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篇終 駕崩

“啓稟官家,張太傅到了!”崇政殿內,內侍石全彬小心翼翼地向一副昏昏之態的皇帝劉文濟道。

聞聲,劉文濟從書卷中“醒來”,睜開雙眼,老邁疲憊之態難掩,但眼神卻依舊深沉,就彷彿蘊藏着無窮的神秘與危險。

也是到了晚年,劉文濟的權威才真正得到樹立,上下敬服。不爲其他,而因劉文濟開始無所顧忌地行使皇帝的權力,用極其強力乃至酷烈的手段,打擊不臣,維護自己的權威。

可明顯發現的一點,從建隆二十年開始,皇帝劉文濟的性情是偏暴戾化的,耐心日益短缺,殺心逐漸深重,用刑之嚴苛,與繼位之初截然相反。

在人生與帝王生涯的暮年,劉文濟就像卸下了所有僞裝一般,不再剋制本能,那些寬容與仁愛,不說徹底被他拋棄,但總歸不再如以往那般過分追逐......

陳堯佐、呂夷簡、蕭恭、朱祺,這些建隆老臣名臣,都陸陸續續被趕出朝堂,遠離帝國政治中心。而最極端的一個表現,則在於樞密副使董從儼之死。

董從儼以攻殺金蠻劉金、平定漠北之功,從一邊將,晉位樞密副相,也成爲建隆時代武功武臣之代表,劉文濟統治生涯後期的軍壇上,是有特殊地位的。

而他在樞密院與折惟昌、蕭惠這兩個南征北戰功臣的鬥爭,也持續了整整八年之久,這也是他最終失足被殺、悲劇收場的主要原因。

如果只是政見不合,又或者是單純的權力之爭,鬥爭也只侷限於合理範疇之內,那麼董從儼也不至於惹來殺身之禍。

但偏偏,董從儼自負功高,平日裡多有跋扈,自信于軍事謀略與能力,在軍政事務上,甚至屢次將皇帝劉文濟的意見給否了,那種生硬的絲毫不講政治智慧的忤上。

便是如此,劉文濟也未嘗不能容忍董從儼,功臣有一定特權也不足爲奇,至少不至於起殺心。千不該、萬不該,董從儼深入參與到奪嫡之爭去了,是睢陽公劉繼英收買的主要大臣之一。

董從儼想得很簡單,通過扶立劉繼英,取代折惟昌,成爲樞相,而他能聽到的,是聖心如何屬意劉繼英,能看到的,是劉繼英的聲勢有多高......

基於這樣的認識與看法,董從儼與劉繼英自是越走越近,越捆越深,甚至在軍隊內部,幫助劉繼英安排心腹,培植力量。

當皇帝心目中的天平向皇孫劉維箴偏向,當劉繼英之短暴露出來,董從儼的所作所爲,在劉文濟的眼中,就變得其心可誅、不可寬縱了。

建隆二十二年冬,樞密副使董從儼暴亡於樞密院。這種死法,也算是對帝國功臣的一種挽尊了,但這件事的影響卻極其深遠。

董從儼死後,朝廷上下,再無敢對皇帝僭越不敬者,甚至連指桑罵槐、含沙射影的情況都少了,只因爲,皇帝越來越可怕了。

董從儼這樣的功臣,說殺就殺,沒有絲毫容情。過去的皇帝,顧慮重重,大臣們可以欺之以方,但當皇帝都不顧體面了,那再頑固保守的人,也不敢真拿着家族富貴去與皇帝硬碰硬。

董從儼之死,也是引發帝國軍政系統變動的一個強烈信號,從那之後,奉皇帝詔命,折惟昌、蕭惠聯合主持軍法司的石元孫,對內外軍人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調動與清理。

其中主要目的,在於斬斷睢陽公劉繼英的爪牙,但這種動作,是不可避免會造成“誤傷”的,至少一大批董從儼的部屬以及燕山北道出身的將校,受到嚴重排擠打壓,而這些人,大部分都曾追隨董從儼血戰漠北......

但沒辦法,這就是政治,從董從儼倒下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一大批將校的悲劇與沉淪,帝國軍方的一座山頭,也就這麼被推倒了。

董從儼的悲劇結局,說到底,還是他本身的問題。他有當世卓越的軍事才華,但在政治上,實在乏術,甚至短視,在帝國高層,他可以靠着殊功一路莽着走,但當朝局在“奪嫡”的影響下變得複雜詭譎之時,他便迷失其中了,及至身死道消,軍事上的敏銳嗅覺,在政治上,當真毫無用處。

當然,皇帝劉文濟在用人上,或許有一定指摘之處,向使董從儼能一直在地方坐鎮帶兵,沒準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流芳百世,千古揚名。但這就是以結果爲導向的評價了,並無多少實際意義。

董從儼之死,可以說視作建隆後期帝國政壇上發生的一個標誌性事件,畢竟不久後的開年,劉維箴就被冊立爲皇太孫。而劉文濟統治生涯末段,帝國政治的緊張、壓抑乃至酷烈,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同時,這還反映出劉文濟的一些心理變化。一直以來,劉文濟都是一個很缺乏安全感的人,壯年時,尚且可以靠着出色的手腕以及足夠的耐心去應付,等到遲暮之年,精力不濟,身心俱疲,也再保持過去的那種狀態了。

爲了維護天子威嚴,鞏固皇權,他也只能採取一些嚴酷的手段,繼續展現他的強勢與不可侵犯。可以說,劉文濟一生都在證明自己,但到了晚年,他已經不需要和光同塵,只需要短短几年的上下畏服即可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壓制許久的特務政治,也再度擡頭了,建隆二十年後,皇城、武德二司在大漢帝國,尤其在京畿範圍之內,可是活躍異常。

話說回崇政殿內,老皇帝劉文濟放下由蔡齊等臣編纂的《國史》,看着石全彬,想了想,方纔輕聲吩咐道:“宣!給太傅備座!”

張太傅,不是他人,正是前宰相張儉。作爲三朝老臣,盡忠皇室四十餘載,張儉素有“治世能臣”的美名,爲相二十餘年,於國於君,多有裨益。

早在建隆二十年的時候,感朝中局勢糜濁,張儉便有隱退之意,以年高向劉文濟請求致仕,但被劉文濟拒絕了,並極力挽留,張儉無奈,只能繼續以古稀之年,擔任吏部尚書。所幸有杜衍的輔助,否則怕是真要如張儉自誹那般,昏昏碌碌,誤國誤民了。

在陳堯佐罷相之後,張儉晉位尚書令,不過只當了半年的過渡首相,劉文濟終於“良心”發現,準他在七十八歲高齡的時候,以本職致仕。

不過,劉文濟對張儉信重是毋庸置疑的,仍舊留他在京中發光發熱,賜其爲太傅,坐鎮東宮,輔弼太孫劉維箴。而張儉,也朝着四朝元老的傳奇之路邁進,功績任人評說,但名位+年齡的組合,足以在帝國曆史上留下一道深刻的印記。

到建隆二十四年,張儉已經八十歲了,但精氣神卻依舊良好,拄着御賜的紫金杖,僅觀形貌,說他比劉文濟年輕都有人信。

“老臣張儉,參見陛下!”邁着緩慢的步伐入殿,張儉大禮參拜。

平日裡,老臣參拜,劉文濟都會免其大禮,不過今日,他是眼睜睜看着張儉做完一整套禮節動作,方纔擺手示意。老臉上露出一抹惆悵,劉文濟唏噓道:“張卿年高,猶如此康健,令朕羨慕不已啊!”

聞此言,張儉自是謙遜相應,態度很謹慎。對於這些近乎虛與委蛇的迴應,劉文濟也看淡了,並不是太在意,又自顧自地感慨了句:“掌國二十七載,事情做了不少,問題也留下了不少,向使能再給朕二十載,天下大治,不是空談,只可惜,天不假年啊.......”

聽皇帝這般說,張儉哪裡還坐得住,當即起身,誠惶誠恐地拜道:“陛下千秋,何出此言,大漢億兆臣民,仍需沐浴陛下之恩澤——”

“千秋萬世之談,從來愚謬!老之老矣,行將就木,朕都看開了,張卿亦無須出此言寬慰!”劉文濟擺擺手,眼眶竟然不自覺地多了幾分溼潤。

此時的劉文濟,沒有維持了一輩子的平和與沉靜,也沒有晚年的固執與暴戾,活像一隻將死之鳥,其聲幽幽,其鳴哀哀。

良久,方纔從那種自憐自傷、自哀自嘆的情緒中擺脫出來,定了定神,方纔看着張儉,嚴肅地問道:“朕常對章德太子寄予厚望,意欲將大漢交給他,他雖無長才,但足以守國。

可惜,上天無情,降大悲大痛,戲弄於朕?這幾年,朕深以爲憂者,唯國家承統,社稷前途。雖聽衆臣之請,冊立皇太孫,然太孫畢竟年輕,又少經世務,朕心中始終不安。

張卿四十五年宦海,德高望重,洞察世事,這一年多觀察下來,以卿之見,朕選的這個皇太孫,如何?能否,承擔起大漢帝國的萬鈞重擔?”

皇帝以此事諮臣,可想而知對張儉的尊重,也可見劉文濟此時內心依舊存在的猶疑。而張儉聽了,態度更加謙卑謹慎了,仔細地思量過後,方纔說出這麼一段話來:

“恕臣直言,如論聖明,太孫自遠不能與世祖、太宗、陛下相比,然持重守靜,能聽人言,克己奉公,便足以成爲一仁明之君,可以守國。

世祖曾有一言,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今陛下勵精圖治二十餘載,大漢天下繁榮昌盛,開歷史之隆,已非後世之君所能企及。

太孫縱非開拓創舉之君,但蕭規曹隨,承祖宗之業,想來還是大有可爲。而況,朝廷人才濟濟,只需善用人才,從諫如流,亦可無虞......”

張儉一番話,將劉文濟給說沉默了,但觀其表情,顯然並沒有真正說服他,劉文濟本不是一個能被輕易說服的人,何況如今,早已疑根深重。

但是,除了默默接受的,他又還有其他選擇嗎?畢竟,劉文濟已經不願意再折騰帝國朝廷了,他也折騰不動了。

良久,劉文濟方纔擡首,滿口的慨嘆語氣:“但願,如卿所言吧......”

“聽說張卿致仕,年耄耋,猶能吃酒食肉,好生羨慕!”回了回神,劉文濟又強作歡笑,衝張儉發出邀請:“今日,就留宿宮中,陪朕對飲暢談......”

——————

建隆二十四年秋九月初三,大漢皇帝劉文濟駕崩於洛陽紫微城崇政殿,享年66歲,在位二十七年,廟號世宗,諡號承天隆運文武英明宣皇帝,葬於汝州泰陵。

第133章 納了第311章 爲太子劉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1765章 三郡公第362章 分封?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45章 移鎮之議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403章 抓起來!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399章 還債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444章 揣測者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106章 敲打第35章 瑤華春第483章 南巡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329章 遊市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91章 王峻驕狂第450章 殺一皇親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39章 百年大計第249章 樞密院內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53章 有詩云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331章 泰來樓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55章 符氏姐妹第51章 詔令西進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62章 二代勳貴第85章 浮雕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2046章 最後的旅途17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67章 遺表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81章 內外變動第1674章 爆發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104章 平息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218章 走私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371章 慰問=送行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41章 劉信遭貶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51章 詔令西進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
第133章 納了第311章 爲太子劉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1765章 三郡公第362章 分封?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45章 移鎮之議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403章 抓起來!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399章 還債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444章 揣測者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106章 敲打第35章 瑤華春第483章 南巡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329章 遊市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91章 王峻驕狂第450章 殺一皇親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39章 百年大計第249章 樞密院內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53章 有詩云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331章 泰來樓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55章 符氏姐妹第51章 詔令西進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62章 二代勳貴第85章 浮雕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2046章 最後的旅途17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67章 遺表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81章 內外變動第1674章 爆發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104章 平息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218章 走私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371章 慰問=送行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41章 劉信遭貶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51章 詔令西進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