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

崇元殿內,同樣是人生百態,事實上,從座次的安排就可以看出,今後這些大漢文武公卿的地位如何了。似魏仁溥、慕容延釗、高懷德、向訓、趙匡胤幾人,顯然是第一等的,不管是爵位,還是實權。

當然,還有一些功成名就、德高望重、地位超然的人,比如符彥卿、安審琦、郭威。趁着大典的機會,退隱離京已七年多的郭威再度回來了,是劉皇帝主動下詔召他回來,大漢的功臣之中,怎能沒有郭威的一席之地。

並且,此番回來,也基本不用再回堯山老家修身養性,享受田園生活了。到如今,劉皇帝對郭威已完全沒了戒心,沒有那必要,甚至於,對這河東元勳、開國功臣以及自己的丈人,劉皇帝心理上還有少許的愧疚之情,畢竟在政治盛年,被自己逼得退隱......

此時的大殿之中,與會的貴族、大臣們都在熱情交流着,每個人臉上都帶着笑容,氣氛十分融洽。符彥卿、安審琦、郭威三者也聚在一塊兒,在場的外臣之中,也就他們三人身份、威望、地位最高了。

皇帝還沒到,因此,氣氛雖然熱烈,但始終差點勁兒,酒菜早已備好,碗筷也已擺好,但沒人敢動,都等着主角的到來。只有在殿側的禮樂隊伍,奏着那輕快歡樂的曲調,給這場大漢最高等級的精英盛筵助興。

在楊邠與蘇逢吉抒發着胸中感慨,期待着一醉方休時,郭威悄然之間走了過來,拱手一禮:“楊公、蘇公!”

見狀,二者趕忙相互攙着起身,回禮:“老朽見過邢公!”

“切莫拘禮!郭某可不敢當!”這麼多年過去了,郭威仍是他一貫的謙和寬厚表現,趕忙探手扶着二人。

注意到二者蒼髯朽面,目光放在楊邠身上,郭威感慨道:“二公曆經辛酸,嚐盡冷暖,而今得赦,再返朝闕,苦盡甘來,可喜可賀啊!”

說起來,在漢初的政壇上,楊邠是風雲人物,素來專橫固執,但對郭威,卻還是很友善的,十分看重,二者之間一直很融洽。當然,這未嘗不是郭威經營關係的結果。

不過,當年之事已不可追,如今的現實則是,郭威是大漢國公、皇親國戚,雖退居幕後,但地位崇高,家族顯赫。而自己,只是個方遭赦免的罪人,連踏足這崇元殿都是皇帝特別的恩旨。

因而,當面對郭威這張熟悉而又陌生的謙和麪目,楊邠的心情很是複雜。不過嘴裡,還是一臉平靜地應承道:“老朽本一罪徒,幸陛下寬宏赦除,今夜得以踏足宮闕,確是幸事!倒是邢公,風采依舊,十數年而氣度不改,令人心折啊!”

從楊邠的表現就能看出,這老兒心中,實則還是有一種堅韌,一股傲氣。

“楊公謬讚了!”郭威笑了笑,指着自己鬢上的白絲,說道:“人既已老,不復當年了!”

“二公且稍坐!”郭威本只爲打個招呼,因此面上笑容不減,語氣仍舊溫和,說:“開國元勳,當年舊臣,日益凋零,已不剩幾個人了。今日,既是國家大典,也是我們這些老朽重逢,實足喜之,稍後開席,我們當痛飲一場......”

“一定!一定!”蘇逢吉露出笑容,應付道。

楊邠也點了點頭。

並沒有讓衆人等太久,劉皇帝換了一身輕便的龍袍,黑錦打底,上繡山河日月,涵復萬物,再加上鎏金的祥龍,張牙舞爪,沉穩之中透着一種肆意張揚,彷彿襯托着他此時的心情。

這一整日的禮儀流程下來,素來以精力旺盛而著稱的劉皇帝也是累得夠嗆,因此,登上御座,看着仍舊展露出興奮神采的貴族大臣們,劉承祐着實好奇,他們哪裡來這麼好的精力。

殿中安靜了下來,所有人各居其位,齊整地向劉皇帝行禮,由殿內到殿外,由墀上到墀下,一時之間,除了那些宿衛的禁宮衛士,整個崇元殿再沒有挺身直立的人。至於劉皇帝與太后,這是坐着的。

場面一下子變得肅穆,與空氣中瀰漫着的酒菜香味有些不襯,嚴謹的致辭,肅穆的發言,在今日一系列的典禮中已經做過了。因此,劉皇帝大手一揮,以一種輕鬆的語調,朗聲道:“衆卿免禮!今日是歡悅之日,今夜是喜慶之夜,都不必拘束了!”

說着,還故意嗅了嗅,笑道:“這滿殿的酒香菜香,可不當辜負了!”

偏頭朝着喦脫示意了一下,然後這宦官,放開嗓子,大聲宣佈,陛下有諭,衆臣入座,開席!

當然,像這樣的宮廷宴會,酒宴永遠不是真正的主題,開宴之後,劉皇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當着衆臣的面,表揚平南的將領。

因爲國家大典的緣故,使得最後平定天下的將帥們的光芒被掩蓋不少,也沒有專門舉行一場慶功宴,但是,劉皇帝也不會忽略此點。

一共兩名將領,作爲代表,接受皇帝的慰勞、讚賞,尹崇珂與史延德,一個代表江淮大軍,一個代表嶺南將士,劉承祐親自向他們敬酒。

此番慶典,劉皇帝雖然召回了大量的外臣,但還是有很多人,未能歸來,比如坐鎮靈州西北巡閱使柴榮,坐鎮蘭州的鄭國公史弘肇。還有平南的將帥,潘美鎮撫兩廣,配合歸治,李谷、石守信坐鎮金陵,趙延進、張永德進駐杭州,曹彬在洪州,劉光義駐福建。但在國宴上,也是不可能遺忘他們的,並且最先提起的,就是他們。

爲了表彰平南將士的功勞,除了必須的賞賜之外,就是這一曲《凱旋令》,一場劍器舞。由出身南方的周淑妃領舞,伴有五十名身段優美的舞姬,不着紅妝着武裝,展現着別樣的美感,同樣渲染氣氛,振奮人心......

待一曲舞罷了,在萬衆矚目之下,就如過去每一場御宴一般,劉承祐手執酒盞,站在御階上,以一種俯視蒼生的姿態,發言了:“朕年十八以登宸極,御天下,雄圖大志以討不臣,定諸國,除割據,今初平宇內,稍安四海,雖不敢自負大業,卻也堪稱建樹。今與諸卿共宴,舉國同歡,以酬十五載之苦功!謹以此杯,與諸卿共勉!”

一飲而盡,劉承祐繼續開口,冷峻的面龐間,再度流露出一抹笑意,也終於提到所有人最感興趣的事情:“南北復於一家,四海歸於一統,此非朕一人之功,而是乾祐年來,無數仁人志士,英才豪傑,戮力同心,羣策羣力,乃有今日之盛。策勳定爵,更爲應有之義,不負功臣!”

並沒有大談特談的意思,劉皇帝簡單地說了兩段話,飲了三杯酒,然後自歸御案,安然落座。然後手一擺,呂胤與石熙載兩名近臣,分左右立於御前,各執一詔,準備宣讀。而在兩人身側,各有數名內侍,每個人手裡都端着一盤疊得高高的封賞詔書,這些東西,尤其吸引人眼球。

“太尉、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慕容延釗,勇略果毅,鎮靜忠誠。收取潞、澤,東出太行,追逐契丹,大破欒城,東略江北,南取荊湖,北定燕山,戰績彪炳,武功卓著,封衛國公!”

第一個慕容延釗,也代表着,這是劉皇帝欽定的乾祐第一功臣,這哪怕是一直表現得心如止水的慕容延釗,都不免激動。操着他衰弱的身軀,感動地拜倒。

“中書令、廣政殿大學士魏仁溥,器宇寬宏,廉慎守法,克己奉公,追隨國家十六載,盡忠王室,建言獻策,殫精竭慮,以安天下,封虞國公!”

由此,武功以慕容延釗第一,文治以魏仁溥第一,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一段段對乾祐功臣的封賞,從呂胤與石熙載嘴中宣講而出,很快,二十四人“歸位”。

二十四名功臣,二十四位王公。

第47章 陶谷自薦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308章 吃好喝好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456章 遺澤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167章彈冠相慶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75章 恩威齊下第127章 皇城司第14章 武夫軍閥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344章 打個賭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383章 敞開談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216章 初夏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98章 封禪之議第77章 間策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220章 啖耳將軍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3章 臺懷之事第82章 殺俘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47章 誘其北上第112章 整風第69章 東出太行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44章 太后相召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1章 柩前繼位第1779章 四王畢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158章 劉昉的下一步工作安排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10章 契丹亂政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35章 瑤華春第6章 “座談會”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時代下的大漢(下)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3章 田畔問對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195章 楊邠案(3)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第372章 正常說話!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113章 將目光投向北邊第129章 漢師伐蜀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16章 先安排着第270章 立場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169章 兩面三刀
第47章 陶谷自薦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308章 吃好喝好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456章 遺澤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167章彈冠相慶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75章 恩威齊下第127章 皇城司第14章 武夫軍閥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344章 打個賭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383章 敞開談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216章 初夏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98章 封禪之議第77章 間策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220章 啖耳將軍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3章 臺懷之事第82章 殺俘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47章 誘其北上第112章 整風第69章 東出太行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44章 太后相召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1章 柩前繼位第1779章 四王畢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158章 劉昉的下一步工作安排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10章 契丹亂政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35章 瑤華春第6章 “座談會”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時代下的大漢(下)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3章 田畔問對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195章 楊邠案(3)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第372章 正常說話!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113章 將目光投向北邊第129章 漢師伐蜀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16章 先安排着第270章 立場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169章 兩面三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