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箇中弊端

瓊林苑的家宴,終究變成了一場高規格、隆重的御宴,隆重之處在於人來得比較齊整,劉皇帝這一大家子基本都來了。

原本,劉皇帝在瓊林苑避暑,身邊只有小周宜妃伴駕,就連皇后也不願意來打擾他們,安心地待在坤明殿,有種眼不見爲淨的意思。

劉葭一回來,惠妃這做孃的自然要來,皇后也從劉皇帝所請出宮,其他宮裡的后妃們聞訊,也都動彈貴體,移步瓊林苑。至於其他公主們,對於向來照顧她們的大姐的回京,自然要來表示一下。

劉曙作爲同胞弟弟,來得要更早,至於其他兄弟,在京也都聞訊趕來。見大夥都這麼積極,劉皇帝也就順勢讓大夥聚集在一起,熱鬧熱鬧,甚至,還專門讓人把李繼隆的幾個姐弟一併叫上。

李處耘生了三子三女,但真正長成的只有長女長子,李繼隆作爲繼承家業爵位的長子,不過這些年被劉皇帝安排在北疆領軍,這養育弟妹的責任就交給已經出嫁的長姐了。

這一場家宴很是熱鬧,歌舞齊鳴,紅紅火火的,劉皇帝也很高興,忍不住多喝了兩杯酒,然而,卻再難找到當初那種溫馨和睦的感覺了。

雖然看到的、聽到的,都是一片其樂融融,但是,劉皇帝總是感覺到一種隔閡與疏離,包括他的妃子們,兒子們,好像都在演戲一般。

人還是那些人,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人心卻是多變了,哪怕是枕邊人,哪怕是直屬血親,都是難以窺探清楚的。

孤家寡人,劉皇帝過去從未有這樣的感受,甚至還沉浸在那表面的融洽和諧之中,但隨着年紀愈長,隨着逐漸清閒下來,那種臨危孤高的寂寞感,卻是越發深深徹了,那股危寒,幾乎能涼到心底,越是滿堂歡聚,那種感觸就更強烈。

深夜,瓊林苑內一片靜謐,金明湖水在月光燈光的照耀下,盪漾出陣陣波光,水榭之間,有風鈴叮叮作響,氣氛是一派和諧與安寧。

微醺的劉皇帝興致正高,專門叫上太子劉暘與女婿李繼隆,就着明月清輝與湖畔涼風,邀杯坐談。

“這兩年,朝廷在北疆推行的部族歸化政策,引起了極大反響,我這裡也收到了不少彙報,政事堂給出的總結,是穩步推進中。

不過,他們也只是坐在朝堂,我也只是坐居京中,具體的情況,畢竟不是那些奏章便能呈現全貌的!

你在山陽、漠南多年,今從北邊回來,正好給我講講!”劉皇帝手中把玩着製作精良的酒杯,問李繼隆道。

談正事的時候,李繼隆總是從容的,不過聽此問,還是遲疑了下,方纔答道:“臣在漠南,在田都部署麾下,主要負責領軍治兵、肅清盜匪,職責所在,在於軍事,這部族歸化之政,只是有所耳聞罷了!”

“你這是在湖弄我啊!”聽其言,劉皇帝道。

“臣不敢!”李繼隆頓時起身拱手道。

“坐下!”劉皇帝招了招手,衝李繼隆示意了下,方纔看着他道:“領一路兵馬,護一方百姓,保一境太平,若是連境內的民情都不瞭解,那你保什麼境,安什麼民啊?”

大概是覺得語氣有些嚴厲,劉皇帝眼睛又眯了眯,顯得醉眼朦朧的,微笑道:“說說吧,大膽說,不要有什麼負擔。這裡就我們三人,都是一家人。我也不是要就歸化政策,聽取你的意見,只是想從側面瞭解一下,時下北疆那些部民的情況,你不要覺得有所逾制......”

“是!”聽劉皇帝這麼說,李繼隆這才鬆了口氣。事實上,論及謹慎,李繼隆可比他爹強多了,他是統兵的將領,哪怕在軍事爲主的漠南,也不敢去貿然干涉地方行政,尤其他還是天子的女婿,皇親國戚,更不敢擔一個恃權貴而妄爲的嫌疑。

稍微斟酌了下,李繼隆答道:“開寶十一年,針對自漠北新附的兩萬契丹部民,進行打散重編,登記造冊,其中一部分安置於漠南,分派草場,一部分內遷,置於山陽道下轄的州縣鄉鎮,與諸族雜居,由當地官府直接治理。

因這些契丹人新附,人心不穩,朝廷厲行此政,當地的駐軍也配合監控約束,方纔沒有造成大的動盪,即便如此,還是有一些首領、酋長選擇對抗,遁逃散逸,臣也奉命率部,進行追剿,當年便追捕了上千人。

後來又對謨葛失部進行分拆重編,同樣引起抗拒,甚至是武力對抗,爲田都部署親自領軍彈壓,剿滅了兩千餘叛部......”

“這些彙報,我都看不過,說說你的看法!”劉皇帝擺擺手,說。

李繼隆則繼續道:“自晉王殿下北駐雲中後,便全面鋪開推行,軍政聯合行動,成效是顯着的,到如今,原本安置在漠南、山陽地區的契丹、奚、党項、吐谷渾以及諸多北方部族,已然全部被打散,置於朝廷的管理體制之下。

不過,這些部族加起來以數十萬計,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推行到如今的程度,毫無疑問,也埋下了一些隱患。”

說到這兒,李繼隆頓住,小心地看了劉皇帝一眼。見狀,劉皇帝不動聲色,說:“怎麼停了,繼續講,什麼隱患,我也聽聽從你們這些將領是怎麼看待此事的!”

李繼隆道:“其一,這些部族部民,雖則依附大漢,但在過去的十多年中,還是保持着遊牧的生存習慣,仍舊接受其部落首領的統治。

如今徹底打散,化入州縣,由大漢官府直接進行管理,對大漢的官員而言,需要經受管理異族、牧民的考驗,而這些部族部民也需要更長的時間來習慣朝廷的統治,這一個過程不會短暫,需要一定時間的磨合,而一旦磨合不好,人心不穩之下,會引發更大的騷亂。

其二,部民容易管控,在脫離其首領貴族之後,雖然其生活習俗受到衝擊,會有諸多不適應,但他們也可以擁有自己的財產、牲畜、草場、土地,只要地方官吏能夠善加撫慰,終有一日,是能夠化爲大漢的忠誠子民的。

但是那些被剝奪了權力、視部民爲財富的首領、酋長們,卻是難以心服了,哪怕是那些積極投靠之人,心中也必懷怨氣。朝廷的做法,是將他們對治下部民統治的根基徹底挖斷了,這將造成他們對朝廷切齒的痛恨。

如今安穩無事,只是震懾於朝廷的權威,畏懼於朝廷的兵鋒,一旦北方有事,邊境不穩,這些原來的部落首領,必定生事。

而爲了緩解他們的怨憤,朝廷也保留了他們大量的財產,這些人中,有的移居城鎮,處於北方腹心,一部分則入職爲吏,協助官府治理,哪怕部族被打散了,他們對原來的部民仍舊具備一定的影響,此事不得不警惕。

其三,朝廷將北方部民打散重編,固然加強了官府的直接統治管理,但同樣,也使得諸族雜聚,他們的生活習慣、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各有不同,如此也更容易引發矛盾衝突。

新分入州縣鄉鎮的人,屬於外來者,能否爲原住之民所接納,他們又是否能融入其中,其中的困難也不小。

就臣所知,這兩年間,北方各地民間治安,是持續惡化的,屢有紛爭,乃至械鬥,造成人員傷亡的......”

“還說你不瞭解,這不清楚地把朝廷這項政策的弊病給說出來了嗎?還一列就是三條!”聽其言,劉皇帝輕笑道。

李繼隆趕忙表示:“臣見識淺薄,也只是試言之!”

“你不用謙虛了!”劉皇帝的面上卻沒有因爲李繼隆的陳言而有多少擔憂,澹定從容地說:“你提的這些,當地的官員也不是看不到,朝廷也不是不明白。不過,這麼多年,朝廷每出一政,往往是利弊參半,也從來沒有百利而無一弊的政策。

只要利大於弊,抑或朝廷能夠克服其中的弊端,能夠對朝廷的統治有利,那麼該推行的,就必須推行!”

這話,劉皇帝已經是衝着劉暘說的了。

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465章 “教匪”第474章 補漏匠第309章 衡釀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262章 趙普議蜀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43章 “梳理”、“優化”第245章 下一步戰略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50章 喜訊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80章 京觀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78章 火油彈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160章 魏王病篤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131章 鳴沙匪第297章 新山陽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3章 臺懷之事第70章 大禮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114章 三樁大功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3章 新皇詔制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69章 東出太行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175章 蜀定,凱旋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1695章 袁家莊第118章 棉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201章 捐資第414章 到此爲止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82章 殺俘第164章蜀臣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42章 難得積極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487章 “驚喜”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40章 潞州三傑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465章 遼奸第93章 噩耗連連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123章 孔氏之疑第317章 劉皇帝還是那個劉皇帝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176章 雍王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15章 名單
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465章 “教匪”第474章 補漏匠第309章 衡釀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262章 趙普議蜀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43章 “梳理”、“優化”第245章 下一步戰略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50章 喜訊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80章 京觀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78章 火油彈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160章 魏王病篤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131章 鳴沙匪第297章 新山陽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3章 臺懷之事第70章 大禮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114章 三樁大功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3章 新皇詔制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69章 東出太行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175章 蜀定,凱旋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1695章 袁家莊第118章 棉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201章 捐資第414章 到此爲止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82章 殺俘第164章蜀臣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42章 難得積極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487章 “驚喜”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40章 潞州三傑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465章 遼奸第93章 噩耗連連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123章 孔氏之疑第317章 劉皇帝還是那個劉皇帝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176章 雍王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15章 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