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

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

任繼愈(1916—2009),字又之,山東平原人,著名哲學家、佛學家、歷史學家,曾任國家圖書館館長、名譽館長,師從湯用彤、賀麟。他致力於用唯物史觀研究中國佛教史和中國哲學史,著有《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中國哲學史論》、《任繼愈學術文化隨筆》、《老子全譯》、《老子繹讀》等,另主編有《中國哲學史簡編》、《中國哲學史》、《中國佛教史》、《宗教詞典》、《中國哲學發展史》等。

以道德教育人民,社會才能更健康地往前發展。

道德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纔會產生的社會意識形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靠了羣體的力量,單憑一個孤立的個體,在嚴酷的自然條件下,無法戰勝外來的各種侵害。在羣體生活中,自然形成了社會習俗,爲了種族的繁衍,爲了羣體的發展,逐漸形成了許多規定和禁忌。習慣性地約定哪些行爲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比如婚姻問題,族內雜交是當初的羣婚習俗,不存在道德問題。在羣婚條件下,人們逐漸發現,長期近親繁殖對種羣不利,這纔有了部落內部不許婚配的禁忌。近親不婚也還不是出於道德問題的考慮。後來,隨着社會進步,纔有了近親不婚的理論,就是古人所謂“禮”。“禮”對已發生的事實,在理論上做出了近親不婚的解釋。社會發展總是行爲在先,理論在後,形成系統的理論更晚一些。

人類在地球上佔主要地位,很重要的原因是由於人類善於處理個體與羣體的關係。人的社會關係十分複雜,主要的關係是個體與羣體的關係。個人與羣體的協調關係就是“道德”的範圍。處理個體與羣體關係的總原則,是使個體的生存發展適應羣體的生存發展,而不是相反。因爲削弱了羣體,個體也無法發展,甚至無法存在。所以每一個社會成員不能只爲個人打算,而要對整個社會羣體有所奉獻。舊社會學和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都企圖解決這個問題,雖然不同的理論有不同說法,但歸根到底都是關於個人與羣體關係的學問。古人稱爲“義利之辨”。“義”一般指符合羣體利益的思想言行,“利”一般指符合個人利益的思想言行。擺正義和利的關係,即符合道德規範。人們根據自覺的判斷,採取行動,有選擇的自由。但一定的社會中存在的道德規範,不能自由選擇,只能遵循。只有自覺地全面、深刻認識這種關係,道德才能逐步趨於完善;以道德教育人民,社會才能更健康地往前發展。

今天,道德問題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主要的原因就是今天的中國面臨着一個改革開放的時代。歷史上,每一次大規模的社會變革時期,道德都是先受衝擊的一個領域。社會變革之後,人際關係發生變化,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人類交往日益複雜和頻繁。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一家一戶間極少交往。後來商品經濟發展以後,出現了新的道德問題。例如中國傳統的“孝”的觀念,就與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有直接的關係。一個家庭的主要男勞動力維持着整個家庭的生活,養老育兒,他擁有生產權和財產分配權。經濟關係決定了非有家長制不可。“孝”的觀念在中國如此之深,就是由於小農經濟社會維持的時間相當長。直到鴉片戰爭時還是這個格局。當小農經濟的社會發生變化,就相應地出現了新的道德問題。隨着社會交往不斷擴大,社會分工不斷髮展,個人自食其力,原有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自然就會有所疏遠。現代社會“孝”的觀念的淡薄,同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社會變革有關係。養育老人和撫育幼小,過去完全由家庭承擔,今天有一部分責任轉移到由社會保險承擔。社會變革只能是向前發展,不會倒退回去,所以不能簡單地說“現在人心變壞了”。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因爲有不同的社會需要,也就會有不同的道德規範。中國封建社會關於君臣、父子、夫妻關係的傳統道德規範“三綱”,對於維持以小農經濟爲基礎的封建社會是必需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於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生產,是有一定歷史進步作用的。但在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後,原有的封建主義道德規範就會成爲社會進步的阻力。“**”的教訓,就是以小農經濟中的家長制代替社會主義的民主制。社會主義時期,應該有社會主義新的道德規範。

進入近現代社會以後,道德觀念必須與法制觀念相配合,共同推動社會發展,這樣也有助於道德自身的發展。道德觀念與法制觀念在總的精神上是一致的,都是強調個體與羣體關係的和諧,要求個人維護羣體的整體利益,接受羣體觀念的約束。真正的法律是符合道德精神的。道德是內在的,它的標準是要求人們自覺地對集體有所奉獻。法律是外在的硬性規定,它強制性地要求個體不得危害羣體的利益,否則就要加以處罰和限制。既然是強制性的,即使有人不懂法,一旦觸犯了法律,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道德因爲是指導人類行爲的內在要求,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對違反規範的人,道德多采取寬容教化的態度。這是道德與

法律的區別所在。道德觀念與法制觀念是相輔相成的,過去中國封建社會也把“禮”與“法”兩者並提。只有法律,不講道德,人完全是被動的,在法律沒有規定的時候就會無所適從;道德如果沒有法律的輔助作用,也不能夠有效地推廣,爲多數人所接受,也會造成講理的人吃虧,不講理的人佔便宜的情況。道徳與法律就像雙輪車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我們提倡社會主義新道德的同時,也要大力倡導加強人民的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普及法制教育,提髙人民知法、守法的水平。

要有效地普遍提髙道德水準和國民的整體素質,從根本上講在於文化教育的普及。教育是立國之本,教育水平上不去,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科技要靠教育,經濟要靠教育,道德、法制觀念的普及也要靠教育。愚昧的民族談不上有什麼道德問題。現在世界上有些原始民族的語言中,有大小、長短、好壞等名詞,但沒有仁義、道德等名詞,沒有這種詞就是沒有這種觀念。衡量一個人的行爲是否符合道德精神,要看他是否有道德觀念並且自覺地遵守,否則即使做了,其道德價值也不大。原始的絕對的“純樸”不屬於道德範疇,價值有限。過去有人嚮往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上古三代,事實上是不現實的。在當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相當發展的社會中,我們應該普及教育,在廣大人民羣衆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礎上,反覆進行道德教育,自幼灌輸道德觀念,養成一種自覺的道德習慣,而不是靠強迫。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都是道德教育中很重要的內容。這些都要靠文化教育來提高認識水平,要靠平時長時間的培養、訓練,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國是世界上幾個文明古國之一,她擁有歷史悠久的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傳統。這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內容是很豐富的。儒、佛、道三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以前人們看到《論語》爲歷代儒生誦習,便以爲儒家孔子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中華文明固然多得力於孔子,但光講孔子是不夠的。比如,在講到人類羣體生活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時,孔子講得少,老、莊反倒講得多些。他們認爲,人類取之自然應該有個尺度,掠奪性地征服自然不行,既要發展自己,又不能損害自然。再如捨生取義、吃苦耐勞等道德,墨子講得比較多,老、莊講得少。這些都是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是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的精華,應該努力吸取,同時要拋棄其中封建性的糟粕。

(《竹影集——任繼愈自選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本章完)

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五篇 齊家篇_黃炎培:怎樣教我中學時期的兒女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
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五篇 齊家篇_黃炎培:怎樣教我中學時期的兒女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