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六章 來自後世的延壽方

張府書房內,張居正望着范進,也在反覆推敲着他的建議。雖然條陳已經遞了上去,多半也會批覆,但是張居正的心情始終不能平靜。從以開始看到條陳種的第三條,他就有些吃不準,自己最終向女兒妥協,允許其嫁入範家的舉動到底是對是錯。

原本在他看來,范進屬於自己門下最出色的頭馬,最鋒利的快刀,可是現在看來就覺得有些像震天雷,自己都有些吃不準能不能保證他不出紕漏。這不能怪張居正膽小,而是范進的安排讓膽大如張居正者,都不由得心生遲疑。

事實上所謂穿越者遠超時代的見識所能發揮的作用,遠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大。作爲一個疆域萬里的帝國,大明朝的行政體系規則制度未必完美,但都是立足於大明當下的實際情況所制定。

這些制度的設立既參考了大明當下的社會實際,也考量了目前科技水平限制以及工作人員的實際能力。很多時候人們看上去的笨辦法,只是當下這個時代所能採取的方略裡最不壞的那個,或是最有利於維護國家安定皇帝統治的那個,更好的辦法不是想不到而是實施不下去。

以明朝戶口制度爲例。在當下而言,統計戶口的意義就在於收稅以及派役,其他的因素壓根不考慮,所以朝廷對戶口田畝不是不重視,而是制度擺在那,跟時代脫節太大。

朱元璋立國之初,將江寧玄武湖包圍起來,設立黃冊庫,以重兵看守。爲保證黃冊真實有效,更是下達聖旨:我這大軍如今不出徵了,都教去各州縣裡下着,繞地裡去點戶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來作軍。比到其間,有司官吏隱瞞了的,將那有司官吏處斬。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過,拿來作軍。

如此可知,當初大明對於戶口的重要性非常清楚,也特別在意。對於後湖的重要性以及戰略意義,心裡也有數的很,按照官員說發爲:後湖藏天下黃冊,載戶籍事產,實國家重務,億萬載無疆之根本也。

黃冊每十年一造,地方調查更新後送交後湖,由江寧國子監監生負責駁查,防止疏漏篡改。在洪武、永樂時代,這種方法卻是保證了國家對於基層的把握,也確保了朝廷的正常運轉,起到了億萬載根本的作用。但是到了萬曆時代,這樣的手段就行不通。

先是人員上,國子監生不再像過去一樣容易得到官職,江寧國子監裡讀書的人屈指可數,完成不了駁查要求,只能從外面僱人。每此駁查光是支付給這些人的工資以及伙食費,就是一筆驚人數字。像是范進任職的上元縣,每到駁查之年,就要攤派超過兩萬兩的特別稅,用來支付駁查費用。這筆錢不在正稅之內,都是老百姓的額外負擔,一個縣的納稅人口承擔這麼大一筆數字,自然沒人歡喜。

再者地方也越來越怠惰,有的地方官爲了省事,上任之後就編造黃冊,一口氣編出幾十年去,就爲了省心。其數據自然不足取信,完全沒法當收稅依據。到了萬曆時期戶口版籍大多不足爲信,曾經被皇帝百官看作萬載之基的黃冊淪爲門面工程。真正收稅全靠吏員書辦自己家傳的賬目,朝廷無從掌握。

范進的辦法,就是從這一條入手,既然黃冊失效,乾脆就把這制度廢了。眼下的國家形勢怎麼也比洪武年好,張居正的鐵腕手段,也不見得就比洪武年的執行力差。豁出一筆經費加上人力,再搞一次全國普查,編造黃冊,認真駁查一次。在這之後,就不再編纂黃冊,所有戶口田地,就以這次普查的數據爲準。

這種方法當然存在着弊病。比如人不是不死之身,這個時候一家五口,到了一百年後,誰知道變成什麼樣子。拿着這個戶籍去收人頭稅或是派役,根本執行不下去。張居正當然不認爲范進愚蠢到這種地步,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看不出。以他對范進的瞭解,以及字裡行間的意思,范進提出這種主張惟一的可能就是:范進要在未來徹底取消明朝的人頭稅。

減稅的真正要點,不在於蘇鬆那幾百萬石積欠,而是運行了百多年的人頭稅要徹底廢除。未來國家的稅收將建立在田畝這個基礎上,所有地區全按着這份黃冊上的田畝數據計算稅收和徭役。換句話說,人丁賦稅全攤派到了土地稅收之中。

一直以來奉行的人頭稅依據就是人多力量大,家裡丁口多,就由力量服役納稅。范進的思想則是根據眼下大明的生產實際出發,國家不可能維持洪武時代的土地政策,人多的不一定土地多,按照土地收稅,對於赤貧階層來說簡直就是福音。

這羣已經失去了活命土地,被迫個人當佃農的失產者,名下沒有一分田地,一下子就能擺脫賦稅服役的命運。隨後,又可以作爲朝廷的用工備選,拿着朝廷給的工錢去應承徭役。這種稅收改革方案對於貧民階層有利,但是對於田地持有者則有害,推行下去絕對不會容易。

范進也知這種制度想要推廣開阻力非同小可,田骨田皮兩分,按誰來統計?如果統計的不準確,勢必造成稅收不公。再者,優免制度提高後,地方上的經濟壓力也會加大,像是江西、浙江那種文風興盛之地,一下子出一羣舉人進士,他們名下的土地又該如何,這些也是問題所在。

是以范進打出的補丁就是,黃冊一經編定永不更易,也就是說,在黃冊編好之後,不管開出多少新田,都屬於自己,其產出跟朝廷無關,只要有能力開田,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增加自己的財富。

在此之前,大明地方官府的一大功績就是開發新田,開出若干田地,就是給國家增加了足夠的收入。范進這個主張其實也非獨創,而是參考了日後清朝的方略,想出來的裱糊手段。

清朝的賦稅負擔並不比明朝輕,所謂的用不加賦的依據,是建立在明末那種變態的特別稅收攤派以及賦役基礎上。之所以能挺那麼多年,最重要的法寶既不是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更不是可笑的士紳一體納糧,而是新田開發一概不算業績。國家的田地數字恆定不變,不管土地變更河流改道,還是開發多少新田,都不計入國家戶口數據。

這種方法看上去呆板僵硬,對於部分地區有欠公平,但整體而言,還是起到了一個減壓閥的作用。雖然賦稅高的嚇人,但是有完全免稅的新田作爲調劑,兩下分攤,稅收也就不是不可容忍。換句話說,這種策略給了老百姓一個收入來源,認爲開闢出灰色地帶,讓普通百姓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也就不想着逃跑或是造反。

對於地主以及地方的豪強來說,這也是個好事。畢竟他們對新田的開發能力強,老百姓開一畝他們就能開百十畝,開了這個口子,就可以放心大膽地開墾新田擴充家業,對這項政策不會反對。

蘇鬆錢糧的豁免以及優免的提高,則是包裹於毒藥之外的蜜糖。優免這種事大家都很歡迎,蘇鬆籍的官員在朝堂上也很有些分量,這些人不管是出於個人目的還是愛護桑梓,都不可能出來唱反調。

吞下這個香餌,後面的鉤子就甩不脫。總不能說只要優免,不許重定黃冊,這種話在朝堂上立不住腳。蘇鬆欠稅抹平之後,重新釐定賦稅,蘇鬆籍官員當然歡迎,既然如此,重新勘定黃冊也是必然之事,他們也沒法阻止。

范進的這個建議,既是個革新,但也是和士紳的一個妥協。他從沒想過與天下士紳鄉宦爲敵,這種想法本身也不符合明朝實際。地方上清查田地,總歸離不開士紳宗族配合,徹底得罪他們,地方沒法行政。重新定黃冊的政策留了個後門:過去的黃冊不看,未來的賬目不改,這次你報多少就是多少。

以往一些隱沒吞併見不得光的田地,都可以藉助這個機會洗白,對於士紳來說,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優免田地數字提高後,還能少報一部分田,有這些妥協的空間在,願意配合工作的人總歸是多數。

至於少數頑固的死硬派,當然也會存在。對這種人范進的態度也很簡單,殺雞儆猴。張居正不是活菩薩,爲推行新法殺幾顆人頭或是搞垮幾個家族,對他而言都不算什麼。真正讓張居正考慮的,還是改變了大明已經推行多年的賦稅方法,把丁稅改爲畝稅之後的後續影響。

“老泰山,我大明的法已經到了非變不可的時候。丁稅之害老人家心知肚明,是以才推行一條鞭法以虎頭鼠尾冊派役,就是爲了取消按丁派役這種不合時宜的規矩,讓老百姓可以安心留在家裡種田。從虎頭鼠尾冊的方法看,您還是想要把丁稅攤到畝稅裡。這樣做未必公平,但起碼可以給最下面的人留一口飯吃,給他們一個出路。只要他們都安心在田裡耕作,朝廷就不用擔心沒有糧食收成,更不必擔心這些人會放下鋤頭拿起刀,謀反叛逆。這樣的做法必然會割一些人的肉,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割一些肉,讓最下面的人有飯吃,我們自己才能繼續吃肉。否則的話,就連鍋都會被砸爛。咱們要想自己吃好住好過好日子,首先要做的,就是護住這個鍋,別讓人把鍋砸爛,也要保證鍋裡始終有米。”

“我們既要取信於士紳,讓他們相信我們不會真的不給他們活路,更要取信於百姓,讓黎民百姓相信,朝廷是爲了他們好,要給他們一條活路。過程裡少不了談判,妥協,退讓。制度永遠只是制度,到了落實的時候,一定會變化、走樣甚至陽奉陰違。但是有老人家在,其他人總會有個顧慮,這些新法至少可以在幾十年內不至於走樣。只要它們能推進幾十年,就能爲大明造福幾百年。雖然不能保證老百姓安居樂業,但起碼可以保證內無大盜,倉有積粟。”

“至於過程裡一些不公平之處,日後也可以設法改進,只要能推行下去,將來就有機會精益求精。小婿以前就說過,變法不是朝夕之功,甚至不是一代人的事。我們把黃冊重新整理好,給大明留一份勉強可以作爲依託的戶口版籍,未來的話,時移事易,可以再行調整。但是不論如何,保證丁口繁衍,不將百姓視爲稅源的思路不能變。只有保證這一點,才能讓官吏不再視百姓爲財源,百姓的心裡也舒坦一些,心裡不再怨恨官府。沒有田的就沒有稅,給人當佃戶或是當幫工都可以,朝廷也有的是地方用人。他們有了活路,就不想着謀反,我們這口鍋,也就不怕被人砸壞。”

張居正長嘆一聲,“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大明朝那麼多聰明人,也不是都看不懂。但是看得懂不等於就願意割肉,畢竟這口鍋是大家在吃,割自己的肉總覺得不甘心。大家都這麼想,最後沒人做事,該糜爛的還是糜爛下去。歷代先賢變法多敗,不是因爲身邊的人笨,看不出危機,但是一想到要割自己的肉,心裡就不歡喜。這麼多人一起反對的事,最終又怎麼可能不出毛病?老夫以畝產代替丁口,距離你想的攤丁入畝確實只有一步之遙,但是自古以來,不知多少人就倒在這一步之上,壯志未酬前功盡棄。老夫看得出來,你這個方略既是要爲大明延壽,也是要給天子釋疑,證明老夫無意營私,也不想培植黨羽。君臣之間,要用這種手段來爭取信任,退思對於陛下是不是有些誤解?從設立學校到現在的條陳,退思既是在爲國出力,同時也是在和天子鬥智,君臣之間到了這一步,總不是社稷之福。”

范進道:“老人家心中,天子是何等樣人?”

“中人之姿,所以才更要嚴加管教。年紀尚輕,於是非善惡並不分明,纔要身體力行,讓天子明白何爲世間正道。但不管如何,君臣名分在此,臣侍君總歸要以忠爲主。即使爲了大局,不得不用些心機,但心中依舊要牢記自己的身份,不可在心中對君王不忠,想着欺君舞弊,以小聰明愚弄君上,那便不是個忠臣所爲。”

“小婿明白。但願是小婿誤解了陛下。”

“不管是不是誤解,你都要記牢,我張家的女婿,必須永遠忠於陛下,不管到了什麼時候,都不能生出異心,否則老夫第一個就不饒你!”

第四百七十五章 小寒(下)第七章 範家棟樑第四百零八章 救場第九十二章 範母教子第四章 坍塌的祠堂第二十四章 新居第五十四章 矛盾激化第三百一十三章 高拱出局第一百一十八章 名利(上)第二百二十四章 水盜第四十九章 採購軍糧(下)第七十一章 天使與魔鬼第四十八章 採購軍糧(上)第五百零七章 帝王心思第一百三十章 衣冠遍羊城第五百四十三章 開門揖盜(下)第五百九十一章 塞上行(上)第四百五十六章 熄滅的火第十三章 初陣告捷第七章 範家棟樑第六十四章 畫影圖形第一百五十八章 十面埋伏(上)第二百四十四章 膽大包天範退思第三百八十一章 起步第五百一十七章 將計就計第四百四十五章 算盤(上)第一百一十二章 佛郎機人的進攻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計收心(上)第四百零八章 救場第一百三十七章 考前第五百六十四章 三娘子第二百二十八章 薛五的考驗(上)第一百九十八章 決裂第五百六十七章 對症下藥(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擺明車馬第一百六十五章 少年意氣皆堪託第四百五十八章 範氏新政(下)第二百二十章 君臣(下)第三百五十一章 鐵娘子(上)第五章 重定社火第五百九十五章 動盪之夜第四百九十章 孤臣第一百一十二章 佛郎機人的進攻第二百七十四章 陰招第一百七十三章 秦淮會(下)第四百三十八章 窮途末路(下)第二百零四章 救星(下)第一百零四章 肇慶之行第二百八十九章 困獸之鬥第二百九十八章 聯合錦衣第三百三十一章 巫山神女第五百二十九章 接駕第二百五十一章 相府偷會(下)第三十章 縣試(下)第二百零七章 相依爲命第四百零四章 祭品第二百五十一章 相府偷會(下)第五百一十九章 儀仗第三百二十六章 不同表現第五十九章 借艇割禾(上)第五百二十九章 接駕第五百五十三章 佳人第四百五十四章 白麪包公範退思(上)第十三章 初陣告捷第三十章 縣試(下)第五百九十九章 神明庇佑土默特(中)2017年終總結第三百七十二章 燒冷竈第二百六十六章 門生與座主(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風中一舞第二百二十六章 底線與退讓第四百三十九章 爲奴第五百六十四章 三娘子第二百八十章 大好局面第五百二十一章 高擡貴手第三百六十四章 施壓第三百八十八章 整治捕快(下)第六十三章 錦衣來訪第三百二十七章 膽大包天第三百四十一章 一步走錯第三百六十六章 內訌(下)第六十章 借艇割禾(下)第十三章 初陣告捷第一百七十章 取捨難定第一百八十四章 虎穴(下)第二百三十四章 大鬧崇文(下)第五百四十五章 射鹿中虎第四百八十九章 恨嫁之女第四百三十章 班門弄斧第二百五十五章 會試(下)第二百五十五章 會試(下)第三百九十二章 初次交鋒第二百八十五章 前情第六十七章 圍棋第八十六章 螳螂捕蟬第三百九十五章 願做冰人第二百七十九章 暗訪第四百四十八章 一石二鳥(下)第二百四十三章 京師不太平第二百三十五章 解圍
第四百七十五章 小寒(下)第七章 範家棟樑第四百零八章 救場第九十二章 範母教子第四章 坍塌的祠堂第二十四章 新居第五十四章 矛盾激化第三百一十三章 高拱出局第一百一十八章 名利(上)第二百二十四章 水盜第四十九章 採購軍糧(下)第七十一章 天使與魔鬼第四十八章 採購軍糧(上)第五百零七章 帝王心思第一百三十章 衣冠遍羊城第五百四十三章 開門揖盜(下)第五百九十一章 塞上行(上)第四百五十六章 熄滅的火第十三章 初陣告捷第七章 範家棟樑第六十四章 畫影圖形第一百五十八章 十面埋伏(上)第二百四十四章 膽大包天範退思第三百八十一章 起步第五百一十七章 將計就計第四百四十五章 算盤(上)第一百一十二章 佛郎機人的進攻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計收心(上)第四百零八章 救場第一百三十七章 考前第五百六十四章 三娘子第二百二十八章 薛五的考驗(上)第一百九十八章 決裂第五百六十七章 對症下藥(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擺明車馬第一百六十五章 少年意氣皆堪託第四百五十八章 範氏新政(下)第二百二十章 君臣(下)第三百五十一章 鐵娘子(上)第五章 重定社火第五百九十五章 動盪之夜第四百九十章 孤臣第一百一十二章 佛郎機人的進攻第二百七十四章 陰招第一百七十三章 秦淮會(下)第四百三十八章 窮途末路(下)第二百零四章 救星(下)第一百零四章 肇慶之行第二百八十九章 困獸之鬥第二百九十八章 聯合錦衣第三百三十一章 巫山神女第五百二十九章 接駕第二百五十一章 相府偷會(下)第三十章 縣試(下)第二百零七章 相依爲命第四百零四章 祭品第二百五十一章 相府偷會(下)第五百一十九章 儀仗第三百二十六章 不同表現第五十九章 借艇割禾(上)第五百二十九章 接駕第五百五十三章 佳人第四百五十四章 白麪包公範退思(上)第十三章 初陣告捷第三十章 縣試(下)第五百九十九章 神明庇佑土默特(中)2017年終總結第三百七十二章 燒冷竈第二百六十六章 門生與座主(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風中一舞第二百二十六章 底線與退讓第四百三十九章 爲奴第五百六十四章 三娘子第二百八十章 大好局面第五百二十一章 高擡貴手第三百六十四章 施壓第三百八十八章 整治捕快(下)第六十三章 錦衣來訪第三百二十七章 膽大包天第三百四十一章 一步走錯第三百六十六章 內訌(下)第六十章 借艇割禾(下)第十三章 初陣告捷第一百七十章 取捨難定第一百八十四章 虎穴(下)第二百三十四章 大鬧崇文(下)第五百四十五章 射鹿中虎第四百八十九章 恨嫁之女第四百三十章 班門弄斧第二百五十五章 會試(下)第二百五十五章 會試(下)第三百九十二章 初次交鋒第二百八十五章 前情第六十七章 圍棋第八十六章 螳螂捕蟬第三百九十五章 願做冰人第二百七十九章 暗訪第四百四十八章 一石二鳥(下)第二百四十三章 京師不太平第二百三十五章 解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