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接納迴歸

bookmark

閏月末,當大漢帝國即將迎來開寶二年之際,經過一路波折的東行旅途後,歸義軍使者曹元恭,終於抵達東京。

所幸,過涼州之後,有地方官府的照應,走得十分順利,再沒有入境前的那等驚魂,至於冬季趕路的辛苦,在經歷了磨難,再有完善的保障之後,就更算不得什麼了。

如今大漢國內的治安情況還是值得肯定的。當開寶施政的綱領精神,通過宣慰司及各級官府宣揚下去,並通過這一年的時間初步感受到實質好處後,民情大悅,如降甘霖,而北方這些深耕多年道州,也可以用民心依附來形容。

對於曹元恭的到來,朝廷自上而下,都給予了極高的禮待,奉爲上賓。不只是各項招待事宜,周全妥善,還讓太子劉暘親自去接待,同時,劉皇帝還親自於萬歲殿設宴,以諸宰臣陪同。 шшш ¤Tтkд n ¤¢ ○

禮遇之重,令人咋舌,哪怕是曹元恭本人,都分外受寵若驚,甚至有些不敢相信。這麼多年以來,歸義軍遣使入朝也不是一次兩次,但通過使者回去的敘述,朝廷雖然禮待,卻也沒有到這種程度,從入境開始,從中樞到地方,自上而下,朝廷的態度簡直如春風一般讓人感到舒適。

當然,這不會是無緣無故的,曹元恭也不是蠢人,思來想去,大概與自己此番的來意有關吧。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這一回,因爲了解了其獻地歸附的意圖,朝廷予以的禮遇也遠超此前,幾與當初吳越王錢弘俶幾次北上的待遇相當。

至於陳洪進之來獻漳、泉,所受的重視程度,都不能與之相比。如果論戶口、論財富,五六個瓜沙也難與同漳泉相提並論,但架不住其地利之重。

再加上劉皇帝一直以來,心心所念的西進大略,以對於歸義軍長久孤守河西功績的認同,諸方因素下,在皇帝的意志下,方有此番的反應。這也是政治意義,大於其他的表現。

而想通了此節,曹元恭也不由安心不少,這種情況證明,朝廷對於歸義軍是真的重視,如此,不管是對歸義軍,還是對曹氏而言,都是一個好的訊號,畢竟,就算要賣身,也要賣個好價錢,買家的態度,也往往決定着最後的成交價格。

萬歲殿內,處在一片和諧的氛圍之中,室外的寒冷完全無法影響到殿內的氣氛,帝國君臣皆着冠冕禮服,同曹元恭一同享受着宮廷美食,劉皇帝還特地將禮樂隊伍拉出來表演。

安然在座,打量着態度溫順、謙恭卑辭的曹元恭,劉皇帝面上也掛着淺笑,親自勸酒:“曹卿,這可宮中珍藏多年,上好的汾酒,一般場合,朕都不捨得拿出來,第一次來朝,可要多飲幾杯啊!”

“謝陛下!”曹元恭不敢怠慢,趕忙起身,佝着身體,陪着漢帝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小心地打量了一眼大漢皇帝,目光又從太子轉到宰臣們,曹元恭老臉上似乎帶有無線的感慨,心中之中充滿了感動,對劉皇帝道:“臣有何功何能?竟得陛下如此厚待重禮,臣,臣,臣感激涕零......”

激動的心情,似乎難以用言語表達,說着,曹元恭還真就擠出了幾滴眼淚,卻是營造出幾分感人的氛圍。

“誒......”見狀,劉承祐還是一種輕鬆的神態,衝他擺擺手,安慰道:“卿既爲漢臣,遠來又是貴賓,朕自當接風洗塵,使賓至如歸,否則,豈不是失禮了。”

“陛下真聖主仁君,難怪四海萬民,爭相效忠歸附!”曹元恭立刻道。

對於這種吹捧,劉皇帝基本已經免疫,然而聽其言,還是忍不住笑了,這才哪兒到哪兒,就吹成這樣了......

看着曹元恭,劉皇帝發表着感慨,說:“河隴之事,朕自登基時起,就屢有聽說,爲此專門查閱籍冊記錄,又特地遣使西進,就是爲了解河西故地的民情局勢。對於歸義軍的事蹟,也多有了解,既覺可敬可配,又覺可惜可嘆。

收復西北,堅守百年,予河西遺民以棲身之所,維護我漢家禮儀風俗,這些都是於我華夏大邦,皆是大功!

早年諸國割據,天下四裂,朕與朝廷的精力主要放在統一之事,而今大業既成,朕方可騰出手來,關注西北。也算是對多年以來,忽視河西舊臣的補償,彌補多年之遺憾......”

“陛下之胸懷,縱流沙之廣,也不能及,歸義軍上下及瓜沙百姓若聞陛下此言,必定感懷深切!”聽此言,曹元恭說道。

說着,曹元恭再度起身走至殿中,在所有人的注視下,從懷中掏出一份極其珍視的奏章,下拜捧於頭頂,說:“陛下顧念河西遺民,實乃瓜沙之大幸,臣此番前來,特奉西平公之命,獻表內附,以歸朝廷。萬望陛下,發以仁慈,納瓜沙軍民所請!”

對於曹元恭的來意,在場之人都清楚的,因此對其舉動,沒有多少意外的表情。只使了個眼色,內侍喦脫趨步上前,鄭重地接過,而後恭敬地呈給劉皇帝。

翻開曹元忠的表奏,爲表重視,劉皇帝還仔細地閱讀了一遍,洋洋千餘言,追懷過去,鍼砭歸義軍興衰,又把曹氏這五十年中的治理講了講,再說明當下歸義軍所面臨的形勢,以及軍民狀況,最終表明歸附之意。

沒有多少華麗的辭藻,但有頭有尾,主旨明確,表達清晰,從中劉皇帝甚至還能感受到寫這封奏表時曹元忠複雜的心情。

放下文書,劉皇帝威嚴的面容間再度露出溫和的笑容,衝曹元恭一探手,說道:“曹卿且平身!”

“謝陛下!”

略作思吟,劉承祐滿臉平和地說道:“曹氏此舉,堪稱大義,以城民來歸,朕心甚慰。只是瓜沙之事,並非一軍二城之事,涉及整個河西局勢,朝廷也當從大局綜合考慮......”

聽劉皇帝如此說,曹元恭心中一個咯噔,頓時再拜,顯得有些激動地道:“難道陛下,竟不欲納河西軍民?”

“河西百姓,也是朕的子民,焉能棄之?”劉皇帝語氣肯定地道。

“那陛下因何遲疑?”曹元恭似乎有些不解。

一旁,宰相魏仁溥開口了:“曹使君不必相疑,歸義軍迴歸朝廷,陛下與朝廷自然是萬分歡迎。只是河西事務,朝廷自有政策,需服從大局。

使君此番東來,所遭劫難,已然證明,河西局勢,並不安穩,因此,迴歸的時機,如何落實,還需一個穩妥周全的辦法,還請暫且耐心......”

聽魏仁溥這麼一解釋,曹元恭這才恍然,爾後告罪道:“是臣急切了,請陛下恕罪!”

“卿遠來不易,如此心情,也可以理解!”劉皇帝看起來笑吟吟的。

而後,瞧向魏仁溥,吩咐道:“魏卿,曹氏鎮守瓜沙五十年,守土保民,勞苦功高,如今來歸,朕既喜悅,又感佩,朝廷必定不能怠慢。對於歸附之後,曹氏的封賞與安置,宴後政事堂可先商討出一個條陳來......”

“是!”

這話,顯然是說給曹元恭聽的。而曹元恭聞之,臉上終於露出笑容,扯了那麼多,這纔是最重要的事情嘛。

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33章 豪強第18章 權謀手段第103章 郭王會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141章 納降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132章 不惜代價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44章 箇中弊端第487章 “驚喜”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10章 契丹亂政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285章 家務事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第1757章 勳貴子弟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10章 契丹亂政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7章 恩賞問題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240章 城塌了第1714章 百姓苦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49章 南國風起第74章 萬歲呼聲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142章 公堂之上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374章 善待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173章 日常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144章 東宮家事,接連凋零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1790章 憂勞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83章 遼帝之亡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198章 轉折點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51章 以鎰稱銖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64章 邊事不寧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39章 百年大計第330章 小市民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318章 皇子們漸漸大了第92章 大調整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53章 有詩云
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33章 豪強第18章 權謀手段第103章 郭王會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141章 納降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132章 不惜代價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44章 箇中弊端第487章 “驚喜”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10章 契丹亂政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285章 家務事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第1757章 勳貴子弟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10章 契丹亂政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7章 恩賞問題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240章 城塌了第1714章 百姓苦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49章 南國風起第74章 萬歲呼聲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142章 公堂之上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374章 善待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173章 日常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144章 東宮家事,接連凋零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1790章 憂勞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83章 遼帝之亡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198章 轉折點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51章 以鎰稱銖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64章 邊事不寧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39章 百年大計第330章 小市民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318章 皇子們漸漸大了第92章 大調整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53章 有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