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軍改伊始

bookmark

聶文進能否有所改變,在劉承祐這邊,尚需打個問號,不過只盼經他這番恫嚇與震懾過後,能夠真收斂些,否則,能殺一個郭允明,就不差一個聶文進。

同樣爲元從勳貴,同樣坐法,劾聶文進者更衆,但劉承祐的處置的態度卻是大爲不同。聶文進雖貶,仍得權知同軍州事,成爲大漢第一名試行知州制度的官員,勉強算得上是一舉兩得。

結果如此迥異,究其緣由,還在於二者的犯法性質不同。郭允明算是天子私臣家奴,但所爲不斂之事,是乃蔑視君權,無視君威。

而今正處劉承祐大樹威嚴,強化君權之際,在劉承祐這兒,欺君之罪,暫時重過一切。

而聶文進所犯之事,亦爲當世文武之通病,相對而言,性質沒有那麼“嚴重”,此前,劉知遠是縱容,劉承祐即位後是容忍。

到如今,劉承祐開始整飭朝中的歪風邪氣,郭允明受戮,聶文進遭貶,便是一個開始。

天子施辣手,郭、聶兩人一死一貶,效果顯著,一時間,內朝外廷,無不肅然。從二者的身份權位來看,也是恰到好處,對於上下權貴,皆有極爲直觀的震懾效果。

而宮廷之內,那些帑藏庫使、飛龍使、閣門使、鹵簿使之類天子近臣,眼見着都以肉眼可見的變化約束着自己的行舉,郭允明的死對他們的衝擊可是最大的。自高祖以來,宮廷近臣,有誰比郭氏更得寵?

隨後三兩日內,外廷之上,又連續處置了十來名勳貴或犯法瀆職官員,多奪職貶斥,情節嚴重者,立斬。這是自劉承祐繼位以來,頭一次對大漢的官僚系統下刀子。

仁明殿內,劉承祐日常請安,親自攙扶着李氏在園圃間漫步,周遭一片蕭瑟之景。前兩日的雪,果真只是個意外,雪霽融化之後,天氣愈見森寒。

“大內人煙雖不豐,但近來啊,宮中卻是顯得過於冷寂了......”望着滿目秋殤景象,李氏意有所指地對劉承祐感慨道。

聞言,劉承祐一臉恬淡的表情,輕聲附和道:“自古逢秋多寂寥,娘你是觸景傷情了。”

“老了啊!”李氏語氣中慨嘆意味更濃。

見其狀,走了幾步,劉承祐直接疑問:“何事讓孃親如此感傷?”

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關注即送現金、點幣!

鳳目斜了劉承祐一眼,轉過頭,小作思忖,嘆了口氣,李氏說道:“昨日,老身召郭允明妻婦進宮,泣不成聲,聞之頗爲悽愴,不禁潸然!”

聽李氏這麼說,劉承祐的眉頭下意識地緊鎖起來,心頭思索着太后的用意。郭允明殺都殺了,李氏再發此言,定然有所考量。

見劉承祐的表情,李氏繼續說:“郭允明自先帝龍潛之時,便伺候左右,服勤既久,也算盡誠。今爲國法所誅,留下孤兒寡母,無所倚仗,老身難免動些惻隱之心。”

太后一副感傷的樣子,作爲孝子,劉承祐當然心疼了,未及多想,當即說道:“郭允明觸犯國法,朕難容之,然念其侍奉先帝,多有苦勞。唔......其妻子,朕自養之,着內帑賞賜錢糧,其子成年,蔭以官身!”

面對劉承祐的表態,李氏終於滿意了,很快揭過此事,與劉承祐討論起劉承勳的事。對於是否放老三出宮開府,太后也有些猶豫。

而隨着劉承祐對郭允明妻兒的恩賞,這場並不大的整治風波,雖未徹底告止,但人心算是慢慢穩下來了。

劉承祐,也是後知後覺地,領會到太后的意圖了。這個孃親,永遠是那般明智寬慈,爲他着想。

此番整治內外朝風氣,明面上,劉承祐雖然打着國紀、法律的名頭行事,對郭、聶等人厲行懲處,但始終免不了苛待舊臣的名聲,即便彼輩當殺、當罰,這個時代風氣就是這樣。

但後續恩其妻兒,或多或少,能消弭朝中那無形的怨氣,畢竟能做到這個地步,已是天子“仁厚”了。

太后李氏,顯然是看出,劉承祐近來理政做事,越顯急躁了。整禁軍的事情,纔剛起個頭,又迫不及待地調政風了。

......

樞密院內的氣氛,愈加肅然了,驕橫若聶文進,已然在西去同州的路上了。而隨着王峻入府任事,上下僚佐,更被鎮壓地不敢多喘氣。

自劉承祐還都以來,樞密院諸房,除了日常諸務之外,只有一件事:整軍。

樞相郭威牽頭,同侍衛司那邊以尚洪遷爲首的高級將帥,已經碰頭商議了好幾輪了,在不斷的爭執、妥協之中,總算完善出了一個整兵草案。

堂房之內,劉承祐親臨察看,針對於整軍之事,舉行第二次御前會議。將地點擺在這兒,爲樞密院站臺的意思,很明顯了。

樞密院以郭威、王峻、魏仁浦三人爲主,侍衛司的人可就多了,尚洪遷、國舅三李(李洪信、李洪威、李洪建)、以及孫立、馬全義、韓通、王全斌、杜漢徽等高級統將領。

劉承祐面前,擺着一份整軍的冊頁,正自研讀着。而底下,王峻站着,意氣風發,神采飛揚,整軍方案十分清晰地自其口中說出,看起來是給劉承祐解釋,實則是說給與會的禁軍將領們聽。在此次御前會議之前,樞密院所呈的整軍之議,都是在劉承祐的指導下完善的,皇帝私貨很多。

“殿前司下,設馬、步兩軍,馬軍以鐵騎爲軍號,步軍以控鶴爲軍號。鐵騎軍下轄制萬騎,分左右兩廂十軍二十指揮,揀禁軍精騎以充之;控鶴軍下,設內殿直、龍棲、小底三軍,裁汰老弱,遴選精壯,以補之,兵額兩萬五千員......”

“侍衛司下,馬軍以龍捷爲軍號,步軍以虎捷爲軍號。龍捷軍轄制,如鐵騎軍置。虎捷軍下,設武節、興捷、護聖、奉國四軍,其餘軍號,一概革除,兵額四萬員......”

王峻介紹了下大概的情況,頭一次聞之的將領,都不由色變,雖還未通報細節,從其描述便可知,此次的整軍力度之大。

此前,大漢東京禁軍,算上各軍雜牌,共計有約十四萬人。其中有差不多兩萬卒,是長期駐於滑州、澶州及大名府鄴都的。

餘者,西京、汜水、鄭州及其他京畿要地,亦置有一萬多軍。真正駐於東京的,只有十萬出頭。此番整頓,着力於東京禁軍,按照王峻通報,算上自外州挑選精銳入京,至少得裁掉兩萬卒,恐怕還不止。

而新成立的殿前司,實力可有些強大。原本的控鶴軍與內殿直自歸屬之,再將小底、龍棲這兩支侍衛司下戰力最強的兩支軍隊劃撥歸其屬,果成行,侍衛軍的影響力,將直線下降。

劉承祐沒什麼反應,仍舊盯着冊頁看,王峻見狀,則繼續彙報起具體的整軍步驟來,從搭建殿前司的架構開始,首先便從原內殿直與控鶴軍的整編開始......

第146章 驕將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30章 “寬刑簡政”第195章 楊邠案(3)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177章 小賢王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92章 金陵冬寒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52章 巫宦之國第32章 郭氏之慮第164章蜀臣第101章 這就是開寶盛世?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5章 堂議第452章 終罷西征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33章 兩廣運動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7章 恩賞問題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難欺第100章 城戰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92章 金陵冬寒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51章 郭氏父子第64章 楊業卻敵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60章 “暴斃”第420章 劉皇帝:皇子欠管教第1章 何謂開寶第1775章 調整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404章 冬夜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52章 巫宦之國第3章 不宜擴大第129章 叔父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80章 春夜第21章 黃袍加身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240章 城塌了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412章 二王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146章 黃羊平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473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82章 四件大事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30章 湖湘之治第23章 老臣凋零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92章 定州事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63章 武德奏事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19章 趙匡贊北上
第146章 驕將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30章 “寬刑簡政”第195章 楊邠案(3)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177章 小賢王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92章 金陵冬寒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52章 巫宦之國第32章 郭氏之慮第164章蜀臣第101章 這就是開寶盛世?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5章 堂議第452章 終罷西征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33章 兩廣運動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7章 恩賞問題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難欺第100章 城戰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92章 金陵冬寒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51章 郭氏父子第64章 楊業卻敵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60章 “暴斃”第420章 劉皇帝:皇子欠管教第1章 何謂開寶第1775章 調整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404章 冬夜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52章 巫宦之國第3章 不宜擴大第129章 叔父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80章 春夜第21章 黃袍加身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240章 城塌了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412章 二王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146章 黃羊平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473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82章 四件大事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30章 湖湘之治第23章 老臣凋零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92章 定州事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63章 武德奏事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19章 趙匡贊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