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

秋晨,寒露悽清,霜霧瀰漫,季節性的涼意被加諸於洛陽城與其間的士民身上。不過,這些許寒涼,對蕭思溫而言,實在不算什麼, 甚至有些享受。

天方矇矇亮時,不需人提醒,蕭思溫便起來了,洗漱着裝,還在禮賓館的後園中散了幾圈步,始終保持着一個飽滿的精神狀態。

鵝卵石鋪就的道路, 行走其間, 隔着鞋墊,也能有清晰的感觸, 據說有益健康。初走時,有些疼痛,但習慣之後,卻別有一番體會。

蕭思溫覺得,自己眼下的選擇,就是這麼一條道路,或許坎坷不平,甚至帶來一些痛楚,但這是條正確的路,有益身心的路,通向光明未來的路。

當清晨第一縷霞光出現在京城上空時,禮賓館內也甦醒過來了,人聲雜音有些破壞館內的雅靜, 甚至有幾名外使同樣出現在園內。

蕭思溫認識,似乎是來自天南來的小國使臣, 穿着漢服,戴着漢冠,連漢話都說不清楚,簡直沐猴而冠。

一股蔑視再度在心頭盪漾,蕭思溫也不打招呼,當即返房,留下一個傲嬌的背影。回到房間,竟生疲憊,畢竟年紀大了,不過,當館丞領人帶來問候時,頓覺精神倍增。

“蕭使君昨夜歇息可好?”館丞身材高大,長得很是富態,就是有些油膩,面對蕭思溫一行禮,臉上帶着親切的笑容。

他姓黃,是貪腐案後的第二任館丞,到任後不久,因爲熟諳諸族各國事務,從理藩院調過來,背靠的可是秦王殿下,雖然位置卑微,但卻是個觀察打探的好地方。

“甚好!”蕭思溫回禮,注意到館丞身後端着飯菜的僕役,笑道:“這段時間,多謝黃館丞照顧了!”

“蕭使君客氣了!”館丞很謙虛,說道:“稍後上院將來人,接使君進宮面聖,下官特備了一頓吃食,還請使君不要嫌棄!”

“自然不會,多謝!多謝!”蕭思溫覺得,自己融入大漢沒有任何問題,至少同這些漢廷官員打交道上面,沒有任何不適應。

看了看尚冒着熱氣的飯菜,葷素齊備,蕭思溫不由問:“朝廷規矩森嚴,據說許多官員,面見皇帝陛下,都不進食,以免君前失儀之憂!”

聞言,館丞一邊擺手,一邊笑道:“使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傳聞或有,但此番並非大朝,宮中規矩雖多,卻也不至於此。下官命人備了一些熱食,以求果腹,使君不必過慮!”

“如此,多謝了!”蕭思溫一副瞭然狀,再施感謝。

接下來,蕭思溫是實實在在地體驗了一番,覲見大漢皇帝着實不容易,宮禁森嚴是其一,難以應時是其二。出發時,天色初明,等見到劉皇帝,已然日上三竿了。

可不是隨便一個人都能得到劉皇帝積極召見的,一看事,二看人,正常情況下,覲見的臣僚都得在待漏所抑或殿前等候等候召見。

不過,蕭思溫終究是榮幸的,因爲今日劉皇帝見的第一個外臣,就是他。

“臣蕭思溫,叩拜陛下!”

垂拱殿內,劉皇帝神色嚴肅,隱隱帶有怒氣,他適才專門往文華殿走了一趟,搞突襲視察皇子的學習,正撞見十三皇子劉曄嬉戲於學堂,學士不能制,於是皇子連帶學士,一併責罰了,到現在這氣還沒理順。

不過,當面對蕭思溫這番自覺、恭敬、得體的覲禮時,卻不由露出了點笑意,這個蕭思溫,完全是以臣下自居了。

官話說得很地道,禮儀規矩周到,態度更是恭順,一身漢臣衣冠,甚至連在劉皇帝看來的醜陋的契丹傳統髮式都有過改變。

“蕭使君免禮!”注視着匍匐於地的蕭思溫,劉皇帝擡手。

蕭思溫起身,躬腰站立,劉皇帝審視了幾眼,問道:“使君這身衣裳,穿得可還適應?”

蕭思溫自是個心思靈巧的人,察覺到劉皇帝話裡有話,當即應道:“回陛下,甚爲舒適,臣既喜漢家服章之華美,亦感中原禮儀之尊重!”

“呵呵!”劉皇帝頓時覺得這蕭思溫會說話,並且心跡欲露,道:“蕭使君若喜歡,那便穿着吧,作爲朝廷的客人,朕再賜你十套華服!”

“謝陛下!”蕭思溫聞言,眉梢中都透着喜色,立刻道,皇帝的態度,也着實可喜。

擺了擺手,劉皇帝目光中威嚴乍現,上身微微前傾,直勾勾地盯着了蕭思溫:“你也是個聰明人,朕也就不兜圈子了。

朕聽取了好幾道奏報,都說你蕭思溫此番南來,意圖不明,朕今日接見你,就想聽聽你的目的。

漢遼和議之事不需再提,朕不同意,也沒有商討的餘地。國事不論,且說說你的個人意圖吧!”

有些行爲是刻意表現的,蕭思溫當然大漢君臣對自己的來意會有察覺,但真直面劉皇帝的問詢時,蕭思溫仍舊不免緊張,尤其迎着那兩道平淡卻強勢的目光。

小心地擡了一眼,蕭思溫平復下心中微瀾,身體一矮,再拜道:“陛下目光如炬,臣深爲欽佩,不敢相瞞,臣此番舉家南來,是欲投奔大漢,還望陛下略施憐憫,接納收容。倘得如此,臣願盡忠陛下,效力朝廷,永世不渝!”

蕭思溫也是夠乾脆,投靠話張嘴即來,毫不拖泥帶水。聞之,劉皇帝臉上也無多少波動,只是一雙眼睛似乎更加明亮了,輕笑道:“蕭使君來意真誠,朕很感動。不過,朕有些好奇,遼國雖然大敗於朕,喪失施地,但猶據大漠,擁有百萬之民,橫跨千萬裡地。朕無冒犯之意,使君貴爲遼國重臣,契丹大族,怎會想着叛國投敵?”

劉皇帝語調輕鬆,可蕭思溫卻不敢不慎重,他心裡可清楚着,自古以來,背主投敵之人,都是爲人所不恥的,更何況,他還是個“胡人”。

額輕輕地貼在垂拱殿平滑得能照出影子的地磚上,蕭思溫言辭懇切道:“陛下,遼國雖大,的卻已無臣容身之處,久居必取其禍!”

說着,蕭思溫便將他在遼國朝堂窘迫的情況言明,而後道:“螻蟻尚且偷生,而況臣一家數十口人!且漢典有言,良禽擇木而棲,臣雖不才,卻也知契丹潰亡不久,終將爲大漢所破,這宇宙乾坤,終將臣服於陛下腳下,因而稽首拜服,還望陛下審鑑!”

言罷,蕭思溫便做出一副五體投地的模樣,靜待劉皇帝對他這番心意的判決。劉皇帝呢,笑意逐漸斂起,注視良久,感慨道:“你這番話,倒也顯赤忱!”

“陛下當面,臣不敢有任何隱瞞與保留!”蕭思溫答道。

“朕早知契丹漢化極深,契丹臣民中,沿習漢典漢法者,更難計其數,你蕭思溫便是其中一人,朕也早聽過你的大名,不得不說,你是個人才!”劉皇帝悠悠然地說道。

考慮幾許,劉皇帝道:“大漢的繁榮昌盛,需舉國諸族,協力貢獻,朕爲天下萬民之主,契丹雖有不臣,但朕同樣視其爲子民。蕭使君能夠主動南來投效,朕斷然沒有拒絕的道理。

相反,朕很欣喜,欣慰,若都如你這般明理明智,那這南北天下,早就化干戈爲玉帛了。不過,有你爲表率,想來,天下距離真正的安寧不遠了!”

劉皇帝話大抵也就隨口說說,蕭思溫也是老狐狸,也就恭維着聽聽,但劉皇帝表示接納之意後,他懸在心中的石塊也就落地了。

當即再拜首,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樣:“陛下胸襟之廣博,恰如蒼穹之浩瀚,就如江河千古,能納百川,臣,臣敬佩萬分,臣雖老邁鄙薄,願爲王前驅,悉心竭力,效忠陛下.......”

“哈哈!”劉皇帝笑了笑,兩眼炯炯有神地看着蕭思溫,待其表演完畢,方纔溫和道:“蕭卿,起來吧!”

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140章 封王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第61章 趙二爲官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18章 侯益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1707章第1779章 四王畢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33章 東京城內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18章 權謀手段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84章 滅佛伊始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34章 驚陶谷第69章 東出太行第98章 山道第81章 內外變動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159章 還朝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336章 橐相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15章 漸不自知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1714章 百姓苦第64章 回鶻汗之死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83章 遼帝之亡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55章 符氏姐妹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76章 視察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346章 底層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17章 板子終究落下來第16章 先安排着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96章 言官第119章 幸西京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133章 納了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62章 奸宦昏主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44章 千金市枯骨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345章 剝削者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122章 奏章滿案
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140章 封王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第61章 趙二爲官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18章 侯益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1707章第1779章 四王畢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33章 東京城內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18章 權謀手段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84章 滅佛伊始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34章 驚陶谷第69章 東出太行第98章 山道第81章 內外變動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159章 還朝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336章 橐相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15章 漸不自知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1714章 百姓苦第64章 回鶻汗之死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83章 遼帝之亡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55章 符氏姐妹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76章 視察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346章 底層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17章 板子終究落下來第16章 先安排着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96章 言官第119章 幸西京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133章 納了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62章 奸宦昏主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44章 千金市枯骨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345章 剝削者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122章 奏章滿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