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

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賓人,現代學者、哲學家、哲學史家,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早年接受過良好的舊學教育,曾受梁啓超、梁漱溟、熊十力等人的影響。他一生致力於研究東西哲學,著有《人生之體驗》、《道德自我之建立》、《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人文精神之重建》、《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中國哲學原論》、《哲學概論》等。

必須要以自己之活的聰明智慧,與書中人聰明智慧合起來。書活了,我自己也才真活了。

(一)

學問之道,本不限於讀書。德性的修養、內心的開悟,是一種學問。這並不必須要讀書。所以,不識字的武訓,可以成聖成賢;不識字的慧能,也能悟道。藝術的創造、詩歌的寫作,也是一種學問。然天才的藝術家與詩人,也可不必讀許多書,識許多字。如八指頭陀作詩中有酒壺,寫不出壺字,即畫上一酒壺,仍不礙其爲一絕代的詩人。此外,辦事才能的訓練、人情世務的洞達,也並非必須多讀書。科學上的觀察實驗,爲求科學真理之要道,此也不是讀書。聽人演講、與人討論學術,也是造學問,而非讀書。而且,我們還可說,一切對自然宇宙、對人生社會的知識,最初都是由人之仰觀俯察、思想反省而得。所謂“堯舜以前,更讀何書?”當初原只有自然宇宙人生社會一部大書。我們所謂書,乃人類思想文化已發展至某階段纔有的後起之物。則“何必讀書,然後 爲學”呢?

(二)

但是,我們須知,我們不是堯舜以前。我們是生於已有書的時代之後。我們既生於有書的時代之後,我們就必須要由讀書以瞭解人類文化,通過人造的書之瞭解,去進一步求更瞭解自然宇宙人生社會那部大書。武訓、慧能、八指頭陀,固不識字或未讀多少書;但是我們今日仍只可由書上以知武訓、慧能與八指頭陀。已往的人,如何訓練其辦事才能、如何洞

達人情世務,與科學的觀察、實驗之報告、哲學思想之記錄,也大多皆載在書中。如果你有特殊辦事才能,或對自然宇宙人生社會有特殊的觀察實驗及思想,你也必將希望寫成文字、著成書,以行遠而垂久。由此便知,書籍雖是後於人類文化而有,然而卻是整個人類文化之鏡子。人必須要從此鏡子中,才能瞭解整個人類文化之大體,而由自然世界走入人文之世界。這不是很明白的嗎?

(三)

我們千萬不要以爲我們不讀書,只憑我們之天賦的聰明智慧或思想能力,真可直接去讀自然宇宙人生社會這部大書,而自己讀出其深微廣大的意義來。這部大書,似易懂而實難。其所以似易懂,是因爲我們自己心靈的聰明智慧思想能力,也可說是一面鏡子,因而對此大書之內容,總能照見一些。其所以實難,是因這本大書,早經無數古往今來的有更高聰明智慧思想能力之人讀過了,經無數更好的心靈之鏡子照過了,還未照清楚而讀懂哩。

(四)

然而書籍之爲一鏡子,卻是一大鏡子。從此大鏡子中,可以瞭解整個人類之文化之大體,也即可以瞭解古往今來無數有聰明智慧思想能力的人,其心靈之鏡中,所照見的世界中之事物與真理。讀書,即是把我們的小鏡子,面對書籍之大鏡子,而重去反映古往今來無數聰明智慧的心靈,所已照見之世界中之事物與真理,於我們之小鏡子中。

一個心靈之鏡子,照不見的事物與真理,另一心靈之鏡子,可以照見。如果我們能透過書籍,而將無數的心靈之鏡子所照見者重加反映,我們不是更能瞭解自然宇宙人生社會這部大書,而把我們之小鏡子也變成大鏡子一般大了嗎?這是從讀書以增加思想之廣度上說。但是更重要的是:只有讀書纔可以增加我們思想之深度。

(五)

讀書之可以增加我們思想之深度,這可以讀者與著者之心靈之鏡之光明,互相滲透,則光之強度增加,來作比喻。但最好是以不同凹凸之度的鏡子互相反

映,則可看見我們原看不見之事物作比喻。我們都知道,顯微鏡與望遠鏡之所以能使人看見更細微更深遠之事物,乃由於利用凹凸鏡之互相重疊,乃能使光線深入事物內部,將事物內部之情形,清楚的反映出來,爲我們所見。但是我們常不知讀書正是使我們心靈自身化爲重疊凹凸鏡之一,而使我們之聰明智慧的光輝,能照察到更細微更深遠的自然宇宙人生社會之事物與真理者,由此才培養出我們思想之深度。

直接單純的一個思想,從來不會深的。只有對一個思想再加思想,才能使思想深。讀書即是在思想古往今來的他人的思想。人只有走過他人所已走過的,才走得遠。人也只有思想過前人所思想的,才能思想得深。我思想前人的思想,而前人的思想,又是思想更前之人的思想來的。人類的文化史與思想史,是無盡的後代人,對於以前人之思想再加思想之成果。當人思想前人所思時,其心靈是凹鏡。凹鏡聚合一切來的光線。當人表出其思想,留給後人交與他人時,其心靈是凸鏡,而分散出光線。重重疊疊的心靈之凹凸鏡之互相反映,形成人類之思想史與文化史,人乃對自然宇宙人生社會中之真理,一步一步,更能達微顯幽,而極深知遠。人不經顯微鏡與望遠鏡,只憑肉眼,莫有人能瞭解細胞之構造,也莫有人能看清天上的星雲。人不多讀書,只憑自己一點聰明智慧,去判斷自然宇宙人生社會,又如何能達於細微深遠之事物與真理?所以不多讀人所著的書,而以直接讀大書自許,這只是學人的懶惰,必將誤人誤己。

好多年來,因中國社會急遽變化,許多人主張讀書不是學問中最重要的。所謂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這誠然有毛病。但是不讀書,而只自恃聰明智慧以思想一切,判斷一切,也恆不免膚淺。這樣雖未必死,但也是不能真活的。必須要以自己之活的聰明智慧,與書中人聰明智慧合起來。書活了,我自己也才真活了。

(唐君毅著《青年與學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本章完)

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
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