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紛紛上表

晨曦時分,天方矇矇亮,漢宮之內的宮娥們,便陸續起牀,梳洗打扮,各上崗位,伺候宮城內的貴人們。比起乾祐初年,這兩年來,漢宮之中增添了不少人氣,宮娥宦官,陸續補充入宮。其間的冷宮廢殿,也多被填補,值守打理。

到如今,除禁軍侍衛之外,所有宮人加起來,已經突破六百人,是乾祐初年的兩倍多。而這其中,光南唐、吳越、荊南向大漢進獻的美人、樂工、畫師之類,加起來便超過百人。

這實則有悖逆於劉承祐“節儉”的倡議,但是,根據朝廷禮制,宮廷之內諸監署,也是需要人員填補,需要人維持運轉。國初之時,各項事務都不健全,劉承祐簡樸得也有道理。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皇帝增添了點享受之心,只是無關痛癢,並不沉湎於其中。或許再過些年,成就大業後,說不準皇帝會再有所變化。

就在前不久,以宮人漸多,劉承祐下令,將適齡的宮女放出宮,並自禁軍中挑選未婚之有功軍官,賜婚。這個舉動,又爲劉承祐收割了一波軍心。

昨夜終究是飲了些酒,再加與皇后大符折騰得比較晚,是故大漢皇帝陛下,難得地賴牀了。不過,隨着天色愈漸亮堂,劉承祐終究以極大的毅力,自香榻間起身。

【收集免費好書】關注v.x【書友大本營】推薦你喜歡的小說,領現金紅包!

漱洗之際,符後也跟着起來,親自侍奉着,穿着一身薄紗,盡顯少婦風韻,臉蛋紅撲撲地,一副被滋潤到位的俏麗模樣。

親自將溼巾遞給劉承祐,看着他氣色不良,嘴裡不由嗔道:“日後,二郎不當再飲那般多的酒了,過量傷身。二郎身系家國,還當以御體爲重!”

劉承祐抹了把臉,將毛巾擲於盥洗盆中,濺起水滴。聽其勸,扭頭看着皇后,雍容之間,透着點妖嬈,注意玉頰上的緋色,劉承祐暗自嘀咕,既讓我保重身體,何以昨夜那般索求......

不過嘴裡卻服軟似地說道:“昨夜高興,今後斷不會如此。”

“我先回崇政殿了,太后那邊,替我去問安,帶着劉暘去。”待整理好龍袍之後,劉承祐說道,準備離開。

“還是先用早膳吧!”符後說。

“不用了,躲懶半個多時辰,只怕御案之上,又要多積壓一些奏疏了......”劉承祐深呼吸一口,唸叨道。

崇政殿,偏殿內,又添了幾名才士郎官,號爲“崇政郎”。這些人,都是朝臣功勳後輩之中,所選有能才者,至御前效力。隨着劉承祐持續收權,政務日繁,他一個人實在照看不過來,這些年輕人,平日裡便協理國務,雖然只是些整理的工作,位雖卑,但前程遠大。

李昉以崇政殿學士的名位,爲其首。劉承祐回到政殿時,崇政郎們,皆已到值,直接喚來李昉:“有何急務?朕先批了!”

李昉捧着一整疊的奏疏,單獨拎出幾封,向劉承祐簡述道:“西南轉運使閻晉卿所上報,關中諸鎮稅賦情況,上請陛下,再委官員,充任諸鎮,以徹底整合關中財政;

西南都監向訓上奏,鳳翔諸軍整頓計劃,樞密院已有所批示,請陛下覈准;

河東都指揮使王彥超上呈,都司之籌建及司衙所屬兵馬整頓進展;

淮東布政使王樸奏請,罷治下十名縣令,以彼等荒廢政事、中飽私囊、勾結地方不法等罪,另舉薦官員;

另外,保大節度使藥元福上奏,請求辭去節度使之職。”

前面幾則,雖然吸引了劉承祐注意,但還得數最後一則,最令他上心。這才過了一夜,就有人請辭了。

按照劉承祐的想法,昨夜宴上,他話說得算露骨,但畢竟是解權,尤其對於史匡懿這樣一鎮便是十餘年的節度,想要做出放下的決定,總歸是不容易的。怎麼着,都需要遲疑個三兩日,綜合情勢之後,方纔痛下決心,做出明智選擇。

卻沒想到,此晨,他還沒從睏倦之中完全擺脫,第一封辭表已然呈上,還是藥元福。

一邊享用着尚膳監準備的早膳,一邊閱覽着藥元福的辭表,洋洋數百字,當是藥元福親手所書,並不怎麼好看,還有錯別字。但是,用詞樸實,直抒胸臆。

小談其功,略表辭呈,敘政務之苦,不過還是向皇帝表示,他打了一輩子仗,年紀雖長,皇帝若用得着,還是願意領軍作戰。另附有一言請罪,說昨夜御宴忘情,君前失儀,亂了禮法,請皇帝原諒。另外,他有五個兒子,雖然不成器,但有些粗勇,可爲馬前卒,爲國效力。

看完藥元福的辭表,劉承祐笑了,呲溜一口,將最後一口麪條吃完,又舔了舔碗。當真是人老成妖,這個藥元福,雖則率直,倒也坦誠,向他開口,卻不含糊。

不過,劉承祐倒是挺滿意的,未生不愉,就因爲他坦誠。稍作思慮,劉承祐開口吩咐着:“傳詔,解藥元福保大節度使之職,封汾國公,賜食邑千戶,實封三百戶,另加侍中。嗯......以汾國公爲京畿都指揮使,其妻賜誥命,其膝下諸子,讓兵部量才任用。”

等處置完藥元福所請,劉承祐這才騰出手來,批閱其他奏疏,閻晉卿、向訓、王彥超所奏,沒什麼了問題,迅速做出批示,發傳衙司。

倒是淮東那邊,還師之後的這幾月來,王樸接掌政務,動靜不小,以其性情之剛,手段之烈,在揚州可以說是大展手腳。罷了許多官,殺了許多人,此番一奏,又是十名縣令,並且還不全是南唐舊吏。不過,稍有猶豫,硃批照允,對王樸的才情爲人,劉承祐還是很信任的。

似乎是約好的一般,在對藥元福恩賞詔下達後,史匡懿、趙暉的辭表,接連而來。對史匡懿,劉承祐以其鎮守涇原多年,封爲涇國公,賞賜如藥元福,只是因爲他的病情,讓他在到洛陽休養。

至於趙暉,爲陝國公,暫留東京,既作休養,也作顧問備用。循三者之後,安審琦、張彥威、劉重進、王景,陸續上表請辭。

安審琦自不必說,在郭威南下接手襄州之後,便率一家老小到京,劉承祐以其國之元老,改封其爲陳留郡王;張彥威爲定國公,劉重進爲南陽郡公,王景爲渤海郡公......

這麼一來,大漢朝,又多出了幾鎮,需要着手改制整頓。

事實上,對於進京的這些節度,劉承祐解職罷權是真,也是通過贖買政策,卻沒有放任其於地方圈地享樂的意思,或養於洛陽,或留於東京。

並且,他要的是方鎮的治、財、軍權,對於這些老帥,卻也不是盡數棄用。像他們這些人,領軍經驗豐富,年紀也至暮年,既解權,換個職位,仍舊可給大漢朝發光發熱。全國各地,仍舊渴缺軍政人才,劉承祐可不會浪費。像藥元福,他不願解甲,劉承祐仍舊給他機會。

只是換個地方,不會再似前番移鎮,軍政大權,悉集於一身。而對這些人的任用,還需劉承祐再加考慮,有的是地方給他們發揮。

對於這些藩鎮節度,尤其是主動服順的節度,劉承祐並沒有異見,解職厚賞只是手段,改制收權,平衡軍政,纔是目的。

第95章 大洗牌第8章 巡視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109章 在長安第59章 明貶實升第16章 異見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21章 禍從口出第144章 堂審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45章 移鎮之議第418章 洗禮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127章 不允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60章 皇后進言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1765章 三郡公第120章 折家第6章 進士樓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47章 戰略所向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27章 出兵爭論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61章 趙二爲官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66章 請辭?不許!第416章 尾聲世宗篇47 封禪第84章 滅佛伊始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55章 山上山下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233章 漢騎出絕域第39章 連夜南進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185章 勤勉爲國楊相公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197章 開封擴建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45章 移鎮之議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87章 亦有其憂第67章 遺表第60章 家事、國事第136章 迎奉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98章 山道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126章 冬至宴2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98章 封禪之議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226章 一潰百里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86章 鬚髮花白第71章 北齊鎮
第95章 大洗牌第8章 巡視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109章 在長安第59章 明貶實升第16章 異見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21章 禍從口出第144章 堂審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45章 移鎮之議第418章 洗禮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127章 不允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60章 皇后進言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1765章 三郡公第120章 折家第6章 進士樓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47章 戰略所向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27章 出兵爭論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61章 趙二爲官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66章 請辭?不許!第416章 尾聲世宗篇47 封禪第84章 滅佛伊始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55章 山上山下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233章 漢騎出絕域第39章 連夜南進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185章 勤勉爲國楊相公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197章 開封擴建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45章 移鎮之議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87章 亦有其憂第67章 遺表第60章 家事、國事第136章 迎奉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98章 山道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126章 冬至宴2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98章 封禪之議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226章 一潰百里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86章 鬚髮花白第71章 北齊鎮