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節 處罰

大勝關之戰,明軍戰前的偵察顯然不夠周詳,明明敵人營地中差不多有三千清兵,李星漢卻認爲只有一、兩千人。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偵察時間太匆促,另外也是清軍麻痹大意,完全沒有戒備,營地周圍沒有幾個哨兵,使得明軍斥候得出對方實力不足、乃是烏合之衆的印象。從戰鬥結果看,這一支近三千人成建制的綠營部隊,抵抗的強度並沒有達到鄧名的預計——原本鄧名認爲營中最多是兩千雜兵。

此戰明軍俘虜了數百俘虜。衛士們根據前幾次的俘虜政策,估計鄧名還會對這些俘虜比較寬容,但是今天鄧名的反應卻完全不同。鄧名對衛士們和浙軍軍官們說,讓那些被明軍救出來的婦女去指認一下,凡是把她們從家中掠走的清兵,還有那些在鎮江搶x劫民財的清兵,都要挑出來,看看能認出來多少。

“這些亂兵,還有他們的軍官,”鄧名輕輕揮手作了一個劈砍的動作,對浙軍軍官們說:“你們看着辦吧。”

雖然鄧名沒有明確交代要怎麼處置,但顯然是不打算讓他們活,也就是捆起來扔進江裡還是斬首的區別。

不但鄧名今天的表現出乎衛士的意料,而且衛士們和浙軍軍官們的反應同樣出乎鄧名的意料。

“殺俘不祥。”任堂首先提出反對意見。

在戰場上士兵即使將跪地求饒的敵兵殺死,任堂也不會認爲這是殺降,只是不接受對方的投降而已。在這個問題上,鄧名的看法也差不多,不可能爲了敵人去責怪一個己方正在戰鬥的士兵。

但倖存到戰後的敵軍士兵,或是成建制放下武器投降的敵軍,鄧名之前一直給予很好的待遇,任堂反對的是將他們無緣無故地處死。

“我並非無緣無故地處死他們,他們奸x淫擄掠,不能饒恕。”鄧名反駁道,對於洗城這種行爲他感到無法容忍,鄧名奇怪地問道:“張尚書有令,士兵就是拿了百姓一文錢也要處死,你認爲張尚書做得很對。但這些禍害百姓,搶掠、販賣良家婦女的賊,你居然會替他們求饒?”

“既然提督連他們的叛國罪都放過了,怎麼還追究他們的擄掠行爲?”一個浙江將領臉上帶着明顯的不解之色,他們並不是抗拒鄧名的命令,而是對他的理由感到奇怪:“韃子兇殘,張尚書說過,我們堂堂王師就是和韃子不同,韃子擄掠百姓,而我們秋毫不犯;韃子殺降兵,而我們給誤入歧途的敵兵一次改悔的機會。”

“我不是殺降兵,我只是覺得這些人罪有應得。”鄧名再次爲自己辨解起來。

在這個時代,把良家女子從家鄉劫走,她們可能就永遠沒有機會再回家了。雖然有一些富裕的人家可以沿着軍隊的行蹤,一路尋找女兒的下落,但大部分家庭沒有這樣的能力。鄧名知道,清軍的這種行爲不但摧毀了很多女人的一生,破壞了無數家庭的幸福,還會導致很多被掠走的婦女悲慘地死於異鄉。最讓鄧名憤怒的是,其中很多罪犯是漢人,他們犯下這種罪行後卻若無其事。剛纔審問幾個俘虜的時候,鄧名感覺到他們沒有絲毫的愧疚和自責,把這種喪盡天良的行爲看成是平常的事情,爲自己開脫道:這是將領和長官在勞軍,大家都去搶所以我也搶一個,將來就算能賣一兩銀子也好啊。

聽完鄧名陳述的理由和想法,浙軍將領們顯得更迷惑了,幾個衛士也皺起眉頭,露出一副難以理解的模樣。

“十惡不赦的叛逆可以原諒,而擄掠卻是死罪……”任堂全神貫注地傾聽以後,問道:“在提督的心目中,背叛朝廷和傷害百姓,到底哪一種軍人更不可饒恕呢?”

任堂的問題讓鄧名一愣。毫無疑問,叛逆應該是更嚴重的罪行,封建社會以效忠朝廷爲第一原則;善待百姓因爲有助於穩固朝廷的統治,所以也是必要的。但當國家需要軍隊效忠的時候,朝廷不會介意用百姓的性命、財產去獎賞軍人。

鄧名心裡思考着,之前反正的清軍將領就是現成的例子,李成棟就是其中的典型,雖然他一次次殘酷地屠殺百姓,但只要能夠反正,重投大明旗下,那他之前殘殺百姓的行爲在朝廷眼中根本不算什麼。

在湖廣的時候,鄧名抓到了大批俘虜,不加虐待地予以釋放,現在湖廣的清軍已經深信鄧名不會追究他們的叛逆行爲;現在的情況也類似,南京周圍的清軍肯定會睜大眼睛,看鄧名如何處置戰俘,是不是會寬恕他們曾爲清廷效力的罪過。但儘管知道什麼是正確答案,鄧名依舊難以釋懷。

和那些與鄧名缺乏接觸的浙軍不同,對鄧名的衛士們來說,這個問題倒是一句點醒夢中人,趙天霸和周開荒飛快地對視了一眼,都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其他鄧名的衛士也都消去了疑惑之色。不過衛士們並沒有執行鄧名的命令,對戰俘的處置被暫時擱置,眼下最緊迫的問題還是審訊俘虜,搞清南京敵軍的實力。

在大部分人都退下後,李星漢突然對鄧名說道:“先生有愛民之心,但是如果處置了這批俘虜,其他人不會相信先生是爲了還百姓一個公道,而會認爲先生是因爲南京周圍的綠營幫助韃子、爲韃子出力,所以纔不肯赦免他們。”

“嗯。”鄧名點點頭,沒有多做解釋。

除了李星漢以外,周開荒等人也持相似觀點,那就是對俘虜的處理必須慎重,若是明軍一貫不赦免戰俘也就罷了,現在好不容易在湖廣積累起一些好名聲,也開始從中受益,如果這次處置不當就可能前功盡棄。

鄧名依舊沒有解釋什麼。

因爲綠營一貫禍害百姓,綠營的大部分士兵或多或少都做過壞事,即使鄧名的態度清楚地爲天下所知,也會導致那些有劣跡的綠營拼命抵抗。既往不咎的寬大態度可以體現君王的明智,即便是永曆都知道,效忠朝廷的義舉足以抹平之前的一切罪行。如果永曆把李成棟濫殺無辜的種種惡行看得比效忠朝廷還重要的話,那麼天下人就會認爲天子很愚蠢,是宋襄公第二、是婦人之仁。

因爲部下的反對,鄧名暫時沒有讓受害的婦女去辨認罪犯,只是告訴部下他需要考慮一下。

隨着鄧名的怒火漸漸平息,他也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有點嗜殺,這些小兵畢竟不是罪魁禍首。當然,其它的理由鄧名還是無法接受,他認爲公平和正義雖然難以獲得,但卻值得爭取,而且有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鄧名感到無法把所有的東西都放在一個天平上,用“是否對統治有利”做唯一的權衡標準,根據這個標準來決定取捨。

衛士們退下後,周開荒對趙天霸說道:“這樣也好……”

“對你們當然好了,”周開荒的話還沒有說完,李星漢就插嘴道:“要不是先生這樣仁厚,你們兩個闖賊、西賊晚上怎麼睡得着覺?”

若是其他人這麼指責自己,趙天霸和周開荒都會馬上翻臉,但被李星漢稱爲賊,兩人只是微微一笑。

“說到底不過是幾百個小兵而已,就是殺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你們剛纔說得未免也太嚴重了。”方纔趙天霸一直默不作聲,對鄧名的態度不置可否,現在他對夥伴們說道:“我們固然深知先生的心思,但其他人怎麼知道?綠營很可能會認爲是降兵中有人出言不遜,冒犯了先生,才導致這個下場;或是先生有心腹陣亡,殺俘泄恨。這都是很正常的事啊,不會真有人把這些小兵的死活放在心上的。你們是關心則亂。”

聽趙天霸這麼一說,周開荒他們也覺得有理。可是李星漢還是有些擔憂:“先生已經放了那麼多俘虜了,我就怕先生小不忍則亂大謀。”

“能亂大謀的小,也不會太小了,是不是?”趙天霸哈哈笑道:“連續釋放了三次俘虜,每次都發給遣散銀,前後共計數萬人,這麼大的名聲豈是能輕易損傷的?就算先生把這幾百俘虜一個不少地都殺了,天下都未必會有人信,至少湖廣那邊的人是肯定不信的,就算信也會替先生找出理由來的。要想動搖先生的名聲,除非……嗯,除非……”

趙天霸想了好幾個數字,都覺得還不足以撼動鄧名已經擁有的寬大名聲,最後說道:“除非是管效忠、蔣國柱或是樑化鳳這樣大頭目決定向先生投降,而先生卻因爲他們是鎮江等地奸x淫擄掠的元兇而不肯接受投降,堅決地不赦免他們。”

“這不可能。”李星漢大笑起來:“太荒唐了。”

“我只是打個比方而已。”趙天霸也不信這種事情會發生,他進一步說明道:“比如,這三個人中的某一個要率軍反正,但先生要爲鎮江的百姓出頭,把元兇殺了祭奠死難的百姓,或是當衆處死他,給那些妻女被擄的百姓出氣。這樣就會天下震動,綠營就會知道先生不會赦免他們以往犯下的罪,不要說北方的綠營,就是湖廣的綠營聽說了此事,都不知道會生出什麼心思來了。”

“那也太婦人之仁了,先生雖然仁慈但也絕對不是宋襄公。”周開荒越聽越感覺這比方也太離奇了,如果把這種重量級的人物放在君王的天平上衡量,即使另一邊是數以萬計的百姓,管效忠、樑化鳳等人也會更有分量:“要真是管效忠、蔣國柱、樑化鳳這樣帶兵的韃子頭目反正,就是罪孽再大十倍,先生也斷然會赦免的。”

“我說過,我只是打個比方而已。”見大家的矛頭開始指向自己,趙天霸重申道,他擡頭看了看太陽,現在巳時剛過,距離中午還早。

……

此時在松江府,管效忠、蔣國柱和樑化鳳正趾高氣揚地站在馬逢知面前,爲首的管效忠厲聲喝問道:“你可知罪!”

話說到最後,管效忠的尾音突然拔高,顯得非常滑稽,接着就打了一個噴嚏。

身後的樑化鳳關切地問道:“提督,身體可好?”

“沒事。”江南提督管效忠答道,感到這個突如奇來的噴嚏讓他的喝問失色,對他的威嚴形象有所損害。

得到鄭成功從南京敗退的消息後,北京迅速發來秘旨,命令準備逮捕馬逢知。在鄭成功率大軍進入長江口時,馬逢知按兵不動,罪不可赦。不過秘旨寫明暫時不要打草驚蛇,等鄭成功徹底從長江口退出去以後再採取行動,以免馬逢知狗急跳牆。這封秘旨指明是給江南提督管效忠的,只有他和兩江總督郎廷佐有權過目。

管效忠覺得這是朝廷對他的信任,不但光榮,更讓他心安。發現鄭成功從崇明島退兵後,管效忠就讓馬逢知來拜見自己這個江南提督,商討戰後事宜。馬逢知見明軍已退,管效忠帶着大軍屯於蘇州府,就懷着僥倖心理來參見,當即被管效忠拿下。把秘旨給衆人展示過後,管效忠就下令把馬逢知裝進囚車,押送南京。

處理完馬逢知一事後,眼下江南已經再沒有任何明軍還能威脅清廷的統治,江南提督管效忠如釋重負。雖然在鎮江被鄭成功打敗,損失巨大,但在南京城下立了功勞,總算是轉危爲安。站在旁邊的是江南巡撫蔣國柱,當看到馬逢知被關進囚車後,他心中的感覺也和管效忠差不多,鎮江之敗後戴罪立功,也有了一個完滿的結局。

因爲南京一戰而聲名鵲起的樑化鳳現在已經有資格和管效忠、蔣國柱並立,他冷眼看着管效忠和蔣國柱,觀察着兩人臉上的表情——都是感慨萬千,喜不自勝。

對此樑化鳳則在心中暗暗冷笑:“且讓你們二人再得意一天吧。”

樑化鳳懷中揣着郎廷佐轉交的朝廷秘旨,第一條就是把樑化鳳從蘇鬆水師統領提拔爲新任江南提督,而交給新任江南提督的第一項命令,就是解除舊江南提督管效忠和巡撫蔣國柱的一切官職,監視他們帶領部隊返回南京,然後自行進大牢等待朝廷處置。

郎廷佐交代過,皇上親自囑咐:這個聖旨不但要等鄭成功徹底退出長江後,而且還要等到管效忠逮捕了馬逢知之後才能宣佈。

先等鄭成功退出長江的理由不用說,肯定是怕他們和馬逢知一起狗急跳牆;而令他們帶隊返回南京,則是順治有意給予的一種折磨,讓這兩個人被巨大的恐懼和僥倖心理反覆折磨;等他們回到南京時,恐懼大概會因爲時間而淡去一些,管效忠和蔣國柱都會滿懷被赦免的希望,這時順治再給他們最後一擊也能得到更大的快感。

而今天中午、晚上的流水慶功宴,則是順治皇帝給予管效忠和蔣國柱的最後享受,讓他們最後一次有機會得到部下的阿諛、奉承,讓他們騰起受獎的幻想,而明天一早樑化鳳就會取出秘旨,給二人好好地醒酒。

……

在北京,朝臣正向順治道賀。幾天前,鄭成功退出長江的消息已經快馬加鞭地送到了北京,昨天郎廷佐還用急報送來最新的消息,報告馬逢知已經老實地離開軍隊,估計今天就會抵達管效忠軍中,到時候就會把這個首鼠兩端的傢伙拿下。

“嗯,等確認了消息,就把管效忠的家人都收監吧。”順治語氣平淡地說道。

鎮江一戰導致數千滿洲八旗兵陣亡,得知此事後,對於管效忠和蔣國柱這兩個直接責任人,八旗子弟都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順治也是惱怒這兩個傢伙:朕總共纔有多少奴才?你們一下子就丟了四千多!

滿洲人命是很值錢的,順治不可能不給八旗子弟一個交代,而且即使把管效忠和蔣國柱收拾得求死不能,順治的四千八旗奴才也活不過來了。讓順治感到滑稽的是,這兩個傢伙在隨後的南京之戰中還拼命出力,一心想着戴罪立功。雖然感到可笑,不過看在他們這麼賣命的份上,順治決定饒他們一命,讓他們有機會親眼看看自己親人的下場。

給管效忠和蔣國柱的處罰已經確定下來了,那就是鞭一百,抄沒家產,本人送北域爲奴,妻女入營。前些天這個決定流傳了出去,北京的八旗子弟聽說後連喊痛快,都說如此處置,便是饒這兩個傢伙不死也沒有什麼關係了,唯一可惜的是無法看到他們返回南京,親耳聽到聖旨時的表情。

……

午時,管效忠沒有喝太多的酒,和蔣國柱不同,他早早就找藉口從慶功宴上脫身,回到營帳喚來心腹,詢問北京可有消息傳來。

作爲一個漢軍旗人,管效忠在北京還是有一定關係的。鎮江大敗後,就有消息說八旗子弟嚷嚷着與他不共戴天,聽說此事後管效忠肝膽俱裂,好幾次想一死了之。幸好鰲拜大人的態度給了管效忠新的希望,鰲拜多次召他在北京的家人前去,鼓勵管效忠將功贖罪,再三保證皇上很清楚勝敗乃兵家常事,不會求全責備。

鰲拜大人的意思基本就是皇上本人的意思,隨後管效忠使出吃奶的氣力,每日殫精竭慮,一心要爲朝廷守住南京,至少也要用一死換取家人的平安。

但鄭成功退回崇明島後,北京那些攻擊管效忠的聲音並沒有停止,鰲拜大人的笑容雖然依舊不變,但家人感到他府上的奴才的態度有些變化,目光裡似乎也帶上了嘲弄之色。

衛兵掏出一個蠟丸,這是管效忠的母親派人剛剛送來的,用的是驛站裡的門路,一路當作緊急軍情加急送來。

得知是僞作急件送來後,管效忠的身體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接過蠟丸後喝令親兵散開,手指哆嗦着從中掏出紙條來。

紙條上只有一個字:

“逃!”

頓時管效忠感到天旋地轉,趴在地上動彈不得,嘆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兒子能往哪裡逃?而且若是兒子逃了,全家人會有什麼樣的下場?兒子又怎麼敢逃?”

第27節 得兼第33節 通牒第14節 亂戰(下)第33節 孤注(下)第49節 昆明第54節 投機(下)第19節 軍功第34節 經濟第50節 債券(下)第11節 攻勢(上)第32節 扶持第23節 代理(下)第12節 專家第12節 軍旗第48節 潛逃第20節 康熙(上)第37節 等待(下)第21節 煙霧(上)第49節 風氣(上)第48節 融洽(上)第5節 協作(下)第25節 印象第49節 坦承第10節 決議(上)第57節 夜戰(上)第37節 干涉(上)第20節 僞詔(下)第3節 信號(下)第60節 爭奪(下)第51節 求戰(下)第40節 入寇(下)第22節 風起(下)第32節 突圍第54節 霸氣(下)第8節 戰備(上)第65節 援助(下)第19節 軍功第45節 突破(上)第19節 忠心(下)第15節 戰象(下)第31節 呆仗(上)第42節 剃髮第47節 情報(上)第29節 解圍(上)第45節 隊友(下)第59節 魔鬼(下)第11節 事變第8節 升級(下)第41節 獻計第39節 嚮導(下)第11節 攔截第22節 尖兵第18節 登陸(上)第17節 挖坑第7節 北上第59節 黃雀(下)第28節 城前(下)第15節 攻防第39節 王佐(上)第33節 固執第56節 待遇(下)第11節 攔截第26節 反覆第11節 兩全(上)第45節 處置第36節 分攤(下)第23節 波瀾(上)第18節 激戰第18節 詔書(下)第12節 混亂第66節 加入(下)第3節 信號(下)第33節 固執第36節 否決第55章 山崩第25節 投奔(上)第44節 夾擊(上)第22節 搶攻(下)第57節 夜戰(上)第31節 血戰(下)第56節 推銷(下)第40節 困境第50節 金磚第30節 新年第58節 接觸(上)第42節 說客第16節 衝擊(上)第49節 訓練第15節 戰象(上)第59節 撤軍第1節 代售第31節 名將第64節 平息(上)第28節 城前(上)第25節 印象第2節 抵x制第32節 吐哺第5節 協作(上)第10節 決議(上)第54節 議和(下)
第27節 得兼第33節 通牒第14節 亂戰(下)第33節 孤注(下)第49節 昆明第54節 投機(下)第19節 軍功第34節 經濟第50節 債券(下)第11節 攻勢(上)第32節 扶持第23節 代理(下)第12節 專家第12節 軍旗第48節 潛逃第20節 康熙(上)第37節 等待(下)第21節 煙霧(上)第49節 風氣(上)第48節 融洽(上)第5節 協作(下)第25節 印象第49節 坦承第10節 決議(上)第57節 夜戰(上)第37節 干涉(上)第20節 僞詔(下)第3節 信號(下)第60節 爭奪(下)第51節 求戰(下)第40節 入寇(下)第22節 風起(下)第32節 突圍第54節 霸氣(下)第8節 戰備(上)第65節 援助(下)第19節 軍功第45節 突破(上)第19節 忠心(下)第15節 戰象(下)第31節 呆仗(上)第42節 剃髮第47節 情報(上)第29節 解圍(上)第45節 隊友(下)第59節 魔鬼(下)第11節 事變第8節 升級(下)第41節 獻計第39節 嚮導(下)第11節 攔截第22節 尖兵第18節 登陸(上)第17節 挖坑第7節 北上第59節 黃雀(下)第28節 城前(下)第15節 攻防第39節 王佐(上)第33節 固執第56節 待遇(下)第11節 攔截第26節 反覆第11節 兩全(上)第45節 處置第36節 分攤(下)第23節 波瀾(上)第18節 激戰第18節 詔書(下)第12節 混亂第66節 加入(下)第3節 信號(下)第33節 固執第36節 否決第55章 山崩第25節 投奔(上)第44節 夾擊(上)第22節 搶攻(下)第57節 夜戰(上)第31節 血戰(下)第56節 推銷(下)第40節 困境第50節 金磚第30節 新年第58節 接觸(上)第42節 說客第16節 衝擊(上)第49節 訓練第15節 戰象(上)第59節 撤軍第1節 代售第31節 名將第64節 平息(上)第28節 城前(上)第25節 印象第2節 抵x制第32節 吐哺第5節 協作(上)第10節 決議(上)第54節 議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