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

“我這裡也收到了一些來自金陵情報!”侍者奉上橘皮湯,精心熬製,苦中帶甜,三人享用的同時,李谷對二人說道:“金陵主臣與南軍的情況也着實喜人啊!”

聞言,趙延進不由好奇地說道:“莫非他們又出了什麼昏招,下了什麼亂命?”

“江南國主李煜,這段時間,仍避居深宮,美人在抱,詩詞爲樂,一應軍國大事,基本交由陳喬、馮延魯二人操持。其徵兵已超過三萬,金陵的兵力,也有近六萬了......”李穀道。

“這麼看來,前前後後,江南已有兵約二十萬,這麼多軍隊,僅靠江南、江西之地,能夠供養得起?”趙延進提出疑問。

李谷說:“畢竟江南底蘊還算深厚,面對破國滅家的危機,窮盡府庫,支撐一段時間,還是足以的!”

“人雖多,但終究是烏合之衆,戰力堪憂,不足爲懼!”石守信輕描淡寫地道。

“守信所言甚是!”李谷則微微嘆息一口:“原本,是想盡力保留江南的元氣,但金陵朝廷如此窮兵黷武,再加歷來的重徵繁賦,江南所遭受的破壞與損失,仍不免重大啊!”

聽李谷這麼說,石守信立刻道:“想要減少損失,只有儘快攻入金陵,結束戰爭了!”

微微點頭,李谷繼續道:“根據金陵朝堂傳出的消息,如果長江不能守,他們最後的打算,便是集中兵力,固守金陵,以待時變。爲此,林仁肇幾度上書,要求增兵常州、宣州,加強防禦,都被拒絕了!”

聞言,石守信不由說道:“這林仁肇,確實有些眼光,不過,明珠暗投啊!金陵雖屬形勝之地,虎踞龍盤,但其本身並非易守難攻之處,一旦上下游的關口、堡壘被破,交通打通,還妄圖保全,不亦可笑?”

“是啊!”李谷也輕笑道:“歷代以來,凡有外軍至金陵,可還沒有能守住的情況,一味地保守作戰,最終只會落得城破人亡!”

聽二人談論,趙延進開口了:“我卻覺得,他們如此想法,也不是難以理解。千里長江防線,又屬腹背受敵,處處設防,別說二十萬雜兵,就是翻倍,又豈能守住。不管如何,金陵確是大城、堅城,若想拖時待變,也算是個選擇!”

“趙都監此言不錯!”石守信也表示讚許,自信泰然地說道:“總之,時勢如此,江南終究只有敗亡一途!”

“此言得之!”

“那林仁肇確是膽略出衆之人,他有打算,率精兵潛行至常州,突襲我們與吳越的聯軍,只可惜,諸將膽怯反對,未能成行!”李谷又道,語氣間少有地帶着些讚賞,是以勝利者的姿態。

石守信立刻就上了心,臉上也有明顯的變化,說:“常潤之間,近在咫尺,精兵潛行,一日可至,倘若成行,未及察覺,倒是個不小的麻煩!”

“郭廷渭那邊,也該收到消息了,我也去信與他,當有所防備!”李谷說:“只是可惜,這樣的將才,卻江南如此殫精竭慮,這還是個閩國降將!”

“這世間總是不乏忠義之士的啊!陛下曾說過,江南將帥唯一林,但願他之後不會歿於戰陣之上,若能生擒之,倒要見一見......”

......

從李谷的收到的消息就可以看出,交戰雙方,情報傳遞如此不平衡,江南軍政,在平南將帥面前,毫無秘密可言,這仗要他們怎麼打?

在李谷同石守信、趙延進於暖室,溫酒縱論軍政之時,一道道軍令,也自江淮行營傳出,分赴各軍。其中最重要的一道,是傳向張永德軍的。

在前次行營的會議之後,張永德便率領兩萬江淮漢軍,潛行西進至和州,駐於歷陽,目標直指對面的當塗。在漢軍的諸多將帥中,張永德年紀還算不得多大,但資歷尤深,不到二十歲,就是禁軍軍校,既是邢國公郭威的女婿,也是皇帝身邊走出的高級將領,背景可謂深厚。

雖然,一直沒有什麼赫赫戰功,但歷數其履歷,卻會發現,他可是十分活躍的,國初剿賊、平李守貞亂、徵淮南、平川蜀,這些戰事中都有他活躍的身影。

沒能參與北伐大戰,但平南戰場上,他又是高級將帥。比起當初的老大哥李重進,張永德雖然沒有顯赫威名,但運道可謂好了,根基也極其深後,一般而言,像張永德這樣的人,最後往往爬得更高。

拂曉時分,長江岸邊,大隊的漢軍已然集結,同時,大江之上,水軍也已經擺好陣型,在親兵的護衛下,登上戰船,他要親自監督渡江行動。

“都虞侯,全軍已經準備好,隨時可以出擊!”揚州水師的主將張彥卿與張永德站在一塊兒,向他道。

此番,張永德在江淮行營,掛着都虞侯的職位,也是平南大軍中排次前四的將領。矗立甲板,隔江望去,晨靄之中,隱隱能夠望見對岸的採石絕壁,聽着江風呼嘯,水浪擊石,張永德拉了拉身上的軍袍,雙目之中煥發出強烈的神采,聲音顯得格外堅定:“傳令出擊,攻取採石磯!”

“是!”

隨着張永德一聲令下,一百五十艘漢軍戰船,離寨而出,向對岸駛去,乘風破浪,一往無前,如果配上背景音樂,那這場面將更加激越,令人熱血沸騰。

對岸的南軍情況,早已洞悉,參與渡江作戰的漢軍,只有七千餘人,半數是水軍,半數是精選的江淮士卒,都識水性。對於漢軍而言,難的是登陸作戰,而一旦登上對岸,剩下的戰鬥對他們而言,也就談不上什麼困難了。

採石磯的地勢,確實優越,易守難攻,否則也不會成爲兵家必爭之地,在老臣朱鞏的率領下,也做好了防禦佈置,然而,再險固的堡壘,終究是要靠人來守護的。

爲了拿下采石磯,漢軍是做了充分準備,提前準備了十艘專門用於登陸的高船,其高度幾與磯上平齊,憑之靠岸,可直接登上絕壁。當然,在正式的登陸之前,還是進行了一次“火力準備”,由漢軍的強弓硬弩、火箭、以及霹靂炮,對磯上的寨壘、敵軍進行無差別打擊。

持續了足足半個時辰,待天色徹底發亮泛白,在守衛的南軍一片混亂、惶恐之中,張永德果斷下令,高船靠岸,自其間,數百的披甲士卒,作爲死士,先登江岸。

採石磯上的敵軍,倒也還沒直接崩潰,還是有士卒在將校的率領下,發起反擊,以弓矢、檑木、滾石、火油等利器爲主,所產生的威脅也不小,給漢軍造成了些傷亡。

但是,傷亡畢竟不能阻止登陸的步伐,張永德所選的先登士卒,都是死士,沒有後顧之憂的猛士,既無懼死亡,也是向死謀生,前赴後繼,在付出了兩百來人的傷亡之後,就有漢卒登上磯頭,然後是第二個,第三個......

循其後,張永德又繼續調派士卒,進行支援,當登陸士卒達到一營之數時,已足以穩固,當突破千人時,已可以發起反擊了,當突破兩千人之後,採石磯上的南軍則直接被殺敗了......

整個渡江的過程,除了登陸之時,遭遇的抵抗激烈些,都沒有感到什麼威脅,就像喝水一般輕鬆。而從頭到尾,負責駐守當塗的守軍主將朱鞏,都不在採石磯的軍寨裡,他待在當塗縣城。

不過,在得知漢軍渡江襲來之後,還是帶着當塗的軍隊,前往支援,只是,採石的失守太快了,等他帶軍從二十多裡外的縣城趕到之時,守軍已經崩潰了。

緊急時候,朱鞏沒有選擇放手一搏,領軍奪回採石磯,將漢軍趕下水去,而帶着人,毫不猶豫地向北撤去,準備回金陵報警。

就這樣,當塗兩萬守軍,一觸即潰,張永德也沒有下令追擊,而是在鞏固之後,集中船隻,將北岸的漢軍全部接過來。當夜,就地駐紮採石,翌日,向北進軍,兵鋒直指金陵,而採石距離金陵,不過百里地。

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124章 辭表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87章 兄弟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1713章 機遇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1752章 放手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304章 楚州第54章 病虎獠牙第144章 趙家父子第138章 破寨第11章 大敗蜀軍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1809章 餞行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126章 近臣之殤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99章 北使南歸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40章 荒唐太子第77章 間策第273 王晏鎮洛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79章 “撫遠之戰”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34章 亡國之族第474章 立場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459章 挫折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22章 “鄭州站”第129章 叔父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215章 手忍不住顫抖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56章 是非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104章 平息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9章 新官上任第1771章 襄陽王第70章 衛公辭世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114章 大朝會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39章 百年大計第497章 重拾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70章 同州之戰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1740章 農民苦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
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124章 辭表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87章 兄弟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1713章 機遇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1752章 放手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304章 楚州第54章 病虎獠牙第144章 趙家父子第138章 破寨第11章 大敗蜀軍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1809章 餞行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126章 近臣之殤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99章 北使南歸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40章 荒唐太子第77章 間策第273 王晏鎮洛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79章 “撫遠之戰”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34章 亡國之族第474章 立場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459章 挫折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22章 “鄭州站”第129章 叔父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215章 手忍不住顫抖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56章 是非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104章 平息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9章 新官上任第1771章 襄陽王第70章 衛公辭世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114章 大朝會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39章 百年大計第497章 重拾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70章 同州之戰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1740章 農民苦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