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南北海軍

在劉皇帝於西京關切憂心乃至患得患失之時,隨着一道道飽含着肯定與支持的詔發往前線,北伐戰爭也正式進入新的一個階段,一個更加激烈的階段。

遼西走廊雖然狹長,得益於前軍都將馬仁瑀的開闢,經過半個多月的時間,東路軍主力二十三萬大軍已然順利進抵錦州城下。

兵臨城下,仍舊保持着此前的風格,休整準備,只是比起此前,氣勢更足,鋒芒畢露,磨刀霍霍向城關,意圖拔出挺進遼東的第一大阻礙。

錦州城雖然高峻而堅固,但卻難以抵擋大漢雄獅進攻,而趙匡胤也有破之的絕對信心。

但在對錦州城正式發起進攻前,東面的遼海之上,早已是風雲跌宕,怒風捲狂瀾。人老心不老,在爵位上有追求,在職位上更求上進,因此在進兵的執行力上,郭廷渭也展現出了雷厲風行的風格。

在行營受令之後,郭廷渭便連夜返回武清港的水師大營,翌日一早,更沒有絲毫耽擱,下令拔錨起航,揚帆破浪,直向遼東。

大漢的水軍分爲江河水師以及海軍,常備軍力超過七萬人,這與那數十萬內外馬步軍的規模自然不能相比,但是維持如此規模水師,已然不易了。

而隨着長期以來對水軍的建設,主要的精兵強將,也都放在了海軍上,也由此產生了一批海軍世家。

其中,勢力影響最大的自然是郭家了,自歸順大漢,並主掌水軍建設,已然近十八年了。這十八年中,郭廷渭最大的成果,就是在原靖江軍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密州、萊州這兩支水軍主力,常備軍力就在三萬人。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這兩支大漢實力最爲雄厚的海軍,並沒有太大的建樹。最近的一次大動作,還是當初平南,但那也是走個過場,在當時的**王錢弘俶主動歸附的情況下,帶領水軍南下去做了一趟軍事旅行。

雖然有參與對江南的進攻,但李煜太過不中用,並沒有太過有力的反抗就投降了,也使得平南的功績並沒有那麼耀眼,再分在他們這種偏師上,就更加不矚目了。

不過,這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起碼起到了練兵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郭廷渭心裡很清楚,東海之上的水軍,從建立伊始,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目標就北方的遼國,就是遼東。

這麼多年下來,劉皇帝歷次召郭廷渭談話,都不加掩飾,反覆強調此事,而在東海水軍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郭廷渭也是始終秉持此念。

第一次北伐之時,浮海擊遼,雖然功敗垂成,但那也只是小試牛刀,劉皇帝沒有怪罪,郭廷渭則期待着下一次。

不過,隨着時間的流逝,隨着他年逾五旬,緊迫感開始在郭廷渭心頭滋生,他怕自己等不到期待的那一日。畢竟,十七八年的準備,要是最後因爲年齡問題而被棄用,如何能甘心。

另一方面,在水軍內部,郭廷渭也不是沒有挑戰,比如水軍中另外一名大將,張彥卿。同爲南唐降臣,張彥卿的名聲並不如郭廷渭響亮,但是在才幹上並不弱於郭廷渭,這是個允文允武,能治政,可統兵的幹才。

二者之間的區別在於,當年大漢南征時,郭廷渭領兵拒敵,與柴榮交鋒周旋,給漢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最後還是劉皇帝親自招降,由此成名。

相較之下,張彥卿自守海州,沒有與漢軍進行到漢唐議和之後,方纔歸順。但是歸順大漢之後,張彥卿的仕途走得也算順暢,先獲得了兗國公**的看重,任楚州刺史,後又由**政,統領長江水師。

比起郭廷渭,張彥卿也還多了一項實在的功績,那就是隨着趙匡胤溯江進川,平定川蜀,立下了戰功。

當然,真正讓郭廷渭感到威脅的,還是在統一之後,於南方成立的南海水軍,主持的人就是張彥卿。

南海水軍,成立的時間雖短,但是這些年,動靜卻不小,幹出的成績也多,收復流求就是是實實在在的。

而隨着南方海上貿易走向繁榮,南海水軍的地位與作用也就日漸突出,這些年,每年上報的剿滅海盜的功績都有不少,雖然不大,但始終在朝廷發出着自己的聲音。而南海水軍的常備兵力,也擴充到了如今的兩萬人。

相比之間,反到是成兵已久的東海水師,顯得有些沉寂,在北方海域之上,大漢水軍早就主宰局面了。並且比起南方熱熱鬧鬧的海上絲綢之路,北面交流頻繁的也就是高麗、日本了。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出成績,自然困難,畢竟要服從朝廷的戰略大局。當年,趁着大漢與高麗之間關係變得微妙之際,他迫不及待地遣一師去教訓高麗人,那般積極的態度,未嘗沒有迫於南海水軍發展的原因。

不過,**雖然難熬,但終究是讓他等到了。北伐一啓動,郭廷渭就知道,自己苦苦**機會來了,一舉爲自己,爲東海水軍正名的機會來了。

因此,早在二月末,受到劉皇帝急令,做好北伐準備之時,大喜過望的郭廷渭便十萬火急而又有條不紊地做着各項準備,切實遵行落實詔令。

事實上,早在三月中旬的時候,郭廷渭所率東海水師就完全進入戰爭狀態了。同時,爲了充實後備力量,對過去退役的水軍士兵也做了緊急徵徵召,而幾大船場也在緊急加早戰船、運輸等海船。

因此,別看先期投入北伐的水軍只有三萬人,但後備力量十足,真有意外,到最後關頭,朝廷甚至可以把南海水軍被調參戰。要知道,北伐進展中時,張彥卿已然領軍北方,暫泊於長江口。

可以說,郭廷渭這邊是可以放下大部分負擔,進行渡海作戰,將大漢水師的攻擊力徹底釋放出來。

與行營同步動兵,郭廷渭這邊的行動,也格外犀利,沒有任何遲疑,大軍直撲地遼蘇州港。遼海這片海域,大漢水軍早已熟悉,航線也很成熟,因此在保持着對敵監視的同時,行動沒有絲毫拖沓。

相較之下,遼國那裡的水軍,則顯得手足無措,面對氣勢洶洶的大漢水師,哪怕有所準備應對,也是蒼白無力。

來自遼陽耶律斜軫的命令是讓他們死守蘇州,籍此消耗漢軍,在耶律斜軫看來,漢軍跨海來攻,即便佔據場面優勢,他們可以藉助軍港、城池抵抗,只要不讓他們取得立足點,就可遊刃有餘。

並且,在兵力處於弱勢的情況下,耶律斜軫還是咬牙派出了一萬軍隊南下支援。在他的籌謀中,哪怕水軍抵抗不了,讓漢軍登上陸來,也要通過陸上的廝殺,拖延、遲滯、消耗......

只不過,耶律斜軫不懂什麼叫制海權,更不知道大漢的水軍已有跨海投放大股兵力的能力。

在耶律斜軫的“配合”下,郭廷渭領軍北上,一路風平浪靜,沒有受到任何阻遏,及至蘇州港,面對龜縮軍港,一副死守抵禦姿態的遼軍,直接開懷大笑。

在他眼中,遼國採取這樣的戰術,無異是自廢武功,倘若遼軍能夠出海一戰,即便抵擋不住,多少能夠給漢軍造成一些損失。

然而,卻自困囚籠,對此,郭廷渭豈能客氣?

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第398章 虞美人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265章 楊無敵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130章 御漢大計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54章 病虎獠牙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75章 恩威齊下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270章 騷擾,進攻第10章 如此處置第70章 大禮第57章 七月大朝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1755章 良平島第152章 聽政3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166章 太子與大將第114章 欲謀大功第311章 舊識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1765章 三郡公第488章 真實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82章 不手軟第47章 應對第85章 浮雕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68章 撤了第16章 先安排着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57章 七月大朝第51章 以鎰稱銖第77章 吏職變動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9章 王峻歸來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313章 日常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第1708章 格局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78章 火油彈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51章 郭氏父子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121章 父子異見第131章 鳴沙匪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139章 韓常案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77章 嚇人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430章 劉皇帝弄孫第95章 玩陰謀第2章 分食第112章 整風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754章 雄才難制
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第398章 虞美人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265章 楊無敵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130章 御漢大計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54章 病虎獠牙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75章 恩威齊下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270章 騷擾,進攻第10章 如此處置第70章 大禮第57章 七月大朝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1755章 良平島第152章 聽政3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166章 太子與大將第114章 欲謀大功第311章 舊識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1765章 三郡公第488章 真實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82章 不手軟第47章 應對第85章 浮雕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68章 撤了第16章 先安排着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57章 七月大朝第51章 以鎰稱銖第77章 吏職變動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9章 王峻歸來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313章 日常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第1708章 格局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78章 火油彈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51章 郭氏父子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121章 父子異見第131章 鳴沙匪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139章 韓常案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77章 嚇人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430章 劉皇帝弄孫第95章 玩陰謀第2章 分食第112章 整風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754章 雄才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