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壓力(下)

半個月前,昆明。

雖然晉王嚴禁手下議論朝廷和內閣,但晉王府裡的人對流亡朝廷的不滿還是愈演愈烈。

鄧名返回四川不久,晉王府就收到了永曆朝廷的敕令。見到給鄧名的爵位後整個晉王府都震動了,覺得這是對功臣的極大怠慢,李定國更擔憂鄧名會勃然大怒——如果鄧名真的不是宗室的話;而更大的危險是讓李定國的一番苦心白費了,已經接受了協議的鄧名因爲朝廷的慳吝而不受任何束縛,這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因此,李定國沒有立刻把聖旨送往奉節和成都,他的兒子李嗣業也沒有立刻啓程前往川西,而是速派使者去緬甸懇請天子和朝廷收回成命。李定國計劃等朝廷改變了主意後,再讓晉世子帶着朝廷新的恩旨去一趟川西,鞏固兩家的關係。

可是天子拒絕修改旨意。通過走這一趟,晉王府的使者也看明白了,關鍵還是天子,內閣告訴使者這完全是皇上的意思,閣老們完全贊同晉王的意見。而經過一番琢磨,李定國和晉王府的人也終於明白過來,原來皇上這個聖旨並不是小氣或是看不起鄧名,而是隱隱有懷疑晉王李定國的意思啊。

晉王府本來就有很多人對天子不滿,當想通了緣由的人提醒了那些還沒有明白過來的人,幾天之內就是羣情激憤,而這時李定國的禁令也發了下來,不許任何人再討論或是猜測皇上聖旨裡的意思,纔算是把流言控制住,沒有進一步引發更大的騷動。

這個聖旨一出,李定國感覺自己搖搖欲墜的假黃鉞權威又被繼續削弱。若是讓世子拿着這份聖旨去成都,估計暗地裡還會受到對方的譏笑——不過若是考慮到天子背後的用意,那聖旨還是起到了他應有的作用,成功地讓昆明和成都互相牽制。

最後李定國就讓兒子帶着這個聖旨去奉節找文安之,讓文安之代傳一下,省得自家丟臉,再順便觀察一下那個委員會的運作。

李嗣業憋着一肚子的氣,對他父親抗議道:“上次是內閣攛掇皇上遙封魯王爲監國,任憑父王怎麼反對也沒用,聽說延平郡王一見到聖旨就把魯王送去澎湖了,算是和張尚書掰了。這一回內閣不攪和了,皇上又來了,這封聖旨一下,任誰都看出來皇上又是在搞制衡。”

“制衡大臣,本來就是正道,爲父這個假黃鉞確實有些太重了,制衡爲父也是把爲父當成大臣看嘛。”李定國倒是很看得開:“我們以前還當過賊呢。”

既然李定國堅持,李嗣業只好心不甘、情不願地上路了。

晉世子走了不到半個月,又有急報送到,說是貴州的吳三桂有異常舉動,全貴州的清軍都在秋收後突然行動起來。現在雲南的明軍實力較差,所以昆明一直全力提防着貴州,在和鄧名達成協議後,後顧無憂的李定國更是把全部偵查力量都轉向東面,吳三桂那裡才一有動作,昆明就得到了消息。

李定國聞訊下令全省戒備,昆明戒嚴。又過了幾天隨着更多的消息傳來,晉王府終於斷定吳三桂此次的打擊目標是水西安家,而藉口是安家決定響應李定國,以明皇室和晉王的名義起兵抗清。

在鄧名的前世,安家就是被吳三桂用一模一樣的理由剿滅的,而逃走的安家遺孤因爲在三藩之亂時站在清廷那邊,所以得到了赦免。安家後人宣稱吳三桂說得沒錯,他們安家是因爲忠義和不忘李定國的恩德所以才起兵抗清,清廷也對他們的這種忠義表示了理解和讚賞——這樣忠義的前朝孤臣現在轉而支持滿清,也是天命發生轉移的確鑿證據之一。

只是現在,晉王府知道倒黴的是安家後,出現了一陣幸災樂禍之聲。控制烏蒙大片領土的安氏水西是貴州的地頭蛇,早在萬曆年間,安家和另外一個地頭蛇奢家就舉兵翻盤,製造了震動西南數省、戰火延綿十年的奢安之亂。

爲了保衛西南的百姓,抵抗安家的搶掠,萬曆向雲貴投入大兵十幾萬,軍費數百萬兩。安家的叛亂無疑呼應了努爾哈赤在東北的叛亂,讓明朝雪上加霜——如果只看萬曆、天啓兩朝戰火波及的範圍、受災百姓的人數以及朝廷投入的兵力、軍費,似乎奢安之亂纔是霜雪中的那個雪。

袁崇煥縱敵入關後,明廷自感再也無法多線作戰,通過議和招撫了西南的安家。之前奢家已經被明軍消滅了主力和地盤,沒有受到赦免,但實力仍在的安家不但沒有受到追究,朝廷還默許他們保留之前從四川、雲南等地掠奪的漢人百姓,併吞並了老戰友奢家的殘餘勢力。

“上次吳賊從烏蒙山通過,突襲貴州,就是因爲有安家這羣賊在前面引路!”白文選恨恨地說道。不管在鄧名的前世安家如何自我標榜,滿清朝廷表示如何感動,但在明軍眼裡他們絕對是可惡的叛徒。

三王之亂後,洪承疇動員了清廷全部主力發起對雲貴的攻擊,走重慶、婁山關這條路的吳三桂兵強馬壯、實力雄厚。但李定國仔細分析後認爲吳三桂的北路清軍看似強大,其實並不具有很大的威脅,因爲吳三桂選擇的是一條人煙稀少、地形崎嶇的通道,這條路的地理情況就抵消了吳三桂的大部分兵力。

而位於吳三桂進攻路線上的安家,曾經信誓旦旦地向李定國保證,他們一定能夠拒清軍於境外,掩護好貴陽明軍的側翼。當時南明剛剛發生內訌,李定國能夠動用的部隊有限,可靠的部隊更是稀少,所以就相信了安家的保證,集中精力於湖南、廣西方向。結果吳三桂在安家的引導下,從容通過了陌生的烏蒙山區,沿途有安家負責補給更是輕鬆愉快,軍隊保持了很好的戰鬥力,迅速出現在貴州明軍的側後,引發了明軍潰敗、倒戈、投降的連鎖反應——三王內訌是南明貴州保衛戰慘敗的主因,不過安家的背叛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當初我相信安家,第一是因爲手中的兵力吃緊,以爲安家參與奢安之亂,能在烏蒙山區抗拒王師十年,抵抗吳三桂問題不大;其次也是因爲安家剛剛投奔我,背棄了對他們很好的孫可望,我想孫可望對他們那麼好,提什麼要求都答應,可是安家還會支持我們,可見他們還是有忠義之心的……”李定國嘆了口氣:“我也是糊塗了,孫可望待安家那麼好,他們都能背叛,又怎麼可能忠於朝廷呢?”

事後分析,顯然安家不是因爲忠義,而是因爲他們斷定孫可望打不過李定國和劉文秀的聯軍,所以就拋棄了孫可望;而吳三桂抵達時安家就更不需要考慮了,他們毫不猶豫地拋棄了李定國。

“現在他們也是咎由自取。”馬寶高興得哈哈大笑。當初他就是被李定國派去增援貴州的三萬雲南援兵之一,當時安家的背叛和秦系舊將的投降讓明軍轉眼間陷入重圍,馬寶也在絕境中向清軍投降了。既然內心裡認定了自己當初投降是不得已的,那馬寶對秦系西營和安家就更是恨之入骨,認爲全是他們作惡才導致自己的名節受損。

“不錯,他們是自作自受。這次和奢安之亂不同,那次是他們先動手,打了朝廷一個措手不及;而這次是吳三桂先動手。吳三桂肯定事先已經安排好細作,收買了不少土司和安家的附屬,糧草也準備妥當。”李定國雖然沒有看到全部的情報,但一下子就能猜出吳三桂的大概手段:“如果我們不增援安家的話,他頂不了幾個月。”

屋內的氣氛一下子冷了下來,賀九義問道:“大王還要去增援安家嗎?”

“不錯。”李定國點點頭,認真地看了這個秦系大將一眼:“雖然安家出賣過我們,但現在他既然和韃子打仗,那就是我們該去幫一把的人;別說是安水西,就是我義兄(孫可望),若知道回頭是岸,再次起兵和虜廷爭鋒,我也願意負荊請罪,重敘當年的兄弟之情。”

在李定國的堅持下,雲南明軍雖然十分困難,但也開始整頓兵馬,準備兵發貴州,就算不能和安水西會師,也要幫助安家牽制一部分清軍實力。

差不多在鄧名決定從重慶城下退兵的時候,李定國已經做好了出征的準備工作,就在明軍即將出發的時候,突然又有一封急信從緬甸送來。

李定國撕開信函纔看了兩眼,就騰地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晉王府衆將都看到晉王臉色大變,握着信紙的手也抖動起來,顯然是又急又氣。

“賊子爾敢!”李定國大喝一聲,重重地把信紙拍在了桌面上。

“皇上遇險。”李定國匆匆對衆將解釋道,緬甸和流亡朝廷發生了劇烈衝突,這封信是一個御林軍軍官寫的,稱御林軍已經覆滅,皇上、皇子還有閣老們生死不知,這個軍官已經逃回中緬邊境地區。

筆者按,今天是八月最後一天,檢查一下,還有月票的讀者投給我吧,不然就作廢了。還有下個月的,過了12點也投給我吧。

第7節 北上第64節 平息(下)第44節 夾擊(上)第56節 宣戰(上)第48節 專利(下)第9節 買路第46節 掃蕩第46節 脫逃(上)第20節 康熙(下)第36節 施琅第26節 兄弟(下)第44節 中介第40節 泥潭(上)第23節 波瀾(下)第31節 佯攻(上)第56節 宣戰(上)第8節 進軍第3節 援軍第15節 相識(上)第50節 債券(上)第43節 挫折第15節 相識(上)第62節 蠢動(上)第4節 推薦(下)第49節 擴張(下)第17節 挖坑第43節 靖難(上)第4節 平衡第15節 相識(下)第12節 強渡(下)第5節 密信第41節 爭奪(上)第66節 加入(下)第57節 信件第45節 突破(上)第47節 矛盾第69節 忠臣(上)第23節 江防第1節 誤會(下)第48節 專利(下)第37節 重慶第45節 突破(上)第49節 風氣(下)第29節 搏鬥(上)第4節 棟樑第21節 東進(上)第20節 困獸第42節 說客第30節 威壓(下)第29節 機密第18節 詔書(下)第42節 升級(上)第47節 獎勵第50節 金磚第53節 齊射(下)第25節 投奔(中)第16節 甕中第50節 金磚第60節 戰俘第54節 迂迴第56節 待遇(下)第60節 人心(下)第8節 紛亂第22節 搶攻(上)第17節 調查第24節 川西第18節 詔書(下)第47節 約戰第57節 夜戰(上)第20節 廷議第58節 同盟(下)第45節 鍊金(下)第23節 瓷器第33節 孤注(下)第47節 證據(中)第53節 慘痛(上)第40節 入寇(上)第52節 往事(下)第3節 君臣第1節 失憶第50節 追擊(下)第13節 試探(下)第62節 蠢動(上)第40節 入寇(上)第42節 艱苦(上)第15節 出降(下)第6節 事變(上)第20節 合夥第31節 裁軍(上)第38節 買賣(上)第37節 報告(下)第27節 飲血第47節 情報(下)第5節 放棄(上)第49節 風氣(下)第10節 負責(上)第38節 迎敵第31節 佯攻(上)第19節 帝國
第7節 北上第64節 平息(下)第44節 夾擊(上)第56節 宣戰(上)第48節 專利(下)第9節 買路第46節 掃蕩第46節 脫逃(上)第20節 康熙(下)第36節 施琅第26節 兄弟(下)第44節 中介第40節 泥潭(上)第23節 波瀾(下)第31節 佯攻(上)第56節 宣戰(上)第8節 進軍第3節 援軍第15節 相識(上)第50節 債券(上)第43節 挫折第15節 相識(上)第62節 蠢動(上)第4節 推薦(下)第49節 擴張(下)第17節 挖坑第43節 靖難(上)第4節 平衡第15節 相識(下)第12節 強渡(下)第5節 密信第41節 爭奪(上)第66節 加入(下)第57節 信件第45節 突破(上)第47節 矛盾第69節 忠臣(上)第23節 江防第1節 誤會(下)第48節 專利(下)第37節 重慶第45節 突破(上)第49節 風氣(下)第29節 搏鬥(上)第4節 棟樑第21節 東進(上)第20節 困獸第42節 說客第30節 威壓(下)第29節 機密第18節 詔書(下)第42節 升級(上)第47節 獎勵第50節 金磚第53節 齊射(下)第25節 投奔(中)第16節 甕中第50節 金磚第60節 戰俘第54節 迂迴第56節 待遇(下)第60節 人心(下)第8節 紛亂第22節 搶攻(上)第17節 調查第24節 川西第18節 詔書(下)第47節 約戰第57節 夜戰(上)第20節 廷議第58節 同盟(下)第45節 鍊金(下)第23節 瓷器第33節 孤注(下)第47節 證據(中)第53節 慘痛(上)第40節 入寇(上)第52節 往事(下)第3節 君臣第1節 失憶第50節 追擊(下)第13節 試探(下)第62節 蠢動(上)第40節 入寇(上)第42節 艱苦(上)第15節 出降(下)第6節 事變(上)第20節 合夥第31節 裁軍(上)第38節 買賣(上)第37節 報告(下)第27節 飲血第47節 情報(下)第5節 放棄(上)第49節 風氣(下)第10節 負責(上)第38節 迎敵第31節 佯攻(上)第19節 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