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

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

徐復觀(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觀,後改爲復觀,湖北浠水人,著名史學家、思想家,“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研究、傳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方面,具有重要貢獻。其著有《兩漢思想史》三卷、《學術與政治(甲、乙集)》、《徐復觀雜文》六集、《中國藝術精神》、《中國思想史論集》及續集、《石濤研究》等。

凡善盡人君所應盡的責任的行爲,便都是德治。

因爲費正清氏認爲孔子的德治是神話,從神話落實下來便只有靠刑罰。他的這種認定,可能是因爲道家的無爲思想,結果變成了法家以刑罰爲主的政治思想的根據。孔子的德治既然也是無爲的政治思想,費氏便認爲也會與道家同其結果。我上面所說的,孔子系以對人性的信賴爲其德治思想的根據,費氏可以說這是唯心論,乃至只是一種理論,面對現實政治而言,依然是神話。關於這,我再提出三點來討論。

第一,孔、老提倡無爲,是爲了極力防止統治者以自己的好惡爲標準去統治人民,並不是完全不作事。老子說“爲無爲,則無不治”(三章)。所謂“爲無爲”,應當解釋作“爲而無爲”,其真實內容乃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六十四章),“自化”、“自正”、“自富”、“自樸”(五十七章)即系“自然”,“自然”是“自己如此”,有如今之所謂“自治”,“無爲”的目的,正爲了好讓人民能根據自己的意見去作事,這是“無爲而無不爲”的根據。但人民雖然“自然”,仍待聖人的“輔”,輔依然是“爲”,不過這種爲,是以人民爲主,而統治只居於輔的地位,這便沒有統治者的私意夾雜在裡面。無私意之爲即是無爲,所以老子特重視“無私”,無私之實,即是“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十章)。“輔萬物之自然”的“輔”,在慎到發展而爲“因”的觀念。他說:“天道因則大,化則細。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爲也,化而使之爲我(按指統治者),則莫可得而用。……故用人之自爲,而不用人之爲我,則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謂因。”(四部叢刊本《慎子》頁二)無私和因的觀念,亦爲孔子的德治、無爲的思想所涵攝。所以他答子張“何如斯可以從政”之問,特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堯曰》)的主張。由此可知德治並非不管人民的事,而實際是幫助、啓發人民去作人民自己的事。

第二,老子與法家的結合,並非出於老學必然的發展。這種結合,在學術上是出於申、韓有意的依附,在政治上乃來自西漢初年,在感情上因反對秦代暴政而趨向黃老,而在現實上又是繼承秦代由法家所奠定的政治制度,於是便形成黃老、申韓互相結合的局面。在秦代則並沒有這種結合。所以認爲道家的無爲必流爲申韓,這是由司馬遷等而

來的誤解。

第三,恐怕費氏對孔子所說的德治的積極一面,缺少基本的瞭解。這也是中國過去的傳注家所不曾盡到的責任,不能僅怪費氏。例如《語類》二十三:“爲政以德,不是欲以德去爲政,亦不是塊然全無所作爲。但德修於己,而人自感化。然感化不在政事上,卻在德上。蓋政者所以正人之不正,豈無所作爲?”又說:“爲政以德,是非不用刑罰、號令,但以德先之耳。”按朱熹的最大錯誤,是把德和政治行爲分作兩事看。其所以分作兩事看,乃是把德只從個人的生活上着想,而不知德乃內外如一的合理行爲,凡人君所應作的事而能內外如一(誠)地合理去作,這都是人君的德。換言之,人君是一個人,應當先在人的條件上站了起來,這是人的德;人君又是一個統治者,同時要盡到統治者所應盡的責任,這是人君的德。人的德與人君的德是不可分的,在人的德里面即涵有人君的德,如子路問君子,孔子說“修己以敬”,而“修己以敬”的究竟便是“修己以安百姓”。修已之所以能安百姓,必是由修己擴充出去,以善盡其安百姓的責任。哀公問“何爲則民服”,孔子的答覆是“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爲政》)。人君最重要的是用人,用人得當便是人君的德,用人不得當便是人君不德。而人君用人得當不得當,與人君的修己有直接的關係,所以修己與用人,對人君來說是不可分的。在舜的“恭己正南面”中,即含有“舉直錯諸枉”在裡面。所以子夏對樊遲“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之問,而答以“舜有天下,選於衆,舉皋陶,不仁者遠矣”(《顏淵》),而《論語集解》對“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衛靈公》)的解釋是“言任官得其人,故無爲而治”,這是非常得當的。又: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爲君難,爲臣不易。如知爲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爲君,惟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其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子路》)

按上面對定公一言興邦、喪邦的答覆,實際是對君道得失的扼要答覆。知爲君之難,“則必戰戰兢兢,臨深履薄,而無一事之敢忽”,這即是德治。惟予言而莫之違,“則忠言不至於耳,君日驕而臣日諂,未有不喪邦者也”(朱注引範氏)。“言”是對於事的共同商討,要能善其事,必先能使人盡其言,所以聽言納諫爲人君要德之一。《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切於人民利害之言),隱惡(隱其言之不當者)而揚善(宣揚其言之當者。按此乃所以鼓勵人之進言),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爲舜乎?”“好問”、“察邇言”、“

用其中於民”,在古代只有“恭己”、“正身”的人君纔可以作得到,並且也即包涵在“恭己”、“正身”之內。又“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這裡當然也說的是德治,而是把愛民、養民包含在裡面的。概括地說一句,凡善盡人君所應盡的責任的行爲,便都是德治,所以德治是有一定的政治內容,如何可稱之爲神話?

更重要的是,德治是爲了反對刑治而提出的。“齊之以刑”的“刑”,是由政府的強制力所施行。“齊之以禮”,便不可訴之於政府的強制力。因爲禮固然帶有若干的強制性,但發展到孔子,禮的強制性乃發自各人良心的要求,而不應來自政治的壓力。“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學而》),“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爲國,如禮何”(《里仁》),禮在政治中的意義,在孔子看來,是以讓爲主。通過政治壓力以實現禮,對孔子而言,這已經不是禮了。所以爲了實現“齊之以禮”,孔子便發展了“教”的觀念。“教”即是教育,它的方法是啓發、薰陶,就人的各種個性以成就各種個性之德,這是由孔子自己施教的實際情形而可以確定的。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富民”、“教民”,是孔子德治的綜括性的目的、內容。而先富後教,無形中成爲與各種極權主義的大分水嶺。極權主義者多是以控制人民的胃,使人民經常在半飢餓狀態下以行其極權之教的。對於這一點,此處不作深一層的研究。這裡特須提出的是,由於孔子在政治中對“教”的特別提出,便在以政(號令)刑爲主的政治中,開始導入了教育的機能和意義,這是道家所缺乏的觀念,正是他們弱點之所在,所以便爲法家所乘。在此後二千多年的專制政治中,教育的機能雖然未曾得到充分的發展,但也盡到了保障、培養社會生機的最大功用了。孔子的德治思想,與“教”的觀念,是一而非二,所以後來便有“德教”的名詞。“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這句話的意思,是認爲有了教育的力量,便沒有智愚、貴賤乃至種族等等各種的分別(類),而人類可同歸於善,這是他自己“誨人不倦”的經驗,同時也是對於“教”的最大信心。在他這句話裡,可以看出他認爲教育可以解決人類自身的一切問題。美國目前人種的衝突,站在孔子的立場看,這是美國不曾作過平等教育工作的結果。由教育的發達,而可使政治的強制力歸於無用。因此,不妨這樣說,孔子在政治上的無爲思想,極其究,乃是要以教育代替政治,以教育解消政治的思想。這是德治最主要的內容。

(徐復觀著《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版)

(本章完)

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二篇 明德篇_梁啓超:私德之必要(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五篇 齊家篇_黃炎培:怎樣教我中學時期的兒女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
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二篇 明德篇_梁啓超:私德之必要(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五篇 齊家篇_黃炎培:怎樣教我中學時期的兒女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