衝過去。一旦殺散了兩側城牆上的明軍,豁口這條路就打開了,光是幾個鐵人還是不難對付的。

清軍重整的時候,城牆上的明軍也在注意觀察着對面的舉動。看見清軍拆屋子的時候,明軍還以爲清軍是想打造簡易的攻城梯子,直到看見清軍擡了一根房樑站到豁口正前方的民居後面時,才猜到對方的意圖。

“讓開豁口。”鄧名立刻下令道,讓鐵甲兵退回城牆上,讓出一條給清軍出城的道路。隨着時間的推移,戰局變得越來越清楚,清軍即使拿下這個豁口也不可能翻盤,敵人的意圖是突圍而不是反擊,更不可能消滅突入城內的明軍。在這種情況下,鄧名不願意讓戰士們硬抗敵人的巨木,不願意讓衛士們用血肉之軀抵擋,也不願意讓其他的明軍戰兵、輔兵去做人牆迎擊房樑。從城牆上可以看到,城外已經有一支明軍正在迅速趕過來。看來袁宗第已經得知了城內清軍的突圍企圖,就是讓部分清軍殺出豁口,他們脫逃的機會也不大。

守在豁口前的李星漢卻沒有服從命令。

因爲豁口寬度有限,戰線很短,清軍雖然人數多卻發揮不出人力上的優勢。但如果讓開缺口,讓清軍的一部分衝到城外,他們就可能從城牆內外夾擊,並且佔據豁口,利用豁口的斜坡四面圍攻明軍的旗幟。而且李星漢擔心其他明軍友軍的鬥志,若是他們看到防線失守,清兵四面圍攻,會不會四散逃走很難說。

李星漢把盾牌立在地下,穩穩地站住,雙手用力撐住盾牌,同時招呼身後的人頂住他的腰,打算全力抵抗對方的垂死一搏。在李星漢的設想裡,只要頂住了這根房樑,不讓清兵撞進陣裡,那清軍仍是發揮不出兵力優勢。

鄧名在城牆上衝着李星漢高喊,說城外的援兵馬上就到了,不用硬頂,但李星漢卻不爲所動。既然援兵馬上就到,那敵人自然不會有第二次撞陣的時間,在這最後關頭一定要死死頂住。

在李星漢的身旁,武保平等幾個衛士也舉起盾牌,和他結成一排盾陣。在他們的招呼下,大批明軍士兵從背後頂住他們幾個鐵甲兵,顯然是不打算後退一步。

“先生,他們是不讓您處於險地。”趙天霸對鄧名說道。

趙天霸招呼幾個弓箭手和火銃手聚攏過來,把豁口另外一側的射手也都集中到自己的身邊來,趙天霸對他們說道:“等到韃子擡着房樑上來時,我們大家一起射,只許打右邊的人。”

城牆下的清兵正在排兵佈陣,明軍站在高處,看得很清楚,每側都有十個敵兵。趙天霸告訴火銃手說:“你對付第一個,你對付第二個……”一個接着一個,趙天霸指着右側的每個敵人都分配了一個攻擊者,而他自己排在最後一個,也就是第八個敵兵。這個敵兵距離最遠,身前的掩護也最多,趙天霸把這個最困難的目標留給自己。

雖然李星漢穿着雙層鐵甲頂着盾,但二十個人擡着房樑全速撞上來,盾牌、盔甲都擋不住,李星漢僥倖不死也得重傷吐血。趙天霸的計劃是全體火銃手和弓箭手同時攻擊房樑一側的敵人,把右側的敵人放倒,敵人失去平衡自然無法撞中目標。不過距離實在太近了,趙天霸也沒有把握一定能讓敵人停下來,說不定對方在生死關頭狂性大發,依舊能跌跌撞撞地撞上來。

漢陽總兵知道這很可能是他最後的機會,因此對這最後一擊格外重視。那些拆房樑的士兵已經統統招回來,另外二十個刀盾兵站在隊伍的邊上,舉起盾牌保護這些擡着房樑的同伴。當房樑撞進敵陣後,這些掩護士兵也將一起殺入明軍中。

在漢陽總兵進行最後的準備工作,囑咐敢死隊該如何行動的時候,清軍的東北方向突然傳來許多人的吶喊聲。

“知府打開東門跑了!弟兄們快跑啊,東門打開了!”

聽到喊聲後,清兵禁不住都扭頭望向那個方向。

跟着一起嚷嚷的還有武昌兵,不少在親兵營背後負責掩護的武昌兵放棄了陣地,隨着喊聲向東跑去,從親兵營附近經過的時候,還大叫大嚷地招呼人們一起向東x突圍。

已經絕望了的親兵營遊擊聽到喊聲後眼睛也是一亮,霍地轉過身向東面眺望,東城樓那裡確實還豎着綠旗。

“大帥!”遊擊立刻向總兵請戰。親兵營拼死一戰,還是有很大的機會護送總兵殺到東城的。

漢陽總兵也很希望這個消息是真的,那麼清兵也就絕處逢生了。就在他的眼前,越來越多的武昌兵聽到這個喊聲後轉身向東,其中還有一些是由軍官帶隊,絕望的人總是想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的。

“定是假的無疑。”漢陽總兵迅速做出了判斷。知道軍心已經大亂,無法加以阻止,他卻不想去抓這根稻草,因爲機會根本不存在:“大石頭堵死的城門,一時半刻哪裡可能打開!”

這肯定是賊人在擾亂軍心。東城外面有湖,就算真能打開城門,也不會選擇東門,爲什麼不來南門?總兵長嘆一聲。若是安陸兵打開東城突圍,還不是能多快有多快地逃了,哪裡會有時間跑過半個城市來通知武昌兵。

受到周圍混亂氣氛的影響,不少親兵營的士兵也騷動起來。不爲所動的漢陽總兵立即高聲喝止,命令軍官立刻把士兵控制好,他決定還是要攻打這個缺口。

“大帥!”親兵營的遊擊聽總兵說完後,也同意東城城門未必已經打開,但他覺得總比在這裡強:“現在賊人注意力都集中在城南,到了東城我們登上城樓,一定能送大帥出城。”

遊擊覺得形勢已經難以挽回,但只要親兵營堅決抵抗,總能依靠城樓堅持一段時間,讓漢陽總兵能夠縋出城外逃生。

“不可,”漢陽總兵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知道即使自己帶着一些心腹縋出城,也得把親兵營的主力留下來抵抗,爲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親兵營的遊擊也一定得留下指揮作戰:“要走一起走,拼死衝出這個缺口。”

總兵猜得沒錯,親兵營的遊擊確實打算斷後爲恩主爭取更多的逃生機會,他從總兵的親兵坐起,隨着恩主的步步高昇而水漲船高,正是因爲這份忠誠才能坐上親兵營指揮這個位置。

“大帥……”遊擊還要再勸。

“我說了要走一起走。”總兵發火了,親兵營裡的軍官大都是跟隨他多年的老人,他也不忍心扔下這些人獨自逃生:“你們都死了,我活着還有什麼意思?你們都不在了,我也無法替你們報仇了,此事再也別提!”

遊擊眼眶一熱,眼淚差點就噴出來,他狠狠地一點頭,就轉身去拼命聚攏士兵,準備再次猛攻缺口。

安撫好士兵後,親兵營的士兵再次排列隊形,正中是擡着房樑的敢死隊,兩邊士兵舉着盾牌掩護他們,數百名親兵營的士兵緊緊跟在隊伍後邊,準備一起發起衝鋒。這些是漢陽總兵尚能掌握的最後一點兵力了。他已經不打算嘗試肅清豁口兩側城牆上的明軍了,一旦衝破明軍鐵甲兵的阻攔,總兵就要他的士兵儘快從這個豁口裡擠出城去,能出去多少算多少。

“出城之後,不要管別人了,全力向南衝,要是失散了就回武昌見。”總兵讓士兵緊跟着看得見的軍官,也不用管是不是自己原本的上司:“城外的賊人一定沒有多少披甲了,我們抱成團肯定能衝過去。”

激勵完士氣,又看了一眼那些在豁口前豎起盾牌的明軍鐵甲兵一眼,漢陽總兵就要下令出擊。

“咣,咣,咣!”

東面突然傳來一陣鑼聲,接着又是一通震天響的戰鼓,不知道什麼時候冒出來了許多面紅色的旗幟。

忽然出現的明軍紅旗和震耳欲聾的戰鼓,讓包括漢陽總兵在內的清軍都大吃一驚,沒想到明軍這麼快就殺到了身邊。漢陽總兵急忙調整隊形準備應付。他不知道殺到的明軍到底有多少人,如果是賀珍的主力那自然萬事皆休,但如果只是幾百人的先頭部隊,那自己也許還有機會。

漢陽總兵估計敵兵很快就會撲過來,等看清敵人的兵力後,他就會留下足夠抵擋一會兒的人手,餘下的則繼續嘗試突圍。但等了十幾秒,明軍還是沒有殺過來,戰鼓倒是敲得越來越響。

“壞了。”總兵猛然醒悟過來,這應該是疑兵之計。對方戰鼓敲得那麼急,卻沒有氣勢如虹的猛攻,那顯然只是想幹擾自己,讓清軍無法擊中精神突擊缺口。

漢陽總兵反應過來以後,就又打算全軍突擊缺口,可惜此時就連他的親兵營也發生嚴重動搖。背後的鼓聲那麼急、那麼響,雖然總兵不停地喊話,要士兵們集中精力於前方,但很多士兵都不由自主地回頭張望,總覺得隨時會有大批的明軍吶喊着殺出。

“賊人退了!”周培公突然大叫起來,興奮得手舞足蹈。他看到豁口附近本來嚴陣以待的那些鐵甲兵突然收起了盾牌,從陣地上退了下去。

和狂喜的周培公相反,漢陽總兵聞言心中卻是一沉。急忙向缺口處望去,可不是,那裡的明軍鐵甲兵正迅速退出豁口,轉眼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些鐵甲兵此時消失,只能說明已經不需要他們繼續堵缺口了。

正像漢陽總兵所擔心的,大批明軍甲兵越過斷壁殘垣,從缺口裡面走出來。剛纔明軍因爲人少,一直堅持守在城牆的缺口裡,儘可能地縮短戰線,同時最大程度地利用兩側城牆上的優勢來堵截清軍,但現在明軍卻毫無顧忌地跨過城牆,進入城中的空地。

涌進來的明軍甲兵並不多,看上去也就幾十、上百,他們佔據的陣地也不大,只有短短的一段街道,背靠着城牆站成了三排。但這種舉動打消了對面清軍的最後一點兒鬥志,他們驚疑不定,不知道城牆背後到底還有多少明軍軍隊。只知道對方已經不再擔心缺口失守,而是開始行動,從這裡進城來夾擊己軍了。

旁邊只聞鼓聲、不見人影的明軍也出現了,看上去這股明軍也就有四、五十個人的樣子。他們不再敲鼓,也沒有走到城牆旁邊那些明軍的陣中,而是大搖大擺地站在側面,對清軍形成一種半包圍的陣勢。

本來擡着房樑的士兵先後鬆手,讓它沉重地落在地上。這些敢死隊的成員都抽出刀刃,與其他親兵營的同伴一起結成圓陣,把總兵圍在圓心,準備藉助周圍的房屋進行最後的頑抗。

從側面出現的是穆潭帶領的幾十個明軍。他剛纔奉命去尋找劉體純,但後者對安陸知府窮追不捨,已經殺去市中心了。城內兵荒馬亂,到處都有明清兩軍士兵混戰,穆潭好不容易纔一路問、一路找到了賀珍。聽說鄧名遇險後,賀珍馬上掉頭向豁口殺回來,同時派給穆潭幾十個手下,讓他們率先趕回豁口。

穆潭趕回來的時候,漢陽總兵的親兵營已經抵達豁口發起了進攻,穆潭身邊只有幾十個人,無法突破清軍的防線,只好躲在附近的城區裡等待時機。

在附近城區裡躲藏的時候,穆潭抓到了幾個同樣藏身此間的安陸兵。這些人嚮明軍求饒,穆潭靈機一動,就讓他們出去朝着武昌兵喊話,造謠說安陸知府已經搬開堵死東城的石頭,成功逃出城去了。這幾個清軍都是鍾祥的本地人,就算漢陽總兵成功突圍他們也不會跟着逃走,武昌兵是否能夠脫險對他們來說也毫無意義,倒是爲明軍立功,爭取保住性命和一家老小的安全更爲重要。得到穆潭命令後,這幾個安陸兵就跑出去,在武昌兵的背後來回走動,同時大聲地呼喊。

武昌綠營兵的士氣本來就瀕臨崩潰,拼死抵抗賀珍是因爲他們無處可逃,只能寄希望於親兵營殺開一條血路,讓他們有機會跟着逃出鍾祥;得知東城出現一條生路後,武昌兵就紛紛向東撤退。

計謀雖然成功,可看起來缺口前的清軍似乎還沒有放棄進攻的念頭,穆潭立刻就招呼明軍到漢陽總兵的側翼去虛張聲勢,他們敲鑼打鼓的行爲極大地擾亂了清軍的軍心。清軍向缺口發起決死衝鋒,靠的就是一口氣而已,穆潭在他們身後不斷地製造混亂,干擾分神,把清軍已經聚集起來的那口氣泄去了大半,再也無法積蓄起信心和勇氣。

從豁口涌進城的是袁宗第派來的一百多名士兵。接到鄧名的告急消息時,袁宗第身邊只有一百多戰兵的預備隊,一口氣就都派了過來。這些戰兵大模大樣地開進城,擺出有恃無恐的模樣,爲的是多拖延一點時間,現在袁宗第城外的大部隊正在調動中。

站在城牆上的鄧名能夠看清穆潭只是在虛張聲勢,不過掩護在親兵營背後的其他武昌兵潰散逃走後,賀珍的部隊正在暢通無阻地趕過來,很快就能抵達。只要賀珍一到,對方就會徹底失去突圍的機會。

親兵營的士兵圍繞着總兵形成圓陣後,賀珍的部隊終於趕到缺口附近。看到四面八方都有明軍從街頭巷尾涌出,漢陽總兵知道自己已經沒有脫險的希望。

“保護大人!”遊擊聲嘶力竭地高呼着,他撿起一杆長槍,挺身站在總兵身前,脖子上青筋畢露。

“聽說這個鄧名的真實身份是個前朝宗室,這只是他的化名?”漢陽總兵問了周圍的人一聲。

對於鄧名身世的謠傳,武昌附近的平民百姓雖然不知道,但是文武官員卻都有所耳聞。

幾個面如死灰的幕僚點點頭,總兵又問道:“他是前朝哪位大王之後?”

包括周培公在內,沒有一個人能回答漢陽總兵的這個問題。

見到清軍防禦的陣形後,明軍並沒有上前搶攻,而是緩緩地圍着清軍把他們圍起來,兩軍對峙了一會兒後,袁宗第又有一批援軍趕到,更多明軍出現在城牆上,他們還帶來了一些弓箭手,在城牆上面衝着清軍全神戒備。

“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

親兵營的士兵們已經陷入絕望,只有他們的遊擊還在縱聲狂呼。

漢陽總兵又回頭看了看身後,那位不到三十歲的首席軍師此時已經手腳發軟,面孔蒼白,快要倒在地上了。總兵苦笑了一聲,把腰間的寶劍拔了出來。

“正是!”本來已經骨軟筋酥的周培公見狀又跳將起來,叫道:“大帥身先士卒,士氣大振,必能殺出一條血路。”

“讀書人啊。”漢陽總兵這次沒有任何憤怒的表情,只是最後看了周軍師一眼,然後轉回身,突然撥開身前的部將和士兵,獨自走到隊伍的前排,衝着城牆上高聲喊道:

“對面可是鄧名,可敢出來一見?”

聽到這聲喊聲後,鄧名舉着紅旗,不慌不忙地走到牆邊,向清軍這邊俯看下來,他與漢陽總兵對視片刻,緩緩說道:“我就是鄧名。你願意投降嗎?”

“原來這麼年輕啊。”漢陽總兵看着城牆上那張年輕的面孔,遠遠看上去好像連二十歲都沒有。

“殿下,”總兵向鄧名高聲喊道:“罪將的部下原本都是普通百姓,是罪將一意孤行,要投靠清廷的……”

聽到漢陽總兵的話,鄧名點點頭,總被不同的人誤認爲是宗室,現在他已經懶得解釋了,況且此時也不是解釋的時候。鄧名知道對方擔心自己殺降,這個時代的人多有類似的顧慮,他立刻大聲回答道:“只要將軍放下武器,我保證降者免死。”

“一言爲定?”漢陽總兵等得就是這句話,立刻高聲追問道,既然對方是個身份尊貴的宗室,又在衆目睽睽之前許諾,那麼部下存活的機會或許能大上那麼一些吧。

“絕不食言。”鄧名再次保證道。

對峙的明清兩軍士兵臉上頓時都是一鬆,明軍知道戰鬥即將結束,而清軍士兵本來自度必死,現在雖然不知道鄧名是不是會守信,但到底還是有了一線生機。

總兵回過頭,對親兵們喊道:“殿下仁慈,你們萬萬不可忘了今天殿下的不殺之恩。”

接着總兵又一次望向城頭:“冤有頭、債有主,背叛皇明的大罪罪人一力承擔,還望殿下不要食言。”總兵用盡力氣喊完這句話,猛地舉起寶劍在自己脖子上一劃,切開了自己的頸動脈。鮮血頓時噴起半人多高,總兵的這個姿勢維持了兩秒,然後人就重重向前撲去,直挺挺地摔倒在地。

親兵營的遊擊見狀大叫一聲,也從腰間抽出匕首,二話不說就割斷了自己的喉嚨,咕咕噴着血跌在地上。

清軍的總兵和親兵營遊擊自刎,周培公、總兵的師爺、幕僚,以及剩下的親兵營衆官兵皆拋下武器,嚮明軍投降。

第21節 煙霧(上)第33節 孤注(上)第19節 忠心(上)第9節 授權(下)第26節 生意(下)第8節 矛盾第59節 黃雀(上)第67節 守法(上)第43節 挫折第51節 求戰(上)第54節 霸氣(下)第20節 廷議第32節 突圍第25節 壓力(下)第59節 議款(下)第27節 反攻第24節 怒潮(下)第37節 報告(下)第58節 處罰第39節 都府第14節 強攻(上)第39節 王佐(下)第24節 整訓(下)第47節 矛盾第60節 烽火第5節 密信第67節 守法(上)第39節 良機第43節 徵兵第34節 經濟第47節 贖買(下)第3節 壓力(下)第48節 融洽(上)第35節 表態第2節 抵x制第7節 演變(下)第21節 風起(上)第34節 經濟第16節 示威第26節 生意(上)第40節 入寇(下)第50節 動向(上)第15節 軍心第30節 大敵(下)第60節 算盤(下)第20節 廷議第52節 往事(上)第19節 帝國第45節 隊友(下)第32節 爭奪(下)第40節 泥潭(下)第32節 才能(上)第54節 權變(下)第24節 整訓(下)第45節 南下第38節 買賣(上)第34節 糊塗(下)第9節 海權第49節 擴張(上)第27節 飲血第59節 魔鬼(下)第6節 事變(下)第15節 相識(下)第43節 挫折第40節 印象(上)第54節 權變(上)第27節 反攻第58節 斷後(下)第53節 擒賊第37節 回返第32節 爭奪(上)第35節 鞏固(下)第10節 負責(上)第51節 保衛(下)第30節 賽跑第46節 掃蕩第39節 哨探第11節 攔截第57節 夜戰(下)第58節 遺孤第19節 忠心(下)第25節 印象第19節 忠心(下)第60節 人心(下)第25節 捷報第53節 齊射(上)第53節 擒賊第45節 合作第32節 奉節第27節 得兼第16節 甕中第59節 助剿第47節 情報(下)第1節 交換第59節 議款(下)第20節 廷議第18節 詔書(下)第23節 波瀾(上)第6節 事變(上)
第21節 煙霧(上)第33節 孤注(上)第19節 忠心(上)第9節 授權(下)第26節 生意(下)第8節 矛盾第59節 黃雀(上)第67節 守法(上)第43節 挫折第51節 求戰(上)第54節 霸氣(下)第20節 廷議第32節 突圍第25節 壓力(下)第59節 議款(下)第27節 反攻第24節 怒潮(下)第37節 報告(下)第58節 處罰第39節 都府第14節 強攻(上)第39節 王佐(下)第24節 整訓(下)第47節 矛盾第60節 烽火第5節 密信第67節 守法(上)第39節 良機第43節 徵兵第34節 經濟第47節 贖買(下)第3節 壓力(下)第48節 融洽(上)第35節 表態第2節 抵x制第7節 演變(下)第21節 風起(上)第34節 經濟第16節 示威第26節 生意(上)第40節 入寇(下)第50節 動向(上)第15節 軍心第30節 大敵(下)第60節 算盤(下)第20節 廷議第52節 往事(上)第19節 帝國第45節 隊友(下)第32節 爭奪(下)第40節 泥潭(下)第32節 才能(上)第54節 權變(下)第24節 整訓(下)第45節 南下第38節 買賣(上)第34節 糊塗(下)第9節 海權第49節 擴張(上)第27節 飲血第59節 魔鬼(下)第6節 事變(下)第15節 相識(下)第43節 挫折第40節 印象(上)第54節 權變(上)第27節 反攻第58節 斷後(下)第53節 擒賊第37節 回返第32節 爭奪(上)第35節 鞏固(下)第10節 負責(上)第51節 保衛(下)第30節 賽跑第46節 掃蕩第39節 哨探第11節 攔截第57節 夜戰(下)第58節 遺孤第19節 忠心(下)第25節 印象第19節 忠心(下)第60節 人心(下)第25節 捷報第53節 齊射(上)第53節 擒賊第45節 合作第32節 奉節第27節 得兼第16節 甕中第59節 助剿第47節 情報(下)第1節 交換第59節 議款(下)第20節 廷議第18節 詔書(下)第23節 波瀾(上)第6節 事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