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

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

湯一介(1927—2014),生於天津,原籍湖北省黃梅縣,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是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國學大師、哲學史家、哲學教育家。2003年起擔任《儒藏》編纂中心主任、首席專家。著有《郭象與魏晉玄學》、《早期道教史》、《在非有非無之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釋》等書。

其中以禪宗影響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最大,這是爲什麼呢?我想,這主要是因爲它是最中國化的佛教宗派之故。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到隋唐時期形成了若干宗派,有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禪宗、淨土宗等等,但其中以禪宗影響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最大,這是爲什麼呢?我想,這主要是因爲它是最中國化的佛教宗派之故。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影響最大,而在儒家思想中“心性”問題又是主要問題。孔子已開其端於人性問題有所論述,如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孟子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他認爲,作爲人之本性的仁義禮智四端都包含於人心之中。人們道德修養的提高、成聖成賢的路徑就在於能把其內在的本性充分發揮出來。這一儒家思想傳統深深地影響着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禪宗正是從佛教方面接着這一思想傳統而有重要發展。

佛教作爲一種宗教有其宣揚教義的經典、一套固定的儀式、需要遵守的戒律和禮拜的對象等等,但自慧能(禪宗六祖)以後的中國禪宗把上述一切都拋棄了,所謂“一念覺,即佛;一念迷,即衆生”。這就是說,人們成佛達到超越的涅槃境界完全在其內在本心的作用。

那麼在中國禪宗大師的身上如何反映這樣一種風格呢?

本來坐禪是佛教一切宗派必須的一種修持方法,但到慧能以後中國禪宗起了很大變化,慧能說:“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因爲他認爲解脫成佛只能靠發現自己的本性、發揮自己的本心。禪師長慶慧棱二十餘年來坐破了七個蒲團,仍然沒有能見性,直到有一天,偶然捲起窗簾,才忽然大悟,便作頌說:“也大差,也大差,捲起簾來見天下,有人問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頭打。”慧棱偶然捲簾見得三千大千世界原來如此,而得“識心見性”,解去坐禪的束縛,靠自己豁然貫通,而覺悟了。慧棱頌中“捲起簾來見天下”是他悟道的關鍵,因照禪宗看,悟道成佛不要去故意作着,要在平常生活中自然見道,就像“雲在青天水在瓶”那樣,自自然然,平平常常。無門和尚有頌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禪宗的這種精神境界正是一種順乎自然的境界,自在無礙,便

“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如果執着坐禪,那就是爲自己所運用的方法所障,不得解脫。臨濟義玄說:“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飯,困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要成佛達到涅架境界,不是靠那些外在的修行,而是得如慧棱那樣在平常生活中忽然頓悟,有僧問馬祖:“如何修道?”馬祖說:“道不能修,言修得,修成還壞。”所以修道不能在平常生活之外去刻意追求。有源律師問大珠慧海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慧海說:“用功”。源律師問:“如何用功?”慧海回答說:“飢來吃飯,困來即眠。”源律師又問:“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慧海說:“不同。”源律師問:“如何不同?”慧海說:“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般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平常人吃飯,挑肥揀瘦;睡覺時,胡思亂想,自是有所取捨、執着、不得解脫。真正懂得禪的人應是“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熱即取涼,寒即向火”。有僧問趙州從念:“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從念說:“吃飯也未?”僧曰:“吃粥了也。”從念說:“洗鉢去。”“其僧因此大悟。”吃過飯自然應洗鉢,這是平平常常的,唯有如此,才能坐亦禪,臥亦禪,靜亦禪,動亦禪,吃飯拉屎,莫非妙道。禪定既非必要,一切戒律更不必修持了,陸希聲問仰山:“和尚還持戒否?”仰山說:“不持戒。”李翱問藥山:“如何是戒定慧?”藥山說:“這裡無此閒傢俱。”戒定慧本是佛教的“三學”,學佛者必須之門徑,但照禪宗大師看這些都是無用的東西。禪宗的這一否定,似乎所有的修持方法全無必要,從而把一切外在的、形式的東西都否定了。禪宗如此看是基於“平常心是道心”,在平常心外再無道心,在平常生活外再無須有什麼特殊的生活。如有此覺悟,內在的平常心即可成爲超越的道心。

佛教本須出家,出家自然不同於世俗的一般生活;出家則不得拜父母和君王,這樣也就沒有忠孝等問題。在晉南北朝時,關於沙門要不要“敬王者”、要不要拜父母曾引起過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大爭論。當時重要的佛教大師如慧遠等都認爲沙門不須敬王者、拜父母。可是到禪宗爲之一變。契嵩本《壇經》有《無相頌》一首,這首頌不僅否定了坐禪、持戒的必要,而且否定了在現實世界之外去追求超現實世界的必要,認爲人們只是要在現實生活中平平常常地盡倫盡職的生活,在眼前生活中靠自己所具有的佛性《即內在的本心》即可成佛,所以宗杲大慧禪師說:“世間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間法。”這裡特別可注意的是:禪宗不再否定“孝養父母”和上下尊卑的觀念了。宗杲又說:“予雖學佛者,然愛君憂國之心,與忠義士

大夫等。”“學不至,不是學;學至而用不得,不是學;學不能化物,不是學。學到徹頭處,文亦在其中,武亦在其中,事亦在其中,理亦在其中,忠義孝道乃至治身治人安國安邦之術,無有不在其中者。”那麼是不是說禪宗刻意追求忠孝之類呢?照禪宗看,如刻意追求什麼,那就必然爲所追求者束縛而不得解脫,而如刻意否定什麼,也將爲所否定者束縛而不得解脫,故應一切順應自然。如果一切順乎自然,那麼“父慈子孝”本來也是天性之自然流露,故既不必刻意追求,也不必刻意否定了,所以宗杲說:“父子天性一而已,若子喪而父不煩惱,不思量;如父喪而子不煩惱,不思量,還得也無?若硬止遏,哭時又不敢哭,思量時又不敢思量,是特欲逆天理,滅天性,揚聲止響,潑油止火耳。”人雖在世俗中生活,但並不爲世俗所累,而能超然自得,因此既可不離世間,又可超越世間,此或爲禪宗所追求之精神。

禪宗認爲成佛之道只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此頗似孟子之“收其放心”。故此,禪宗反對拜佛。《五燈會元》卷五記載:天然禪師“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燒火向,院主訶曰:何得燒我木佛?師以杖子撥灰曰:吾燒取捨利。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師曰: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木佛本是偶像,哪會有佛舍利,燒木佛無非燒木製之佛教而已,否定了自己心中的偶像,正是對“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的體證。臨濟義玄到熊耳塔頭,塔主問:“先禮佛,先禮祖?”義玄曰:“佛祖俱不禮。”禪宗對佛祖不僅全無敬意,還可以呵佛罵祖。照禪宗看,自己本來就是佛,哪裡另外還有佛?他們所呵所罵的無非是人們心中的偶像,對偶像的崇拜只能障礙其自性的發揮。《景德傳燈錄》卷十一記載:“靈訓禪師初參歸宗,問:如何是佛?……宗曰:即汝便是。”每個人自己就是佛,問“如何是佛”就是向心外求佛。這也頗似孟子所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不僅如此,禪宗認爲對自己成佛也不能執着不放,黃檗說:“才思作佛,便被佛障。”一個人念念不忘要成佛,那就不能自自然然的生活,而刻意有所求,這樣反而成爲成佛的障礙。有僧問洞山良价:“如何是佛?”答曰:“麻三斤。”或問馬祖:“如何是西來意?師便打。曰:我若不打你,諸方笑我。”良价所答非所問,目的是要打破對佛的執着;馬祖更是要打斷對外在佛祖的追求,因爲照馬祖看:“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這正是禪宗的基本精神,正如《壇經》中說:“佛是自性作,莫向心外求。自性迷。佛即衆生;自性悟,衆生即佛。”

(湯一介著《佛教與中國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本章完)

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梁啓超:私德之必要(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
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梁啓超:私德之必要(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