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南北海軍

bookmark

在劉皇帝於西京關切憂心乃至患得患失之時,隨着一道道飽含着肯定與支持的詔發往前線,北伐戰爭也正式進入新的一個階段,一個更加激烈的階段。

遼西走廊雖然狹長,得益於前軍都將馬仁瑀的開闢,經過半個多月的時間,東路軍主力二十三萬大軍已然順利進抵錦州城下。

兵臨城下,仍舊保持着此前的風格,休整準備,只是比起此前,氣勢更足,鋒芒畢露,磨刀霍霍向城關,意圖拔出挺進遼東的第一大阻礙。

錦州城雖然高峻而堅固,但卻難以抵擋大漢雄獅進攻,而趙匡胤也有破之的絕對信心。

但在對錦州城正式發起進攻前,東面的遼海之上,早已是風雲跌宕,怒風捲狂瀾。人老心不老,在爵位上有追求,在職位上更求上進,因此在進兵的執行力上,郭廷渭也展現出了雷厲風行的風格。

在行營受令之後,郭廷渭便連夜返回武清港的水師大營,翌日一早,更沒有絲毫耽擱,下令拔錨起航,揚帆破浪,直向遼東。

大漢的水軍分爲江河水師以及海軍,常備軍力超過七萬人,這與那數十萬內外馬步軍的規模自然不能相比,但是維持如此規模水師,已然不易了。

而隨着長期以來對水軍的建設,主要的精兵強將,也都放在了海軍上,也由此產生了一批海軍世家。

其中,勢力影響最大的自然是郭家了,自歸順大漢,並主掌水軍建設,已然近十八年了。這十八年中,郭廷渭最大的成果,就是在原靖江軍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密州、萊州這兩支水軍主力,常備軍力就在三萬人。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這兩支大漢實力最爲雄厚的海軍,並沒有太大的建樹。最近的一次大動作,還是當初平南,但那也是走個過場,在當時的**王錢弘俶主動歸附的情況下,帶領水軍南下去做了一趟軍事旅行。

雖然有參與對江南的進攻,但李煜太過不中用,並沒有太過有力的反抗就投降了,也使得平南的功績並沒有那麼耀眼,再分在他們這種偏師上,就更加不矚目了。

不過,這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起碼起到了練兵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郭廷渭心裡很清楚,東海之上的水軍,從建立伊始,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目標就北方的遼國,就是遼東。

這麼多年下來,劉皇帝歷次召郭廷渭談話,都不加掩飾,反覆強調此事,而在東海水軍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郭廷渭也是始終秉持此念。

第一次北伐之時,浮海擊遼,雖然功敗垂成,但那也只是小試牛刀,劉皇帝沒有怪罪,郭廷渭則期待着下一次。

不過,隨着時間的流逝,隨着他年逾五旬,緊迫感開始在郭廷渭心頭滋生,他怕自己等不到期待的那一日。畢竟,十七八年的準備,要是最後因爲年齡問題而被棄用,如何能甘心。

另一方面,在水軍內部,郭廷渭也不是沒有挑戰,比如水軍中另外一名大將,張彥卿。同爲南唐降臣,張彥卿的名聲並不如郭廷渭響亮,但是在才幹上並不弱於郭廷渭,這是個允文允武,能治政,可統兵的幹才。

二者之間的區別在於,當年大漢南征時,郭廷渭領兵拒敵,與柴榮交鋒周旋,給漢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最後還是劉皇帝親自招降,由此成名。

相較之下,張彥卿自守海州,沒有與漢軍進行到漢唐議和之後,方纔歸順。但是歸順大漢之後,張彥卿的仕途走得也算順暢,先獲得了兗國公**的看重,任楚州刺史,後又由**政,統領長江水師。

比起郭廷渭,張彥卿也還多了一項實在的功績,那就是隨着趙匡胤溯江進川,平定川蜀,立下了戰功。

當然,真正讓郭廷渭感到威脅的,還是在統一之後,於南方成立的南海水軍,主持的人就是張彥卿。

南海水軍,成立的時間雖短,但是這些年,動靜卻不小,幹出的成績也多,收復流求就是是實實在在的。

而隨着南方海上貿易走向繁榮,南海水軍的地位與作用也就日漸突出,這些年,每年上報的剿滅海盜的功績都有不少,雖然不大,但始終在朝廷發出着自己的聲音。而南海水軍的常備兵力,也擴充到了如今的兩萬人。

相比之間,反到是成兵已久的東海水師,顯得有些沉寂,在北方海域之上,大漢水軍早就主宰局面了。並且比起南方熱熱鬧鬧的海上絲綢之路,北面交流頻繁的也就是高麗、日本了。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出成績,自然困難,畢竟要服從朝廷的戰略大局。當年,趁着大漢與高麗之間關係變得微妙之際,他迫不及待地遣一師去教訓高麗人,那般積極的態度,未嘗沒有迫於南海水軍發展的原因。

不過,**雖然難熬,但終究是讓他等到了。北伐一啓動,郭廷渭就知道,自己苦苦**機會來了,一舉爲自己,爲東海水軍正名的機會來了。

因此,早在二月末,受到劉皇帝急令,做好北伐準備之時,大喜過望的郭廷渭便十萬火急而又有條不紊地做着各項準備,切實遵行落實詔令。

事實上,早在三月中旬的時候,郭廷渭所率東海水師就完全進入戰爭狀態了。同時,爲了充實後備力量,對過去退役的水軍士兵也做了緊急徵徵召,而幾大船場也在緊急加早戰船、運輸等海船。

因此,別看先期投入北伐的水軍只有三萬人,但後備力量十足,真有意外,到最後關頭,朝廷甚至可以把南海水軍被調參戰。要知道,北伐進展中時,張彥卿已然領軍北方,暫泊於長江口。

可以說,郭廷渭這邊是可以放下大部分負擔,進行渡海作戰,將大漢水師的攻擊力徹底釋放出來。

與行營同步動兵,郭廷渭這邊的行動,也格外犀利,沒有任何遲疑,大軍直撲地遼蘇州港。遼海這片海域,大漢水軍早已熟悉,航線也很成熟,因此在保持着對敵監視的同時,行動沒有絲毫拖沓。

相較之下,遼國那裡的水軍,則顯得手足無措,面對氣勢洶洶的大漢水師,哪怕有所準備應對,也是蒼白無力。

來自遼陽耶律斜軫的命令是讓他們死守蘇州,籍此消耗漢軍,在耶律斜軫看來,漢軍跨海來攻,即便佔據場面優勢,他們可以藉助軍港、城池抵抗,只要不讓他們取得立足點,就可遊刃有餘。

並且,在兵力處於弱勢的情況下,耶律斜軫還是咬牙派出了一萬軍隊南下支援。在他的籌謀中,哪怕水軍抵抗不了,讓漢軍登上陸來,也要通過陸上的廝殺,拖延、遲滯、消耗......

只不過,耶律斜軫不懂什麼叫制海權,更不知道大漢的水軍已有跨海投放大股兵力的能力。

在耶律斜軫的“配合”下,郭廷渭領軍北上,一路風平浪靜,沒有受到任何阻遏,及至蘇州港,面對龜縮軍港,一副死守抵禦姿態的遼軍,直接開懷大笑。

在他眼中,遼國採取這樣的戰術,無異是自廢武功,倘若遼軍能夠出海一戰,即便抵擋不住,多少能夠給漢軍造成一些損失。

然而,卻自困囚籠,對此,郭廷渭豈能客氣?

第92章 定州事第118章 棉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121章 大朝第87章 秋後算賬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1760章 無聊的雍王第115章 冬月第159章 亂情第372章 封王第371章 殺,不殺?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429章 向南!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199章 遼帝之死第111章 動心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160章 平定第62章 緊鑼密鼓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41章 西域戰況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196章 橐駝兒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66章 陷河陽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405章 即將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340章 定論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1675章 血戰第196章 楊邠案(4)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5章 天子尤愛楊業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15章 荊南來使第43章 “梳理”、“優化”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無題第326章 尋覓終有果第158章 善後第1707章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53章 兵制改革第28章 封疆大吏第197章 財計第12章 大朝會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47章 應對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177章 耶律妃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77章 吏職變動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15章 小人行徑第362章 分封?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134章 東路軍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91章 作別西行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182章 大漢最北端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75章 按*不動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4章 中原易主
第92章 定州事第118章 棉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121章 大朝第87章 秋後算賬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1760章 無聊的雍王第115章 冬月第159章 亂情第372章 封王第371章 殺,不殺?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429章 向南!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199章 遼帝之死第111章 動心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160章 平定第62章 緊鑼密鼓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41章 西域戰況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196章 橐駝兒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66章 陷河陽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405章 即將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340章 定論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1675章 血戰第196章 楊邠案(4)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5章 天子尤愛楊業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15章 荊南來使第43章 “梳理”、“優化”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無題第326章 尋覓終有果第158章 善後第1707章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53章 兵制改革第28章 封疆大吏第197章 財計第12章 大朝會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47章 應對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177章 耶律妃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77章 吏職變動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15章 小人行徑第362章 分封?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134章 東路軍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91章 作別西行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182章 大漢最北端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75章 按*不動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4章 中原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