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

大漢的乾祐二年,可以用先順後難來形容,開局一個春季,風平浪靜。四境安穩,風調雨順,劉承祐十分重視的春耕井然進行,朝局進一步邁入安定的局面。後宮先後有孕,天子又納新人,皇室開枝散葉。糧稅順利進京,諸侯上表臣服,《刑統》重編刊定......

真的是開了個好頭,然而入夏之後,壞消息接踵而至。四月,河北大震,波及十數州;五月,蝗災欲來,覆大河南北。

相較於地震,劉承祐以及朝廷,對蝗災更加重視,畢竟在夏收的關鍵時刻,若是大意,大漢的“苦民”們勞作之功化爲虛有不說,又要鬧饑荒了,又要生亂了。涉及到糧食的問題,由不得大漢君臣不擔心。

自大漢立國以來,便一直深受匱糧之苦。雖則,劉承祐降下嚴令,敦促天下道州府縣,御備蝗災。然以時下大漢官僚將吏的執行能力,根本避免不了出問題。

並且,此次蝗災之嚴重,波及之廣,遠超劉承祐與大漢君臣預估。步入六月之後,河北、中原諸州,相繼奏蝗。滑、濮、澶、曹、兗、鄆、淄、青、齊、宿、懷、相、衛、博、陳等州,中原、河北精華之地,幾乎處處鬧蝗,官民苦之。

更讓劉承祐措手不及的是,開封府治下十數縣,同樣沒能倖免,且十分嚴重。蝗蟲鋪天蓋地,廣聞其聲,甚至有蟲,飛過皇城汴宮。

在這大災之下,劉承祐與漢廷諸公反應也算快了,及擬詔令,頒發天下,令各地官民捕蝗。甚至於,罷停河工,發東京禁軍,以做捕蝗事。

在這種情況下,已經不是擔心夏糧減產的問題了,而是及時止損,能減少一顆麥的損失,也是好的。

又設“捕蝗使”分赴各地,督令捕蝗抗災,同時從東京遣出御史、郎官,監察各地捕蝗情況,但有不積極作爲,抑或治蝗不力者,悉數上報,由中書處置。

有地方將吏,面對蝗禍,只求順應天意,告祭所在山林川澤之神,如此也即罷了,還嚴禁治下百姓滅蝗,以致境內耕作之人,損失慘重。對於這類將吏,毫無意外的,不只是罷官免職的處置,皆檻車而至東京,下獄判刑,從嚴處理。

即便《大漢刑統》已然溫和了許多,廢除了諸多虐刑苛法,但漢法之森嚴,在此事方面,仍舊體現得淋漓盡致。悲中求喜的是,劉承祐發現,大漢中央對地方,已恢復了一些最基本的行政控制。當然,在滅蝗救糧一事上,中央與地方,有種共同的認識與訴求,畢竟,沒有人願意餓肚子。

事實上,有去歲河北滅蝗的經驗在,此次朝廷乃至地方,初期並未太過忙亂,只是此次,鬧得太大太嚴重了,有些讓大漢君臣,措手不及。 Wшw★тTk дn★¢ o

不出意外的,夏糧減產,並且春苗也受到了不小的破壞,也就導致可預期的,秋糧難以豐收了。

所幸,劉承祐君臣,在此次在大規模的蝗災中,態度堅定,行動堅決,挽回了不少損失。劉承祐還親自下鄉視察,勉勵官民,安撫人心,刷了一波威望。

僅半個月,京畿以及受朝廷威嚴輻射較重的中原諸州,蝗災便得到了極大的遏制。各地節度、防禦、團練、刺史,陸續上報,捕蝗成果。

比如劉承祐的老丈人,鄴都高行周、兗州符彥卿、鄆州折從阮,三家共捕蝗近十萬斛。加上其餘各州的捕蝗數據,粗略一算,竟的五十餘萬斛。

聞之,劉承祐還自嘲一般地說,上天賜朕糧五十萬斛,當親赴道宮祭奠告謝。還說做便做,這大概是劉承祐爲數不多的“迷信”行爲了。當然,這也算是苦中作樂,畢竟,蝗蟲又豈是那麼好吃的,且如此多的蟲子,對莊稼的毀壞程度,可想而知。

以蝗蟲之故,今歲的夏收進度大大的被拖慢,而夏稅的徵收,也拖到入秋。等到秋分之際,各地受災情況以及稅收情況,方有個粗略的彙報。

結果當然讓人開心不起來,大漢的臣民們,又要餓肚子了。

饑民紛起,劉承祐很想下令開倉放糧,但是,最終他還是沉默了......只下了一道委婉而曖昧的詔書,着各地官府,盡力救濟、安置災民,勿致流散,竄於外州。

然後,各地多有民亂,對此,朝廷的態度則堅決得多,凡有爲亂者,全力鎮壓。很冷酷,但是爲了保證秩序,以及免生更大的動亂,不得不如此。

當然,對於開封近畿,劉承祐還是自牙縫裡擠出了一些糧食,用以賑濟。並且明詔,曉諭天下,號召大漢臣民,共度時艱。而劉承祐在宮中,也穿起了麻衣,將漢宮內僅有的少許光鮮飾物,盡數收起。對於京內,有奢華浪費的官員將吏,盡數申飭、查辦。

同時,預估到了糧價的上漲,對於那些囤積居奇,大發國難財者,有一個算一個,盡數拿下法辦。

勉強算得上幸事的是,與南唐和議之後,淮河解禁,兩國商賈互通往來,新舊榷場大開,江淮之糧北運,未成阻礙。南唐商旅,賈糧北上,販與中原,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原糧荒。同時也造成了,大漢錢貨外流。

劉承祐雖患之,但與肚中的飢餓相比,身外之物,也算不得什麼,只是大漢的士民百姓,更窮了。

從國家層面,劉承祐也主動向南唐購糧,拿出了不少的誠意,以北方的牛馬驢羊相易,甚至給了一千匹戰馬。要知道,即便處於北方,苦於馬匹來源,戰馬對於大漢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稀缺的戰略物資。

果然,南唐那邊,李璟很大方,朝臣很開心......倒是韓熙載,做着最後的努力,提議唐主發兵北伐,然後被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畢竟兩國才交好不足數月,和平來之不易,豈能輕啓刀兵。

要是將漢軍逼急了,十萬頭餓狼南下就食,可就悔之晚矣。再加劉承祐此前隨手佈置的離間之策,使得李璟對韓熙載還是生出了些想法,又加敵黨政治正確般的反對,未握實權的韓熙載根本沒有實現抱負的機會。

據聞,進言失敗後,韓熙載於府中酩酊大醉,並直言,大唐再也沒有進取中原、還復舊都的機會了......

而大漢這邊,蝗災雖然猛烈,盡心盡力下,勉爲控制。只是後遺症的處置,有些頭疼。

然幾乎與蝗災同時進行的,是旱情。也是在六月,六月底,波及範圍同樣不小,邠、寧、澤、潞、涇、延、鄜、坊、晉、絳等州,幾乎囊括了整個關中,河東地區也小受影響......

在災害不斷的大背景下,難免人心浮動,京中便有流言,說是天子無德,劉承祐施政不善。對於這等濫言生事者,劉承祐表現並沒有過分的波動,只是武德司密探四出,開封府逮捕了一大批人,從速判處,同時朝中的幾名官員,也因管不住嘴,被捉拿下獄流放,然後死於流放途中。

重懲措施下,再加劉承祐不斷遣人宣揚他的功德舉措,扭轉輿論,京中乃安。

震災、蝗災、旱情,在幾乎是全國性的天災侵襲下,大漢王朝,這個新生的政權,卻似一個老邁的旅人,接受着最嚴苛的考驗,步履維艱,踽踽而行。

所幸,在這兩年之中,劉承祐諸多措施,鞏固着他的政權,方不致於崩潰,甚至還能勉力迎難而上。可想而知,原本的歷史上,又是天災,又是兵禍,將臣貪鄙,那個時候的大漢王朝又是何等難過,中原的百姓又是怎樣一副水生火熱的場景。

劉承祐很是感慨,原主亡國殞命,並不冤枉。

當然,縱前路艱難,但對已經意志磨鍊地堅如鐵石的劉承祐而言,並不能動搖他絲毫萬分。

第149章 降表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308章 新貴第53章 交代後事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41章 劉信遭貶第114章 欲謀大功第412章 二王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127章 魏博問題第180章 賞功第60章 狠狠敲打第452章 終罷西征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68章 心寒不心寒?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57章 七月大朝第77章 嚇人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72章 駐足石壕鎮第365章 看衰第124章 辭表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147章 德勝渡第260章 論婿第240章 城塌了第272章 徵發之苦第243章 總結第35章 唐將空談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4章 中原易主第4章 君臣同心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160章 魏王病篤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92章 兩京並重第60章 狠狠敲打第285章 家務事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86章 鬚髮花白第31章 進軍令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488章 真實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3章 田畔問對第196章 橐駝兒第286章 宗室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150章 蜀亡第12章 方略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133章 面聖第380章 饒樂國第95章 玩陰謀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1805章 度日如年,駙馬張璟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10章 契丹亂政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349章 邊情第213章 帶着歡呼啓程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49章 醫政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223章 滑州河防
第149章 降表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308章 新貴第53章 交代後事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41章 劉信遭貶第114章 欲謀大功第412章 二王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127章 魏博問題第180章 賞功第60章 狠狠敲打第452章 終罷西征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68章 心寒不心寒?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57章 七月大朝第77章 嚇人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72章 駐足石壕鎮第365章 看衰第124章 辭表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147章 德勝渡第260章 論婿第240章 城塌了第272章 徵發之苦第243章 總結第35章 唐將空談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4章 中原易主第4章 君臣同心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160章 魏王病篤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92章 兩京並重第60章 狠狠敲打第285章 家務事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86章 鬚髮花白第31章 進軍令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488章 真實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3章 田畔問對第196章 橐駝兒第286章 宗室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150章 蜀亡第12章 方略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133章 面聖第380章 饒樂國第95章 玩陰謀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1805章 度日如年,駙馬張璟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10章 契丹亂政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349章 邊情第213章 帶着歡呼啓程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49章 醫政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223章 滑州河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