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 甕中

下達命令讓全軍戒備的同時,漢陽總兵心中疑慮難平,決定再去城牆上看看。他先到南邊的城樓上遙望遠處的明軍,只見整齊的隊伍排列在距離城牆半里以外。

“他們躲得這麼遠,就算城牆塌了,也沒法立刻衝進來啊。”如果完全不考慮穴攻前期的準備時間,明軍的進攻姿態明顯至極,對攻擊的目標也絲毫不加以掩飾,兩段即將受到爆破的城牆前的壕溝都已經被明軍填平了。漢陽總兵緊急派幾個老兵到城牆附近敲擊,用這種方法可以判斷下面是否挖出了空洞。但很快那幾個老兵都彙報說牆上沒有傳回任何空音,下面的牆基完好。

“我就知道……”總兵嘟噥了一聲,但還是指着那段被明軍填平的壕溝下達了一連串的命令。他命令加派一隊士兵到那條壕溝背後的城牆上駐守,同時再派一批甲兵到城牆後待命。雖然依舊不相信明軍能在一天一夜間就挖空牆基,不過現在漢陽總兵的部署已經是以對方能挖塌城牆爲前提了。

部署完南面的防禦後,總兵命令北面的城牆也要採取同樣的戒備。

自從明軍抵達後,周培公就一直很緊張。這是他第一次上戰場,之前總兵那副輕鬆的姿態對周培公還有一定的安慰作用,但現在看到總兵身邊的傳令兵如流水般涌向鍾祥各處,周培公的心頓時又提起來了。

“昨天大帥不是說城牆十天、八天也挖不塌麼?”周培公找到一個時間空隙,急忙問道。

“理應如此,賊人多半是虛張聲勢,在用攻心之計,只是兵法有備無患。”周培公是讀書人,而且年紀輕輕,前途不可限量,總兵對他也很客氣:“我們平時也得讓兒郎們多動一動,免得他們懈怠了。”

漢陽總兵在親衛的簇擁下走下城樓。他從武昌帶來的精銳正在府城衙門附近,也就是城中心集結待命,總兵要親自趕去指揮他們。

“會不會是賊人的疲兵之計?”周培公苦苦思索了一會兒,又拿出一個新的猜測。

“周先生明察秋毫,多半如此。”

總兵微笑着連連點頭,心裡卻是大不以爲然:“疲兵之計?他們在城外看得到我們城內的動靜麼?他們怎麼知道有沒有達到目的?要是城外是你這樣的書生在領兵,那肯定是在詐唬我。不過,既然是郝搖旗他們,多半有什麼陰謀詭計,我還是小心爲上。”

眼看就要和周培公走回府衙前,突然背後轟然一聲巨響,驚得總兵和他周圍的人一起回頭望去,只見南面一股黃褐色的煙塵柱沖天而起。

“這是怎麼了?”總兵和衆人無不大驚失色,他們從未見過這種陣勢。

城北守在地道口的明軍士兵看到騰起的煙霧後,立刻點燃了導火索,然後離開地道向安全的後方跑去,那裡的明軍同樣也嚴陣以待。領軍的郝搖旗表情輕鬆地騎在馬上,看着前方點火的爆破手向自己這裡跑回來,他知道大概在一柱香之後,自己面前的這面城牆也會被爆破出一個豁口。

此時在城南的明軍已經發起了進攻。煙塵向上飛起後,賀珍和劉體純幾乎同時下令,數千明軍甲士發出齊聲吶喊,開始向鍾祥發起進攻。甲士用來克服敵軍可能的抵抗,突破城防後,輔兵也會緊跟着進入城中,他們可以幫着捆俘虜、搜捕潰兵、安撫百姓、監視降兵,必要時這些輔兵也可以加入戰鬥。若是對方的抵抗很微弱,這些輔兵也能制服零星的抵抗者。

衝在最前的是賀珍親自率領的親衛突擊隊,一馬當先向城牆衝去的時候,他和身邊的士兵們都頗有經驗地向斜上方舉起了盾牌,或是用披風遮擋住頭頂。經歷過幾次城牆爆破後,這些突擊隊士兵都知道很快就會有一些碎磚從天而降,雖然這些碎末體積很小、砸不傷人,不過若是打到臉上還是挺疼的。

今天的爆破是兩處並舉,賀珍堅決要求劉體純先引爆南面這邊的城牆。他知道對面的郝搖旗即使在聽到爆破聲後立刻點燃導火索,那也會晚上一柱香左右的時間,這就留給他賀珍搶先殺入府衙,將攻克鍾祥的頭功拿到手的時間。

這個頭功不如以前值錢了。以前第一個衝進城、拿下衙門的將領,可以名正言順地分到最多的戰利品,而現在因爲採取爆破手段,即使搶下頭功所獲也有限,不能拿到太多的份額。負責城外的袁宗第也不會少分多少。不過賀珍覺得多一點是一點,多分一些總比少分強。

以前就算是穴攻成功,城牆也不會完全坍塌,往往還會是一個相當陡峭的斜坡,城池的守衛者會從斜坡兩側的牆垛後灑下箭雨和大批的石塊,還會在斜坡上點起火焰以阻礙進攻方。那時賀珍爲了鼓舞士氣,往往要拿出驚人的懸賞,讓士兵們奮不顧身地衝擊守軍——冒着矢石攀登陡坡,衝過熊熊大火與後面的守兵搏鬥。

但現在賀珍已經懶得說什麼賞格了,他率領着突擊隊從豁口一擁而入,周圍的地上橫七豎八躺着無數清兵。剛纔爆炸的時候,有不少清兵就在站在崩塌的城牆上面,而且這些清兵還是城中最有防守經驗的一批老兵,其中一些是漢陽總兵帶來協防的武昌兵。

這些士兵既然聽不到牆基下的空音,自然難以判斷穴攻的地點,他們假設明軍填平的壕溝中央是穴攻的中心點,爲了安全,他們站的位置離開中心點幾米遠。即使是這些最有經驗的士兵,真正親身遇到穴攻的也沒有幾個,大部分都是聽軍官講述過遭遇穴攻時的場面。一般城牆倒塌前有明顯的預兆,而且坍塌是個緩慢的持續性過程,城牆上的人有時間調整自己的位置,稍微靠近中心危險並不大,還有利於搶佔良好的防禦位置。軍官們認爲,既然聽不到牆基下的空音,那麼填平壕溝的明軍多半是要蟻附攻城,站得緊密點可以更有效地殺傷攻城者。

結果,最有經驗、最藝高人膽大的那批軍官和老兵就跟着城牆一起被轟上了天,附近城垛後的清兵也都從城牆上震得摔了下去,那些沒摔下城牆的也被爆炸的衝擊波撞翻在城牆上,再也爬不起來了。

對於站在半里外的明軍來說,天上降下來的碎石最多也就是在臉上砸出個包。但對城牆後的清軍披甲兵來說可沒有這麼簡單,先是被爆炸震得暈頭漲腦,接着就是無數大磚塊噼裡啪啦地掉下來。那些距離爆破點較遠,沒有被震死、震傷的清兵來不及躲閃,一陣青磚雨突然從天而降,部署在牆後的幾百個披甲兵被砸得措手不及。

賀珍衝進來的時候煙塵還沒有散去,他和周圍的部下揮舞着大刀、長矛,一言不發地向那些倒在地上喘息的清兵頭上斬去,轉眼之間就把豁口後還能動的清兵都砍翻在地。接着賀珍把手中的寶劍一指,無數明軍就吆喝着緊隨其後,向北面朝着鍾祥城的深處殺去。

此時漢陽總兵還沒有鬧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但已經見到城南和城西兩座城樓上都舉起了告急的旗號——這兩座城樓上,都能看見明軍爆破城南偏西的那段城牆,以及明軍正從豁口處涌進城的情景。

“大帥,這是怎麼回事啊?”周培公心急火燎地問道。

“呵呵,”漢陽總兵故作鎮定地一笑:“賊人還有點本事,居然真把城牆挖塌了。”

“那該怎麼辦?”

“周先生莫慌,無外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罷了。”漢陽總兵下令已經集結在知府衙門前的軍隊整隊出發,當務之急就是去增援城牆破口處。直到此時總兵還並不着急,他剛纔已經在明軍填平的那段壕溝後部署了防禦部隊,總兵估計此時守軍正在城牆的缺口上抵抗,片刻之間明軍還是無法突入城中的。

只要援兵一到,缺口就會被堵住。若是明軍的戰鬥力比總兵想像得更強,已經有部分明軍突入城內的話,總兵就會指揮這些集結完成的清兵發起有力的反攻,奪回缺口,封閉城內外交通,然後將已經突入城內的那些明軍銳士消滅。

將旗揮舞,總兵大步走向自己的戰馬。看到旗號的武昌兵也軍容整肅,停止了竊竊私語,紛紛昂首挺胸,等着跟着總兵的將旗一起前去迎敵。

“轟!”

一聲比剛纔更大的爆破聲響起,這次是從城北偏西的地方傳來。愕然驚呆的總兵和幾千清兵一起望向第二聲巨響傳來的方向,只見那裡也騰起了滿天的煙塵,比剛纔那次顯得更多,在天空中瀰漫得更廣。

“北面的城牆也被挖塌了嗎?”周培公大叫起來,爲什麼會感覺官兵的形勢好像很不妙呢?

“怎麼可能?”總兵愣在原地喃喃自語道,半天沒能動彈一下。他明明已經派人在兩處都聽過,牆基下面肯定沒有被大片挖空啊。

炸響過去沒有多久,總兵就看到城北的城樓上也打起了告急的旗號,發瘋一樣地向城內舞動着那面旗幟。而此時西面的城樓上則在旗幟上升起三盞燈。

三盞燈!一盞是城樓兩側的城牆上發生激戰,兩盞是城門的門洞前已經發生激戰,三盞則是城破在即!這是最緊急、最絕望的告急旗號,一般來說,也會是城門樓發出的最後一個信號。

似乎在呼應西城,鍾祥的高高的鐘樓上突然鐘聲大作。本來鐘樓上的鐘就不能亂敲,在戰爭期間更是如此,現在鐘樓上卻發出連續急促的鐘聲,一聲緊似一聲,任何一個人都能聽出這鐘聲中的驚慌之意。可以想像得出鐘樓上那些清兵驚慌失措的樣子——他們一定已經急得滿頭大汗,正瘋狂地鳴鐘,盡力向全城發出警報。

西城掛上三盞燈、鐘樓發狂地開始撞鐘,安陸府的知府、軍官、還有那個姓周的總督府幕客,全都驚駭得說不出話來。剛剛平靜下來的軍隊頓時又是一片譁然,士兵們再次開始交頭接耳。

“沒什麼大不了的,”漢陽總兵深知此時決不能慌亂。西面的城門已經塞死,掛出三盞燈,說明城樓上的人同時看到南北兩邊的城牆都受到了緊急攻擊。鐘樓是城內的制高點,看不到城外的戰況,總兵估計上面的人鳴鐘是因爲看到明軍已經有突入牆後的趨勢——牆剛塌而已,敵軍有突入的趨勢就已經很驚人了。總兵心裡得出判斷後,立刻用洪亮有力的聲音對周圍衆人重複道:“沒什麼大不了的!本將先去增援城南,然後調頭回城北,保護城牆,消滅入城的賊人。”

說完總兵就把副將喊來,分給他五百士兵去城北增援缺口。這支軍隊再加上前面部署的阻擊部隊,總兵認爲把明軍擋上一個時辰沒有大問題。他決定還是先率主力消滅城南的明軍爲好。畢竟城南首先受到攻擊,威脅也更大,鐘樓多半是因爲城南的危局而鳴鐘的。

安陸府的知府也急忙請纓,和副將一起去增援城北。

“如此最好。”漢陽總兵用力地點點頭,盡力用自己的鎮靜讓其他人從驚慌中恢復過來:“擋住賊人即可,其它地段的戰兵不要輕易抽調,以免中了賊人的聲東擊西之計。”

“明白,明白。”安陸府知府急急忙忙地點起知府衙門周圍的甲兵,要和副將一起趕去城北缺口支援。

“大帥放心!”和漢陽總兵一樣,他手下的這個副將也顯得信心十足,他拍着胸脯向總兵保證道:“莫說是一個時辰,就是一天一夜,賊人也休想從末將面前衝進城,否則末將就自己割了腦袋來見大帥。”

雖然趕去同樣一個地點,但這兩隊人馬並非走的是一路,副將帶領着五百武昌兵走直通北城樓的大道,而知府則帶兵趕去西城樓——那裡升起的三盞燈籠影響太壞了,知府要趕去把燈籠取下來,把負責的軍官軍法從事。

漢陽總兵的冷靜對周培公同樣有一種感染力,看到總兵這樣鎮定自若,周培公也深爲自己剛纔的驚慌感到羞愧,更深切體會到“將爲軍主”這句話的意思。

“擊鼓!”總兵翻身上馬,把下巴高高地向天上揚起,命令軍隊擊鼓前進。雖然鐘樓上的人還在像瘋子一樣地敲鐘,但總兵知道這個時候絕對不能驚慌,一旦讓謠言蔓延,那軍心很容易不可收拾。軍隊開始向城南移動後,總兵叫來一個心腹,令他帶一隊人趕去鐘樓,把上面那幾個不知輕重的傢伙統統處死。

武昌軍主力跟着總兵的旗鼓,步履整齊地踏上府衙直通南城樓的大道,兩千綠營甲士沉重的腳步把大地踩得都微微發顫。

在總兵的身後是他的旗手,然後是騎馬的親衛,再往後是最爲可靠、裝備最好、訓練最精的親兵營。親兵營的步兵排開六人寬的隊列,把鍾祥的大道佔得滿滿的。親兵營中的槍兵一個個右手緊握長槍,把槍尖向天空筆直豎起;刀盾兵同樣是用右手握緊腰刀的刀把,把盾牌背在後背上……這些士兵一排排隊列齊整,以同樣的節奏晃動着身體,邁動着大小相同的步伐,跟在總兵身後向南城開去。

“一盞燈……”漢陽總兵走在隊伍的前面,仰頭看着越來越近的南城城樓,他看到一盞燈籠正在逐漸升上旗杆的最高處。

這是表明城樓兩側的城牆上已經發生了激戰。此時總兵已經快走到城樓下了,他並沒有看到城樓兩側的城牆上有戰鬥的跡象,倒是有不少士兵在驚慌地呼喊。

第一盞燈籠剛在旗杆上停穩,第二盞燈籠也搖搖晃晃着升空,出現在總兵的視野中。

“唉。”漢陽總兵輕輕嘆了口氣。如果有兩盞燈籠被升上旗杆,那就意味着攻防雙方正在激烈爭奪城門的控制權。不過他在這個地方已經能夠清楚地看到南城的城門洞了,裡面依舊被大石頭堵得嚴嚴實實的,那隻能說明還會有一盞燈籠會被很快升起。

果然,第三盞燈籠沒有任何意外地出現在了旗杆上。

“荒唐。”漢陽總兵忍不住罵道。他的大旗已經距離城樓沒有多遠,後面是數千清軍組成的嚴整陣容,城樓上的守兵肯定看得見這一切,但竟然還升起了這種動搖人心的信號。見到自己過來時,城樓上的士兵不但沒有恢復常態,反倒紛紛朝着自己旗號的方向亂喊着些什麼。

“一會兒一定要殺幾個動搖軍心最厲害的。”總兵在心裡發狠道。背後的戰鼓聲沉穩有力,和眼前城樓上的混亂形成鮮明對比:“安陸知府,還有鍾祥的將佐們都是怎麼練兵的?等回去一定要向總督大人好好參他們一本。”

這時漢陽總兵已經來到城樓前,幾個城樓的守兵連滾帶爬地撲向他的馬前。

“明、明、明、明……”撲過來的那個人看服色似乎是把守南城樓的千總,他嘴脣哆嗦着已經說不出完整的詞語,一口氣說了四、五個“明”,但連第二個“軍”字都吐不出來。

“明什麼明?賊人殺上缺口兩側的城牆了麼?”見到對方這一副孬種模樣,總兵又是不耐煩又是厭惡地喝問道。

那個千總拼命地點頭,動作劇烈得好像都要把脖子甩斷了,同時全力伸出左臂向西面指去。

總兵縱馬向前一步,順着他的手臂向西面看去,此時他的視野不再受到民房的遮擋,只看見一小隊明軍正貼着牆邊向自己這裡跑來——漢陽總兵原本就是打算走城牆下的這條道路去增援缺口的。

“城牆坍塌後我立刻就出發了,”總兵一下子愣住了:“怎麼明軍已經摸到這裡來了?”

爆破口就在城南緊貼着西牆的地方,賀珍進來後就沿着西牆撲向西城樓,他剛開始攻打西面的城樓時,安陸府的知府領着幾百安陸兵趕來增援。緊隨其後的劉體純本來應該向右轉去打南城樓,但得知這個消息後就改變了主意,他認爲城內只有一千多滿清甲兵,斷定賀珍發現的那幾百清兵就是城內的主力。劉體純更經一步推斷,城內除去這幾百原本集中在知府衙門、現在正向城西趕去的城內主力,分散在各個城樓上的也就是一、二百披甲兵,並不會構成什麼大患。而如果不去支援賀珍的話,雖然帶着一千多戰兵進城賀珍也有同時應付兩邊的能力,但會延長戰鬥時間而且可能受到較大損失。

劉體純當機立斷,下令中止原來的計劃,全速向北去增援賀珍,他認爲打垮了這支清軍主力大概戰鬥也就能宣告結束了。此外位於城西南鐘樓上鐘聲也讓劉體純聽得心煩,一聲緊似一聲好像催命一般,他命令一個部將帶着一隊士兵去奪取鐘樓。鐘樓同時也是一個制高點,不但可以觀察城內形勢,而且在上面插上明軍的紅旗後也能進一步動搖城內守軍的鬥志。

在漢陽總兵和那一小隊明軍撞面時,劉體純已經帶着主力部隊急行到西城樓附近,他感覺城中的道路無法展開兵力,就讓士兵散開進入西南城區,沿着衆多街巷包抄城西大道,對其上的安陸府知府的部隊發起全面圍攻。

城北的郝搖旗在爆破後也帶着超過三千戰兵向鍾祥城內涌來,他根據原定的計劃進城後就左拐去攻打北面的城樓,在前鋒趕到城樓前時,奉命支援城北缺口的五百武昌兵也跑步趕來。得知前方出現數以百計的綠營披甲兵後,郝搖旗做出了和劉體純一樣的判斷,他認定自己已經捕捉到鍾祥的清軍主力,立刻催動全軍向這些武昌兵撲去。也是出於和劉體純同樣的考慮,郝搖旗的大軍則散入西北城區,圍追堵截從城北大道趕來的這幾百武昌兵。

劉體純帶着主力北上後,只有少量的明軍從城南豁口貼着城牆向東搜索前進,這些朝着漢陽總兵而來的明軍只有幾十個人而已,其中還有幾個是在鄖陽、谷城、宜城等地嚮明軍投降的前清軍綠營,更有一些是想立功轉爲戰兵的輔兵。他們沒有跟着賀珍、劉體純的主力一起向北,而是沿着城牆向南城樓這邊摸過來,本想勸降或是制服城樓上的守軍,立下一點戰功的。

乍一看到那面突然出現在自己面前的兩丈高總兵旗,走在最前的十幾個明軍頓時也是目瞪口呆。這幾個明軍士兵和漢陽總兵、還有總兵的幾個貼身親衛大眼瞪小眼,一時間誰都沒反應過來。

譁、譁、譁……

密密麻麻的披甲清兵跟着那面總兵的大旗,從街道的拐角處繞過來。

……

“確實是易如反掌。”

鄧名一邊發出感慨,一邊帶着衛士們慢悠悠地來到城南的豁口前。

和前幾次一樣,清軍根本沒能在豁口處組織起任何有效的抵抗;反過來,越來越有經驗的明軍對進攻時機的把握也越來越好。今天這一仗,比以往幾次時機拿捏得更好,幾乎是在爆破後的第一刻就衝進了城,清軍那時多半都頭暈眼花地在地上打滾呢。

缺口處現在只有少量的明軍戰兵,大批的明軍輔兵正在清理豁口處的磚石,或是跟着戰兵搜索周圍的民房,一邊安撫百姓,一邊把那些企圖藏起來的清兵搜出來。

在那些向東的士兵奔向南城樓時,一些明軍士兵也從斜坡上爬上城牆,準備驅逐這一段城牆上的敵軍,見明軍爬上城牆後,爲數不多的清兵怪叫着向南城樓撤走。在缺口兩側的城牆根下,還有不少頭破血流的清兵,一個個垂頭喪氣地坐在地上,毫不反抗地聽任明軍的輔兵把他們牢牢地捆起來。

鄧名根據以往的經驗,知道很快城外就會發生無數起短跑比賽。城牆上無路可逃的守兵會用繩子把自己縋下城去,企圖逃離註定陷落的城市。

但是城四周有上萬雙眼睛盯着這些人,輔兵會爭先恐後地捉拿這些潰兵。拿獲這些失去鬥志、拋棄武器的敵兵是毫無危險的立功機會,除了極少數短跑天才外,絕大多數的潰兵都會被城外的輔兵拿獲。

“那是什麼?”從豁口邊的斜坡登上城牆後,鄧名指着南城城樓的方向,疑惑地問道。

這時已經有更多的清兵轉過城南大道的拐角,那些想去攻打或者勸降南城樓的明軍士兵也有幾個反應過來,他們發一聲喊,掉頭就向來路奔回。

在鄧名看到這些明軍開始轉身逃跑的同時,他也看到那些從城南大道上轉出來的大隊清兵,雖然距離遙遠但也能看到黑壓壓的人頭迅速地鋪滿城牆邊的道路,無數的兵器在空中閃着寒光,不計其數的旗幟在一片刀光劍影中飄揚。

刀劍如林,旗幟似海。

第46節 證券(下)第26節 判斷(下)第53節 擒賊第14節 亂戰(上)第25節 壓力(下)第10節 麻將第64節 平息(上)第37節 報告(上)第62節 蠢動(上)第50節 動向(上)第50節 債券(上)第18節 詔書(上)第32節 扶持第53節 霸氣(上)第14節 亂戰(上)第12節 圍困(下)第66節 加入(下)第50節 追擊(上)第9節 授權(下)第16節 衝擊(上)第33節 試探第41節 占卜第1節 誤會(上)第57節 分贓(下)第65節 援助(下)第41節 遭遇(上)第31節 呆仗(上)第36節 方向(下)第3節 上風第46節 脫逃(下)第22節 突破(下)第44節 條約(上)第41節 遭遇(上)第21節 追兵第48節 打賭第19節 跋扈(上)第42節 中立(上)第17節 調查第50節 動向(下)第14節 亂戰(上)第5節 隔閡第21節 東進(上)第30節 成長(下)第25節 印象第58節 戰書第26節 兄弟(中)第18節 激戰第2節 抵x制第8節 戰備(下)第23節 波瀾(下)第31節 呆仗(下)第14節 彈盡(上)第35節 進軍第31節 名將第18節 對手第25節 棄軍第7節 北上第3節 君臣第29節 統一(下)第10節 決議(上)第22節 反正第37節 重慶第60節 爭奪(下)第30節 劍閣第4節 國民(上)第58節 斷後(上)第2節 軟硬(上)第58節 遺孤第20節 萬縣第35節 會面(下)第1節 誤會(下)第17節 堅壁第23節 臨陣第32節 吐哺第38節 迎敵第25節 投奔(中)第56節 離去第44節 夾擊(上)第43節 挫折第24節 整訓(下)第56節 宣戰(下)第1節 失憶第15節 雙贏第10節 決議(下)第19節 感慨(上)第57節 輕取第50節 動向(下)第35節 鞏固(下)第40節 困境第7節 交易第20節 僞詔(上)第40節 泥潭(上)第11節 事變第12節 強渡(下)第46節 證券(下)第10節 決議(上)第6節 事變(上)第9節 送神(上)第35節 捆綁第53節 兌換
第46節 證券(下)第26節 判斷(下)第53節 擒賊第14節 亂戰(上)第25節 壓力(下)第10節 麻將第64節 平息(上)第37節 報告(上)第62節 蠢動(上)第50節 動向(上)第50節 債券(上)第18節 詔書(上)第32節 扶持第53節 霸氣(上)第14節 亂戰(上)第12節 圍困(下)第66節 加入(下)第50節 追擊(上)第9節 授權(下)第16節 衝擊(上)第33節 試探第41節 占卜第1節 誤會(上)第57節 分贓(下)第65節 援助(下)第41節 遭遇(上)第31節 呆仗(上)第36節 方向(下)第3節 上風第46節 脫逃(下)第22節 突破(下)第44節 條約(上)第41節 遭遇(上)第21節 追兵第48節 打賭第19節 跋扈(上)第42節 中立(上)第17節 調查第50節 動向(下)第14節 亂戰(上)第5節 隔閡第21節 東進(上)第30節 成長(下)第25節 印象第58節 戰書第26節 兄弟(中)第18節 激戰第2節 抵x制第8節 戰備(下)第23節 波瀾(下)第31節 呆仗(下)第14節 彈盡(上)第35節 進軍第31節 名將第18節 對手第25節 棄軍第7節 北上第3節 君臣第29節 統一(下)第10節 決議(上)第22節 反正第37節 重慶第60節 爭奪(下)第30節 劍閣第4節 國民(上)第58節 斷後(上)第2節 軟硬(上)第58節 遺孤第20節 萬縣第35節 會面(下)第1節 誤會(下)第17節 堅壁第23節 臨陣第32節 吐哺第38節 迎敵第25節 投奔(中)第56節 離去第44節 夾擊(上)第43節 挫折第24節 整訓(下)第56節 宣戰(下)第1節 失憶第15節 雙贏第10節 決議(下)第19節 感慨(上)第57節 輕取第50節 動向(下)第35節 鞏固(下)第40節 困境第7節 交易第20節 僞詔(上)第40節 泥潭(上)第11節 事變第12節 強渡(下)第46節 證券(下)第10節 決議(上)第6節 事變(上)第9節 送神(上)第35節 捆綁第53節 兌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