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

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

柳詒徵(1880—1956),字翼謀,號劬堂,江蘇鎮江人,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古典文學家、圖書館學家、書法家,中國近現代史學先驅,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現代儒學宗師。其著有《中國文化史》、《中國商業史》、《中國教育史》、《國學圖書館小史》、《中國版本概說》、《國史要義》等。

現在的人格外要研究歷史,才知道應付種種事變的方式。

現在有許多人都知道要講國學,但是中國的學問很多,首先應講哪一種學問,自然各有各的嗜好習慣。喜歡講某一種學問的,就先講某一種學問,以爲旁的學問都在其次。譬如講小學,講經學,講理學,講文學,講考古學等等,都是很重要的。許多專家都認爲講國學莫要於此。我也承認這許多學問都應當講的。但是我們要講國學,必須先將各國的學問來比較一下,哪一種學問在世界各國都有的,那就要問某一種學問在中國是特別發達特別完備。自然,中國的小學、經學、理學、文學等等比較他國特別發達,但是最初發達的,無過於史學,後來逐漸進步,尤其完備,所以我說講國學宜先講史學。

我們知道,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有歷史,何以說中國的史學特別發達、特別完備呢?大概各國古史多屬於神話,後來構成國家,也沒有正式設立史官,注重紀載歷史,所有史書,大都是私人編纂,得之傳聞,或是事後搜輯材料追想得來的。惟有中國,自從黃帝以來即有史官,注重紀載歷史,所以紀載神話的歷史很少,紀載人事的歷史特別的多。比如《世本》、《竹書紀年》、《尚書》等類的書,都是紀載人事的。我們要知道中國的先民特別注重紀載人事的歷史,只須看《禮記》、《周禮》上面所講的各種紀載歷史的人特別的多,就知道中國人注重歷史非任何民族任何國家可比。大概古時紀載人事的一種人,就叫做史。任何地方,任何機關,都有一個人或若干人紀載地方機關或是個人的經過。《禮記·內則》說有人生子必須報告閭史及州史。大概居民一百家,就有一個

史,紀載這一百家的事,叫做閭史。居民二千五百家,也有一個史,紀載這二千五百家的事,叫做州史。合計一州有二十五個閭史和一個州史,所以一鄉就有一百三十個史,紀載這一鄉的事。比如人之生死以及物產統計或是特別重要的事都有史紀載的。大約方百里的地方就有七百八十個史。再就《周禮》上看,任何機關都有一種史,不下一千數百人。這種史都是管公牘文字,關於官廳的歷史的,並不算是職官。至於中央政府建立的官,又有什麼太史、小史、內史、外史、御史等職,也有一百多人,掌管全國的各種紀載,所有法律、禮節、統計以及地方的志書,都歸這種史官管理。所以一切的學問,在古時候都是史官所管。現在有人不信《周禮》,說不是周朝的書。大約不是周朝,也是戰國或是西漢的書,此書上所說的制度,必定總有來歷,不是隨便說的。我所以說是中國構成國家的時候,特別注重紀載人事的歷史,那是各國都沒有的。自從漢以後,無論哪一朝,都有史官,紀載一朝的事實,因此累代相傳,就有二十四五部正史,合計不下三千多卷,這更是各國之所沒有。至於正史之外的史書,那更是不可勝計,下次尚須分類敘述,現在只要先說明正史的來源,就因爲從前就注重歷史。

注重紀載人事,有何好處?古語云:“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因爲人類的知識,都是從經驗出來。沒有經驗,不知道種種事情的利害。有了經驗,就知道做某種事有利,做某種事有害,這就是學問。我們要知道,中國有兩個最大的學問的人:一個是老子,一個是孔子。這兩個大學問家的學問,從何處產生呢?都是從史學產生出來的。老子是周朝的柱下史,管理藏書,就如今日的圖書館,所以他對於周朝以前歷朝歷代的成敗興亡,以及各種社會人事的利害禍福,都看得爛熟,後來寫了五千言,將他的學問經驗,歸納起來,說了許多原理以及公式。大概人類的事,都逃不出老子所說的原理和公式。所以老子的學說,自漢以來,就是支配中國政治,以及社會的惟一要書。孔子是刪訂經書的,其實各種經書也都是史書。明朝王陽明

先生,清朝章實齋先生,都說六經皆是史,所以孔子並不是經學家,孔子是一個史學家。孔子說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矣。孔於是據史書上的事情,看出道理來,講明立國和做人的大義。一切人倫道德,所以應當如此,不可如彼的。並非孔子自己要創造一種學說,他是從史書上看出這種道理,是不可違反的。比如孝悌忠信等等德目,行之就與人羣有大利,不行就使人羣發生大害。所以孔子的學說,支配二千餘年的人羣,至今還是要信 奉的。

現在人不知道講歷史有什麼用處,以爲今日的事情,與古來不同。不知一切的物質,是時刻變化進步的,惟有人類,依然還是古來的耳目心思,並未變化,也不見得有何等進步。不過倚賴物質的進化,將人事的形式擴大了或是加緊了。至於內容,依然是沒有改變。所以現在的人格外要研究歷史,才知道應付種種事變的方式。講歷史的好處,不是可以換錢的,也不是可以騙文憑的,主要的好處就是彰往察來,所謂考諸往而知來者。人類如果能考諸往而知來者,自然就曉得支配人羣,以何種方法爲最適當,不至茫然無主了。普通人常說,少年人少不更事,老年人老成練達,何以少就不更事,老就練達?就因爲經驗的多少。人的年齡總差仿不多,活到一百多歲的很少,即使活到百多歲,經驗也有限。但是有一法,可以使得人有幾千年的經驗,差不多有幾千年的壽數,這個法子就是講史學。講史學知道立國和做人的經驗,那就叫做歷史哲學。中國從前沒有歷史哲學這個名字,老子和孔子都只講個道字。什麼叫做道呢?就是從歷史上看出人類常走的路,因此悟出這個道來。他們所說的道並非神秘,乃是人生的規律。後來《宋史》上紀載許多講理學的人的事實,題目叫做道學傳。其實“道學”兩個字,是從老子和孔子講史學流傳下來的,並非宋朝人創造,也不是做《宋史》的人特別想出來的。我們知道,中國人講理學是從史學產生的,那就不嫌它迂腐了。

(柳詒徵著《柳詒徵史學論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本章完)

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
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