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

魯迅:看鏡有感

倘再不放開度量,大膽地,無畏地,將新文化儘量地吸收,則楊光先似的向西洋主人瀝陳中夏的精神文明的時候,大概是不勞久待的罷。

因爲翻衣箱,翻出幾面古銅鏡子來,大概是民國初年初到北京時候買在那裡的,“情隨事遷”,全然忘卻,宛如見了隔世的東西了。

一面圓徑不過二寸,很厚重,背面滿刻蒲陶,還有跳躍的鼯鼠,沿邊是一圈小飛禽。古董店家都稱爲“海馬葡萄鏡”。但我的一面並無海馬,其實和名稱不相當。記得曾見過別一面,是有海馬的,但貴極,沒有買。這些都是漢代的鏡子;後來也有模造或翻沙者,花紋可造粗拙得多了。漢武通大宛安息,以致天馬蒲萄,大概當時是視爲盛事的,所以便取作什器的裝飾。古時,於外來物品,每加海字,如海榴,海紅花,海棠之類。海即現在之所謂洋,海馬譯成今文,當然就是洋馬。鏡鼻是一個蝦蟆,則因爲鏡如滿月,月中有蟾蜍之故,和漢事不相干了。

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新來的動植物,即毫不拘忌,來充裝飾的花紋。唐人也還不算弱,例如漢人的墓前石獸,多是羊,虎,天祿,辟邪,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着帶箭的駿馬,還有一匹駝鳥,則辦法簡直前無古人。現今在墳墓上不待言,即平常的繪畫,可有人敢用一朵洋花一隻洋鳥,即私人的印章,可有人肯用一個草書一個俗字麼?許多雅人,連記年月也必是甲子,怕用民國紀元。不知道是沒有如此大膽的藝術家;還是雖有而民衆都加迫害,他於是乎只得萎縮,死掉了?

宋的文藝,現在似的國粹氣味就燻人。然而遼、金、元陸續進來了,這消息很耐尋味。漢唐雖然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於爲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來事物的時候,就如將彼俘來一樣,自由驅使,絕不介懷。一到衰弊陵夷之際,神經可就衰

弱過敏了,每遇外國東西,便覺得彷彿彼來俘我一樣,推拒,惶恐,退縮,逃避,抖成一團,又必想一篇道理來掩飾,而國粹遂成爲孱王和孱奴的寶貝。

無論從那裡來的,只要是食物,壯健者大抵就無需思索,承認是吃的東西。惟有衰病的,卻總常想到害胃,傷身,特有許多禁條,許多避忌;還有一大套比較利害而終於不得要領的理由,例如吃固無妨,而不吃尤穩,食之或當有益,然究以不吃爲宜云雲之類。但這一類人物總要日見其衰弱的,因爲他終日戰戰兢兢,自己先已失了活氣了。

不知道南宋比現今如何,但對外敵,卻明明已經稱臣,惟獨在國內特多繁文縟節以及嘮叨的碎話。正如倒黴人物,偏多忌諱一般,豁達閎大之風消歇淨盡了。直到後來,都沒有什麼大變化。我曾在古物陳列所所陳列的古畫上看見一顆印文,是幾個羅馬字母。但那是所謂“我聖祖仁皇帝”的印,是征服了漢族的主人,所以他敢;漢族的奴才是不敢的。便是現在,便是藝術家,可有敢用洋文的印的麼?

清順治中,時憲書上印有“依西洋新法”五個字,痛哭流涕來劾洋人湯若望的偏是漢人楊光先。直到康熙初,爭勝了,就教他做欽天監正去,則又叩閽以“但知推步之理不知推步之數”辭。不準辭,則又痛哭流涕地來做《不得已》,說道“寧可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然而終於連閏月都算錯了,他大約以爲好曆法專屬於西洋人,中夏人自己是學不得,也學不好的。但他竟論了大辟,可是沒有殺,放歸,死於途中了。湯若望入中國還在明崇禎初,其法終未見用;後來阮元論之曰:“明季君臣以大統浸疏,開局修正,既知新法之密,而訖未施行。聖朝定鼎,以其法造時憲書,頒行天下。彼十餘年辯論翻譯之勞,若以備我朝之採用者,斯亦奇矣!……我國家聖聖相傳,用人行政,惟求其是,而不先設成心。即是一端,可以

仰見如天之度量矣!” (《疇人傳》四十五)

現在流傳的古鏡們,出自冢中者居多,原是殉葬品。但我也有一面日用鏡,薄而且大,規撫漢制,也許是唐代的東西。那證據是:一,鏡鼻已多磨損;二,鏡面的沙眼都用別的銅來補好了。當時在妝閣中,曾照唐人的額黃和眉綠,現在卻監禁在我的衣箱裡,它或者大有今昔之感罷。

但銅鏡的供用,大約道光咸豐時候還與玻璃鏡並行;至於窮鄉僻壤,也許至今還用着。我們那裡,則除了婚喪儀式之外,全被玻璃鏡驅逐了。然而也還有餘烈可尋,倘街頭遇見一位老翁,肩了長凳似的東西,上面縛着一塊豬肝色石和一塊青色石,試佇聽他的叫喊,就是“磨鏡,磨剪刀!”

宋鏡我沒有見過好的,什九並無藻飾,只有店號或“正其衣冠”等類的迂銘詞,真是“世風日下”。但是要進步或不退步,總須時時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異域,倘若各種顧忌,各種小心,各種嘮叨,這麼做即違了祖宗,那麼做又像了夷狄,終生惴惴如在薄冰上,發抖尚且來不及,怎麼會做出好東西來。所以事實上“今不如古”者,正因爲有許多嘮叨着“今不如古”的諸位先生們之故。現在情形還如此。倘再不放開度量,大膽地,無畏地,將新文化儘量地吸收,則楊光先似的向西洋主人瀝陳中夏的精神文明的時候,大概是不勞久待的罷。

但我向來沒有遇見過一個排斥玻璃鏡子的人。單知道咸豐年間,汪曰楨先生卻在他的大著《湖雅》裡攻擊過的。他加以比較研究之後,終於決定還是銅鏡好。最不可解的是:他說,照起面貌來,玻璃鏡不如銅鏡之準確。莫非那時的玻璃鏡當真壞到如此,還是因爲他老先生又帶上了國粹眼鏡之故呢?我沒有見過古玻璃鏡。這一點終於猜不透。

一九二五年二月九日

(《魯迅選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本章完)

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五篇 齊家篇_黃炎培:怎樣教我中學時期的兒女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
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五篇 齊家篇_黃炎培:怎樣教我中學時期的兒女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