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

陳鶴琴:怎樣做父母

陳鶴琴(1892—1982),浙江上虞縣人,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教授。曾執教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並任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院長和南京師範學院校長,著有《家庭教育》等。

我們應當如何以身作則,做小孩的模範,如何教育兒童,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分子。

“怎樣做父母”這個問題非常之大,也非常之重要。在此地,我只能簡單扼要地說幾句。蓋“做父母”實在要有一種專門的技能,專門的學識。這種技能,這種學識,斷非在這裡可以說得了的。

“做父母”是一樁不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太把這樁事情忽視了,太把這樁事情看得容易了。我們曉得栽花有了栽花的學識技能,花才能栽得好。養蜂有了養蜂的學識技能,蜂才能養得好。育蠶有了育蠶的學識技能,蠶才能育得好。甚至養牛,養豬,養羊,養馬,養魚,養鳥莫不都要專門的學識技能。而一般人對於他自己的兒女反不若養雞,養蜂,養牛,養豬來看得重要。我們只要是一個人就好像有資格可以教養兒童的。至於怎樣教養,怎樣培育,事先既毫無準備,事後更不加研究,好像兒童的價值不及一隻豬,一隻羊。這種情形在中國非常普遍,司空見慣。我願普天下做父母的,在未做父母之前,應當自問他有沒有研究過怎樣教養他未來的兒童,自問他自己應當有什麼資格才配做父親,應當有什麼資格才配做母親。對於兒童的生理,對於兒童的心理,在既做了父母之後,自問是否有相當的研究,相當的瞭解。我們應當如何以身作則,做小孩的模範,如何教育兒童,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分子。現在,根據個人的一些經驗,對於做父母的條件,約舉如後:

(一)要以身作則

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曉得小孩子生來是很好的,也是無知無識的。父母怎樣做,他就怎樣學。做父母的一舉一動都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小孩子。所以做父母的是怎樣的一種人,他們的小孩子大概也做怎樣的一種人。不過小孩子的環境不限制於父母的一舉一動。他當然也受到各種環境的影響。但是父母的影響比任何影響來得大。父母喜歡喝酒,小孩子大概也喜歡喝酒。父母喜歡吸菸,小孩子大概也喜歡吸菸。父母說話吞吞吐吐,或者有條有理,清清楚楚,小孩子說話也不知不覺的像父母一樣。總之做父母的行爲好,做小孩子的行爲大概也是好的。反過來說,做父母的行爲壞,他小孩子的行爲大概也是壞的。所以做父母的教養子女的第一條原則,也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則”這條原則。對於這條原則,凡做父母的,說起來,大概都能明瞭,實際上一般做父母的能確守奉行的恐怕十無二三。

(二)要研究兒童的生理與心理

要教養兒童,我們非要懂得兒童的生理和心理不可。在上面已經說過養雞、養蜂都要有專門的學識和技能。現在我們教養兒童必須要研究兒童的身體如何發育,兒童的心理如何發展,兒童的知識如何獲得,兒童的人格如何培養,這種種問題要在未做父母之前應當有初步的研究;既做父母之後,應當繼續不斷地注意。

教養兒童實在是樁極難的事情。有許多小孩教養得不好,這不是小

孩子的過失,完全是父母的過失。即使是小孩子的先天不足,神經缺陷,這也是父母的過失。但是,一般做父母的並不事先研究,及待小孩子一有問題時,就把小孩子做一個試驗品,做一個犧牲品。所謂試驗品並不是拿科學的方法去試驗,例如小孩子生病了,不曉得事先預防;有病的時侯,不曉得怎樣處理;結果小孩子就給他犧牲了。還有一種父母因爲太溺愛小孩子,反而害了小孩子的。如從前有一個母親恐怕她的小孩子受冷,所以給她的小孩子衣服穿得很多,小孩子本來沒有病的,因爲衣服穿得太多倒生了傷風病。又有一個母親希望小孩子吃得多,吃得好,天天給他吃大魚大肉,結果小孩子腸胃不勝消化工作,生下大病來。像這種違反養育的原理,做父母的並不事先去研究,以致小孩子蒙受莫大的損害,豈不冤枉。

兒童的心理也是複雜的。能瞭解兒童的心理纔可以施行相當的教育。從前在瑞士有一個小孩子,偷了先生的一隻表。據這個孩子的意思,偷表是表示他一種反抗的意旨。當初全校的師生,因爲他功課不好,都羞辱他,稱他“笨牛”,他想學校裡的功課他都不及別人,但偷表的妙技,是別人所不能做的,也就是別人不及他的地方,所以他就以偷表的動作來戰勝一切,表示他自己不可屈服的精神。

這個小孩子後來由兒童心理學教授帶到一個鄉村學校裡去讀書。不久這個小孩子不是笨牛了。他居然在學校裡有很好的成績,小學畢業升入農業學校,現在聽說農業學校也畢業了。

試問這個孩子當初他受到全校師生的羞辱,稱他爲“笨牛”。倘若他沒有偷表的舉動,反抗的能力,便得不着那位心理學教授的指導,這個小孩子到今天早已脫離學校生活,成爲流浪兒童了。

對各樣的小孩子,我們應當用各樣不同的方法去教育。頑皮的小孩子我們不應當譏笑他,我們應當鼓勵他。愚笨的小孩子,我們不應當羞辱他,我們應當體諒他,幫助他。要曉得所謂“頑皮愚笨”的小孩子,我們要問他是不是真正頑皮,真正愚笨。有時候小孩子何嘗頑皮,何嘗愚笨。這都是教師教導的不得法,或者是父母教養不得法而已。我們大概記得愛迪生幼時讀書,教師說他非常愚笨,非常頑皮。他問先生爲什麼二加二等於四,先生反說他是有意搗蛋。讀了三個月,先生就請他回家。類似這種情形,在學校和家庭裡可以說是屢見不鮮。我敢說小孩子一點不笨,一點不頑皮。這實在是父母的笨,教師的笨。他們不懂怎樣教小孩,他們不明瞭小孩子的心理。

聽說一位美國大學教授對於學校的訓育有一種特別見解。若他的小孩子的品行分數在90分以上就要加以嚴斥,若品行分數漸減到60分反而加以獎勵。我當時聽了很懷疑,過後想想覺得他這種教法很有深意。他要他的小孩子頑皮,他要他的小孩子強壯活潑,他視學校裡訓育的辦法無非是束縛兒童的自由,損害兒童的天性,養成循蹈矩,平凡馴服,庸弱的兒童而已。這位教授處理教導的方法,確有很深奧的意思。我們現在不要一般順民式的兒童。我們要有勇敢,進取,合作,有思想,肯服務社會的兒童。我們應根據兒童的心理來培養兒童。

(三)不要自信太深

一般做父母

的在家裡好像是“皇帝”。無論發生了什麼問題的時候,父母總是對的,錯的總是小孩子。其實是錯的,大概是父母,小孩子可說沒有不對的。我們看一樁事,不能單看一事的表面,我們應當考察事的究竟。有一個小孩子,一天放學回家和同學經過一所桃園。桃樹上滿結着又紅又大的桃子,有的同學爬上牆圍,偷摘桃子,那時園丁看見了,就拼命出來追趕。某小孩自以爲沒有進去偷吃,無逃避之必要,所以不逃,園丁反而把他一把捉住,送到他家裡。他的父親不問情由,舉起拳頭,一頓痛打。即使這個小孩子也參加偷桃,做父母的也要問聲爲什麼他的小孩要偷吃桃子,平日有沒有買桃子給他吃;倘使沒有,那小孩子偷吃桃子情有可原,錯處不在小孩子偷桃,而在父母不買桃子給小孩子吃;再進一步說,即使做父母的買了桃子給他吃,而且他還要偷桃子,那時候我們究竟應不應當打他,也要考慮考慮。要曉得在家裡吃的桃子,絕對沒有新從樹上摘下來的桃子來得好吃,尤其在樹上自己摘下的桃子格外好吃。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或者帶了孩子們到那個桃園裡,向園丁購買使小孩子自己採摘。這是我們從兒童本身着想,從體貼兒童的心理着想。

(四)不要遷怒

大凡是一個人,都是有喜怒哀樂的。有了喜怒哀樂,做父母的在家庭裡最容易遷怒到小孩身上去。在快樂的時候,對於他的子女非常和善。在發怒的時候,就要遷怒於他的小孩子。有一對夫婦口角,到了晚上,一個7歲的小孩向媽媽要飯吃。他的媽媽正在發怒的時候,就拿起他父親的鞋子,打小孩子的臉,打得小孩大哭不止。晚飯吃後,這個小孩子就發熱,熱得很厲害。三天之後,這個小孩子因爲受驚太甚,竟一命嗚呼了。這種遷怒的事實,可以說,沒有一個父母不犯的。小孩子沒有抵抗的能力,父母在小孩子的身上出氣,是最容易的。你自己喜怒無常,小孩子卻跟着你受晦氣。這是我們做父母應當深以爲戒的。

(五)要小孩子每天做件好事

普通一般人家的父母,對於他們的小孩子非常溺愛。家中一切事情,即使子女們能夠做的,做父母的也不肯讓他們自己去做。在有錢人家裡,小孩子可說是養尊處優,在家裡很少有幫助人的機會,做父母的只知道怎樣使他的小孩子吃得好、穿得好、長得好,只顧到兒童本身的享受,而沒有顧到去培養兒童的人格。要培養兒童的人格,我們一定要他去幫助人,使人得着快樂。這一點,一般做父母的都沒有想到,只知使小孩子快樂而不知如何教小孩子使別人快樂。如看見貧苦的人家,做父母的應當時時鼓勵兒童去幫助他們,憐惜他們。有時在家庭裡做父母的自己要人幫助的時候,也不教兒童來幫助自己,反而自己吃苦。這種“吃苦”精神固然是很好,可以發展自己的人格,不過太不顧到他們的子女了。所謂愛之適足以害之。所以凡是小孩子可以做的事,不妨教他們自己做;凡是小孩子可以幫助別人的事,不妨教他去幫助人。不要太溺愛兒童,不要使兒童安逸,而要使兒童如何得到真正的快樂。

上面所講的幾條原則,對於做父母的非常重要,願共勉之。

(《陳鶴琴全集》第2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本章完)

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二篇 明德篇_梁啓超:私德之必要(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
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二篇 明德篇_梁啓超:私德之必要(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