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零章 護冢之戰(一)

楚南風言道:“那時北漢入侵,非常時期,馮元老如此調動是爲合理,若非朝中有人留意,智苦恐也難以察覺。”

江秋白點頭苦笑,“而要想知曉那時被馮元老調用的人馬是否有人改任,只需去查閱巡檢司案牘文書就能知曉。以智苦的修爲,偷偷潛入查看,卻是容易……”

“如此說來,是無法從巡檢司衙官員身上……查岀朝中與智苦勾連之人。”楚南風言語一頓,略一沉吟,又道:“神虎營尋常駐紮何處?其動向何人可以知曉?”

“皇城大內宿衛是由,廣武、雄奇,神虎、龍勇,四衛擔任,其中廣武、雄奇,值巡各處宮門,神虎、龍勇值防宮內諸處,按制此四衛是不戍外野戰,宿營皆是在內城北面。”

“但太祖皇帝對神虎營衛尤是信任,南征北戰之時皆是帶在身邊。而奉職神虎衛營之人,皆是太祖皇帝親自選撥,故而其人員是四衛之中最少,只有三百人,卻是將宿營安在西面殿前司司衙旁邊。”

楚南風點了點頭詢道:“如今有通寶閣箭衛、書院學子的加入,人員擴到一千餘人……他們還是宿在殿前司衙旁邊?”

“正是。”

“那他們此下是否依是負有宿衛大內的職責?”

“有,自大周立國以來,只要皇帝未爲離京,神虎衛便是會與龍勇衛共同值防宮內諸殿……”

“神虎營衛的行事調令,殿前司衙內的官員可是都會知曉?”

“不會,神虎營名義上是屬殿前司所統,但只有皇帝及其指揮使方能調動,即使殿前都點檢張永德也是無權調動。原本君貴想讓尚佑師侄統領神虎營……尚師侄遇難後,只得讓殿前都虞侯趙匡胤兼領。”

“那師弟此次奉詔調動留京的神虎營衛,趙匡胤可是知道?”

“絕無可能知道,我接到師兄傳信,立馬與君貴言明,接了君貴詔令之後便與明無大師趕回開封……”江秋白言語一頓,略一遲疑,言道:“翁長老他們此番遇襲……師兄認爲趙匡胤有嫌疑?”

楚南風搖了搖頭,“趙匡胤若不知情,此事當與他無關……這兩三百名神虎營衛離京,自也是有一番動靜,且君貴又在陣前,朝中官員一旦看到,想是會猜出他們所去何處。”

言語一頓,望向明無,“曾聽文益方丈有言,‘漏盡通’、‘平龍認’這兩大功法其遮、望氣象之術不相上下,倘使一方佔了先機、布了陣法,另一方就難以窺真……倘若智苦不曾讀取孟校尉的記憶,是否可以在夷門山窺出葬冢所在?”

明無思索片刻,言道:“小僧有幸這兩年跟隨方丈師父,纔對這兩門神通術法有了些許瞭解……但以小僧此下所知,智苦應是可以做到。”

“不同於龍脈大運所在的靈穴,是爲山脈、深潭之處的穴洞之中。即使可以找到其大致靈氣所聚之處,但想尋出靈穴,需得窺探諸條地脈的走向。”

“以‘漏盡通’、‘平龍認’神通術法,是可以將通往靈穴地脈中的靈氣遮掩,倘使一方佔了先機,另一方卻是要在錯綜複雜的地脈逐一查探。

“佔了先機的一方,但使將部分靈氣引入廢脈,更能使尋找一方誤入歧途……但待靈穴認主,陰陽氣象相應,便能得天道地靈相護,屆時即使爲人尋到,卻非是可以奪取。”

“而夷門山葬冢地穴,非是龍脈大運靈穴那般,有成千上萬餘地脈匯聚靈氣,它只是尋常幾條地脈聚氣所在,即使有‘漏盡通’、‘平龍認’神通術法遮掩,若是有心,以小僧的‘天眼通’功法也是可以輕易尋到……”

“我一時疏忽,不僅未向文益方丈求解此中關鍵,反而拜託他去尋找魏府葬冢確切所在,到尋上了李先生,也是不曾想到此點……文益方丈當時不曾爲難,想來就如大師此下所斷的原理。”

楚南風言語一頓,略一沉吟,又道:“但若如此,我有一個想法,或許能引岀內奸,也會使智苦他們現身。”

“是何方法?”江秋白詢道。

“神虎營衛是爲皇帝親侍,在外人看來,但凡君貴有要事、秘事,皆是會讓神虎衛前去行事。倘使在附近尋個山脈葬上袍冢,再讓武、華兩位師父帶上神虎衛去守護,想是會引起內奸注意,從而通知智苦……”

“屆時我與穆前輩、明無大師暗中潛伏,合武、華兩位師父之力,當可以與智苦一拼。到時安在神虎營中的嫡系箭衛……應也會查出營中走漏消息的奸細。”

江秋白點了點頭,“從劉長老、趙師弟他們遇難,到翁長老一衆此番受襲,無一不與神虎營衛有關。雖如師兄所言,他們大隊人馬行事容易爲人知曉,但從智苦尋去靈秀村一事來看,營衛之中必有奸細,師兄此計甚好……”

楚南風望向明無,“大師可否以‘天眼通’神通尋個聚氣地穴,布個假象?”

明無搖了搖頭,唱諾一聲佛號,道:“朱先生所葬袍冢之處的地脈,想來其地氣應會與龍脈通連……小僧尋個山脈聚氣地穴不難,但無法識出那地脈是否通連龍脈,恐是會被智苦識破。”

楚南風但知明無所言有理,聞言便道:“那文益大師可是會識別出山脈的地氣走向?”

“阿彌陀佛,方丈大師當是可以做到。”

楚南風點了點頭,轉而望向江秋白,“君貴可曾說過何時會返駕開封?”

江秋白略一沉吟,“壽州城方爲奪取,君貴曾言待將壽州佈防事宜安排之後,就會返駕開封……若我所料不差,當在仲夏來臨前後。”

“好,那時神虎營衛想必也會隨駕返京,師弟可將此策言與君貴,屆時選出一百名營衛,隨武、華兩位師父行事。”楚南風言道:“我明日便去尋文益大師前來相助,探個與龍脈通連的聚氣地穴佈局。”

……

四月廿八日辰時,趙宅佛堂,閉目誦經禮佛的趙杜氏,突聽身後傳來一聲佛號,轉首望去,卻是智苦隻身一人出現在佛堂門口。

二人相互見禮之後,智苦盤腿坐在蒲團上,望向趙杜氏言道:“這月餘來夫人可是尋到了線索?”

趙杜氏略一遲疑,“對於太祖皇帝駕崩之後江大人的行蹤,我兒元朗也曾作了細查。在江大人隨當今皇帝出征北漢期間,唯在其夫人受了風寒之時不曾上朝……”

“江夫人風寒是有幾日時間?”

“有兩日。但後來老身與江大人公子作媒之時,曾與江夫人聊上家常……卻爲得知他們夫妻二人極是恩愛,江夫人身體倘有些許不適,江大人定會照顧在她身邊。”

“如夫人所言,那江大人是無有時間去安葬太祖皇帝的袍冢?”

“老身未敢妄斷,倘若另有葬冢是在遠處……想必江大人是無有時間。”

智苦沉言片刻,轉着手中的念珠緩聲言道:“夫人不欲對江大人動手的苦心,老僧也爲知曉……”

趙杜氏心下一喜,“多謝大師體諒。”

“非是老僧體諒夫人,實也是時機未到。”智苦搖了搖頭,望着臉顯驚疑之色的趙杜氏,淡淡一笑,“夫人可是記得老僧言過……要在靈穴之處朔一條地脈接向雙龍池?”

“老身記得大師曾是言過。”

“因劫道降臨的緣故,使那靈穴唯應劫帝王這般身負兩種氣運之人才可認主,但天意使然,這應劫帝王若非消去劫道怨氣,也是無法使靈穴認主,便也讓靈穴成了無主之物,因此才使老僧有了機會謀舉。”

“但要朔一條脈絡與靈穴相連,也非是容易之事,須得趁這靈穴的氣象受擾減弱之時,方是可行……是故老僧纔會留與夫人時日,不對江大人動手,”

趙杜氏一愕之中,又聽智苦言道:“但此下事有所變,再拖下去,恐是會使圖謀成空……”

趙杜氏頓然大驚,“大師此話怎講?”

“那太祖皇帝功德祥氣迴歸龍脈大運之中,劫道便爲顯現,老僧牽心於剝離怨氣尋出護道人,對於怨氣的消減卻是未爲注意。昨日無意用神通細查劫道怨氣的動向,卻是發覺它有流向龍脈大運靈池之中的走勢……”

趙杜氏心頭又是一震,“這是爲何?”

“老僧一時疏忽,只道夷門山葬冢只是使太祖皇帝的祥氣遮住劫道的作用,而另有葬冢是使怨氣不爲老僧剝離……”

智苦合什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此下方知不能剝離怨氣也是夷門山葬冢的作用,那另有葬冢卻是使怨氣暗中溶入龍脈大運靈氣之中。”

“而其溶入大運靈氣的速度,尤快於應劫皇帝消怨所減,但猜不用五六年,便會使劫道怨氣一空……”

“那後果會如何?”

“倘使無法在靈穴氣象感應最弱之時,朔入一條脈絡使之與雙龍池相連,屆時即使護道人、應劫帝王有失,日後無論是誰承澤龍脈大運,卻都會行使我佛大法蒙難之舉。”

“倘使無法連接靈穴?”趙杜氏一時驚疑,“聽大師的口氣,另有的葬冢不僅會使怨氣溶入龍脈大運……還會使大師無法將靈穴與雙龍池連接?”

智苦點了點頭,“但從夷門山葬冢不僅遮了太祖皇帝功德祥氣迴歸,還使怨氣無法剝離……老僧但猜另有的葬冢也會有雙重作用。”

趙杜氏頓然臉色暗沉,沉言片刻,言道:“此下已有怨氣溶入了龍脈大運,但若使靈穴與雙龍池相通,那日後承澤的帝王是否也會行佛難之舉?”

智苦知曉趙杜氏擔心所在,聞言淡淡一笑,“不會,夫人應是知道雙龍池是爲‘火風靈運’,只是與龍脈的‘地水靈運’相濟,其中溶入的怨氣與之並不契合,屆時自會將怨氣排斥而去……夫人莫要擔心會有佛難之事禍及兩位公子身上。”

趙杜氏心頭一鬆,略一遲疑言道:“何謂靈穴氣象最弱之時?”

“天有三垣,紫微、太微、天市,以星象術法來說,紫微垣是爲皇帝所居的大內宮城,太微是爲朝堂百官居位、而天市是指坊間百姓。這龍脈大運是爲民心所聚,倘若天市諸星有熒惑凌犯,便是靈穴氣象最弱之時。”

“那大師可是知道熒惑何時會凌犯天市諸星?”

“是在明年初秋之時。”智苦唱諾一聲佛號,又道:“老僧爲使佛劫不復重生,卻是費了不少心思去研究堪與之法,清楚了其中厲害關聯纔會入手。”

“佈陣之人使怨氣溶入龍脈大運,是想讓老僧明白,即使護道人、應劫帝王有失,依然可使日後承運的帝王行佛難之舉,其用意是逼老僧放棄消劫……”

“但他卻是未料到有雙龍池的出現,卻是可以不用奪取靈穴,且可利用靈穴轉輸龍脈靈氣,得成偷天換日之舉。”

智苦言語一頓,望着臉色陰晴不定的趙杜氏,略一沉吟,又道:“老僧今日尋來,是爲告知夫人,此下迫不得已是要對江大人動手。此事的厲害所在,也爲坦言相告……”

“倘若夫人仍盡心盡力相助,即使老僧所謀無法如願,日後定也會消去夫人一家的反噬之難,且會尋出一處福澤綿長寶地,使趙家子孫受益。”

但知有人佈陣阻住了靈穴與雙龍池連接,趙杜氏卻是生了悔意,此下聽出智苦言有威脅,心頭一凜,“當日老身踏入龍脈之地,已是決定與大師共同進退,之所以未讓大師對江大人動手,實也是因犬子未爲得勢……”

“江大人有失,當今皇帝身邊必是會換了親信,若是爭權奪利之輩,恐是會使犬子受到打壓。而江大人心懷天下百姓,有顧全大局之念,日後起事之時,利用得當……想是會大爲幫助。”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夫人大智之人,所謀之策老僧也是明白。”智苦點頭道:“是故對江大人動手,老僧未存取其性命之心,只是想讀其記憶,尋出護道人及葬冢所在……”

趙杜氏心頭一喜,“那要老身如何行事?”

“老僧昨夜暗中探得他身邊有明無僧人相護,是故未爲動手……”

“明無僧人相護?難道以大師之力也不是對手?何況還有智光大師及令徒……”趙杜氏一時驚疑。

“夫人也知那洛閣主自斷心脈之事吧?”智苦搖頭苦笑,“以老僧的武學修爲,勝那明無是可做到,但要取他性命,卻也不易,江大人但知我尋他用意所在,屆時定會逃脫而去。”

“而倘使帶上智光師弟,江大人立馬會知曉厲害,但想會如洛閣主一樣自斷心脈……故而老僧不敢冒險。”

“那大師的意思?”

“老僧來時的路上,聽聞大周皇帝返駕開封,想必大公子也會回來,到時打探江大人的行蹤應是容易,若是知曉那明無僧人未在他身邊,通知老僧便可。”

趙杜氏略一遲疑,“自襲擊別院長老之後,智光大師卻是未在這佛堂駐留……那到時如何通知大師?”

智苦微是一笑,從袖中掏出一塊綠色玉佩,言道:“此玉佩是老僧多年隨身之物,日後夫人若是有事尋老僧,只需凝神靜氣將它握在手心十息之數,屆時老僧被會感應到。”

趙杜氏臉顯驚疑之色將玉佩將過,“老身記下大師的吩咐,但有消息,立時便與告大師。”

……

五月初三申時三刻,趙匡胤一回到府中,便是將趙杜氏請到書房,待趙杜氏落座後言道:“未時,江大人與那明無僧人去了殿前司衙門尋了孩兒……讓孩兒選出一百名善射的營衛,隨書院的武先生、華先生行事,孩兒但猜應與葬冢有關。”

趙杜氏聞言沉吟良久,方是言道:“你可是知曉他們要去往何處?”

“江大人持有聖上密詔,孩兒未敢打聽。”

趙杜氏點了點頭,“他們所行之事或是與葬冢有關……但也有佈局查岀我等的可能。”

“哦?!”趙匡胤疑道:“前兩日聖上還授孩兒爲殿前都指揮使,加檢校太保……當無可能有見疑孩兒之處。”

“你可知爲娘讓智苦大師出手襲殺翁長老一衆的用意?”

趙匡胤略是一愣,沉吟片刻,“是爲孩兒洗卻嫌疑?”

“不錯,劉長老、書院趙先生接二連三出事,且都是在神虎營中,加上洛閣主之事,以江先生他們之智,想是對神虎營之人會大爲懷疑,尤其是身爲統領的你……”

“是故爲娘在得知留京的神虎營衛與諸長老,要開赴陣前,便是讓智苦大師出手。而那時你身在壽州,自然是不會知道神虎營衛離京之事,翁長老他們遇襲之事自不會懷疑到你……同時也使聖上、楚先生他們對劉長老,趙先生之死的嫌疑轉到了京城中的官員身上。”

趙杜氏言語一頓,望着趙匡胤,“可知他們何時起身?”

“是爲亥時三刻……”

“若武先生他們此行真的是去保護葬冢,是爲長遠之事,以江大人的身份,決然不會隨行同去。”趙杜氏沉吟道:“但不管真假與否,爲娘料想他們最終目的是要引出智苦大師,如此一來,那楚先生、明無大師應會暗中隨行……”

趙匡胤略一遲疑,“但以楚先生之智,應不會不防範江大人的安全,當會留有後手,或許他們假裝外出,屆時反殺回來也未可知。”

趙杜氏聞言沉思片刻,言道:“以智苦大師的神通,楚先生他應也是知道……若要使智苦大師入局,也是有個葬冢之地方可,爲娘但猜楚先生他們不會使回馬槍。”

“那孃親可是要通知智苦大師?”

“若楚先生未留人手相護江大人,你認爲江大人會宿在何處?”

趙匡胤略一思索,言道:“別院諸長老再世之時,會去皇宮相助防範,縱使智苦大師了得,諸長老加上宮中護衛,恐也是難以得手。而此下諸長老已死,武先生、華先生又帶營衛離去,宮中只有五位神念境好手,但想江先生不會宿在宮中……”

“不會宿在府上,也不會宿在大內宮中……”趙杜氏沉吟之中,突是眼神一亮,言道:“那他會不會去高平郡主府上落腳?”

“郡主府?”趙匡胤頓然一愣。

“聽聞洛公子師兄妹也是住在郡主府上,江大人去郡主府落腳倒是大爲可能。”趙杜氏言道:“此下方是酉時,爲娘去通知智苦大師前來行事,應是來了及……”

“母親是要讓大師他們今晚行事?”趙匡胤一時驚疑。

趙杜氏點了點頭,“對於武先生他們是否真的是去護冢,去往何處……只要智苦大師讀取江先生的記憶便會知曉,無須去跟蹤他們。此下重要之處是江先生的行蹤所在,即使猜斷錯誤,他未在郡主府中,卻也不會使人懷疑到我等的身上。”

……

戌時三刻,楚南風與江秋白二人潛入郡主府的東跨院之中,卻是使廳上閒聊的洛逍遙、蕭慕雲、林婉真三人大爲驚喜,待三人見禮過後,楚南風笑道:“這東院可是還有空房?”

蕭慕雲言道:“師兄宿在這廳屋的右邊,左邊的廂房是爲空房,師父若是要落腳爲用,弟子這就去收拾一番……”

“是你江師叔暫時落腳爲用,你三人切記勿使任何人知道。”

洛逍遙三人聞言一時驚疑,互視一眼後,齊聲應道:“弟子遵命。”

楚南風與江秋白相視一笑,便是一同行出廳堂,進入左邊廂房。

楚南風言道:“我此下依是想讓師弟一起同行……”

“倘使朝中內奸將我等舉動傳遞與智苦,在不知我等是去往衛州萬虎山的情況下,智苦定會跟蹤查探。以他的身手行舉跟蹤之事,師兄也未必能夠發覺,但要逼他入局,唯是讓他認爲萬虎山葬冢是真。”

“護冢是爲長久之事,我長隨於君貴身側行事,乍然間未參與朝會不見身影,必定會使智苦一衆心中見疑我等是爲佈局。”

楚南風搖了搖頭,“倘使他生了念頭對師弟下手,卻是會讓我策應不及……”

第一八零章  殿前都點檢第二章 兵禍第八十一章 毒書生第五十七章 沈連城第六十章 元嬰境〈下〉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一六零章 護冢之戰(一)第一五八章 無悔山之行第一六六章 護冢之戰(七)第十四 千機散〈上〉第三十四章 郡主第一五八章 無悔山之行第三十九章 八脈還魂針第一三九章 心疑第二十四章 天蠶體第一二九章 蒙面人第九十七章 劫傷(上)第十九章 十二春秋消無形第一八五章   兵變(下)第三十一章 失劍第八十二章 向素素第二十九章 浮生入夢劫第二十八章 洛明珠第三十三章 獻寶第四十五章 平叛〈下〉第七十二章 江湖情苦男兒蒼第二十七 慕雲三式第八十五章 譚道人第一三六章 誅殺卓青蓮(五)第一三三章 誅殺卓青蓮(二)第十五章 千機散〈下〉第五十七章 沈連城第二章 兵禍第三十七章 苗家傳承第一五零章 紫金山之戰(二)第一三四章 誅殺卓青蓮(三)第一六五章 護冢之戰(六)第一三八章 驚變第六十九章 卓青蓮第一五三章 紫金山之戰(五)第一四一章 衣冠冢第九章 破敵第二十三 護衛府第十三章 太白書院第一三一章 魂失悟命通(下)第五十七章 沈連城第五章冷刀第五十四章 馬希蘭第四十五章 平叛〈下〉第一八四章   兵變(中)第七十章 身陷韶州第八十六章 破境第一一七章 清風驛刺殺(二)第一四八章 魄元丹第一二四章 殺豬刀法(一)第一二二章 書房秘談(上)第一七三章    決戰青龍峰(上)第一六九章 一世錢第三十六章 交換條件第一八八章      立誓第三十三章 獻寶楔子第一四二章 解惑第八十章 詠竹第一四八章 魄元丹第三十九章 八脈還魂針第一三二章 誅殺卓青蓮(一)第十二章 救人第八章 飛鴿傳書第九十二章 北上第十六章 燕仲長第十六章 燕仲長第二十八章 洛明珠第一七四章    決戰青龍峰(下)第一二四章 殺豬刀法(一)第六十四章 隱門第一八一 章     困局第四章 南下第八十三章 太上忘情第五十章 父愛無疆第一七二章   出海(下)第一四三章 太易心經第一六零章 護冢之戰(一)第七章 刺殺第十八章 蕭二公子第一四五章 涼州行(二)第一七九章   海難第九十九章 高平之戰(一)第一五六章 謀劃第一七一章    岀海(上)第四十九章 苗長寧之死第四十七章 意外收穫第一八一 章     困局第六十六章 蕭雁北之死第一五二章 紫金山之戰(四)第九十七章 劫傷(上)第十五章 千機散〈下〉第一一三章 赤子情懷第九十八章 劫傷(下)第一八九章    玉碎向君恩
第一八零章  殿前都點檢第二章 兵禍第八十一章 毒書生第五十七章 沈連城第六十章 元嬰境〈下〉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一六零章 護冢之戰(一)第一五八章 無悔山之行第一六六章 護冢之戰(七)第十四 千機散〈上〉第三十四章 郡主第一五八章 無悔山之行第三十九章 八脈還魂針第一三九章 心疑第二十四章 天蠶體第一二九章 蒙面人第九十七章 劫傷(上)第十九章 十二春秋消無形第一八五章   兵變(下)第三十一章 失劍第八十二章 向素素第二十九章 浮生入夢劫第二十八章 洛明珠第三十三章 獻寶第四十五章 平叛〈下〉第七十二章 江湖情苦男兒蒼第二十七 慕雲三式第八十五章 譚道人第一三六章 誅殺卓青蓮(五)第一三三章 誅殺卓青蓮(二)第十五章 千機散〈下〉第五十七章 沈連城第二章 兵禍第三十七章 苗家傳承第一五零章 紫金山之戰(二)第一三四章 誅殺卓青蓮(三)第一六五章 護冢之戰(六)第一三八章 驚變第六十九章 卓青蓮第一五三章 紫金山之戰(五)第一四一章 衣冠冢第九章 破敵第二十三 護衛府第十三章 太白書院第一三一章 魂失悟命通(下)第五十七章 沈連城第五章冷刀第五十四章 馬希蘭第四十五章 平叛〈下〉第一八四章   兵變(中)第七十章 身陷韶州第八十六章 破境第一一七章 清風驛刺殺(二)第一四八章 魄元丹第一二四章 殺豬刀法(一)第一二二章 書房秘談(上)第一七三章    決戰青龍峰(上)第一六九章 一世錢第三十六章 交換條件第一八八章      立誓第三十三章 獻寶楔子第一四二章 解惑第八十章 詠竹第一四八章 魄元丹第三十九章 八脈還魂針第一三二章 誅殺卓青蓮(一)第十二章 救人第八章 飛鴿傳書第九十二章 北上第十六章 燕仲長第十六章 燕仲長第二十八章 洛明珠第一七四章    決戰青龍峰(下)第一二四章 殺豬刀法(一)第六十四章 隱門第一八一 章     困局第四章 南下第八十三章 太上忘情第五十章 父愛無疆第一七二章   出海(下)第一四三章 太易心經第一六零章 護冢之戰(一)第七章 刺殺第十八章 蕭二公子第一四五章 涼州行(二)第一七九章   海難第九十九章 高平之戰(一)第一五六章 謀劃第一七一章    岀海(上)第四十九章 苗長寧之死第四十七章 意外收穫第一八一 章     困局第六十六章 蕭雁北之死第一五二章 紫金山之戰(四)第九十七章 劫傷(上)第十五章 千機散〈下〉第一一三章 赤子情懷第九十八章 劫傷(下)第一八九章    玉碎向君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