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背過氣去,神情恍忽的,緩了許久方纔恢復意識,此時的王彥升,內心已然壓抑至極,但還是儘量剋制着。
被無盡的失望包裹着,但裝了十幾年湖塗的腦筋,卻格外清醒,一把推開圍在身前表現地一臉關切的幾人,王彥升起身再拿起另外一本賬目,語氣“平靜”地問道:“這些賬目若實,府內每月用度如此巨大,就是五千、一萬貫,你們也能花得乾乾淨淨,這賬上不足一千貫,能支撐幾時?一年纔開個頭,後面的日子不過了?這賬目定然有問題,說,出在哪裡?”
聽王彥升提及此,王英豪兄弟仨與那幾名管事面面相覷,還是王英豪低聲道:“朝廷的俸祿每月都照時撥下,還有府外經營的產業也能進項,因此還是能支撐的......”
這樣的解釋,當然說服不了王彥升,只見他惡狠狠地道:“就是加上你們兄弟的職俸,每月不過五百貫吧,這點錢能頂何用?什麼產業進項,能有多少?你們必定有事瞞着我,給老夫如實說來!”
聞問,王英豪一臉的糾結,猶豫幾許,還是低頭勸道:“父親,您就別操此心,家中事情,兒等能料理好,下南洋的費用,也一定想辦法儘快籌集!”
“什麼辦法,去偷?去騙?還是去搶啊?”王彥升徹底爆發了,反轉劍柄,狠狠地砸在王英豪身上:“到這個地步,還想誆我,真當我老湖塗,可欺嗎?”
王英豪吃痛,倒在地上齜牙咧嘴的,但顧不得這許多,就地跪下下,拜道:“父親息怒!兒不敢!”
說着便磕起頭來,很是用力,鼕鼕作響,沒幾下,便有些暈乎乎的,頭皮都磕破了,仍舊不停,大概這輩子都沒對自己這麼狠過。看着長子寧肯自殘,都不肯說實話,王彥升的心是不住往下沉。
一腳踹翻他,扭頭看着另外兩個兒子:“你們說!”
這二子人模狗樣的,但面對如此狀態的老父親,卻是慫得徹底,對視了一眼,同時埋低頭,裝沒聽到,不肯發一言。
見二人這副反應,王彥升頓時明瞭,家中錢空的事,這倆逆子也有一份。挪開了注視在二人身上的目光,緩緩地走到一名鬍子花白的官家面前,擡起劍就架在他脖子上:“王金,你跟着我四十多年了,你是不會騙我的,說說看!”
看着老主人已經有些癲狂的老主人,名爲王金的老僕眼神中也露出幾分不忍之色,他並不害怕脖子上的銳器,只是關心他的身體,實在不能再受刺激的。
然而,王彥升狠起來,同樣是六親不認的主,見其緘默,完全一副要抹了他脖子的樣子,清醒了些的王英豪起來,高呼着“不要”,想奪下王彥升手中劍,結果又被一腳踹翻。
到這個程度,王金也繃不住了,猶豫片刻,還是決定實話實說:“府中虧空,有一些外債在彌補......”
到此時,王彥升完全呆住了,怎麼也想不到,會得到這樣一個答桉,枯瘦的手此時格外有力,勐地抓住其胸襟,惡狠狠地盯着管家:“此言當真?”
“是!”王金長嘆了一聲,老臉上也有些慚愧。
而王英豪見老管家把實情道出,也不由癱坐在那兒,乾脆不起來,垂頭喪氣的。“啪嗒”兩聲,手中的利劍滑落在地上,王彥升笑了兩聲,笑聲中帶着些淒涼:“老夫英雄一世,晚年竟然還要遭此屈辱,堂堂的公府,竟然要靠借債度日,貽笑大方,貽笑大方!”
王彥升很氣,同時也很不解,怎麼會這樣?按理說,即便只靠他郡公每年的俸祿,都足以養活這一大家子了,當然,腦子裡浮現出那一筆筆巨大的支出項目,這點理所應當的念頭迅速變成了灰色......
即便剛強如王彥升,面對這樣的情況,也有些扛不住了,再度坐下,失魂落魄一陣,擡眼發問,語氣中透着無盡的疲憊:“都向誰借錢了?”
王金低聲道:“鄉里的一些郡望賢達以及富商,另外就是洛陽大商康寧。”
“康寧!”王彥升回憶了下,道:“那個賣皮貨的?”
“是!”王金道。
“他還做起借錢的買賣了?”王彥升澹澹道。
“他不向一般人借,據說,有不少達官貴族,都向康寧伸過手,都來者不拒......”
“這等把戲,你們看不出來?”王彥升譏諷地看着自己的兒子們與老夥計。
王英豪開口了:“府上只向康寧借了五千貫,已經還了一部分,利錢也不高,康寧也從來沒向公府提出什麼過分要求!”
說這話時,王英豪甚至有些沾沾自喜的情緒,王彥升的心則是沉到底了,怎麼就生了這麼些蠢鈍如豬的兒子。以前覺得長子還有點爲數不多的聰明,但如今看來,這樣的小聰明,只會取禍,還不如一直當個米蟲的兩個弟弟。
“等他開口的時候,還容你拒絕?”王彥升冷冷地盯了王英豪一眼,連怒氣不爭的情緒都沒有了。
沉着臉,思考良久,王彥升看向王金,吩咐道:“你去告知準備南下的兒郎們,讓他們安心等待兩日,錢款費用,老夫一定準備好!”
“可是,府中實在無多少活錢了!”王彥升說得信誓旦旦,王金可沒有任何底氣,憂慮地提醒道。
“你要揹我令嗎?”王彥升給了個冷漠的眼神。
“不敢,老奴這便通知下去!”
王彥升則沒有理會三個兒子,撿起地上的劍,翻舞兩下回鞘,叫上那幾名庫管,朝庫房而去。
......
八方樓,位於洛陽北市內,是一座規模中等的酒樓,名氣不小,菜色極佳,尤其是四海八方的美味都匯聚於此,其主人,就是洛陽大商康寧。
幾十年風雲變幻,對大漢的商界也是如此,在手工業大發展、商品經濟大擴張的歷史背景下,崛起了一批又一批的富商,同樣也因爲各種各樣原因倒下了一批又一批的大賈,而能幾十年屹立不倒的,才真正有資格得到“大商大賈”的稱號,其中所倚仗的,也絕不僅是善於經營的聰明頭腦,在大漢這樣的特權社會,背景纔是第一位的。
康寧顯然就是這樣一個人,出身不算普通,原本叫康延寧,乃是前朝大臣康福的族侄。而康福乃合川伯康延澤之父,而王、康兩家才因爲孫輩之間的衝突壞了關係,而康延澤與康寧一脈關係似乎又不怎麼好,這其中的關係,有些複雜。
說到康寧,他起步很早,還在天福十二年的時候,就已經在從商,那時候還是兵荒馬亂的,天下盜賊蜂起,連剛進了開封的劉家能不能坐穩天下都是問題,那時候做買賣,是要搏命的。
而得益於出身,有發家的資本,康寧膽子也大,帶着一些族人,又收買了一些盜賊流民,跑到淮南去採(搶)買(劫)糧食,然後輸送回開封。
那時候,開封新入了幾十萬河東軍民,最多的是嘴,最缺的是糧,鬥米三百文,只要把糧食成功運到,就是暴利,只跑了三趟,康寧的本錢便翻了兩番。
不過,糧食的暴利生意,並非長久之道,朝廷雖然默認乃至暗中支持他們從外地搞糧,填補京師,但康寧卻很有眼光地提前轉向。
康寧轉向的目標是在當時利潤極其微薄的“運輸業”,並且頭一個客戶就是大漢朝廷,靠着康家的名頭,直接找上了當時的計相王章,表示願意幫助朝廷運糧到前線,爲獲取信任,首先便捐了一百石麪粉,正爲大軍出征而頭疼的王章感其“誠”,同意讓他試一試,安排人分類一部分任務給康寧。
從開封到鄴城,道路並不遠,杜重威叛軍又被高行周圍困在元城內,而康寧那一夥人又有豐富的運糧經驗,連同他捐的,第一批五百石的軍糧,成功運抵前線。
有了第一次,後面的事情就順利了,而整個“平杜”戰事下來,康寧帶着他的夥計,幫朝廷運了三千多石的軍糧,這不比一支輔兵營的作用小了。
而整個運輸生意,康寧別說賺錢了,此前糧食生意的利潤,全賠了進去。但不得不說,這卻是康寧發家致富的開始,嚴格地來說,他康寧與朝廷而且是朝廷核心權力部門搭上關係的時間,要比康延澤兄弟要早得多,而再沒有比在官方庇護下做生意,更有保障,也更能賺大錢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