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節 風起(上)

皇太后和順治的心腹重臣自然是要讓皇子繼位,這和宗室親王們的願望不同,但親王們各有心思,結果讓皇太后和重臣們的聯盟佔據了微弱上風。皇帝暴斃,死於敵人之手,內部還有野心家覬覦皇位,這個時候誰都知道應該選擇年長的皇子爲好。不過現年最大的皇子福全有一隻眼睛有嚴重的疾病,幾乎不能視物,誰也不敢擔保福全的另外一隻眼睛會不會出毛病。要是年幼的皇帝瞎了,這就會造成更大的麻煩。

既然如此,先皇派就選擇了玄燁,這位皇子不但沒有嚴重的疾病,而且還出過了天花,顯然身體健康,是再適合不過的人選。這樣,現年虛歲七歲的玄燁就將在詔書頒佈後正式成爲大清的皇帝,等兩天後新年來臨時,他就是八歲(虛歲)了。

皇太后很清楚現在急需拉攏重臣集團,因此就頒佈懿旨命令索尼、鰲拜、蘇克薩哈和遏必隆四個人輔政。索尼、鰲拜和遏必隆都是兩黃旗的奴才,只有蘇克薩哈是兩白旗的旗主。不過蘇克薩哈在多爾袞死後倒向了順治,幫助先皇清洗兩白旗的多爾袞餘黨,獻上了投名狀,已經用行動證明了自己對皇太極子孫的忠誠;此外,兩白旗作爲努爾哈赤的親領,擁有很強的實力(現在的兩白旗是努爾哈赤時代的兩黃旗,當時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極在父親死後逼死大妃,篡奪幼弟多爾袞的位置後把原兩白旗改爲兩黃旗,原兩黃旗改爲兩白旗),任命一個蘇克薩哈作爲輔政大臣也是必要的拉攏手段。

在確定順治的死訊後,蘇克薩哈表現出了敏銳的政治嗅覺,他立刻把軍隊交給遏必隆帶着返回,而本人則快馬加鞭地趕回京師。無論皇太后、順治和兩黃旗大臣平日對他表現得如何信任,蘇克薩哈仍然知道自己處於是非之地。在兩白旗人的眼中,他辜負了多爾袞的信任,幫着皇太極的子孫收拾自己人,是兩黃旗的走狗;而在兩黃旗人眼中,蘇克薩哈卻是桀驁不遜的兩白旗領袖。在這個時候,蘇克薩哈絕對不敢掌握兵權停留在外,以免讓皇太后起疑。現在蘇克薩哈自感已經沒了回頭路,皇太后的信任是他身家性命和榮華富貴的保證。

當蘇克薩哈趕回京師後,皇太后就讓他參與議定新皇人選和未來年號,參加最重要的會議,以示對他的恩寵和信任。在會議上蘇克薩哈唯索尼的馬首是瞻。現在輔政大臣之中他名列第三,甚至還在遏必隆之上,擁立之功加上輔政的苦勞,蘇克薩哈臉上一片沉痛表情,心裡則是長出了一口氣,知道自己的投機再次取得了成效,皇太后會保證他的富貴和前程。

改元和皇帝登基的詔書被迅速地頒發了下去,用不了多長時間,全國都會收到消息。如今的太皇太后宣佈退朝,明日召開新皇帝的第一次御前會議,主題就是如何應對鄧名的挑戰,以及朝廷該如何展開反擊。

實際上,如何處理蘇克薩哈,太皇太后和兩黃旗重臣之間是有矛盾的。私下裡太皇太后曾經兩次召見索尼,後者堅持認爲蘇克薩哈沒有製造混亂的能力,而保住蘇克薩哈的地位對安撫兩白旗有極大的作用。對此太皇太后的看法並無不同,但索尼的眼光不夠深入,只能到此爲止,讓太皇太后十分失望。順治八年以後,兩白旗雖然含恨忍受着皇帝的壓制,也承認了政治x鬥爭的失敗,但他們中很多人依舊沒有對皇太極一系心服,盼望着有一天能夠恢復兩白旗在努爾哈赤時期的地位。至今十年,這段時間畢竟還是太短了,皇帝暴斃後,兩白旗又蠢蠢欲動,而蘇克薩哈的表態固然對皇太極一系有利,讓那些心懷不滿的兩白旗人大失所望而且更加不滿,但蘇克薩哈依舊是兩白旗的領袖。

兩白旗一盤散沙,才更符合皇太極一系的利益。蘇克薩哈對兩黃旗的亦步亦趨已經爲他帶來了很多仇恨。收拾了蘇克薩哈不但能夠讓兩白旗變得更加鬆散,而且還不必擔心引起兩白旗的同仇敵愾,那些已經把蘇克薩哈視爲叛徒的兩白旗人說不定還會拍手稱快。至於索尼說的不宜大動,太皇太后自問也不是糊塗蟲,她當然不會在這個節骨眼上收拾蘇克薩哈,而是會利用他進一步壓制兩白旗的野心,等到他失去利用價值後再拋出去喂狗。

不過索尼好像確實已經老了,對太皇太后的暗示不能很好的理解,最後被逼急了還大叫起來,說什麼若是太皇太后實在信不過蘇克薩哈,只要一封懿旨,他立刻就親自帶人去抄了蘇克薩哈的家。

索尼的老朽無能讓太皇太后徹底失望,前幾天她又招來了另外一個重臣鰲拜。在得到太皇太后不立刻對蘇克薩哈動手的保證後,鰲拜放下心來,他更進一步向太皇太后獻計,將來除掉蘇克薩哈的時候,完全可以裝成是輔政大臣之間的矛盾、內訌,以避免給兩白旗留下皇室刻薄寡恩的形象,並表示他完全可以主持此事。

這個計策比太皇太后構思得還要好,她理清了鰲拜的思路後,有些惋惜地長嘆一聲:“那未免也太委屈你了,將來少不得還要責罰你一番。”

太皇太后的意思很明白,鰲拜這麼做肯定會引起兩白旗裡部分人的仇視,將來皇室爲了顯示公允和拉攏兩白旗,無疑要給他一些懲罰,如果必要甚至會給鰲拜降爵、杖責這樣的羞辱。

“奴才一心爲主子效力。”鰲拜重重地磕頭。

“好奴才。”太皇太后讚歎道。和鰲拜的這一番交談後,蘇克薩哈位列第三的輔政大臣地位也就確定下來。

鰲拜走後,太皇太后在心裡琢磨着:“鰲拜跟着太宗的時候忠心耿耿,但是沒有這麼多狡計啊,怎麼現在肚子裡有這麼多壞心思呢?索尼這個人老糊塗了,雖然用着不趁手,但還是索尼這樣的纔可靠。嗯,將來玄燁長大以後肯定是要給蘇克薩哈平反的,那時鰲拜若是老朽了就隨便罵幾句算了,若是他還是這樣頭腦清醒的話……乾脆,以後收拾兩白旗的事情都交給他去辦,等平反的時候就賜鰲拜一個死吧,兩白旗肯定會感恩戴德的。”

……

第二天,也就是順治十七年的倒數第二天,戴孝的小皇帝第一次登上龍椅,端坐在上面,一本正經地聽着輔政大臣和祖母的對奏。按理說明年已經可以改元,但現在距離年關實在太近,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讓全天下在年前知道新的年號,最後朝廷還是決定明年繼續使用順治十八年的年號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混亂,再過一年爲康熙元年。

關於順治戰死,京師這段時間來一直議論紛紛,雖然鄧名的行動可以用先欺敵、後突襲來解釋,但鄧名的雷霆一擊實在是威力巨大,一個時辰的夜襲就打垮了三千蒙八旗,奪取了全部外圍陣地,而士氣高昂、裝備精良的兩千禁衛軍據守營寨竟然沒能堅持多長時間。看過禁衛軍軍官的詳細報告後,索尼、鰲拜這些老將都感到不寒而慄,他們覺得自己都無法如此完美地深入敵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禁衛軍圍困起來,相比鄧名凌厲的突襲,報告上描述的無窮無盡的弓箭都顯得不值一提了。

現在朝廷高層已經基本達成共識,那就是鄧名一定是通過某種渠道瞭解到了皇帝的動向,而能夠給他提供皇帝行蹤的,除了朝廷高層就是江南官場。

今天的御前會議參與者並不多,侍衛也都是最可靠的上三旗子弟,所以輔政大臣們也沒有什麼顧忌。鰲拜大聲說道:“能夠及時知曉先皇行蹤的,差不多就是現在屋裡的這些人了。”屋裡的人基本也就是皇帝人選和確定年號的參與者,他們的忠誠已經久經考驗:“必定是江南官場有人通賊,而且位置不低!”

負責提供糧草的林起龍,負責戰場統籌的蔣國柱,還有具體指揮兩江部隊的樑化鳳,他們三人身上的嫌疑最大。不過清廷找不到他們與鄧名私通的動機,而且如果他們是叛徒,那又該如何解釋他們至今還沒有亮出反旗呢?有了這次的教訓後,下次清廷要南下勢必提防,不會再給江南官場出賣情報的機會;而且時間拖得越久,這個叛徒暴露的機會就越大。在朝廷看來,這次皇帝被突襲身亡,江南督撫也會生出和朝廷一樣的疑惑,若是真有這麼一個細作存在,現在檢舉告發的奏章早就應該遞上來了;可真實情況是江南方面沒有任何反應,就是說沒有任何督撫發現蛛絲馬跡——總不能說整個江南官場都莫名其妙地無理由地通鄧吧?

對這件事還有另一個解釋,那就是鄧名在某個督撫的身邊有密探,事變後這個失職的督撫雖然察覺有異,但爲了推卸責任,秘密x處決了細作。不過這個設想並沒有擺到桌面上,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麼御前會議的參加者也不能徹底洗脫嫌疑,畢竟也有可能是他們的身邊人泄露出去的。

因此,大家都一口咬定,肯定有某個江南的高官向鄧名出賣了先皇,一定要認真追查。但如何進行追查則是一件相當棘手的事情,而且現在究竟是不是認真追查的好時機也值得商榷。

第52節 登陸(下)第33節 通牒第17節 堅壁第49節 副手(下)第42節 說客第59節 撤軍第14節 亂戰(下)第40節 泥潭(上)第4節 一致(上)第43節 靖難(上)第56節 蠱惑第5節 重整(上)第48節 專利(下)第2節 目標(上)第3節 壓力(下)第44節 夾擊(下)第12節 調整(下)第32節 吐哺第15節 雙贏第4節 一致(下)第36節 備戰第35節 捆綁第33節 唐王第14節 彈盡(上)第33節 試探第36節 方向(上)第8節 戰備(上)第50節 挫折第45節 隊友(上)第53節 烈焰第21節 東進(下)第12節 圍困(上)第26節 反覆第33節 通牒第40節 登陸第7節 仲裁(下)第46節 證券(上)第40節 打賭第36節 宿命(下)第48節 失誤第30節 威壓(下)第33節 問策(上)第60節 爭奪(下)第41節 失控(上)第51節 夢想(上)第7節 出口第29節 解圍(下)第26節 兄弟(下)第31節 血戰(下)第28節 盟軍(上)第52節 反擊第34節 問候(下)第52節 壯士第22節 搶攻(上)第11節 事變第29節 道破第56節 宣戰(下)第22節 尖兵第56節 推銷(上)第12節 徵稅第9節 海權第44節 條約(下)第8節 戰備(上)第49節 風氣(下)第57節 疲兵第20節 僞詔(下)第19節 忠心(上)第54節 投機(下)第56節 突擊第59節 黃雀(下)第7節 交易第22節 尖兵第4節 國民(下)第38節 包抄第58節 戰書第5節 潤滑第10節 決議(下)第40節 印象(上)第67節 守法(上)第35節 鞏固(上)第2節 軟硬(上)第60節 人心(下)第57節 夜戰(下)第29節 功名第25節 壓力(下)第47節 矛盾第41節 阻擊第47節 證據(中)第45節 處置第39節 王佐(下)第52節 壯士第24節 內憂(上)第16節 家學第12節 徵稅第35節 面談第35節 會面(上)第31節 呆仗(上)第31節 裁軍(下)第17節 衝擊(下)第22節 搶攻(上)
第52節 登陸(下)第33節 通牒第17節 堅壁第49節 副手(下)第42節 說客第59節 撤軍第14節 亂戰(下)第40節 泥潭(上)第4節 一致(上)第43節 靖難(上)第56節 蠱惑第5節 重整(上)第48節 專利(下)第2節 目標(上)第3節 壓力(下)第44節 夾擊(下)第12節 調整(下)第32節 吐哺第15節 雙贏第4節 一致(下)第36節 備戰第35節 捆綁第33節 唐王第14節 彈盡(上)第33節 試探第36節 方向(上)第8節 戰備(上)第50節 挫折第45節 隊友(上)第53節 烈焰第21節 東進(下)第12節 圍困(上)第26節 反覆第33節 通牒第40節 登陸第7節 仲裁(下)第46節 證券(上)第40節 打賭第36節 宿命(下)第48節 失誤第30節 威壓(下)第33節 問策(上)第60節 爭奪(下)第41節 失控(上)第51節 夢想(上)第7節 出口第29節 解圍(下)第26節 兄弟(下)第31節 血戰(下)第28節 盟軍(上)第52節 反擊第34節 問候(下)第52節 壯士第22節 搶攻(上)第11節 事變第29節 道破第56節 宣戰(下)第22節 尖兵第56節 推銷(上)第12節 徵稅第9節 海權第44節 條約(下)第8節 戰備(上)第49節 風氣(下)第57節 疲兵第20節 僞詔(下)第19節 忠心(上)第54節 投機(下)第56節 突擊第59節 黃雀(下)第7節 交易第22節 尖兵第4節 國民(下)第38節 包抄第58節 戰書第5節 潤滑第10節 決議(下)第40節 印象(上)第67節 守法(上)第35節 鞏固(上)第2節 軟硬(上)第60節 人心(下)第57節 夜戰(下)第29節 功名第25節 壓力(下)第47節 矛盾第41節 阻擊第47節 證據(中)第45節 處置第39節 王佐(下)第52節 壯士第24節 內憂(上)第16節 家學第12節 徵稅第35節 面談第35節 會面(上)第31節 呆仗(上)第31節 裁軍(下)第17節 衝擊(下)第22節 搶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