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善待

在大漢削平天下的過程中,亡國虜主,出降之臣,東京的百姓們已然經歷得不少了。從高保融到周行逢,從孟昶到劉鋹,因此,江南國主李煜被“護送”到開封時,並沒有引起太大的轟動。

也在於,劉鋹在前不久,東京的士民們難免有些審美疲勞,大夥都習以爲常了。當然,市井之間,仍舊少不了議論,東京士民真切地看到了朝廷平南的功績,都覺得天下一統,理所應當。

年輕一輩的人,沉浸在對朝廷功業的讚美與嚮往之中,老一輩的人,尤其是那些親歷了前代亂世,親眼見證着從大漢建立到統一天下過程的中老年人,感慨尤多,他們既爲國家的統一高興,也期待着天下真正獲得長久的和平,嚮往着新一輪的太平盛世。

比起劉鋹,李煜明顯要幸運些,受到待遇也要優厚些,沒有像罪徒一般被關在囚車裡,遊街示衆,供人觀賞,也算是保留了最後一份體面。

由一輛溫暖舒適的華車,接至漢宮,禮部郎中董淳奉詔接待,態度謙和。同時,關於劉鋹的一些情況,李煜也被動地得知了。

對劉鋹的處置,只花了一日便出了結果,參與討論,發表意見的人雖多,但效率出奇地高。官員之中,大多對劉鋹表示鄙視,覺得不能厚待,同樣的,也沒有直言說他該殺。

大部分人覺得,亂政害民的巫宦奸佞都被明正典刑了,足可釋民怨憤,劉鋹本庸人,就不必過於苛待他,將之養在東京即可。

甚至有少部分人替劉鋹辯解,說嶺南國政之亂,從其父劉晟開始就亂了根制,壞了風氣,劉鋹年幼而不知世事人情,爲羣小所左右,從而延伸出,勸諫劉皇帝引以爲誡,爲天下表率,強化宗法,訂立萬世不移之成制,傳之後世,以免後患。

這雖然是少部分人的迂腐之論,但落入劉皇帝耳中之時,還是引起了他的思考,當然不是準備立什麼萬世不移之成制,而是想這些人進此言論的原因。

說到底,劉鋹最爲人所詬病、批判的,就是殘殺骨肉兄弟的行爲,和其父一樣,是殺盡戮絕。劉晟還會找些理由,分十多年逐步剪除,劉鋹更是直接,一上臺便明確提出效仿先父,殺盡兄弟。雖然把鍋甩給龔澄樞等宦官,也確實是那些人建議的,但能夠狠得下心,就絕不是一個“少不更事”就能解釋的。

劉承祐在與劉昉交談的過程中,也問起他處置劉鋹的意見,劉昉的態度很明確,該殺。理由就是那三條,一屠弟,二亂國,三殺賢。

有意思的是,從嶺南士民中選出的一些人,他們的看法也大體一致,覺得禍國殃民的奸佞都殺了,嶺南歸於朝廷治下,劉鋹已爲俘虜,又知錯誤,就不必再過分追究了。

後來,劉承祐才知道,是有人教這些人如此說,或者是約束他們這麼說,幕後的人卻是負責安排此事的開封尹高防,並不是有什麼陰謀,而是高防向劉承祐坦言,說尊卑有別,等級有差,豈能由一干黔首議論國主生死,並直接諫言,說劉皇帝讓羣臣、百姓商討此事的做法,不妥當。

對於高防,劉皇帝一直是信任的,對其能夠直言陳事,也未加觸怒,反而表示欣賞,並向他承認,是有欠考慮。嗯,這也是看人,這麼多年,也有不少言官被觸落,劉皇帝的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同樣是有限度的,開明不代表縱容。

而綜合各方面的意見,得出的結論便是,繞過劉鋹一命,養之於京城。因爲有言在先,劉承祐也就接受了。

事實上,在劉承祐心裡,劉鋹的生死當真無足輕重,但究其本心,還是沒有殺他的意思。其中最簡單的一個考慮,是劉皇帝的虛榮心在作祟。

數十年來紛亂終結,帝王侯之家,盡爲其所虜,臣服腳下。在開封,有一條名氣很大街道,大就大在居住人的身份。列幾個名字:石重貴、李從益、高繼衝、孟昶。

可以說,當這些人被集中一起時,不正是在誇耀劉皇帝的功績嗎?

當李煜得知劉鋹的情況後,他沉默了許久,蒼白的面容之間,除了少許同病相憐悲涼之外,更有後怕。他不敢想象,如果自己也這樣經歷一場,是否能夠忍受?李煜歸根結底,只是個文人,少不得矯情。像劉鋹那樣沒臉沒皮,獲得倒輕鬆自在,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在得到寬恕後,劉鋹是千恩萬謝,然後興沖沖地住進了朝廷準備的宅邸中,看他的意思,只要有吃有喝,有玩有樂,當個籠中鳥又如何,比起當一國之君可自在多了。

對於李煜夫妻,皇帝會如何對待,是有跡可循的,就一路的招待來看,也是禮遇有加的。進入漢宮之後,李煜應邀至萬歲殿覲見皇帝,刁氏則被請去坤明殿,接受符後的慰問,帝后一起接待,足以顯示出對其重視了。而從劉皇帝在萬歲殿接見李煜的舉動來說,也足顯對他的另眼相待。

“罪臣李煜,參見陛下!”孤立於萬歲殿中,李煜聲音略顯低沉,悶着腦袋,跪倒在地。

“免禮!平身!”打量着李煜,劉承祐語調很是溫和。

“謝陛下!”李煜平靜地起身。

眼見着這個千古詞帝臣服在自己腳下,劉皇帝的心境,難得地有少許波瀾。他不是個文化人,卻也“讀”過李煜的詞,太多名句記憶猶深,對其在詞道造詣,是很推崇的。雖然,這一世,將李煜推向“詞帝”的,大有可能正是他劉承祐。

換個身份,換個角度,看待此事此人,感觸自然也是不同的。

有基礎感情在,拋卻政治因素,看待李煜,劉皇帝心情是複雜的。前世站在一個凡人的角度,讀其詩,而惜人,如今,劉皇帝是真有能力與資格,去憐憫其人,同情其人。在造成其悲情人生的同時,也不免期待,他是否還能寫出那些流傳千古的名篇佳作,想來應該是可以了,畢竟其才學實實在在的。

在劉皇帝打量其人,思維發散之時,李煜也小心地望了眼劉皇帝,只是瞟過一眼,並不能明白劉皇帝臉上流露出溫和表情背後的複雜意味。

“朕對卿,可是聞名已久,幾度邀君而不見君,今日會面,也算一償夙願了!”良久,劉承祐說道,嘴角竟然帶上了少許笑意。

這話落在李煜耳中,只覺得劉皇帝是在拿他幾度婉拒進京邀請說事,心情微沉,還是選擇了低頭,應道:“讓陛下久候,是罪臣的大過,伏請懲處!”

見他誤會了,劉皇帝微笑着擺擺手,道:“賴卿之力,使金陵免於一場不兵災,此爲大功德,朕已恕卿之罪,就不必自臣了!”

“旅途辛苦,朕特地略備薄酒,以待卿來,還請入座吧!”劉承祐指着一方食案,對李煜道。

擡眼迎着劉皇帝平和的目光,感受着他謙和的語氣,李煜愣了愣神,一股疑惑涌上心頭,就他所知,大漢天子是個的強勢霸道,唯我獨尊的強權人物,似乎對他特別禮待?

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115章 冬月第2章 登聞鼓響第5章 春闈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349章 邊情第198章 秋獵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58章 正面互懟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24章 巡遊第132章 進宮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404章 冬夜第351章 林邑國第90章 老將可用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243章 總結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76章 視察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380章 投漢第311章 舊識第121章 父子異見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225章 光靠水軍也不行第133章 捷報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169章 王溥的補充第351章 南粵,危!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50章 下定決心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283章 降將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96章 壽春城內第52章 六穀土豪第50章 下定決心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100章 城戰第126章 問罪第321章 矛盾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53章 兵臨刪丹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37章 新政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164章 監國第35章 唐將空談第201章 捐資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難欺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133章 納了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284章 影響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375章 少林寺第72章 磁州賊第66章 朕要親征
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115章 冬月第2章 登聞鼓響第5章 春闈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349章 邊情第198章 秋獵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58章 正面互懟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24章 巡遊第132章 進宮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404章 冬夜第351章 林邑國第90章 老將可用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243章 總結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76章 視察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380章 投漢第311章 舊識第121章 父子異見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225章 光靠水軍也不行第133章 捷報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169章 王溥的補充第351章 南粵,危!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50章 下定決心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283章 降將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96章 壽春城內第52章 六穀土豪第50章 下定決心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100章 城戰第126章 問罪第321章 矛盾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53章 兵臨刪丹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37章 新政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164章 監國第35章 唐將空談第201章 捐資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難欺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133章 納了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284章 影響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375章 少林寺第72章 磁州賊第66章 朕要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