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

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

許地山(1894—1941),字地山,筆名落華生、落花生,祖籍廣東揭陽,生於臺灣,作家、文學家、教授。他曾在北京大學、香港大學任教,並與瞿秋白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著有《花》、《落花生》等。

我們今日所需的宗教必要合於中國現在生活的需要。我們中國古代“禮”的宗教既多流弊,近代輸入的佛耶兩教又多揹我們國性的部分。

一、宗教是不是普遍的需要

宗教是社會的產物,由多人多時所形成,並非由個人所創造。宗教的需要,是普遍的,其理由有五:

凡宗教必有一特別的理想,這個理想是人類所欲達到,而爲人間生活所必要有的。

凡宗教全要想解決“人生目的”的問題。

凡在宗教團體的人,必用自己的宗教理想,表現於實行上。

凡宗教必不滿意於現實生活,以現實生活是病害的,不完全的,都是要想法子,去驅除他,或改正他。

凡宗教皆栽培,節制,完成人類的慾望,人類慾望大別有三,(一)肉慾(Sensuality),(二)我欲(Selfishness),(三)意欲(Willingness)。三種慾望全是人間生活所不能免的。肉慾從肉體種種器官,爲感覺發生,感覺不能免除,則肉慾必須存在。於是發生有利有害的兩個方面,凡宗教全是試要節制他有害的方面,而栽培發展他有利的方面。在現實的生活之下,我欲是較高的慾望,例如作文作畫,必要寫出自己的名字,表明是自己的作品,便是由於我欲的緣故。但我欲過強,便成自私,有時也有妨礙,所以宗教要去節制他,而他之利方面,仍要栽培他,完成他,因爲個人的人格,也是由我欲造成的。意欲是更高的慾望,可以管理一生的生活。倘若意欲不正就可毀壞一生生活的全體。佛教所謂“心如工畫師,善畫諸世間”便是表明意志有創造世界的能力。宗教的終極目的是要指導他,發展他,強健他。

由上述的理論看,人生免不了有理想,慾望,病害,故此要向上尋求安康,宗教的感情,於是乎起。可以見宗教的本體,是人生普遍的需要。但是宗教的生長,必須適應環境。所以宗教的適用,必須受空間時間的限制,因時因地而不同。例如,六朝時候的佛教,因政治的關係而發達,可見政治與宗教之關係;又如,在天災流行的時候,人類朝不保夕,於是就希望超絕的能力,可見天災與宗教的關係;在國家衰弱的時代,宗教的情操越強,宗教的信仰越烈,可見強弱勢力與宗教的關係,所以今晚的講題“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這“我們”是指我們今日中國說的。

二、宗教的領域

許多人不看一看宗教的領域,不知道他有如何的大,所以一提宗教二字,便要唾棄。其實宗教的領域最大,可以說占人生之最大部分。人的行動,若仔細分析,少有不含宗教色彩的。由此廣大無邊的領域之中,依我的意見,可以爲三大國度:(1)巫祝的宗教,(2)恩威的宗教,(3)情理的宗教。

巫祝的宗教全基於過去的經驗,其所行全是禮儀的,神聖的,秘密的。不問參與之意義如何,參與者之瞭解與否。在原始的社會,這是很盛行的。

恩威的宗教,亦多基於經驗。重禮節,信條,全以威權嚇人,從者有福,違者有禍,使人因慕昇天之福,畏入獄之禍,而信服。因此人便立於無限威權之下,不能不信服而持守戒律。

情理的宗教,不專恃恩威的作用,而重慈心,與智慧。佛所謂“悲智雙修”就是這個意思。其實行,全是依其智慧,情感,而得了解。提高感情,用以打動人的慈悲,提高理智,用以堅定人的意向。使人在不知不覺之間,就實現此悲,此智,於行爲上。

此三種教,因時因地而異,其適用之處無絕對的善惡優劣之可言。智慧過低的地方,用情理的宗教,倒會發生病害。反之文化極高的時候,巫祝的宗教也就無所用了。

三、中國現在缺乏的宗教精神

我們對於宗教所缺的精神,總括起來,可得下列的五種。

多注重難思的妙法,而輕看易行的要道。人都以爲宗教是玄妙的,膚淺便不是宗教。講宗教,要你越聽不懂,越妙。古來佛教經典,有些僞造梵文,或者直譯梵音,以爲是聖語不翻,使人不易瞭解,正是這個緣故。

多注重個人的修習,而輕看羣衆的受持。修道的人,不甚注意傳播和發展的事,所以我們宗教態度,是獨善的,不是普濟的。

重視來世的禍福,而忘卻現實之受用,與享樂。我國人種種宗教行爲,多是爲求來生之福,免來生之禍,而不知宗教正是使人得現實的享受。

只見宗教柔弱方面,而忽略了宗教的剛強方面。反對宗教者,多以下列四項爲理由:(甲)以爲信仰古來聖人聽從他的主張,認他作主,便是認己爲奴,在名分上實已小看自己的人格。(乙)信則有福,否則受罰,是崇拜威權,而輕看自由。(丙)個性本應發展,而因宗教之故,每每使人萎退。(丁)已死之人,其智經驗全比現在的人少,宗教崇拜死人,服從其主張,則使人愚拙。這些話,似乎不錯。然而人在宇宙,或太陽系之中本來不能算是最好的;就是在地球之上,人類也不能算是最完全的,最自由的。所以我們,於現有之理智以外,要想求得一位更高明的“神”來服從。神的有無,不是今晚我們所說的問題。但所謂神,不過

人類更高理想的表現,人設立他來,作個模範;並不算是怎樣專制,或約束人的理性。

多注重思維,而少注重實行。以爲宗教是超絕現實生活的,所以要主張入定,持齋等事,若是多去活動便不算得宗教。例如:善堂、養老院、孤兒院等設施,本出於儒道作善降祥的思想,而不認爲宗教行爲;在屋中焰香,默坐,反認爲宗教。

以上所說的五項,倘若不錯,就是見我們所缺乏的宗教思想和度了。

四、我國今日所需要的宗教

1.要容易行的。所謂容易行,並不是幼稚的念念阿彌陀佛,畫畫十字,就算了事。乃是要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多費氣力,就可以去作的善業。

2.要羣衆能修習的宗教。並不爲特定的人,特定的事而發生。所以無論智愚,全能受持,纔是合適的宗教。一個人坐在屋裡苦修行,不是我們需要的。

3.要道德情操很強的。人的理性,每自有光明的啓示,因理智經驗,而評判將來的結果。此即自己對於自己道德情操所立的標準;而人的共同的道德標準,則不可不由宗教來供給。

4.要有科學精神的。或謂宗教與科學不併立,其實不對。科學對於物質的世界,有正確的解釋,能與吾人以正確的智識。此正確的智識,正爲宗教所需要。必先有正確的智識,然後有正確的信仰。所以宗教,必須容納科學,且要有科學的精神。

5.要富有感情的。感情有感力,令人不能不去作。所以感情強,則一切願望全可成全。在宗教,決不能不重感情,而專重理智。

6.要有世界性質的。因爲人的生活,日趨於大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世界上的人心,全有交通的可能,所以宗教,必須是世界的。

7.必注重生活的。舊日宗教,重死後的果報,其實宗教正爲生前的受用。宗教不注重生活,就失去其最高的價值。

8.要合於情理的。不能只重恩威,而不重情理。若是不合情理,不論是什麼宗教,一律在排除之列。

總之我們今日所需的宗教必要合於中國現在生活的需要。我們中國古代“禮”的宗教既多流弊,近代輸入的佛耶兩教又多揹我們國性的部分,宗教既是社會多年的產物,我們想即時造一個新的宗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指出現有的一個宗教而說她是最適合中國現在生活的需要是很難的。按耶教近年發展的趨向似甚合於上述的理論。否認或證實不是在我今晚講演的範圍。所以我對今天問題的答案是凡不背上述條件的宗教就是我們中國今日所需要的宗教,並且我們所要的宗教不能專爲上等社會着想而忘卻宗教是一切人所需要的。

(許地山著《空山靈雨》,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本章完)

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五篇 齊家篇_黃炎培:怎樣教我中學時期的兒女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
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五篇 齊家篇_黃炎培:怎樣教我中學時期的兒女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